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年轻人对于前途时时烦恼不已,为了在职场生涯中各上一层楼,自组「成功俱乐部」读书会。年近五十的企管顾问山根一郎加入他们的聚会之后,直指年轻人身上常见的三种通病,鼓励三人应以永续成长为目标,在二十几岁时锻练四种基本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停追求挑战。
作者山本真司根据任职于外商企管顾问公司十五年的经验,化身为书中的山根一郎先生,针对年轻人的工作和人生问题,提供精辟的见解,足供正为前途和人生感到烦恼的年轻世代作为参考。
作者简介
山本真司
1958年出生于东京。目前经营企管顾问公司。毕业于庆义大学经济学系。获得芝加哥大学杰出企管硕士(MBA with honors)学位。曾任职于东京银行、波士顿顾问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科尼尔管理谘询公司(A. T. Kearney)等公司,目前则是Ben and Company Director。着有《改变公司的策略》(讲谈社现代新书)、《创造一家会赚钱的银行》(东洋经济新报社)、《四十岁开始的工作技巧》(新潮社)、《三十岁开始的成长策略》(PHP研究所)等书。
推荐序
发掘年轻人像宝石一样的潜力 邱文仁 003
前言
「为了帮助像宝石原矿一般具有潜力的年轻人,我们能做什么?」 007
第一章 目前的工作可以造就未来的成功吗?
别人的奴隶 018
成功俱乐部──三个苦恼的二十几岁年轻人 022
跳脱败部的恶性循环 028
启动学习与回馈的循环 032
职涯策略中有王道吗? 037
成功就从自己的头脑所想出的方法开始 043
第二章 二十几岁年轻人必须从事的自我锻鍊
二十几岁年轻人的三种通病 048
麻布十番成功策略会议 052
成功就是追求成长 055
以永续成长为目标,不停追求挑战 060
远离「操之过急症候群」 066
第三章 越想抓住成功,成功反而越容易熘走
是否被资讯搞得晕头转向,对成功感到焦躁不安呢? 074
一旦给成功下错了定义,就容易染上「受成功诅咒症」 078
拟定二十年后也适用的未来性策略 083
从定位策略到能力策略 089
第四章 让我们提升机器的性能,在二十年后也能继续成长!
千万别在应用技巧之中打转 096
光靠OS技巧则无法创造差异化 102
如果可以锻鍊机器性能,二十年后胜负立见分晓 107
工作筋骨:二十几岁时应该锻鍊的工作能力 111
工作筋骨并非由别人赋予,而是靠自己锻鍊得来的 114
第五章 养成极限力量!
尽全力为工作打拚,却不受上司青睐 120
町田ZELVIA队 126
打破原有的平衡,才能两者兼顾 131
用来锻鍊机器性能的四种力量 135
「极限力量」就是有效运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 139
第六章 锻鍊努力的能力!
极端的经验可以转换成自信心 146
眼前的目标可以激发极限力量 153
成功的体验不在于结果,而是过程 157
付出高于别人四倍的努力,可以锻鍊努力的能力 162
如何设定能持续努力的目标是有诀窍的 166
第七章 提升学习的能力!
提升自我成长的目标 172
学习的第一阶段:重点记忆 178
学习的第二阶段:用对方的头脑思考 180
学习的第三阶段: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185
第八章 运用接受的能力,锻鍊工作的筋骨
之后就会开花结果 198
接受结果的能力可以锻鍊工作的筋骨 204
吃更多的苦,学会接受的能力 212
第九章 二十几岁年轻人的旅行
「成功俱乐部」再次复活 220
惠理子 221
日向滩 226
推荐序
发掘年轻人像宝石一样的潜力
104人力银行 行销总监 邱文仁
根据104人力银行的调查,社会新鲜人就业时的五大忧虑,分别是:
(1)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哪个工作?
(2)不知道就业时,要如何争取较优渥的待遇?
(3)想要做有兴趣的工作,却缺乏需要的专业技能
(4)很想进大公司去磨练,但是苦无机会!
(5)我非名校出身,如何咸鱼翻身呢?
其实,「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哪个工作?」的问题,不但长期出现在社会新鲜人的身上,也出现在未满三十岁、已经在工作的年轻人身上。即使已经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但仍然对目前的工作不满,随时在想「我该这样下去吗?」的年轻上班族,比比皆是!
我给这些年轻人的建议,第一步,都是希望他们能透过方法,早日找到一个「符合职业性向」的工作。
例如,如果是还在就学的二十岁左右年轻人,我建议提早在「大专时代」透过实习、打工等方法,为就业预先做准备,那么,大专生就可以提早为未来的职场生涯暖身,早日找到自己就业的方向!如此一来,在面临毕业时,就能以笃定、自信的心情,即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省去盲目摸索的时间,当然也就「赢在就业起跑点」了!
如果已经毕业、但常常在想「我该这样下去吗?」的年轻上班族,我认为至少要上网研究不同职务需要的「学科」、「技能」、「个性」、「态度」,及比对本身「学科」、「技能」、「个性」、「态度」的条件,当两方愈符合的时候,愈可以锁定该职务是求职的标的。
找到一个「符合职业性向」的工作,只是迈向正途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是所有问题的解药。
工作中,不断地面临挑战是一种常态!在这个过程的自我锻鍊,才是培养实力、迈向成功的开始!在这本《成功俱乐部》中,作者提到「极限的力量」、「努力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及「接受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把「年轻人像宝石一样的潜力」焠炼出来的方法!
所谓发挥年轻人「极限的力量」,书中提到先以「点燃努力的引擎」为起点,而何谓「努力的引擎」?可能是自身的自卑感、挫折感、焦虑等负面情绪,因为年轻人想要克服这些负面情绪,而激起努力的意愿!
接下来是「激发的作用」,例如竞争意识,让年轻人基于同侪竞争,更加奋起;而「拉动的要素」,则是一个热血沸点的梦想,让年轻人保持努力的目标,不断地挑战。
所谓「努力的能力」,包括不排斥那些不起眼的基层工作,保持工作中尽心尽力的积极态度,及愿意投资自己的心态等等。因此,一旦年轻人有了正确的「目标」,并发挥「极限的力量」,「努力的能力」,就能以「正面思考」的想法,来面对职场上的种种变数!为了克服变数,及「时间」及「资源不足」的问题,年轻人渐渐学习以「创意」及使用「策略方法」来克服困难。当「资源不足」时,你要看你拥有什么优点,你得「放大优点」来弥补所谓的「限制及不足」,这时,「学习的能力」及「接受的能力」也就慢慢地锻鍊出来。
前言
这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它没有像很多成功学书籍那样,去宣扬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脚踏实地地告诉读者,真正的成功,是建立在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认知之上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探讨所吸引。它并没有强调如何去“利用”别人,而是强调如何建立真诚、互助的合作关系。书中提到了“给予”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沟通来化解矛盾。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团队协作中经常感到吃力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遇到人际上的困境,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我开始尝试在工作中,更多地去倾听同事的意见,主动提出帮助,并且学会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效果出奇地好,我发现团队的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合作”的意义,也让我看到了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它让我明白,个人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与他人的和谐互动之上的。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的。那种“俱乐部”的氛围,仿佛能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积极向上的人,一起分享经验,共同进步。而阅读之后,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远超我的期待。它更像是一本“行动指南”,而不是一本“理论教科书”。书中充满了可以直接拿来实践的方法论,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如何将抽象的“成功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我特别欣赏它关于“反思与复盘”的论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奔波,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做得对不对,哪里可以改进。这本书教我如何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复盘,从每一次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犯错,并从中发现新的机会。而且,它鼓励我勇于跳出舒适区,去尝试那些让我感到不自在的事情。我原本是一个非常害怕公开演讲的人,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分享会,虽然过程紧张,但结束后获得的成就感是巨大的。这本书给了我勇气,让我相信,只要敢于迈出第一步,很多事情都会变得不一样。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拆解了“成功”这个概念。我曾经一直以为,成功就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赚取巨额财富,或者在某个领域达到顶尖。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成功其实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一次坚持不懈的锻炼,大到一次真诚的沟通。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许多经历,发现原来那些我曾经觉得微不足道、甚至被我忽视的小成就,其实也是通往更大成功的基石。书中的“目标设定”和“习惯养成”章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教我如何制定宏伟的五年计划,而是强调了“微习惯”的力量。通过每天只做一点点,日积月累,最终会产生惊人的复利效应。我尝试着在早晨增加十分钟的阅读时间,虽然不多,但一个月下来,我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都有了 subtle 的改变。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善,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耐心倾听你心声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告诉你,你也可以。它让我不再畏惧挑战,而是以一种更积极、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真的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一直以来在事业和个人成长道路上干涸的心田。我是一名普通的职场人士,每天都在为了生活奔波,也曾有过很多宏大的梦想,但现实的压力常常让我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选择。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了这本书,原本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想找点精神上的慰藉。没想到,它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用最真诚也最朴实的语言,点醒了我许多过去从未留意到的盲点。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心态建设”的部分,书中并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不同人在面对困境时截然不同的心态,以及这种心态最终如何导向不同的结果。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外部环境,而是输给了自己内心的设限。它鼓励我去拥抱变化,去尝试,去相信即使微小的进步也值得被肯定。阅读的过程,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他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却给了我启发,让我自己去寻找属于我的那条路。读完后,我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也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斗志,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提到的方法运用到我的生活中去。
评分我一直对“自我提升”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很多时候总觉得它们过于理想化,离我的日常生活太远。直到我遇见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找到了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没有给我空洞的理论,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工具箱”。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详细指导。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安排日程,更是深入到如何有效地利用你的精力,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点。书中提到了“番茄工作法”的应用,我一直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技巧,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尝试着在工作中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专注度显著提升,效率也翻了一倍。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自我提升不仅仅是关于效率,更是关于内心的一种成长。它鼓励我去关注自己的情绪,去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状态。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给自己做一次深度体检,然后根据“体检报告”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不再盲目地追求“效率”,而是更加注重“质效”的结合,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成长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