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温德斯的《一次》那样,在生命的旅途中出现的人,事件,以及只有一次机会按下的快门,在回忆的沈淀中会显现出什么样的光影?这是廖伟棠在北京居住五年后,返回香港定居所整理出来的作品。这部廖伟棠个人的北京行路谣,结合了散文随笔、诗与八十幅摄影的作品,时间凝结在2006年以前的北京,涵括了他所看到的北京艺文界的现象,他生活的细节,将细节放大成一种暗喻,以及那些与他交会的朋友。
本书分成三个主要部分:
1.北京在别处:这是较为宏观的,作者对于北京文化生态的观察、理解与评论。涉及的领域包括诗歌、摄影、音乐、文学的流放者、北京的地下文化。
★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之间,连结的是一个小型的纸上摄影展「从798到神州爱犬乐园」。前者是目前北京最热门的文化创意园区,后者是京郊已成废墟的乐园,但在作者的镜头中,两者却惊人的相似,在这里乐园与废墟交错,作者似乎在暗喻着,正在为奥运而着魔的北京,正在不断清拆与大兴土木的北京,其实更像是一个明日的废墟。
2.放大北京:灵感来自安东尼奥尼电影「放大」。这是从作者个人生活经验出发,去描写那些他所感受到的细节,像是北京四环的夜晚、北京大学里的老宅、居住在塔后身的诗人、音乐节;他不断的将北京的「细节」放大,作为一种描述的焦点。
3.波希米亚人物谱:这部分又更具体的将焦点放在个人,显影的是三十几位北京艺文界活跃的人物。每一张照片都搭配作者所写的图说,这是作者用图像与文字,为这些即将星散的朋友所留下的记忆。
作者简介
廖伟棠
1975年出生于广东,后移居香港,并曾在北京生活5年。曾任书店店长、编杂志。现为自由作家、摄影师。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诗组及散文组冠军,香港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诗组及小说组季军,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诗组首奖,联合报文学奖诗组大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小说奖及创世纪诗奖。曾出版诗集《永夜》、《随着鱼们下沉》、《花园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园》、《手风琴里的浪游》、《波希米亚行路谣》、《苦天使》、《少年游》,摄影及杂文集《波希米亚中国》(合着),摄影集《孤独的中国》、《巴黎无题剧照》,小说集《十八条小巷的战争游戏》等。
序006
北京在别处
面朝大海008
北京新摄影:一个异乡人的私密图景010
从地下走到世界的导演——贾樟柯012
流放者的归来014
从温柔到暴烈: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抒情诗人017
「观念」革命,尚未成功——从刘铮的观念摄影说起022
再造798厂026
北京诗人地图028
被出卖了的诗歌节032
以SARS的名义058
五道口的安那其060
只有对社会不满者才会坐一块二的车063
北京的火车往哪开066
返京谣070
小九路中巴071
718路公车073
一个中国人对旅游者说的话──读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后074
窗前树
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075
故都夜话076
从798工厂艺术区到神州爱犬乐园077
BLOW UP 北京
世界尽头与冷酷异境098
街头窥探者099
寂静锣鼓巷100
愤怒好青年101
夜四环之声102
节日104
BLOW UP北京105
淘旧书记118
欲望城市119
定风波120
塔后身122
寂静的春节123
失乐园124
偷拍七十年代126
图解80后128
沙滚滚但彼此珍重过129
星散131
北京最后一场雨132
北京波希米亚人物谱
阿鲁斯(蒙古族摄影师)134
陈冠中(作家)135
陈农(摄影师)136
车前子(诗人)137
崔健(音乐家)138
杜力(诗人)139
高晓涛(诗人)和陈芳(作家)140
何勇(摇滚歌手)141
胡吗个(民谣歌手)142
黄文(模特儿)143
贾樟柯(电影导演)144
康赫(小说家)145
梁龙(二手玫瑰乐队主唱)146
老大(流浪歌手)147
刘索拉(小说家∕音乐家)148
刘铮(摄影家)149
麦子(艺术家)150
马骅(诗人)151
牟森(戏剧导演)152
宋雨吉吉(木推瓜乐队主唱,图左)李铁桥(前美好药店乐队乐手)153
王凡(实验音乐家)154
王磊(实验音乐家)155
王炜(诗人)156
兀鹏辉(艺术评论人)157
吴吞(舌头乐队主唱)158
小河(美好药店乐队主唱)159
易力(艺术家)160
杨一(民谣歌手)161
尹丽川(诗人,图左)和阿美(小说家)162
渣巴(画家)163
张楚(音乐家、作家,图右)164
祖咒(摇滚音乐家,图左)和颜峻(乐评人、诗人,音乐家)165
前奥运时代北京说的不是现在,现在已经是准奥运时代的北京了,四周工地的轰隆隆、楼盘店铺的日日翻新、环路上加速运转……这些都只是感性体验、直觉刺激,更深处是大国意识进一步张扬、美丽新世界每天反覆在我们脑海中绽放她的预览数码景象。日日新,苟日新,乃是目前的主旋律,相信2008年到来时,北京会全部脱胎换骨一番。
我矛盾,是一个怀旧的革命者,不欲对更新者微词,却暗自眷恋那个老北京。要说老,也不是多久之前的事。我所怀念的只是1996至2002年。彼时犹见胡同落日圆,晚风或晨光中人们脚步尚算悠闲。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彼时艺术和文学的地下状态:艺术尚未完全生意化、诗人尚未开始给房地产商作秀、树村仍然存在、杨一天天在美术馆前卖唱、胡吗个还在录那湖北口音的歌谣、我们还有时间和力气去未名湖打雪仗……
前奥运时代,一切未见规整,除了发财一切都有可能。准奥运时代,资金来了,给了我们饭吃,同时告诉我们什么是游戏、什么是规则。
当然,一切都是未知的。后奥运时代的来临我也一点都不担心,只要北京没有被全球化的伪城市美学所同一(被同一的往往是没有生气的新城市,而真正的大都市像巴黎、香港、纽约都是混杂和独特的),也许以后有新的北京之怪、狂、逸、乱,让十年后、百年后的作者也怀旧眷恋一番,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