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點】
這是一本將醫學工程學的理論與實務應用於中醫脈診研究,結閤脈波圖及頻譜圖分析來闡述中醫脈診科學性的著作,內容包含:
作者簡介
黃進明
【學曆】
第一章 脈診的科學性與重要性
第一節 脈診的科學研究
第二節 手指診脈的科學性
第三節 脈診的意義與臨床應用
第四節 中醫四診與脈診的發展
第五節 脈診的方法
第二章 脈診儀與脈圖
第一節 脈診儀
第二節 脈圖的形成機轉與脈圖分析
第三節 脈圖判讀基本步驟
第四節 無法由脈形診斷之探討
第五節 脈圖與切診對應性研究
第三章 正常脈與脈象的辨彆
第一節 正常脈
第二節 脈象錶現
第三節 脈象的分類與鑑彆
第四節 左右錶?與血氣形勢
第五節 切診常見脈象變化
第四章 二十九脈
第一節 依脈位分類
1. 浮脈
2. 芤脈
3. 散脈
4. 沉脈
5. 伏脈
脈位綜閤討論
第二節 依流利度分類
1. 滑脈
2. 澀脈
3. 動脈
脈象流利度綜閤討論
第三節 依緊張度分類
1. 弦脈
2. 緊脈
3. 牢脈
4. 革脈
脈象緊張度綜閤討論
第四節 依脈力分類
1. 弱脈
2. 濡脈(軟脈)
3. 微脈
4. 虛脈
5. 實脈
脈力綜閤討論
第六節 依脈寬與脈長分類
1. 大脈
2. 洪脈
3. 細脈
4. 長脈
5. 短脈
脈寬脈長綜閤討論
第七節 依脈率與脈律失常分類
1. 遲脈
2. 緩脈
3. 數脈
4. 疾脈
5. 結脈
6. 代脈
7. 促脈
脈率與脈律綜閤討論
第五章 五髒辨證常見脈象
第一節 中醫肝病證型與脈象
1. 肝的生理功能與病理
2. 常見肝病辨證分型
3. 肝炎脈象
第二節 中醫心病證型與脈象
1. 心的生理功能與病理
2. 常見心病辨證分型
第三節 中醫脾與胃病證型與脈象
1. 脾與胃的生理與病理
2. 常見脾病與胃病的辨證分型
第四節 中醫肺病證型與脈象
1. 肺的生理與病理
2. 常見肺病辨證分型與脈象
第五節 中醫腎病證型與脈象
1. 腎的生理與病理
2. 常見腎病辨證分型
參考文獻與期刊
【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張永賢推薦序】
脈診是中國醫學獨特的診病方法,纍積數韆年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人體髒腑的氣血、陰陽、生理與病理的狀況。脈診雖居四診之末,但在古代即用來驗證望、聞、問診所得到臨床資料,進行綜閤分析,從而得齣完整麵,作為正確的診斷客觀指標。脈診需要用敏銳的手指觸覺、豐富理論與經驗根據,對病情詳加分析判斷,從病患的主訴、自覺癥狀,醫師細心的觀察與檢查,再經由脈診來確立辨證論治的指標。
中醫脈學曆代有豐富的典籍,從公元前7世紀扁鵲,《史記》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接著《史記.倉公列傳》記載西漢倉公淳於意醫師(公元前216-150年)的25醫案,即有記錄19種不同脈象。《內經》使用 “三部九候診法”診脈,《難經》獨取寸口脈,形成“寸口脈法”,東漢,張仲景(公元150-219年)所著《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三部診脈診法”診脈,西晉王叔和(公元201-280年)所著《脈經》為中國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整理易於掌握容易辨證的24種脈象,為基本應用臨床診脈,確立指感形象的標準,首開脈象鑑彆的先河。明代李時珍著《瀕湖脈學》記載 27種脈象,言淺意深,具歌訣易記易用。清朝,李士林著《脈傢正眼》,清《醫宗金鑑》,加上疾脈,共28種脈象。目前,一般中醫書籍都採用 28種不同脈象。
醫師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來診斷病患兩手的寸口,也即觸摸橈骨動脈的部位來辨彆脈象。在橈骨動脈上分寸、關、尺三部位,又分彆給予壓力,浮舉、中按,沉尋觸摸不同脈位。脈象是醫者切脈手指端按觸病者脈搏所感覺到的脈搏數、律、位、形、勢的變化。脈數為頻率,脈搏之至數(緩脈、遲脈、數脈、疾脈)。脈律為脈的規律(促脈、結脈、代脈)。脈位為脈搏部位的深淺(浮脈、沉脈、伏脈)。脈形為脈的形態(弦脈、緊脈、滑脈、澀脈)。脈勢為脈搏的強弱(虛脈、實脈、細脈、洪脈、大脈),其他復閤脈(濡脈、弱脈、散脈、微脈、芤脈、革脈、動脈、牢脈)等。
現代醫學的研究,構成脈搏的形象,主要是心髒搏動(包括搏齣量與搏齣力)所産生的壓力、動脈管壁彈性與末梢抵抗力、血液黏稠度三個條件。正常脈搏的成因是心跳頻率、心髒活動節律、心髒射血功能、動脈壁脈彈性、小動脈緊張度、血管充盈度及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等多種因素綜閤反映。脈搏波由升支和降支組成。升支和降支構成主波。降支上還齣現兩個波和一個切跡,即潮波(壓力波)(重搏前波),降中波(重搏波)和降中峽(重搏波切跡)。脈波圖可反映脈搏應指的動態,可錶現脈搏的速率、緊張度、流利度和均勻度。中醫脈診難學難精,連《脈經》作者王叔和也說“在心未瞭,指下難明”,如今有脈波儀顯示脈波圖即可客觀詳實診斷和研究。
脈診可結閤電子技術、電腦科學及近代物理學,將中醫脈波圖形顯示在電腦螢幕,可作為臨床、教學與研究使用。以脈搏感應器、壓力轉換器、多頻道記錄器,將脈波圖與電腦相結閤,使脈波圖、心電圖同步顯現,並將脈波圖給予一次導函數可看齣斜率,記錄寸、關、尺與浮、中、沉建立一套脈波判讀的標準,為中醫脈診的科學化跨齣一大步。目前中醫脈診電腦輔助係統有病患資料管理係統,脈波與心電圖訊號擷取係統,脈波訊號分析係統,脈波訊號辨識係統與脈診資料庫係統。
黃進明醫師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係及中國醫學研究所碩士,兼學中西醫學精華,先在西醫內科當住院醫師,以後轉入中醫診斷研究室,追隨汪叔遊教授等大師給予啓濛,黃醫師從住院醫師步步學習進修耕耘,擔任總醫師、主治醫師,並負責中醫內科主任,將脈波圖形與脈學理論及豐富臨床經驗相互結閤,在2001年齣版《中醫脈診圖譜診斷》,2004年齣版《實用臨床脈診》。經過這幾年纍積豐富經驗與臨床相結閤,並與生物科技醫學工程專傢們深入討論,共同研發更新脈波儀器,使脈波訊號解像能力及分析能力加強與提高,特彆在頻譜分析發現高低頻域能量不同,有特殊診斷意義。低頻與髒腑血流內部細微變化有關,與身體正氣有相關;高頻與生病時身體的反應有關,即所謂邪氣病理現象有相關,尤其當疾病急性期顯現。說明脈有經脈與血脈,兩者相互依存,顯現齣「氣血樂章」,解釋古人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有著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密切關係。以緻黃醫師再寫本書《現代脈診圖譜學》,深入淺齣,將脈診的基礎、臨床與脈波圖三者相結閤,使得脈診由原來的「指下難明」成為「脈診圖明」,開拓脈診學的現代化,脈診學也可有如心電圖一樣以圖形錶現,客觀及數據化,並互相參照,使中醫脈學的傳承更為紮實,並且發揚光大。黃醫師將脈學的經驗及現代化承先啓後,齣版第三本脈診書籍《現代脈診圖譜學》,今見這書已完稿,即將齣書付梓,樂為推薦,並為之序。
【前言】
自1979年受教於中國醫藥大學學習與研究脈學迄今已28年,及至畢業後於1990 年轉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診斷研究室,承襲汪叔遊教授的脈波儀訓練,1991年於研究所受業於王唯工教授學習脈波基本理論與分析,並鑽研中醫脈學基礎與切診方法,臨床診脈依循「位數形勢,微甚兼獨」之原則,於寸口各部按此八字,反覆尋之,以訓練手指能達到指到脈上能洞察脈形與審知脈氣於脈管內外,體會病證之真假與氣分血分之病。中醫診斷有「望聞問切」四種,如《素問》:「善診者,察色按脈」、「視喘息,聽音聲」、「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其中脈診的重要性,如《賈疏》:「髒之動,謂脈之至與不至。」有心學習診脈者,因脈氣體察不易常有「在心易瞭,指下難明」之嘆。現在,拜科技發達之賜,很多學者運用科學儀器探討脈象的成因與意義,如1976年汪叔遊教授的三部脈形、1980年魏淩雲教授的脈波譜能量比(SER)及1987年起王唯工教授頻譜諧波與髒腑的相關性研究等,皆為中醫脈診奠定科學化的基礎。
國內這幾位學者,汪教授的時域分析研究確定左右寸關尺之脈形特徵不同的基礎,魏教授的研究發現正常人脈波頻率的信號強度大多分布在10Hz之前,但生病時的信號強度在10Hz之後會有較大改變,而王教授血液動力學的「共振理論」解開內髒、經絡與血流的對應關係。個人從臨床切診與研究脈波儀的經驗,深知要解開兩韆年深奧的中醫脈診原理是一件艱難的任務,衡諸兩岸幾十年的脈學研究,從已發展的脈診儀至今隻能部分應用於中醫臨床切診可見其睏難度。由於學者在不同方嚮的努力已建立脈學科學化的基礎,個人綜閤各傢理論配閤臨床切診的經驗,進行研發閤乎中醫臨床診斷的脈波儀。有關訊號分析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所幸有好友陳工程師亮安、魏博士清泉義務幫忙與指導纔得以順利完成,期間廖醫師殷梓的參與,使臨床與研究得以順利進行,經不斷以不同配件組裝與研究測試,終於開發第一颱可以對應於臨床切診的脈診儀。
由於新式儀器的解像力提高,以此儀器研究發現更多中醫脈象的科學立論,且古代醫書所記載的脈象皆能由脈波圖及頻譜分析找到科學證據,其中脈波圖形與心血管功能關係密切,頻域分析中的低頻與髒腑血流內部細微變化較有關,而高頻則與身體異常時的生理反應有關。研究中並發現醫書未印證的觀點,如鼻腔、肝髒、膀胱、大腸、子宮及卵巢等之寸口定位,以及從《內經》、《傷寒論》以至清代《重訂診傢直訣》所討論的「脈氣」,大多可以藉由高解像力與良好分析功能的現代儀器解析齣來,尤其臨床常使用的二十八脈其形成機轉與意義皆有其科學依據,當瞭解這些科學分析後就可知道中醫脈學不但是一門有科學依據的診斷方式,而且可藉由正確的學習方式,達到「在心易瞭,指下明瞭」的要求。因為經由新式儀器所檢測的脈波資料能充分對應中醫臨床切診的「脈氣」錶現,因此,將2001年所編著的《中醫脈診圖譜診斷》一書重新編輯,並加入新的研究發現,內容除瞭參照脈學專著及學者的研究外,主要有係統地以脈波圖與頻譜分析來論述中醫脈象的成因與意義,使傳統的二十八脈脈象皆有科學的分析與之對應,如此可讓學習診脈者對於脈書的內容不再霧裏看花,使「學」與「用」能夠配閤。
中醫脈學深奧且浩瀚,個人不揣淺陋,將研究的最新發現,依照每一脈象的特性與脈波圖、頻譜圖的對應關係做完整的分析整理成冊,深切期望這些資料對有誌研習中醫脈診者有所助益,編輯過程中,廖醫師殷梓全程幫忙將研究資料與脈象對應校對,林醫師軒名的排版與實習醫師廖玉娟、醫學生陳苡芃的校稿,以及張副院長的指導與書序,在此緻上誠摯的謝意。個人纔疏學淺,有關脈象與現代的研究分析,書中引述及見解或有誤謬,尚祈先達不吝指正,不勝感激。
我對脈診的興趣由來已久,但一直苦於找不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入門讀物。《現代脈診圖譜學》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所有期待。它以一種極其現代化、可視化的方式,將古老的中醫脈診理論呈現齣來。書中的插圖設計非常精巧,每一幅圖都仿佛凝聚瞭作者的心血,讓我能直觀地感受到不同脈象的獨特韻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虛脈”的講解,它不僅列舉瞭“細脈”、“弱脈”等多種錶現形式,還詳細分析瞭其背後的氣血虧虛、髒腑功能減退等病理機製,並且用圖示化的方式展示瞭受影響的髒腑。這種圖文結閤的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的理解能力,讓復雜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更難得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對脈診的認識差異,以及現代醫學技術在脈診研究中的應用,這為我打開瞭更廣闊的視野。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診脈技巧,更是在探索一種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融閤的魅力。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知識付諸實踐,希望能夠更加準確地感知身體發齣的信號。
评分說實話,我之前對脈診的理解非常有限,覺得那些所謂的“寸口診脈”太過於玄乎,很難掌握。直到我偶然翻閱瞭《現代脈診圖譜學》,纔真正領略到脈診的科學性和係統性。這本書的圖文並茂,真的是太給力瞭!每一頁都像是一幅精美的醫學插畫,把原本抽象的脈象變化具象化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沉脈”的講解,不僅有脈象圖,還詳細解釋瞭為何“沉脈”多與裏證、虛證相關,並配上瞭淺顯易懂的疾病發生示意圖,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其中的道理。書中還特彆強調瞭脈診過程中“望、聞、問、切”的有機結閤,讓我認識到脈診並非孤立的診法,而是需要與其他診斷方法相互印證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脈象變化的動態分析,比如如何根據不同的疾病發展階段來觀察脈象的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脈象的變化來判斷治療的效果。這種深入的分析,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教授一種技術,更是在傳授一種中醫的思維方式。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更好地瞭解自己和傢人的身體狀況。
评分我一直認為,中醫的精髓在於“辨證論治”,而脈診又是辨證論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過去,我對脈診的理解總停留在理論層麵,感覺像隔靴搔癢,總找不到切入點。《現代脈診圖譜學》這本書,則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將抽象的脈象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大量的彩色圖譜,配閤詳細的文字說明,讓我仿佛能親手觸摸到那些脈搏的跳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每一種脈象的“辨彆要點”和“鑒彆診斷”的梳理,這對於避免混淆不同的脈象非常有幫助。例如,書中在講解“弦脈”時,不僅僅描述瞭其形態,還詳細區分瞭“弦脈”與“緊脈”、“濡脈”等在觸感和病理意義上的不同。這種細緻的比較,能夠幫助我更好地把握脈象的細微差彆。此外,書中還提供瞭很多實踐性的建議,例如如何保持正確的手法,如何在不同的體質下進行脈診,甚至還有一些初學者容易犯的錯誤提示。這些都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手把手地指導我前進。我計劃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反復研讀這本書,力求將書中的知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评分作為一名對傳統醫學頗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脈診知識的書籍。《現代脈診圖譜學》的齣現,可以說是恰逢其時。它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大量的文字,而是通過精心的編排,將抽象的脈象化為可視化的圖譜,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書中的每一頁都充滿瞭醫學的嚴謹與藝術的美感,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代醫者細緻觀察、反復推敲的學術氛圍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過程中所體現齣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比如,在介紹“浮脈”時,書中不僅詳述瞭其觸診時的位感,還詳細列舉瞭與“浮脈”相關的多種病因病機,並輔以簡潔明瞭的圖標來示意髒腑的受邪程度。這種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從宏觀到微觀,逐步深入地理解脈象的本質。此外,書中還包含瞭一些曆史文獻的引用和不同學派對脈象的解讀,這為我的學習增添瞭更豐富的曆史維度和學術深度。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一門技術,更是在傳承一種文化,一種對生命細緻入微的關懷。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究書中更復雜的脈象組閤,並希望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我日常的養生實踐中去。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中醫理論認識的新大門!我一直對中醫的神秘之處感到好奇,但又覺得那些理論太過抽象,難以捉摸。直到我遇到瞭《現代脈診圖譜學》,一切都變得不一樣瞭。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吸引人,大量的精美插圖將原本枯燥的脈象變化生動地呈現在我眼前。我記得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就沉浸在那些脈形圖裏,試圖去理解它們背後所代錶的身體狀況。書中對每一種脈象的描述都非常細緻,不僅有其形態特徵,還詳細解釋瞭與哪些髒腑功能失調相關聯,以及可能齣現的臨床癥狀。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實際案例分析,這讓我能夠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中的病癥聯係起來,理解得更加透徹。例如,書中對於“滑脈”的講解,不僅描述瞭脈搏的跳動感受,還配上瞭清晰的圖示,並說明瞭其常見於痰濕內蘊、妊娠等情況。這讓我對“滑脈”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瞭具體的認知。我甚至開始嘗試著在傢人身上輕輕搭脈,雖然還不能準確判斷,但至少已經能體會到不同脈象之間的微妙差異瞭。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中醫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一個充滿探索和樂趣的過程。我對這本書的精良製作和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深感滿意,它絕對是我書架上不可多得的瑰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