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点】
这是一本将医学工程学的理论与实务应用于中医脉诊研究,结合脉波图及频谱图分析来阐述中医脉诊科学性的着作,内容包含:
作者简介
黄进明
【学历】
第一章 脉诊的科学性与重要性
第一节 脉诊的科学研究
第二节 手指诊脉的科学性
第三节 脉诊的意义与临床应用
第四节 中医四诊与脉诊的发展
第五节 脉诊的方法
第二章 脉诊仪与脉图
第一节 脉诊仪
第二节 脉图的形成机转与脉图分析
第三节 脉图判读基本步骤
第四节 无法由脉形诊断之探讨
第五节 脉图与切诊对应性研究
第三章 正常脉与脉象的辨别
第一节 正常脉
第二节 脉象表现
第三节 脉象的分类与鑑别
第四节 左右表?与血气形势
第五节 切诊常见脉象变化
第四章 二十九脉
第一节 依脉位分类
1. 浮脉
2. 芤脉
3. 散脉
4. 沉脉
5. 伏脉
脉位综合讨论
第二节 依流利度分类
1. 滑脉
2. 涩脉
3. 动脉
脉象流利度综合讨论
第三节 依紧张度分类
1. 弦脉
2. 紧脉
3. 牢脉
4. 革脉
脉象紧张度综合讨论
第四节 依脉力分类
1. 弱脉
2. 濡脉(软脉)
3. 微脉
4. 虚脉
5. 实脉
脉力综合讨论
第六节 依脉宽与脉长分类
1. 大脉
2. 洪脉
3. 细脉
4. 长脉
5. 短脉
脉宽脉长综合讨论
第七节 依脉率与脉律失常分类
1. 迟脉
2. 缓脉
3. 数脉
4. 疾脉
5. 结脉
6. 代脉
7. 促脉
脉率与脉律综合讨论
第五章 五脏辨证常见脉象
第一节 中医肝病证型与脉象
1. 肝的生理功能与病理
2. 常见肝病辨证分型
3. 肝炎脉象
第二节 中医心病证型与脉象
1. 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
2. 常见心病辨证分型
第三节 中医脾与胃病证型与脉象
1. 脾与胃的生理与病理
2. 常见脾病与胃病的辨证分型
第四节 中医肺病证型与脉象
1. 肺的生理与病理
2. 常见肺病辨证分型与脉象
第五节 中医肾病证型与脉象
1. 肾的生理与病理
2. 常见肾病辨证分型
参考文献与期刊
【中国医药大学副校长/张永贤推荐序】
脉诊是中国医学独特的诊病方法,累积数千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生理与病理的状况。脉诊虽居四诊之末,但在古代即用来验证望、闻、问诊所得到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完整面,作为正确的诊断客观指标。脉诊需要用敏锐的手指触觉、丰富理论与经验根据,对病情详加分析判断,从病患的主诉、自觉症状,医师细心的观察与检查,再经由脉诊来确立辨证论治的指标。
中医脉学历代有丰富的典籍,从公元前7世纪扁鹊,《史记》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接着《史记.仓公列传》记载西汉仓公淳于意医师(公元前216-150年)的25医案,即有记录19种不同脉象。《内经》使用 “三部九候诊法”诊脉,《难经》独取寸口脉,形成“寸口脉法”,东汉,张仲景(公元150-219年)所着《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三部诊脉诊法”诊脉,西晋王叔和(公元201-280年)所着《脉经》为中国最早的脉学专着,书中整理易于掌握容易辨证的24种脉象,为基本应用临床诊脉,确立指感形象的标准,首开脉象鑑别的先河。明代李时珍着《濒湖脉学》记载 27种脉象,言浅意深,具歌诀易记易用。清朝,李士林着《脉家正眼》,清《医宗金鑑》,加上疾脉,共28种脉象。目前,一般中医书籍都採用 28种不同脉象。
医师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来诊断病患两手的寸口,也即触摸桡骨动脉的部位来辨别脉象。在桡骨动脉上分寸、关、尺三部位,又分别给予压力,浮举、中按,沉寻触摸不同脉位。脉象是医者切脉手指端按触病者脉搏所感觉到的脉搏数、律、位、形、势的变化。脉数为频率,脉搏之至数(缓脉、迟脉、数脉、疾脉)。脉律为脉的规律(促脉、结脉、代脉)。脉位为脉搏部位的深浅(浮脉、沉脉、伏脉)。脉形为脉的形态(弦脉、紧脉、滑脉、涩脉)。脉势为脉搏的强弱(虚脉、实脉、细脉、洪脉、大脉),其他复合脉(濡脉、弱脉、散脉、微脉、芤脉、革脉、动脉、牢脉)等。
现代医学的研究,构成脉搏的形象,主要是心脏搏动(包括搏出量与搏出力)所产生的压力、动脉管壁弹性与末梢抵抗力、血液黏稠度三个条件。正常脉搏的成因是心跳频率、心脏活动节律、心脏射血功能、动脉壁脉弹性、小动脉紧张度、血管充盈度及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脉搏波由升支和降支组成。升支和降支构成主波。降支上还出现两个波和一个切迹,即潮波(压力波)(重搏前波),降中波(重搏波)和降中崃(重搏波切迹)。脉波图可反映脉搏应指的动态,可表现脉搏的速率、紧张度、流利度和均匀度。中医脉诊难学难精,连《脉经》作者王叔和也说“在心未了,指下难明”,如今有脉波仪显示脉波图即可客观详实诊断和研究。
脉诊可结合电子技术、电脑科学及近代物理学,将中医脉波图形显示在电脑萤幕,可作为临床、教学与研究使用。以脉搏感应器、压力转换器、多频道记录器,将脉波图与电脑相结合,使脉波图、心电图同步显现,并将脉波图给予一次导函数可看出斜率,记录寸、关、尺与浮、中、沉建立一套脉波判读的标准,为中医脉诊的科学化跨出一大步。目前中医脉诊电脑辅助系统有病患资料管理系统,脉波与心电图讯号撷取系统,脉波讯号分析系统,脉波讯号辨识系统与脉诊资料库系统。
黄进明医师毕业于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学系及中国医学研究所硕士,兼学中西医学精华,先在西医内科当住院医师,以后转入中医诊断研究室,追随汪叔游教授等大师给予启蒙,黄医师从住院医师步步学习进修耕耘,担任总医师、主治医师,并负责中医内科主任,将脉波图形与脉学理论及丰富临床经验相互结合,在2001年出版《中医脉诊图谱诊断》,2004年出版《实用临床脉诊》。经过这几年累积丰富经验与临床相结合,并与生物科技医学工程专家们深入讨论,共同研发更新脉波仪器,使脉波讯号解像能力及分析能力加强与提高,特别在频谱分析发现高低频域能量不同,有特殊诊断意义。低频与脏腑血流内部细微变化有关,与身体正气有相关;高频与生病时身体的反应有关,即所谓邪气病理现象有相关,尤其当疾病急性期显现。说明脉有经脉与血脉,两者相互依存,显现出「气血乐章」,解释古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以致黄医师再写本书《现代脉诊图谱学》,深入浅出,将脉诊的基础、临床与脉波图三者相结合,使得脉诊由原来的「指下难明」成为「脉诊图明」,开拓脉诊学的现代化,脉诊学也可有如心电图一样以图形表现,客观及数据化,并互相参照,使中医脉学的传承更为扎实,并且发扬光大。黄医师将脉学的经验及现代化承先启后,出版第三本脉诊书籍《现代脉诊图谱学》,今见这书已完稿,即将出书付梓,乐为推荐,并为之序。
【前言】
自1979年受教于中国医药大学学习与研究脉学迄今已28年,及至毕业后于1990 年转入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诊断研究室,承袭汪叔游教授的脉波仪训练,1991年于研究所受业于王唯工教授学习脉波基本理论与分析,并钻研中医脉学基础与切诊方法,临床诊脉依循「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之原则,于寸口各部按此八字,反覆寻之,以训练手指能达到指到脉上能洞察脉形与审知脉气于脉管内外,体会病证之真假与气分血分之病。中医诊断有「望闻问切」四种,如《素问》:「善诊者,察色按脉」、「视喘息,听音声」、「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其中脉诊的重要性,如《贾疏》:「脏之动,谓脉之至与不至。」有心学习诊脉者,因脉气体察不易常有「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之叹。现在,拜科技发达之赐,很多学者运用科学仪器探讨脉象的成因与意义,如1976年汪叔游教授的三部脉形、1980年魏凌云教授的脉波谱能量比(SER)及1987年起王唯工教授频谱谐波与脏腑的相关性研究等,皆为中医脉诊奠定科学化的基础。
国内这几位学者,汪教授的时域分析研究确定左右寸关尺之脉形特征不同的基础,魏教授的研究发现正常人脉波频率的信号强度大多分布在10Hz之前,但生病时的信号强度在10Hz之后会有较大改变,而王教授血液动力学的「共振理论」解开内脏、经络与血流的对应关系。个人从临床切诊与研究脉波仪的经验,深知要解开两千年深奥的中医脉诊原理是一件艰难的任务,衡诸两岸几十年的脉学研究,从已发展的脉诊仪至今只能部分应用于中医临床切诊可见其困难度。由于学者在不同方向的努力已建立脉学科学化的基础,个人综合各家理论配合临床切诊的经验,进行研发合乎中医临床诊断的脉波仪。有关讯号分析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所幸有好友陈工程师亮安、魏博士清泉义务帮忙与指导才得以顺利完成,期间廖医师殷梓的参与,使临床与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经不断以不同配件组装与研究测试,终于开发第一台可以对应于临床切诊的脉诊仪。
由于新式仪器的解像力提高,以此仪器研究发现更多中医脉象的科学立论,且古代医书所记载的脉象皆能由脉波图及频谱分析找到科学证据,其中脉波图形与心血管功能关系密切,频域分析中的低频与脏腑血流内部细微变化较有关,而高频则与身体异常时的生理反应有关。研究中并发现医书未印证的观点,如鼻腔、肝脏、膀胱、大肠、子宫及卵巢等之寸口定位,以及从《内经》、《伤寒论》以至清代《重订诊家直诀》所讨论的「脉气」,大多可以借由高解像力与良好分析功能的现代仪器解析出来,尤其临床常使用的二十八脉其形成机转与意义皆有其科学依据,当了解这些科学分析后就可知道中医脉学不但是一门有科学依据的诊断方式,而且可借由正确的学习方式,达到「在心易了,指下明了」的要求。因为经由新式仪器所检测的脉波资料能充分对应中医临床切诊的「脉气」表现,因此,将2001年所编着的《中医脉诊图谱诊断》一书重新编辑,并加入新的研究发现,内容除了参照脉学专着及学者的研究外,主要有系统地以脉波图与频谱分析来论述中医脉象的成因与意义,使传统的二十八脉脉象皆有科学的分析与之对应,如此可让学习诊脉者对于脉书的内容不再雾里看花,使「学」与「用」能够配合。
中医脉学深奥且浩瀚,个人不揣浅陋,将研究的最新发现,依照每一脉象的特性与脉波图、频谱图的对应关系做完整的分析整理成册,深切期望这些资料对有志研习中医脉诊者有所助益,编辑过程中,廖医师殷梓全程帮忙将研究资料与脉象对应校对,林医师轩名的排版与实习医师廖玉娟、医学生陈苡芃的校稿,以及张副院长的指导与书序,在此致上诚挚的谢意。个人才疏学浅,有关脉象与现代的研究分析,书中引述及见解或有误谬,尚祈先达不吝指正,不胜感激。
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脉诊又是辨证论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过去,我对脉诊的理解总停留在理论层面,感觉像隔靴搔痒,总找不到切入点。《现代脉诊图谱学》这本书,则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脉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大量的彩色图谱,配合详细的文字说明,让我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脉搏的跳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种脉象的“辨别要点”和“鉴别诊断”的梳理,这对于避免混淆不同的脉象非常有帮助。例如,书中在讲解“弦脉”时,不仅仅描述了其形态,还详细区分了“弦脉”与“紧脉”、“濡脉”等在触感和病理意义上的不同。这种细致的比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把握脉象的细微差别。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践性的建议,例如如何保持正确的手法,如何在不同的体质下进行脉诊,甚至还有一些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提示。这些都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指导我前进。我计划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反复研读这本书,力求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评分我对脉诊的兴趣由来已久,但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入门读物。《现代脉诊图谱学》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它以一种极其现代化、可视化的方式,将古老的中医脉诊理论呈现出来。书中的插图设计非常精巧,每一幅图都仿佛凝聚了作者的心血,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脉象的独特韵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虚脉”的讲解,它不仅列举了“细脉”、“弱脉”等多种表现形式,还详细分析了其背后的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减退等病理机制,并且用图示化的方式展示了受影响的脏腑。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理解能力,让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更难得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对脉诊的认识差异,以及现代医学技术在脉诊研究中的应用,这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诊脉技巧,更是在探索一种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融合的魅力。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付诸实践,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感知身体发出的信号。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医学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脉诊知识的书籍。《现代脉诊图谱学》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它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大量的文字,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将抽象的脉象化为可视化的图谱,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书中的每一页都充满了医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美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医者细致观察、反复推敲的学术氛围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比如,在介绍“浮脉”时,书中不仅详述了其触诊时的位感,还详细列举了与“浮脉”相关的多种病因病机,并辅以简洁明了的图标来示意脏腑的受邪程度。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理解脉象的本质。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历史文献的引用和不同学派对脉象的解读,这为我的学习增添了更丰富的历史维度和学术深度。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一种对生命细致入微的关怀。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究书中更复杂的脉象组合,并希望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我日常的养生实践中去。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医理论认识的新大门!我一直对中医的神秘之处感到好奇,但又觉得那些理论太过抽象,难以捉摸。直到我遇到了《现代脉诊图谱学》,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吸引人,大量的精美插图将原本枯燥的脉象变化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我记得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就沉浸在那些脉形图里,试图去理解它们背后所代表的身体状况。书中对每一种脉象的描述都非常细致,不仅有其形态特征,还详细解释了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联,以及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这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病症联系起来,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书中对于“滑脉”的讲解,不仅描述了脉搏的跳动感受,还配上了清晰的图示,并说明了其常见于痰湿内蕴、妊娠等情况。这让我对“滑脉”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具体的认知。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在家人身上轻轻搭脉,虽然还不能准确判断,但至少已经能体会到不同脉象之间的微妙差异了。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中医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和乐趣的过程。我对这本书的精良制作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深感满意,它绝对是我书架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脉诊的理解非常有限,觉得那些所谓的“寸口诊脉”太过于玄乎,很难掌握。直到我偶然翻阅了《现代脉诊图谱学》,才真正领略到脉诊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真的是太给力了!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美的医学插画,把原本抽象的脉象变化具象化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沉脉”的讲解,不仅有脉象图,还详细解释了为何“沉脉”多与里证、虚证相关,并配上了浅显易懂的疾病发生示意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脉诊过程中“望、闻、问、切”的有机结合,让我认识到脉诊并非孤立的诊法,而是需要与其他诊断方法相互印证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脉象变化的动态分析,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来观察脉象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治疗的效果。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授一种技术,更是在传授一种中医的思维方式。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