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之梦 ──我的中国纪行

一瞬之梦 ──我的中国纪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正在兴起,还是正在消失?
人到了那里恍如置身梦里。
待繁花落尽,谁还记得当年盛景?
青春或许只是一瞬之梦……

  中国是一个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像一位粗鲁莽撞的男子汉,也像一位可爱可惜的大姑娘。而郝誉翔笔下的中国读来令人莞尔、令人发噱,更教人心酸、教人苍凉,让人禁不住想去看看这个有趣又荒谬的地方。在古今文人荟萃之地的上海、北京、杭州,郝誉翔看到了经济的起飞与文化的衰颓,于是有感于人心似已不古。在近代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隅西藏、一角延安,毛主席的红色世界彷彿只是一层薄翳,把人心染了色,却盖不住人性中的熠熠清辉。

作者简介

郝誉翔

  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硕士、博士。现为东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品曾获中央日报文学奖新人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华航旅行文学奖、全国大专学生文学奖等。

  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特别擅长以细腻的笔触处理情色主题,大胆的写出女性的情慾经验,以及对性与性别纠缠的伦理、政治、历史等相关议题的思考。

  着有小说《上海教父一九二○》、《洗》、《逆旅》、《初恋安妮》、《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散文集《衣柜里的祕密旅行》;剧本《松鼠自杀事件》;论文《民间目连戏中庶民文化之探讨:以宗教、道教与小戏为核心》、《傩:中国仪式戏剧之研究》。编有《小说读本》上下册。

摄影:

孙大明

  1952年生于台北,长于台中,逢甲大学工业工程学系学士。1977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曾任职于美国芝加哥圣保罗公司(St. Paul)、增你智电子公司(Zenith Electronics)及摩托罗拉公司总部(Motorola)。1993年任摩托罗拉中国公司副总裁,1997年调任摩托罗拉台湾地区董事长暨总裁,2005年调任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2007年任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TPK Optical Solutions)总裁暨执行长。爱好旅游、潜水、骑马、滑雪、音乐及摄影。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上海情结
两张脸孔:中国的「上海情结」
二○○五年.夏天.上海
租界:在高架桥上
搭计程车
燃烧大上海

第二章 新天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上海摩登
从「少年中国」到「新天地」
K的故事
自游人:S的故事

第三章 北京
在山的海洋上
野长城
农家乐
「工农兵」变成了艺术家
四合院:新红资俱乐部
最后的胡同

第四章 青春广场
沙尘暴中的皇城
青春与衰老
五四精神
北大三角地
务实:实事求是
公园里的表演秀

第五章 沿着运河到天堂
悲伤运河
真的有天堂吗?
杭州奇蹟
子夜中的水乡
洪泽湖畔的渔家

第六章 在火车上
搭火车到西藏
在广播声中
如梦之梦
同一首歌
不安的旅程
这就是中国?

第七章 西藏
高山症:朝圣与净化
真正的拉萨
西藏的孩子
下车摘花的女人
在山南搭公车

第八章 到延安去
开车上公路
河南古都
嵩山少林寺
黄土地.吕梁山
在陕北的山沟沟中

第九章 一瞬之梦

图书序言

自序

  这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几位前辈学者。

  感谢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二○○○年我在他的协助之下,赴哥伦比亚大学短期进修,从此开启了我对现代中国的研究视野。感谢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在二○○五年我赴上海执行国科会研究计画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感谢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多年前,我曾在某个冬日的上午,到吴先生家中拜访。吴先生坐在临窗的书桌前,对我侃侃谈起了他治学的经过,谈起了朱自清先生、五四运动,以及他毕生热爱的戏曲艺术,更谈起了传统在二十世纪所遭遇的困境与挫折。吴先生一席感慨良深的谈话,始终铭刻在我的心底。我更要感谢复旦大学贾植芳教授。在上海的期间,我经常和复旦的博士生孙燕华,一起结伴到贾先生家中,闲聊喝茶,而那是一段令我难忘的快乐时光。在贾先生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更看到了一个饱学之士的幽默、风趣、宽厚与仁慈。有时候,我向贾先生请教现代文学的课题,他便立即征引出某本书的说法,并且要媳妇把那本书取来,就连书放在哪一个架上、哪一个位置,以及第几页,都记得一清二楚。他的博闻强记,往往让我惊讶到说不出话来。然而,更令我动容的是,他和妻子任敏女士之间不渝的挚爱,他们曾携手走过了一个中国多苦多难、严酷肃杀的年代,但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却始终不曾放弃过对于人性的乐观信仰,以及爱。

  在写作这本书的期间,我要感谢助理静容和柏彦,帮忙蒐集资料,还得忍受我不时的唠叨和埋怨。感谢孙大明先生慷慨提供精采的照片,并让我对于中国的丰富与美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感谢我的母亲,总是给予我最大的宽容,在我远游之际,帮忙照顾两只可爱的小猫。这本书中若有任何的谬误偏见,都是我个人的才力有限;但是若有些许突出的成绩,则都应该归功于上述的诸位,我愿以此书的成果与他们分享。

推荐序

不梦中国的新一代旅行者指南  陈浩

  「你从台北坐飞机,再从香港飞到浦东机场,坐上出租车或是『磁悬浮』,住进五星级酒店,那是一个上海。你从重庆、或武汉搭一艘船,坐在底舱,从码头爬上来,那是另一个上海。你坐一卧舖汽车,从内陆一路颠啊颠到下车,或者坐火车,到了拥挤不堪的车站,你经验到的又是不同的上海。交通工具已经区分了现实。」

  在秋阳似酒的台中访贾樟柯谈他的电影「三崃好人」和纪录片「东」,他告诉我的却像是一个旅人的故事。

  「我们有没有能力进入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现实?或者我们是不是承认在我的现实之外还有别人的现实?这在大陆是个大问题,非常多的人认为我的现实就是中国的现实,富有者和强者的阶层认为其余的人的生活就祇是他们的命运,我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拍电影对我来说就像搬石头,拍出一部电影,心里就少了一块石头。但是看到中国的变化,心里又随时增加新的石头,还得往外搬。」

  看贾樟柯的电影、听贾樟柯讲他的电影,就像读郝誉翔这本中国游记「一瞬之梦」(被贾樟柯电影「小武」感动的台湾小说家以电影的篇名为她的书名),作为一个偶而去来的旅人,我芜杂难理的中国心事就又被挑起。

  「这地方太大,什么也找不到,找到点什么,藏哪儿,下次还找不到。」那年还没赶上秋天,我才从奔驰于黄河的气垫船上下来,码头边的老太太,低着头往地上找东西似的,直咕哝。我跟着她一小段路,好奇她到底找什么。不远的黄河大铁桥传来火车汽笛的长鸣,我抬头凝望晚霞中缓缓移动穿入金黄夕阳的黑色物体,那炫目的奇观,我一定是看呆了,等回过神来,老太太已不见踪影,恍惚中想起为什么跟着老太太脚后头走,因为不确定听到她说的到底是「这地方太大」还是「中国这地方太大」?

  我从来没法子在中国找到适当的旅行情绪,我总是要在离开中国境内很久很久之后,才能想起我去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该怎么样在我的中国体验里归档?不论是一九八八年成天在北京的胡同里撒欢似地瞎串、在长春市人车驴马牛并行的史大林大马路上疾驰自行车喝着西北风,一九九零年自东而西横亘中国内陆的铁路壮游,黄河、戈壁、丝路、天山、冰湖,或者二零零一年重回中国,存心从香港深圳到广州寻找「中国的南方」,或穿梭在不断变身的上海与北京的双城对话,我的心从来都是乱的。在中国或者不在中国、旅行中或者回家后,只要想到我曾身在隔海那一块土地的任何角落,双脚着的地或城或乡是山是河,抬头看见的是摩登城市的天际线还是草原一望无际的绿黄蓝白,只要想起遇见无数脸孔的无数对话,记忆起他们眼里的神色,我便不得平静。

  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我都可以有一种明确称之为旅行的情绪,除了中国以外。我恨这种感觉。我羡慕那些能在中国真正旅行的人,无梦者的旅行。无重的梦只有回到台北的家自己的床上,不梦中国。

  我实实在在于旅途中区分过那些老人小孩哺乳的妇人大脚的农民、街头或殿厅里等待的妓女、流浪者与文人、烟尘满天的土路与新墙绿树、火车的鸣叫声中拥挤杂踏或坐或卧于站台或叫骂或无神色的人群,永远尖声敲打不断垒起高楼造型殊异如新奇星球的城市,在高速追赶时间不便喘息的都会与荒芜缓慢失色怔忡的乡城之间,无序列的话语漂浮于无所谓洁或不洁的空气中。偶而,如果有风,能将自己如一张风筝般升起,就看到了正如传说中与摄影家久久守候而得的奇观美景图像的世界,如果风向不同,就能如漩涡般卷进速度与景观都更为奇诡的网路世界,倍速架起的虚拟中土,以亿为度,搜寻引擎与多维对话与新旧人类交叉窥视,自我感觉既丰饶又贫瘠,载浮载沉于更大中国的未知。

  近年的我有时竟视中国的行旅为畏途,愈走愈觉得走不进去,走的不够,不够多不够远不够深,愈走知道的愈少,中国变得太快,追赶不及。不想,十多年前的我竟然曾经因为感叹这样巨大拖也拖不动改革的专制社会主义河山,再怎么走都是心神徒劳。那年,一场血色的大动盪,对我这一代台湾人的中国情怀产生巨大冲击的第二年,我从沉闷缓慢的内陆中国倦游归来,回忆此行只有出了雁门关的塞外才感觉有生气,竟是「现实中国」成色愈少愈斑烂活泼。时间的轴还有解不尽的谜团,一九四九年的断裂之后又有更多的断裂,世代的隔阂之后又有更多世代的隔阂,海崃似窄实宽,两岸时近时遥,多么累人的功课,多么疲惫的旅行啊!这样无动机的心竟也长达十一年之久,直到快速变化的中国逼到眼前。

  拾起行囊重入中国,倒不只是为了那物质世界的万头钻动、头头是道,而是人文世界的繁花野放、目不暇给,到后来更是要在感受地壳震动的兴奋感消失之后,重新寻找一种体会中国的心情。中国变了,我是旅人的身分并未改变。但途中所遇,惊觉二十年间一个时代已兀自逝去,那个开放之初提着「三大件」络驿于回乡探亲之途的整整一代人都凋零了,没有人会记载这个无声息的重大事件,到中国去的更多将是新一代的旅行者,「交通工具已经区分了现实」,贾樟柯说的也许还不够,「时代也已经区分了现实」,也许他们的行囊里不会有石头,不管是从心里往外搬,还是往里放。

  郝誉翔不是这新一代的中国旅行者,也许她的年龄像是,但她旅行中国的方法和心思却完全不是;她率性真切、好奇闯荡的性情充满青春的旅行慾望,但她满脑子三十年代文学导航地图,在丁玲、老舍、鲁迅的文情中穿梭甚至找出梁启超伴游的笔法,却像是要向精采的文学心灵索求万里行踪的证据。

  或者应该猜测,她有意无意想为不梦中国的新一代写一本旅行者指南,无论是她启程的上海抵达的北京、运河的江南、野长城的边境、藏人的西藏或黄土的延安,她去中国她写中国,就是要寻找不曾被文学心灵区分的现实,「网住那无以计数的不安灵魂,以及那无以计数的、乍明乍灭的梦」,一瞬之梦,最好的旅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