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利希思想之艰涩和系统之广阔往往为对其误解之源,本文集扫除了种种解读蒂利希的阻碍,更标志着汉语神学界一次集体对蒂利希思想的消化、理解和挪用的尝试。文章作者包括中、港、台对蒂利希学有专精的学人,文章大部分属于作者新进的研究成果,甚至是他们的硕士或博士论文的章节。编者以三个主题彰显此文集的研究特色:以「传统与挪用」表明蒂利希与基督教及西方哲学思想传统的关系,用以表明他不仅承继传统并且创造性地转化传统;以「关联与对话」来阐明蒂利希的关联法和对话特色,一方面展示蒂利希的关联神学内容,并配以具体的对话例证来展示关联法的实际应用;最后以「批判与展望」突出蒂利希思想的批判力度和在新近的学科领域中的持续有效性。
第一部份 传统与挪用
蒂利希的谢林论初探
杨俊杰
在蒂利希与海德格尔的有与无之间的思考
邓绍光
蒂利希有必要採纳嗣子论吗?—一个《圣经》观点的回应
林子淳
蒂利希的神秘主义与三一论
陈家富
蒂利希爱观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王 涛
蒂利希对「出神」宗教经验的三种歧义
温伟耀
第二部分 关联与对话
论蒂利希文化神学的关联法及其类型
梁 容
宗教与处境之关联—从蒂利希到特雷西
黄天生
蒂利希与视觉艺术
沙 湄
蒂利希的神律道德及其德育蕴义
张淑媚
第三部份 批判与展望
蒂利希对现代性的理解与批判
叶菁华
蒂利希的宗教社会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李骏康
蒂利希本体论范式的「国家」概念对「民族国家」魔魅本质的批判
庄信德
蒂利希的「终极关怀」理念对比较神学的贡献
区建铭
文化研究与神学
赖品超
附录 译文
谢林与实存论之抗议的开端(1955)
蒂利希着 杨俊杰译
拿到这本《蒂利希与汉语神学》,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一位西方神学巨匠的思想,与深厚的中华文明产生了如此紧密的联系?我猜想,作者在书中一定是在追溯一段历史,一段关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的历程。或许,这本书会从蒂利希本人早期的思想萌芽开始,探讨他是否接触过任何东方的哲学思想,即便只是零星的碎片。然后,视线会逐渐转向中国,探究那些将蒂利希的著作翻译、研究、并进一步创造性阐释的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在本土的土壤上,让这些西方思想生根发芽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对那些具体的学术对话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某位中国学者是如何运用“天人合一”的概念来理解蒂利希的“神是万物的终极基础”的,或者,如何用“集体意识”来解读蒂利希的“群体性本能”的。这种跨文化的学术对话,往往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也充满了潜在的误解与重塑,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些精彩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柔和的色调,搭配上某种抽象的、富有东方韵味的图腾,似乎预示着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正在展开。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蒂利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重量,而“汉语神学”则是我一直以来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西方神学思想如何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希望能从中找到新的视角和理解。这本书的标题恰好触及了这个我长期以来探索的交叉点。我设想着,作者在书中一定会对保罗·蒂利希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新教神学家之一的宏大思想体系进行细致的梳理,并且将他那些关于“终极关切”、“神的存在”、“信仰的勇气”等核心概念,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之下进行解读。我想象着,也许会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儒家的“仁”或道家的“道”来阐释蒂利希的神学概念,又或者探讨佛教的“空”与蒂利希的“无底的深渊”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深刻的共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索,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期待着它能打开我对于信仰和文化的全新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我一直认为,神学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与时代对话的学问。蒂利希的神学,以其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敏锐把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范畴。而汉语神学,更是我心目中一种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尝试,它试图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寻找神学表达的新可能。我好奇作者在书中会如何处理这种“跨界”的挑战。会不会是对蒂利希的某些概念,比如“非对象性的神”进行重新解读,使其与中国哲学中“道”的不可言说性相呼应?又或者,会探讨蒂利希关于“象征”的理论,如何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学甚至日常生活中找到生动的例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现出蒂利希的思想是如何被“中国化”的,以及这种“中国化”的过程又是如何反过来丰富了我们对蒂利希思想本身的理解。它应该是一本充满思辨性,同时又触及实际文化实践的书。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蒂利希的神学思想本身就以其复杂性和深刻性著称,而汉语神学更是将这种复杂性推向了新的高度。我对汉语神学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浅薄,知道它试图将西方基督教神学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传统进行对接,但具体如何操作,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理解汉语神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它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西方神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罪”、“救赎”、“教会”等,在中国文化中可能找不到直接对应物的困境的。是不是会借用一些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比如“心”、“性”、“理”等,来重新诠释这些概念?我又在想,汉语神学是否也必然要面临西方神学内部的各种争议,比如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张力,存在主义的影响等等。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着墨,那将是对我理解当代神学发展的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宏大主题所吸引。蒂利希,这位对二十世纪神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的体系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而“汉语神学”这个概念,则又为这种博大增添了一层东方智慧的维度。我内心深处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桥梁”,能够将蒂利希那些关于“终极关切”、“信仰的勇气”等抽象概念,与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哲学、伦理、甚至艺术传统连接起来?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对蒂利希核心思想的细致解读,但更令我期待的是,作者将如何巧妙地运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为蒂利希的神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比如,我会不会在书中读到,如何将儒家的“君子之道”与蒂利希的“存在性焦虑”进行对话,又或者,如何从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中找到理解蒂利希“神是意义的终极意义”的新视角?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学术层面的探讨,更是一次关于思想融合的精彩实验,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这场东西方思想的“联姻”究竟会带来怎样令人惊喜的成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