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年輕人對於前途時時煩惱不已,為瞭在職場生涯中各上一層樓,自組「成功俱樂部」讀書會。年近五十的企管顧問山根一郎加入他們的聚會之後,直指年輕人身上常見的三種通病,鼓勵三人應以永續成長為目標,在二十幾歲時鍛練四種基本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停追求挑戰。
作者山本真司根據任職於外商企管顧問公司十五年的經驗,化身為書中的山根一郎先生,針對年輕人的工作和人生問題,提供精闢的見解,足供正為前途和人生感到煩惱的年輕世代作為參考。
作者簡介
山本真司
1958年齣生於東京。目前經營企管顧問公司。畢業於慶義大學經濟學係。獲得芝加哥大學傑齣企管碩士(MBA with honors)學位。曾任職於東京銀行、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科尼爾管理諮詢公司(A. T. Kearney)等公司,目前則是Ben and Company Director。著有《改變公司的策略》(講談社現代新書)、《創造一傢會賺錢的銀行》(東洋經濟新報社)、《四十歲開始的工作技巧》(新潮社)、《三十歲開始的成長策略》(PHP研究所)等書。
推薦序
發掘年輕人像寶石一樣的潛力 邱文仁 003
前言
「為瞭幫助像寶石原礦一般具有潛力的年輕人,我們能做什麼?」 007
第一章 目前的工作可以造就未來的成功嗎?
彆人的奴隸 018
成功俱樂部──三個苦惱的二十幾歲年輕人 022
跳脫敗部的惡性循環 028
啓動學習與迴饋的循環 032
職涯策略中有王道嗎? 037
成功就從自己的頭腦所想齣的方法開始 043
第二章 二十幾歲年輕人必須從事的自我鍛鍊
二十幾歲年輕人的三種通病 048
麻布十番成功策略會議 052
成功就是追求成長 055
以永續成長為目標,不停追求挑戰 060
遠離「操之過急癥候群」 066
第三章 越想抓住成功,成功反而越容易溜走
是否被資訊搞得暈頭轉嚮,對成功感到焦躁不安呢? 074
一旦給成功下錯瞭定義,就容易染上「受成功詛咒癥」 078
擬定二十年後也適用的未來性策略 083
從定位策略到能力策略 089
第四章 讓我們提升機器的性能,在二十年後也能繼續成長!
韆萬彆在應用技巧之中打轉 096
光靠OS技巧則無法創造差異化 102
如果可以鍛鍊機器性能,二十年後勝負立見分曉 107
工作筋骨:二十幾歲時應該鍛鍊的工作能力 111
工作筋骨並非由彆人賦予,而是靠自己鍛鍊得來的 114
第五章 養成極限力量!
盡全力為工作打拚,卻不受上司青睞 120
町田ZELVIA隊 126
打破原有的平衡,纔能兩者兼顧 131
用來鍛鍊機器性能的四種力量 135
「極限力量」就是有效運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 139
第六章 鍛鍊努力的能力!
極端的經驗可以轉換成自信心 146
眼前的目標可以激發極限力量 153
成功的體驗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 157
付齣高於彆人四倍的努力,可以鍛鍊努力的能力 162
如何設定能持續努力的目標是有訣竅的 166
第七章 提升學習的能力!
提升自我成長的目標 172
學習的第一階段:重點記憶 178
學習的第二階段:用對方的頭腦思考 180
學習的第三階段: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185
第八章 運用接受的能力,鍛鍊工作的筋骨
之後就會開花結果 198
接受結果的能力可以鍛鍊工作的筋骨 204
吃更多的苦,學會接受的能力 212
第九章 二十幾歲年輕人的旅行
「成功俱樂部」再次復活 220
惠理子 221
日嚮灘 226
推薦序
發掘年輕人像寶石一樣的潛力
104人力銀行 行銷總監 邱文仁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社會新鮮人就業時的五大憂慮,分彆是:
(1)不知道自己到底適閤哪個工作?
(2)不知道就業時,要如何爭取較優渥的待遇?
(3)想要做有興趣的工作,卻缺乏需要的專業技能
(4)很想進大公司去磨練,但是苦無機會!
(5)我非名校齣身,如何鹹魚翻身呢?
其實,「不知道自己到底適閤哪個工作?」的問題,不但長期齣現在社會新鮮人的身上,也齣現在未滿三十歲、已經在工作的年輕人身上。即使已經有幾年的工作經驗,但仍然對目前的工作不滿,隨時在想「我該這樣下去嗎?」的年輕上班族,比比皆是!
我給這些年輕人的建議,第一步,都是希望他們能透過方法,早日找到一個「符閤職業性嚮」的工作。
例如,如果是還在就學的二十歲左右年輕人,我建議提早在「大專時代」透過實習、打工等方法,為就業預先做準備,那麼,大專生就可以提早為未來的職場生涯暖身,早日找到自己就業的方嚮!如此一來,在麵臨畢業時,就能以篤定、自信的心情,即早找到適閤自己的工作,省去盲目摸索的時間,當然也就「贏在就業起跑點」瞭!
如果已經畢業、但常常在想「我該這樣下去嗎?」的年輕上班族,我認為至少要上網研究不同職務需要的「學科」、「技能」、「個性」、「態度」,及比對本身「學科」、「技能」、「個性」、「態度」的條件,當兩方愈符閤的時候,愈可以鎖定該職務是求職的標的。
找到一個「符閤職業性嚮」的工作,隻是邁嚮正途的第一步,但這並不是所有問題的解藥。
工作中,不斷地麵臨挑戰是一種常態!在這個過程的自我鍛鍊,纔是培養實力、邁嚮成功的開始!在這本《成功俱樂部》中,作者提到「極限的力量」、「努力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及「接受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是把「年輕人像寶石一樣的潛力」焠煉齣來的方法!
所謂發揮年輕人「極限的力量」,書中提到先以「點燃努力的引擎」為起點,而何謂「努力的引擎」?可能是自身的自卑感、挫摺感、焦慮等負麵情緒,因為年輕人想要剋服這些負麵情緒,而激起努力的意願!
接下來是「激發的作用」,例如競爭意識,讓年輕人基於同儕競爭,更加奮起;而「拉動的要素」,則是一個熱血沸點的夢想,讓年輕人保持努力的目標,不斷地挑戰。
所謂「努力的能力」,包括不排斥那些不起眼的基層工作,保持工作中盡心盡力的積極態度,及願意投資自己的心態等等。因此,一旦年輕人有瞭正確的「目標」,並發揮「極限的力量」,「努力的能力」,就能以「正麵思考」的想法,來麵對職場上的種種變數!為瞭剋服變數,及「時間」及「資源不足」的問題,年輕人漸漸學習以「創意」及使用「策略方法」來剋服睏難。當「資源不足」時,你要看你擁有什麼優點,你得「放大優點」來彌補所謂的「限製及不足」,這時,「學習的能力」及「接受的能力」也就慢慢地鍛鍊齣來。
前言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拆解瞭“成功”這個概念。我曾經一直以為,成功就是那種驚天動地的大事,是賺取巨額財富,或者在某個領域達到頂尖。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成功其實可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小到一次堅持不懈的鍛煉,大到一次真誠的溝通。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過去的許多經曆,發現原來那些我曾經覺得微不足道、甚至被我忽視的小成就,其實也是通往更大成功的基石。書中的“目標設定”和“習慣養成”章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教我如何製定宏偉的五年計劃,而是強調瞭“微習慣”的力量。通過每天隻做一點點,日積月纍,最終會産生驚人的復利效應。我嘗試著在早晨增加十分鍾的閱讀時間,雖然不多,但一個月下來,我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維方式都有瞭 subtle 的改變。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友善,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感,更像是一位耐心傾聽你心聲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時候,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然後告訴你,你也可以。它讓我不再畏懼挑戰,而是以一種更積極、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
评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名字吸引的。那種“俱樂部”的氛圍,仿佛能聚集一群誌同道閤、積極嚮上的人,一起分享經驗,共同進步。而閱讀之後,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甚至遠超我的期待。它更像是一本“行動指南”,而不是一本“理論教科書”。書中充滿瞭可以直接拿來實踐的方法論,沒有太多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如何將抽象的“成功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我特彆欣賞它關於“反思與復盤”的論述。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忙於奔波,卻很少停下來思考自己做得對不對,哪裏可以改進。這本書教我如何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復盤,從每一次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避免重復犯錯,並從中發現新的機會。而且,它鼓勵我勇於跳齣舒適區,去嘗試那些讓我感到不自在的事情。我原本是一個非常害怕公開演講的人,但讀瞭這本書後,我報名參加瞭一個小型的分享會,雖然過程緊張,但結束後獲得的成就感是巨大的。這本書給瞭我勇氣,讓我相信,隻要敢於邁齣第一步,很多事情都會變得不一樣。
评分這是一本充滿力量的書,它沒有像很多成功學書籍那樣,去宣揚一夜暴富的神話,而是腳踏實地地告訴讀者,真正的成功,是建立在持續的努力和正確的認知之上的。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人際關係”的探討所吸引。它並沒有強調如何去“利用”彆人,而是強調如何建立真誠、互助的閤作關係。書中提到瞭“給予”的力量,以及如何通過積極的溝通來化解矛盾。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在團隊協作中經常感到吃力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遇到人際上的睏境,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的溝通方式存在問題。我開始嘗試在工作中,更多地去傾聽同事的意見,主動提齣幫助,並且學會更清晰地錶達自己的需求。效果齣奇地好,我發現團隊的氛圍變得更加融洽,工作效率也得到瞭提升。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閤作”的意義,也讓我看到瞭個人成長與團隊進步是如何相互促進的。它讓我明白,個人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與他人的和諧互動之上的。
评分這本書,真的就像一股清泉,滋潤瞭我一直以來在事業和個人成長道路上乾涸的心田。我是一名普通的職場人士,每天都在為瞭生活奔波,也曾有過很多宏大的夢想,但現實的壓力常常讓我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和選擇。偶然的機會,我翻開瞭這本書,原本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隻是想找點精神上的慰藉。沒想到,它卻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娓娓道來,用最真誠也最樸實的語言,點醒瞭我許多過去從未留意到的盲點。我特彆喜歡它關於“心態建設”的部分,書中並沒有空泛地講大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瞭不同人在麵對睏境時截然不同的心態,以及這種心態最終如何導嚮不同的結果。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輸給瞭外部環境,而是輸給瞭自己內心的設限。它鼓勵我去擁抱變化,去嘗試,去相信即使微小的進步也值得被肯定。閱讀的過程,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對話,他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卻給瞭我啓發,讓我自己去尋找屬於我的那條路。讀完後,我感覺整個人都輕鬆瞭不少,也重新燃起瞭對未來的希望和鬥誌,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提到的方法運用到我的生活中去。
评分我一直對“自我提升”這個概念很感興趣,也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很多時候總覺得它們過於理想化,離我的日常生活太遠。直到我遇見瞭這本書,我纔真正找到瞭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它沒有給我空洞的理論,而是提供瞭一整套切實可行的“工具箱”。我尤其喜歡它關於“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的詳細指導。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如何安排日程,更是深入到如何有效地利用你的精力,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點。書中提到瞭“番茄工作法”的應用,我一直以為隻是一個簡單的技巧,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的邏輯,以及如何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調整。我嘗試著在工作中使用這種方法,發現專注度顯著提升,效率也翻瞭一倍。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自我提升不僅僅是關於效率,更是關於內心的一種成長。它鼓勵我去關注自己的情緒,去瞭解自己的內心需求,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狀態。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給自己做一次深度體檢,然後根據“體檢報告”來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它讓我不再盲目地追求“效率”,而是更加注重“質效”的結閤,也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成長路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