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哈到雷鬼、法国香颂,从歌者到舞者、画家,作者以抒情诗意的文字,娓娓道来这些美好丰富的音符与艺术在其生命中曾留下的足迹,负载过的喜怒哀乐,与爱。我们跟随他的文字,一路观看这些伟大艺者的生命风景,以及投注了无比热情所创作的作品是如何撞击作者的灵魂深处而生出璀璨的火花。
作者简介
陈黎
本名陈膺文,1954年生,台湾花莲人,台湾师大英语系毕业。着有诗集,散文集,音乐评介集凡二十余种。译有《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辛波丝卡诗选》、《聂鲁达诗精选集》等十余种。曾获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翻译奖,金鼎奖等。
陈黎网站:dcc.ndhu.edu.tw/chenli
005 我的霍洛维兹纪念音乐会
007 夏夜听巴哈
009 雷鬼与香颂
012 圣者的节奏
017 神的小丑
020 向爵士乐致敬
023 如歌
026 彩虹的声音
028 亲密书
031 啊,波希米亚
033 向西班牙舞致敬
036 永恆的爵士乐哀愁
043 奇异的果实
049 从一朵花窥见世界
054 苦恼而激情的生命画像
060 冷酷的喜感
063 奥登的柏林之恋
068 咏叹调Ⅰ:夏夜微笑
084 咏叹调Ⅱ:音乐精灵
102 女歌三线路
109 寻找原味的〈花莲舞曲〉
117 小城摄影家的爱情
137 欧文.柏林的音乐传奇
144 动画的乐趣
150 偷窥偷窥大师
155 佛瑞,德布西,魏尔崙
163 灯火阑珊探卢炎
168 咏叹南管
175 极简音乐
181 泪水中迸出许多美丽的花朵——舒曼连篇歌曲集《诗人之恋》
196 慰借与希望的讯息——布拉姆斯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命运之歌》、《女低音狂想曲》解说
219 拉威尔的歌曲世界——〈巨大幽暗的睡眠〉、《天方夜谭》、《鸟兽志》
230 一个消失男人的日记——重探杨纳杰克歌曲集
239 永?的草莓园——披头歌曲入门
272 生命的河流——马勒《复活》备忘录
〈附录〉
281 诗人与指挥家的马勒对话——陈黎vs.简文彬
293 陈黎书目
第一次翻开《陈黎谈艺论乐集》,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不是某个具体的论点或乐曲,而是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陈黎老师的文章,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如同一位博学的老友,闲坐桌前,娓娓道来。他的文字,不像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如同清泉流淌,滋润着求知的心。我可以想象,在某个微雨的午后,手捧这本集子,坐在窗边,看着雨丝模糊了远山的轮廓,而陈黎老师的声音,则在字里行间回荡,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幽默。他谈论的“艺”与“乐”,似乎早已融化在生活的肌理之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而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美好。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将宏大概念与生活细节巧妙结合的能力,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莫扎特的小故事时,也不忘提及他可能喜欢的某个台湾的糕点,或是某个街角的咖啡馆。这种联系,让艺术不再遥不可及,也让生活多了一份诗意。当然,我知道我并非真的能完全理解每一个乐章的深邃,也未必能全然领会每一幅画作的精妙,但通过陈黎老师的指引,我似乎能窥见更广阔的天地,感受到更深刻的情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我所熟悉或陌生的艺术世界。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却激发了我无尽的思考,让我愿意去听更多不曾留意过的旋律,去看更多未曾走进的美术馆。这种“启蒙”的力量,才是这本集子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陈黎谈艺论乐集》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知性的漫游”。陈黎老师的文章,如同导游,却不是那种一味照本宣科的导游,而是带着你深入当地人生活,体验当地文化风情的向导。他谈论的艺术,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了生活、情感、思想的活生生的存在。他或许会从一首小夜曲的旋律,联想到夜色中城市的光影;他或许会从一幅肖像画的眼神,窥探出人物内心的故事。这种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叙述,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充满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的段落,它们让冰冷的艺术作品瞬间有了温度,有了生命。他不会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评价艺术,而是会用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去与读者交流。这种“对话式”的写作,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朋友进行一场愉快的交谈。读完之后,我常常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音乐、绘画,似乎都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新的意义。
评分阅读《陈黎谈艺论乐集》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智识探险”。陈黎老师的笔调,总是带着一种理性的精准,但绝非冷冰冰的分析,而是如同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穿越艺术的迷宫。他不会简单地告诉你“这首曲子很美”或“这幅画很有冲击力”,而是会细致地剖析其构成元素,追溯其历史渊源,甚至挖掘出创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时代的脉络。这种层层剥茧的叙述方式,让我对那些曾经只是模糊印象的艺术作品,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敏锐捕捉,比如在谈论一首交响乐时,他能够注意到某一个乐器的细微变化,或是某种和弦的巧妙运用,并由此引申出对整部作品意境的解读。这种“见微知著”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而且,陈黎老师的论述,常常能够跳脱出单一的艺术门类,在音乐、绘画、文学之间建立起有趣的联系。他会从一首巴赫的赋格中联想到建筑的结构美,也会从一幅梵高的画作中感受到诗歌的韵律感。这种跨领域的对话,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艺术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每一次阅读,都仿佛在和陈黎老师一同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研讨,只是形式更加轻松有趣,少了拘谨,多了惊喜。
评分《陈黎谈艺论乐集》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一种“随性而为”的智慧。陈黎老师的文章,没有预设的框架,也没有刻板的套路,仿佛他只是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了某件艺术作品,然后便挥笔而就。然而,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流淌,却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洞察力。他讨论某个乐章时,或许会从一个听众的偶然感想出发,然后娓娓道来,将听众带入一个关于旋律、和声、节奏的奇妙世界。他谈论某幅画作时,也许会聚焦于画面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然后由此延展出一段关于色彩、光影、构图的精彩分析。这种“不拘一格”的叙述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意外和乐趣,仿佛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邂逅一段未曾预料的精彩。而且,陈黎老师的文章,总能引发读者主动的思考。他不会直接给出结论,而是会提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探索,去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写作,让我觉得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作者共同的“智识发现之旅”。读完之后,我常常会感到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去寻找更多相关的资料,去印证他的观点,或者去挑战他的论断。这种“欲罢不能”的吸引力,正是《陈黎谈艺论乐集》的独特魅力所在。
评分初读《陈黎谈艺论乐集》,便有一种“拨云见日”的畅快感。陈黎老师的文章,常常以一个看似平凡的切入点,逐步深入,最终带领读者抵达一个令人豁然开朗的理解高度。他善于用朴素的语言,解释复杂的艺术现象,将那些常常被视为“阳春白雪”的艺术,变得亲民且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充满了个人思考和独特见解的段落,他不会人云亦云,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给出自己的解答。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在信息爆炸时代中,常常被各种观点裹挟的读者来说,尤为珍贵。他讨论音乐时,不仅仅是介绍乐曲的结构或作曲家的生平,而是会深入探讨音乐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如何与我们的生命经验产生共鸣。他谈论绘画时,也不仅仅是描述色彩和构图,而是会引导我们去感受画面背后的故事,去体会创作者的情感。这种“贴近人心”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冰冷的书本知识,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读完之后,我常常会忍不住去重温那些曾经听过或看过的作品,仿佛有了新的视角,能够发现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感受到之前未曾体会的情感。这种“温故知新”的乐趣,正是阅读《陈黎谈艺论乐集》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
评分拿到《陈黎谈艺论乐集》,我并没有立刻急着去阅读,而是先翻了翻目录,看了一些篇名。那些篇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吸引力,仿佛一个个小小的谜语,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真正开始阅读,更是被陈黎老师独特的文字魅力所吸引。他的文字,不是那种字斟句酌、力求完美的风格,而是带着一种自然的流淌感,如同山涧溪流,清澈而灵动。他谈论的艺术,也并非生硬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了他个人独特的感悟和思考。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将宏大主题拆解成一个个小切口的叙述方式。比如,在谈论一首古典乐时,他不会上来就分析其曲式结构,而是会先从一个听众在某个特定场合下的感受说起,然后逐步深入,引导读者去体会音乐的情感力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解读,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艺术分析,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而且,陈黎老师的文章,常常能够触动人心深处的情感。他不仅仅是在谈论艺术,更是在谈论生命,谈论我们共同的情感体验。读完之后,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那些艺术作品,也成为了我生命中一部分。
评分《陈黎谈艺论乐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陈黎老师的文章,不是那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为你打开一扇扇窗,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谈论的艺术,不再是冰冷的客观存在,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情感表达。他或许会从一个乐句的起伏,联想到人生的跌宕;他或许会从一幅画面的留白,体会到意境的深邃。这种将艺术与生命体验相结合的叙述,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落俗套”的观点。他不会人云亦云,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给出独特的解答。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在信息洪流中,需要辨别真伪的读者来说,尤为珍贵。读完之后,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豁达。那些曾经困扰我的艺术问题,仿佛都找到了新的解读方式。
评分读《陈黎谈艺论乐集》,就像是在品尝一杯陈年的好酒,初入口时醇厚,细细品味后回甘无穷。陈黎老师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质朴而深刻的力量。他谈论艺术,并非从高高在上的理论出发,而是从生活中最寻常的触角,引申出对艺术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他将不同艺术门类巧妙连接的能力。他或许会从一首音乐的旋律,联想到一幅画面的色彩;他或许会从一首诗歌的意境,体会到一种音乐的节奏。这种跨领域的对话,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艺术的认知边界。而且,陈黎老师的文章,总是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和思考。他不仅仅是在介绍艺术作品,更是在分享他对艺术的热爱,以及艺术带给他的生命感悟。这种“情真意切”的表达,让我觉得与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共鸣。读完之后,我常常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愉悦,仿佛自己的心灵也因此得到了滋养。
评分第一次翻开《陈黎谈艺论乐集》,就被它那一种“随性而至”的魅力所吸引。陈黎老师的文章,没有刻意的矫饰,也没有繁复的理论铺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带着你漫步在艺术的园林。他谈论音乐时,仿佛能听到乐器的呼吸;他谈论绘画时,仿佛能看到色彩的律动。我尤其喜欢他那些充满个人化色彩的解读,他不会一味地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是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会,来阐述他对艺术的理解。这种“鲜活”的表达方式,让原本可能严肃的艺术论述,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例如,他可能会从一段不经意的旋律,联想到童年某个模糊的记忆;也可能会从一幅画作的笔触,体会到创作者当时的心境。这种“触景生情”的叙述,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读完之后,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那些艺术作品,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
评分《陈黎谈艺论乐集》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从容的智慧”。陈黎老师的文章,没有刻意的炫技,也没有故弄玄虚的辞藻,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娓娓道来。他谈论艺术,就像在与一位久违的朋友聊天,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受。他不会强迫读者接受他的观点,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洞察。比如,在谈论一首交响乐时,他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某个乐器的音色变化,然后由此引申出对整部作品情感表达的理解。他谈论一幅画作时,也许只是聚焦于画面中的一个眼神,却能由此窥探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令人拍案叫绝。而且,陈黎老师的文章,总是能够在我心中种下一颗思考的种子。读完之后,我常常会去思考,那些艺术作品究竟是如何打动我的?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和人类情感?这种“引人深思”的魅力,正是《陈黎谈艺论乐集》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