每个父母都期许孩子的不凡,却忽略自己的平凡心,才是鼓励孩子不凡表现的关键。
作者女儿可凡,不是ABC、没上美国学校,只因一时兴起受到鼓励,十一岁即出版了《夏绿蒂的网》、十三岁出版《龙骑士》等三本译作,被人视为早慧的小才女。「每当有人夸赞她优秀,甚至称她为「天才」时,我都真心诚意的解释,她不是天才,只是很专心认真的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而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友善的环境,让她有自由探索、发挥潜力的空间。」
作者也曾像一般父母一样,受困于比较的心理、焦虑的情绪,担心孩子的表现和成就,但经过不断的自省和调整,越来越能欣赏、珍惜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本书内容平凡坦率,从作者父母的故事说起:他们的开明包容和支持,构筑了作者的部分个性和信念;在童真的伴随下,作者带领我们又历经了一次学习成长的过程。随着一句句牙牙学语、单纯稚嫩的问答、亲密甜美的交谈、质疑叛逆的辩论,到深刻关怀的沟通,与其说我们在扮演教导带领的角色,不如说借由与孩子的相处和对话,增加了我们的弹性与不同思维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滕怡光
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华航空公司空服员、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秘书。现任职于工研院量测中心,在专业秘书和国际事务领域具多年经验,除担任工研院内部训练讲师,亦常受邀至不同机构讲授秘书专业和国际商业礼仪课程。自幼喜爱写作,早年作品常刊载于报纸副刊或杂志;2004年曾和女儿黄可凡合译励志书籍《少年大不同》(商务印书馆)出版。
一、背景篇
1.独生宝贝 – 父母的故事,我的成长背景
2.有关我们 – 新竹成家,养儿育女,一起成长
3.狂哭宝宝 – 第一个孩子,超级难带的婴儿
4.浪漫小壮丁 – 感性浪漫的小男生
5.妹妹报到 – 怀孕的艰辛与婴幼儿生病住院的磨难
6.可以平凡 – 可凡幼年的磨难,日后超龄的表现?
7.外公外婆 – 前清古人VS e世代
二、学习篇
1.哥哥妹妹上学去
2.钢琴战争史 – 两个宝贝的学琴经历
3.英文老师 – 学习英文的经历与心得
4.猫咪与狗狗 –小孩与宠物的互动,中途之家
5.怕怕的故事 – 带着做义工,培养柔软的心
6.阳光男孩 – 哥儿们的交情
7.女娃儿的秘密花园
三、观念篇
1.基因或教养 – 同样的父母和环境,不同的个体
2.基因或教养2 – 友人的故事
3.家居生活 - 买书、买衣、手工书、晚餐、散步、打球
4.家事迷思 – 劳务外包,亲子共处
5.旅行、游学、上餐厅 – 见多识广VS 目眩神迷
6.男生vs. 女生 – 青春狂飙、帅哥美女,异性真有趣
7.管或不管 – 夫妻教养观念的分岐与冲突
8.乱或不乱 – 生活教育的拿捏
9.补或不补 – 面对蓬勃的补教环境,扑天盖地的参考书,怎么办?
四、插柳篇
1.夏绿蒂的网 – 可凡出版第一本书
2.龙骑士 –三十万字的巨着
作者序
2005年岁末,当高宝书版的发行人朱凯蕾女士和金蓉副理,专程由台北来新竹和我碰面,要我撰写一本有关亲职教养的书,我在惊喜之余不免忐忑。她们会找上我,当然是因为小女可凡的缘故。她在小小年纪出版了三本译作,被人视为早慧的小才女,但这并不表示我也可以写书啊!但来访的两位女士却信心坚定,认为在亲子关系方面,我一定有些想法和作法,可以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凯蕾女士亦已身为人母,对孩子的抚育有第一手的经验和心得,我们很快就有谈不完的妈妈经,进而发现彼此竟是同一所中、小学的先后校友,也同样是拥有开明父母的独生女,这下子共同话题更多,畅谈了一整个下午,也激发了不少写稿的灵感。
感谢出版社没有给我任何时间压力,让我得以从容地回顾自己的成长、剖析得自父母的影响,审视和孩子们的互动,并归纳出一些往日并未察觉,实际上却点点滴滴落实在寻常生活里的生命价值。
学习应该是一种终身的态度和习惯,但随着年龄增长、历练渐丰,要经常保持一颗好奇柔软的心,愿意割舍或改变既有的思考甚或行为模式,谈何容易?幸好我们有了孩子;在童真的伴随下,我们又历经了一次学习成长的过程。随着一句句牙牙学语、单纯稚嫩的问答、亲密甜美的交谈、质疑叛逆的辩论,到深刻关怀的沟通,与其说我们在扮演教导带领的角色,不如说借由与孩子的相处和对话,增加了我们的弹性与不同思维的可能性。
年过半百,事业、家庭大致底定,召开同学会的频率突然增加,其中以小学同学重逢最为有趣。四十年未见的面孔依稀仍有印象,但各人的发展往往出人意表,在在颠覆传统上以功课好坏区分优劣的观念。社会愈趋多元,不以课业成绩定高下的唿吁一再被提出,现成的案例也俯拾皆是,但要跳脱既定的成见多么困难!
我也曾受困于比较的心理、焦虑的情绪,担心孩子的表现和成就;但经过不断的自省和调整,我越来越能欣赏珍惜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儿子克容敦厚随和的个性、敏锐的观察力、爱好运动的活力、丰富的情感和文采,让我相信他是一个通达的人,可以好好享受他的人生。至于女儿可凡,每当有人夸赞她优秀,甚至称她为「天才」时,我都真心诚意的解释,她不是天才,她只是很专心认真的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而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友善的环境,让她有自由探索、发挥潜力的空间。
这本书的内容平凡坦率,从我父母的故事说起;他们的开明包容和支持,构筑了我的部分个性和信念;不满二十岁时结识了凯风,南辕北辙的习性却激盪出坚实的默契,造就了日后成家的风格。孩子们的加入,巧妙的串连起三代之间绵延的情感,也自然地传承了共同的价值观;我们的生命,因拥有彼此而更为丰美成熟。仅以此书,献给我挚爱的父母和家人。
说实话,《不是天才,可以不凡》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关于“可能性”的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被各种“成功学”或者“天才论”裹挟,仿佛不具备某种特质,就注定与“不凡”绝缘。这本书恰恰是对这种思维模式的一种温柔而有力的反驳。它没有去描绘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从更贴近生活、更具象化的角度,去阐释“不凡”的真正内涵。它强调的,不是那种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戏剧性转变,而是那些通过日积月累的付出、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不断优化的策略,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更加温和却深刻的“不凡”。书中的一些观点,虽然看似简单,却极具启发性。比如,它如何看待失败,如何理解进步,如何规划学习,如何在看似枯燥重复的日常中找到乐趣和意义。这些并非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着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坚持、关于突破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真诚的分享和深刻的洞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平凡”,并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缺乏正确的视角和方法。它鼓励我,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边界,去探索那些被忽略的领域,去相信,即便是最普通的自己,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也能活出令人瞩目的“不凡”。
评分这本书,《不是天才,可以不凡》,简直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心中关于“才华”和“成就”的许多固有偏见。我一直觉得,“不凡”是天才的专属,普通人只能在“平凡”的轨道上运行。可这本书,它完完全全颠覆了我的想法。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虚无缥缈的励志口号,而是从非常务实的角度,一点点揭示了“不凡”是如何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轻松取得成功的人,背后往往有着我们看不到的努力和坚持。它也让我明白,即便没有过人的天赋,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持续的练习,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样可以创造出超越常人的成就。书中那些具体的案例,对我触动很大。他们都不是一夜成名的“天才”,而是那些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最终绽放出独特光彩的普通人。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韧性、智慧和毅力,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它让我不再因为自己不是“天才”而感到沮丧,而是更加自信地去探索自己的潜能,去拥抱过程中的每一次挑战,去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不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启迪者,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嗯,《不是天才,可以不凡》,光听名字就很有意思。我拿到它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天才”这个词,总让人觉得遥不可及,好像那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光环。但“不凡”呢?这个词就显得亲切多了,它暗示着一种可能性,一种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超越平庸的境界。翻开书页,我并没有看到那些关于超凡智慧、惊人天赋的故事,这反而让我松了一口气。它更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朋友,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一点点拨开我内心深处的迷雾。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一夜之间就能改变命运”的鸡血,而是从最基础、最日常的层面出发,去探讨那些“不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轻易放弃的坚持,原来都隐藏着巨大的力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平凡”,在作者的笔下,逐渐显露出不平凡的底色。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天才”的指南,而是一本帮助你认识并放大自己身上“不凡”特质的启示录。我喜欢它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仿佛我就是那个正在努力让生活变得不平凡的普通人,而这本书,就是我身边最值得信赖的伙伴,它鼓励我,指引我,让我相信,即便我不是那个被天赋眷顾的“天才”,也一样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评分《不是天才,可以不凡》这本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压”感。我曾经以为,要想“不凡”,就必须是那种天赋异禀、万人瞩目的存在,否则就只能在人群中默默无闻。这种想法,无形中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不安。然而,这本书,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打破了我这种固有的观念。它并没有去歌颂那些少数的“天才”人物,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更广阔的群体身上——那些和我一样,并非天生就拥有非凡才能的人。它用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来证明“不凡”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正确的策略以及持续的积累来实现。书中对于“不凡”的定义,不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渗透在生活点滴中的智慧和坚持。它提醒我,每一个微小的进步,每一次成功的尝试,每一次对困难的克服,都构成了“不凡”的一部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学习”和“成长”的阐释,它没有鼓励我去盲目地模仿别人,而是引导我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内心的紧绷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而坚定的信念。我不再纠结于自己是否是“天才”,而是开始专注于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更加,不凡。
评分我必须说,《不是天才,可以不凡》这本书,它带来的冲击力,远不止于文字本身。它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在成长道路上无数次跌倒又爬起的经历,那些曾经让我沮丧、自我怀疑的时刻,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曾以为,人生的差距,就是天生的能力差异,要么是“天才”,要么就是“凡人”,然后早早地给自己贴上了“凡人”的标签,然后安于现状。但这本书,它撕碎了我这个狭隘的认知。它并没有去歌颂那些一鸣惊人的奇迹,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不凡”背后,千千万万个不为人知的汗水、坚持和智慧。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轻松实现的目标,背后往往是无数次的试错和反复打磨;那些令人艳羡的成就,往往源于日复一日的自律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具体案例,那些并非天赋异禀,但却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巧妙的方法,最终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色彩,却充满了平凡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韧性、毅力和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不再仰望那些高高在上的“天才”,而是开始审视自己,发掘自己身上同样蕴藏的“不凡”潜能。它教会我,与其沉溺于天赋的缺失感,不如去拥抱过程中的每一次成长,去精进每一个微小的技能,去积累每一次微小的成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一种脚踏实地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而闪耀的“不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