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财富》杂志、《Byte》杂志好评推荐!
婴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哭,有头脑的孩子选择踢妹妹的时机。
工作、选举、战争、婚姻,选择当好人或当坏人,都是经济学!
经济学奇才大卫.傅利曼用最切身的例子,
教你如何以犀利的经济学眼光,看清事物背后隐藏的秩序,从容驾驭生活!
「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任何花俏的技巧,
其本身就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
经济学原来可以这么好玩!
大卫.傅利曼用通俗易懂的风格、充满睿智的论述,揭示人人用得到的日常生活必备知识。
「大卫.傅利曼无疑是一位有才华的教师,他有本事从杂货铺里的油盐酱醋说起,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论述有效市场的作用。由此,我们看到他驾驭理论、揭示复杂事物本质的能力,如同遇到了交通堵塞却可以毫不费力地抽身一样。」《纽约时报》
「《傅利曼的生活经济学》避免了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用数学解释经济学概念的做法,作者的努力与本书所达到的效果实在令人钦佩。」《财富》杂志
「没有人会想到,论述经济学的书可以写得如此轻松自如,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大卫.傅利曼做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对经济学感兴趣,你会发现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令人着迷。保证可以从中受益。」《Byte》杂志
作者简介
大卫.傅利曼(David Friedman)
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1995年起于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的法学院与商学院教授法律经济学至今。双亲均为经济学家,父亲米尔顿.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尤负盛名,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他擅长以家学渊源的深厚经济学素养为底,用活泼的文字拆解看似复杂的难题。着有《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先觉出版)、《价格理论》等。
前言
第一篇 有益又有趣的经济学
1.交通尖峰时刻的忧郁及婴儿的理智
2.行动胜于雄辩
第二篇 价格=价值=成本 解决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3.纸上谈兵——选择的几何分析
4.付出多大代价才能离开荒岛?
5.无米之炊:单一投入条件下的生产
6.托勒密时代的贸易理论
7.汇总:简单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理论
8.宏伟蓝图 中场休息
第三篇 寻找真实的世界
9.老板、工人及其他
10.垄断既有乐趣,又可获利
11.难题:博弈论、策略行为、寡头
12.关于时间……
13.……以及机会
14.分配问题:分配给谁?分配多少?为什么?
第四篇 替代伦理学:经济学家如同法官
15.观点总结
16.什么是效率?
17.无法尽如人意的调控
18.市场失灵: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幸福、有钱、有智慧而且已婚?
第五篇 经济学的应用:常规和非常规
19.法律与香肠:政治市场
20.理性罪犯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
21.爱情和婚姻经济学
结语
我曾经有一位同事,他讲课颇受人欢迎,课堂上最出名的一幕是他当众把衣服脱光。从广告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透过色情表演引起观众对产品的注意力。就好像萤幕上突然出现一个美艳动人的女人,向观众卖力地推荐某个产品,然而半个小时后,观众只记得萤幕上出现的女人和漂亮的结束语,至于她推销的是什么产品和制造商是谁却没有半点印象。
与脱光衣服的教授相比,经济学不需要借助于任何花俏的技巧,其本身就足以娱人心智,令我们乐而忘返。写作本书的初衷即在于此。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讨论的一些问题都很让人诧异。这些怪问题包含战争、爱情、婚姻、善与恶等,所有这一切都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其中最古怪的理论当数加里.贝克尔的坏孩子定理(Rotten Kid theorem),这个定理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结论:有头脑的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踢妹妹对他有利、什么时候对他不利。这个结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经济学家花毕生精力得出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关于经济学善与恶的讨论,一部分来自于我的研究成果,一部分引自罗伯特.弗兰克的一本着作。他的讲座历来受人欢迎。如果有五十场经济论题讲座同时举办,他有本事让他的演讲厅挤满听众。
这本书中谈到的经济学问题是许多经济学家(我指的是所有出色的经济学家)感兴趣的问题。它既包括一系列的理论、经济学家的直觉判断,还有许多实际生活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天才的解决方案(有些解决方案不免显得稀奇古怪)。本书不仅可以用来预测GNP,而且提供了洞悉人类行为的方法──人类的基本行为特点。这些方法也适用于人类基因研究、电脑技术开发以及动物研究。所有这一切工作都是以「人类是理性的」这个假设为前提,由此,我们开始去征服这个世界。
交通尖峰时刻的忧郁
交通拥塞时,你总会觉得自己所处的行车道特别慢,你也许会将车驶进另一个车道。不料几分钟后,一辆破旧的蓝色轻型货车又超过了你,而就在刚才,这辆破车在你原来所行驶的车道上还排在你的后面。
改换车道的策略固然能成功,却并非屡试不爽。究其原因,请思考一下,其他人实际上也在寻找能行驶得更快的车道──而且,车子接连往快车道行驶也会降低该车道的行驶速度,这就好像在超市大家都去排最短的队,最后也会把短队变成长队一样。一旦平衡,所有车道上的车速都会是同样慢。
再更深入一点分析还可看出,不断地改变车道,其代价可能是神经紧张、汽车防护装置被撞凹等。就平均情况来说,如果每个人都很理性,那么,在改变车道的过程中,在提高速度方面多少还是能够受益的。如果没有受益,也就不会有人愿意这样做,上述过程也就不会起作用了。对改变车道的人来说,得到的益处一定要等于所付出的成本──改变车道对他们来说仅仅是抵消了所遇到的麻烦。如果得不偿失,他就不会改变车道;如果得多失少,其他人也会群起而效尤的。
经济学的应用
医生能赚很多钱,一名医生在当医学院学生和实习医师期间要经过很多年的艰苦学习,这两件事其实并不是没有联系的。不同职业的报酬与排队购物和改变行车道的过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选择职业时,只问什么职业报酬最高是不够的。事实上,某个职业的报酬好,往往在其他方面不太称心如意,如更具风险性、不舒适性,或者是进入该行业就得要投入更多等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涌向这个职业,从而使该职业的报酬变低。正确的提法应是,与其他作类似选择的人相比,你特别适合从事哪一个职业。这就好比是按照自己汽车的车况来决定是否改变行车道,或者根据你所买商品的多少来决定是否寻找更短的队。
与排长队、变换行车道同样的情形还有股票市场。股市中有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假设:股票价格反映的是关于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开讯息(如果买入明显有利,那么谁又会卖呢),因此,你也许能省下一笔雇用投资分析师的费用,随便射射飞镖都能在《华尔街日报》上挑选到好股票。
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一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而在某种程度上却是错误的。如果这一假设完全正确,那么,投资人就会忽视有关上市公司的资讯──也就不会有任何东西可以使市场保持效率。股票的实际价格必须要恰到好处地偏离其应有的价值,使人们感觉值得花时间计算出股票应有的价值,并根据情况进行交易。
在高速公路改变行车道的人可能车已经被撞凹,保持市场高效的人必然知道内部资讯,或者在大笔交易方面有很多经验。如果你不是这种人,那么就请别参与飞镖游戏。
这些例子(经济均衡)的逻辑结构将会在本书中反覆出现。一旦你清楚地理解了超市的队伍什么时候且为什么会是同样长短,理解什么时候、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的各个车道行车速度都一样快,又理解到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些情况不是上述那样,你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添加了一些新内容,即经济学中的一些最有用的概念。如果你显然是第一次阅读经济学的知识(或者即使是第二次)就能有这样的理解,那么,在职业选择中,你应该认真考虑成为一名经济学家的可能性。
经济学思考的简单实例
第一个例子是:你正在设计一座公园,其中一项内容是在一片绿地中设计步行小道的式样。很多逛公园的人都希望尽可能省力地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当然,直线便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你应该听取一些建议,相应地採取一些措施:篱笆、对角线步行小路、有点儿粗糙的路面,或者是用其他绿色植物代替草地等。
一种不太有效的方法就是树立指示牌,提醒人们抄近路穿越绿地会为草坪带来的不良后果──常在公园里的人其实都已了解。然而理性是对个人行为的一种假设,而不是团体行为。虽然我非常喜欢草地,之所以还是决定抄近路,是因为我本人从中得到的益处(时间得到了节省)大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只是踩坏了局部的草坪)。而如果把我抄近路的成本加到其他人身上,那么,我这种行为的总成本就要比总收益高,但是,对「我」来说,出于对自己付出和收益的考虑,才使我决定採取如此的行动。
第二个经济学思考的简单例子,是选择男厕建造地点的傅利曼法则。男厕从空间角度来看,总是紧邻女厕。建筑单位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建筑成本最小化,建造两个小型管道通风装置的成本要比建造一个大的更高。因此,将不同性别的人使用的厕所紧挨在一起建造,以便共用一个通风口,这样更为经济。
第三个例子,请想像一下,一个人为下列选择作决定时的情形:选购汽车,或是决定该投票支持哪位政治家。他可以花费时间和精力仔细研究两种方案来作出最后的定夺。如果是选购汽车,那么,就要在购买哪种款式的车上作出决定。如果选择投票给某位政治家,他的决定就有一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使候选人胜出。如果候选人在没有这位选民支持的情况下仍能胜选,那么,该投票者的投票就是白费时间;而即使有了他的一票,候选人照样无法胜选的话,这位投票者的投票还是白费时间。这样,他就会理性地决定用更多时间进行购车决策──他自己受益也会更多。我们可以预期,理性的「不予理会」是投票选举活动的一个特点。当为得到资讯而付出的成本大于资讯自身的价值时,不予理会是理性的决定。
另一方面,如果你或你的公司能从某些提交审议的法律方案中获得几乎所有的好处,那么,你也许会愿意投入大笔资金和精力确保这样的法律得以通过。如果实施该法律的成本要摊到许多人身上,其他人可能没人觉得该法律能带给他们什么实际利益,因而就会反对该法律的实施。这就是为什么特殊利益在使自己受益的同时,虽要以他人的损失为代价却仍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即使出现一千比一的压倒性多数票,也会是如此的情景。
在这个例子中,我对理性的定义作了一点细微的更改。理性原本的意思是:为应该「做什么」而进行正确的决策,例如投票选举出合适的政治家。在这里,理性的意思变更为:对「如何决定应该做什么」下决策。只有当有关候选人资讯的价值比收集该资讯的成本高时,人才会去收集这些资讯。对很多事情来说,第一个定义就足够了;而当问题的基本部分涉及获取资讯、使用资讯的成本时,第二个定义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最后一个例子是有关战争的问题。在现代战争中,许多士兵并不开枪,而许多士兵虽然开枪却不瞄准。这并不是非理性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士兵坚信,他们在战场上无论做什么,对谁赢得战争都没有影响。但如果他们开枪,尤其是如果他们努力瞄准别人射击,那么,他们自己反而有机会被对方击中。
通常,将军和士兵都有两个目标,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军队取得胜利,同时他们也都希望自己队上的士兵能从战争中倖存下来。士兵生命的重要性对士兵自己来说,当然要比对将军来说重要得多。因此,士兵们会理性地并不完全按照将军们理性的命令要求去行事。对二战期间美国士兵行为的研究分析显示,最有可能射击的士兵都是配有白朗宁自动步枪的新兵。射击彷彿成了兴趣,因为他们手中的武器要比一般的自动步枪(像机关枪那样,只要子弹上满膛就可不停地射击)强大得多。他们的行为比起普通枪手的行为似乎更有可能决定谁将赢得这场战争──无论他们是否牺牲,都是如此。
这样的问题并不仅限于现代战争。假设你是千年以前手拿长矛、徒步打仗的一名战士,当时正面临着同样手持长矛的大批骑兵的进攻。如果你们都坚守阵地,也许能克服敌人的进攻,而且牺牲的人会很少;如果你们逃跑,多数人就会被敌人策马撞倒并被杀死。显然,你们应该坚守阵地。
上述情形不言自明,但也有不对的地方。因为你只能控制自己,没办法控制整个战线。如果其余的人都在坚守阵地,而你却逃跑了,那么,你逃跑时就几乎不会有被杀的危险,至少不会有被敌人杀死的危险。如果大家都逃跑,那么,你唯一的选择就是抢在第一个逃跑。因此,不管其他人准备做什么,你还是捷足先登。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打算,人人争先恐后地逃跑,那么,多数人都会被杀死。
效忠团队、爱国主义、团结精神、信奉上帝(亦即相信上帝既能奖励英雄,又能惩罚懦夫),这些都是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当部队行军到桥边,在离桥不远的一侧排好长队,并把桥烧毁,然后告诉士兵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由于部队不能再退却,只好拼死一搏。结果,敌人的部队撤退了,这支部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然,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决策。
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章节,谈到了英国让其部队士兵穿上鲜红色的军装,排着整齐的几何图形编队行进,为英勇的美国军队提供了很好的靶子。我自己的猜测是,英国人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当时在做些什么。因为,正是同样的英国军队,在几十年后的滑铁卢战役中,击败了当时最伟大的将军。
整齐的几何图形编队使士兵要想离开队伍会非常抢眼。佩有闪闪发光钮扣的鲜艳军装使得士兵在被打败后很难隐藏起来。高中历史教科书的错误在于,它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英国将军们为了控制自己的士兵而特意设计的一个谋略。
士兵个体和团队之间的冲突,可以借由冰岛史诗《尼雅尔萨迦》中有关克隆塔夫之战的报导得到解释。克隆塔夫之战是十一世纪时爱尔兰军队和爱尔兰与维京人的混合军队之间展开的战斗。维京人部队的统帅是西古德,他是奥克尼群岛的首领。西古德有一面战旗,据说只要战旗飘扬,他的部队就能所向披靡,但是,举战旗的人必须牺牲。
西古德的部队不断前进,两位举旗的士兵先后阵亡。首领让第三位士兵举旗,但这位士兵却一口拒绝了。在没有找到其他人举旗后,西古德生气地说:「有求于人者自己一肩扛。」说完,他把战旗从旗杆上扯下,围在自己的腰上,带领部队继续向前。最后,他牺牲了,他的部队也战败了。如果当时有一两个人能举起战旗,西古德的部队也许会取得胜利,但举旗的士兵为了胜利可能就无法生存下来。
谈到这里,你们可还认为经济学就是股票、公债和失业率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