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撕去七年级的标签!谁就会胜出!
谁可以有效领导七年级的员工!谁就有企业竞争力!
第一本全面剖析、具体建议的七年级就业力调查报告,正式推出──
当企业主抱怨七年级「工作态度不好」、「能力不足」、「一代不如一代」时,职场七年级生也正纳闷四五年级主管「翻两像翻书」、「伴君如伴虎」。七年级是不是真不如四、五年级的「当年勇」?七年级的能力是不是真不足以应付就业市场的挑战?
本书介绍就业力的意义、青年就业力的国际趋势,同时也根据行政院青辅会刚于2006年中发佈,基本上以六年级尾、七年级头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协助七年级朋友认识他们所面对的「就业焦虑」,以及哪些「核心就业力」技能,对于七年级的职涯发展影响甚鉅,并具体建议七年级该如何加强这些「核心就业力」技能。才能摆脱「草莓族」的负面标签,进而掌握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机会。
经常听到七年级大学生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听起来我们现在的能力好像与「外面」的要求有相当差距?而另一个通常会被一起提出来的问题是:是不是七年级在职场上的表现真的不如四、五年级或六年级前段班?
这两个答案前者为肯定,后者为否定,但并不矛盾。将七年级在20多岁时的表现,跟四、五年级在20多岁时的表现相比较,不但很难有什么客观的比较基础,而且七年级的一些能力与特质,例如能迅速学习与运用新科技、习于大量蒐集资讯、喜好创新求变,恐怕都是四、五年级的「当年勇」所无法企及的。
更重要的是:七年级在进入职场时所要面对的就业环境,与四、五年级当年初入社会时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因此,即使七年级现在20岁时与四、五年级当年20岁时的能力差不多,甚至更好,也可能还是不足以应付目前以及未来就业市场的要求与挑战。
过去说一个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好」,可能首先联想到的就是「乖巧、听话、没有怨言、交代的事情都能照吩咐办好」,但是这些特质与现在要求的「工作态度好」是有一些差距的。并不是说这些态度到了现在变成不好,而是说现在更需要的「好的工作态度」是一种「面对问题时的乐观主动态度」。
如何改变过去单向灌输的威权教导模式,建构能够鼓励表达沟通的教育环境,但是又不会因此让学生轻忽了应对进退中的规矩礼节?如何培养年轻人勇于创新与探索不同可能,但是又不会因此将「纪律」与「按部就班」误以为是「沈闷无聊」的同义词?如何从小养成下一代自信与主动的特质,但是又不会让这些态度与「粗鲁无礼」相混淆?是随新时代而产生的新问题,也是七年级面对的就业力挑战。
作者简介
刘孟奇
五年级生,现为国立中山大学政治经济系副教授。曾访问美国芝加哥大学与澳洲莫纳许大学。自台大经济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后,教过私立大学、科技大学、国立大学、北部学校、中部学校、南部学校学生,并指导过学生参与社区总体营造、921灾区志工服务、校外NGO服务学习、专案竞赛、国科会大专生专题研究,从观察毕业生表现深深了解在教学活动中结合知识学习、团队合作与实务经验对于提升学生就业力的有效性与重要性。曾协助行政院青辅会办理「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并协助推动「青年国是会议」。个人部落格在:blog.roodo.com/lakatos
第一篇 就业力趋势
第二篇 就业力现场
第三篇 就业力实战
第四篇 就业力养成
前言
「七年级生」意指在民国七十年至七十九年之间出生的台湾年轻世代,不过通常也可以包括六十年代尾及八十年代头出生的年轻人,这也是「七年级」在这本书当中的意涵。
七年级做为一个世代,的确有不同于以往世代的共同成长经验。就在他们成长的年代,台湾不管在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各个面向都经历剧烈的转型变化,而在经济上,则从每人每年国民生产毛额不到五千美元快速跨过一万美元的门槛,再逐步成长来到一万五千美元附近。随着社会开放、所得富裕,高等教育扩张、电脑及网际网路普及,七年级不管在文化刺激、消费体验、教育程度、科技能力上面,应当都是过去世代所难以比拟的。
但是,在此同时,随着台湾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进入新的转型阶段,并且受到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强烈冲击,七年级在进入职场时所面对的竞争与挑战,其激烈与严厉的程度大概也是过去世代在初入职场时所未能想像的。不只于此,社会给予七年级的集体身份标签,竟然是直接贬低其职场存活发展能力的「草莓族」三个字。因此,虽然成长在不虞匮乏的年代,「就业焦虑」却几乎成了七年级最明显的世代特征。
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协助七年级朋友认识他们所面对的就业焦虑,其实就是对于他们「就业力」的挑战;而不管「草莓族」的负面标签有多么沈重与不公平,唯有务实面对自己所处时代与环境的挑战,强化提升自己的「核心就业力」,才能真正摆脱蔓延在整个世代中的就业焦虑,进而掌握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机会。
在这本书当中,我们将介绍就业力的意义、国际间重视青年就业力的趋势,同时也根据行政院青辅会刚于2006年中发佈,基本上以六年级尾、七年级头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协助大家认识有哪些核心就业力技能对于七年级的职涯发展影响甚鉅,以及七年级在这些核心就业力技能上面有哪些应该加强的地方。当然,这本书的重心,还是在于提供如何强化核心就业力技能的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借此对于七年级朋友提升就业力提供一些帮助。 对于愿意在这本书上面花些时间的七年级读者朋友,我建议除了自己阅读之外,最好还能进一步与同侪共同讨论、交换意见,并将彼此经验与书中的建议相对照,这样将能对其中许多建议所根据的理由以及可能的应用方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则不妨把这本书提出的许多建议当作是有助于启发讨论的素材,而透过集思广益,可以进一步发展出比较符合自身经验、适合自己特质与所处环境的较佳方法。
这本书的核心其实不只是一本有用的知识参考书,更是一本「行动指南」或「工作手册」。也就是说,透过具体实践与累积经验,这本书当中许多建议的意涵不只会更加清晰,而且读者朋友也可以根据经验自行修正,找出更好的做法。「从做中学」是学习核心就业力技能的不二法门,这也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能鼓励有兴趣的读者更为勇于尝试,并且可以提供观点,协助读者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学习进步。
这本书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接受「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的诸多受访者,也要感谢我的两位工作伙伴:邱俊荣教授与胡均立教授。感谢行政院青辅会对于此一调查的大力支持,以及教育部对于此一调查报告的重视。除了青辅会出版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之外,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原登载于教育部高教简讯第186期及第187期,也在此一併说明。
读者对这本书有任何指教,或想交换意见心得,都欢迎到我与骆明庆教授合设的部落格「意识型态咖啡」(blog.roodo.com/lakatos)上留言讨论。
不得不说,作者在情节设置上颇具匠心。虽然故事发生在校园,但她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校园故事套路,而是巧妙地将一些更深层次的主题融入其中。读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些情节传达什么?是关于友谊的考验?是关于家庭的理解?抑或是关于自我认知的探索?这种开放式的叙事方式,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也让这本书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那些微小的动作,都可能蕴含着重要的线索。而且,作者的人物塑造也相当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自己的挣扎和成长。这种真实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青春活力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青少年时期那些朦胧情感的怀念。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朴实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她没有选择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七年级女孩的内心世界。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困惑与成长,都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那种欲言又止的小心思,那种因为一点小事而产生的小烦恼,都被捕捉得那么精准。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看到了那些在青春期里跌跌撞撞,却又倔强地想要寻找自我的我们。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迷茫,也充满了希望。每一个七年级,都是一个独特而珍贵的阶段,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珍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涌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像是品尝了一杯混合了酸甜苦辣的饮品。它让我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那些青涩的时光,那些年少轻狂的冲动,那些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以及那些无法言说的忧愁。作者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曾经的面貌,也让我看到了现在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草莓”可能不仅仅是指某种具体的喜好,它更代表了一种纯粹、美好、甚至带点脆弱的状态。而“不草莓”则象征着一种蜕变,一种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过程。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让这本书的解读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自我发现和自我接纳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温暖而治愈的力量。作者用一种非常温柔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自我发现的故事。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我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描绘,那些微小的喜悦,那些悄悄的忧伤,都被捕捉得那么精准。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世界,感受着她的烦恼,分享着她的快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它不仅仅是迷茫和困惑,更是探索和成长。它让我明白,每一个七年级,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和珍惜。
评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使故事中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主人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她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这种乐观的态度,在如今这个充满焦虑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而且,作者在描绘主人公成长历程时,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化的冲突,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细节,展现了主人公是如何一点点地克服内心的障碍,如何一步步地走向成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它告诉我们,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积累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