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将《解蔽》、《大学》、《中庸》、《论语》合为一本着作,目的是让传统的四书产生新的编排方式。亦即加入了新的一篇《解蔽》,把孟子另外单独成册,使《解蔽》的理智的认知心能够教育民众拥有科学的认知能力,用以吸收西洋现代文明,并且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生根,开创一个现代崭新的台湾新文化,进而帮助中国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作者简介
吴文璋
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现任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解蔽提要
大学提要
中庸提要
论语提要
解蔽
大学
中庸
论语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古典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对《大学》、《中庸》、《论语》这些经典都怀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中文注释本的解读方式有时会让我觉得有些“曲高和寡”,难以真正触及其中的精髓。当我看到这本《华英对照解蔽》时,我立刻被它的理念所吸引——用另一种语言的视角,来“解开”这些古老文本的“迷障”。 让我非常着迷的是,这本书在处理原文的翻译时,并没有采取生硬的直译,而是试图在英文中找到最贴切的对应词语,以最大程度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例如,《大学》中的“明明德”,在英文的解释中,不仅仅是简单的“making virtues bright”,而是深入到了“enlightening one's innate moral nature”的层面,这种细致的辨析,让我对“明明德”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道德上的提升,更是对内在本性的觉醒。 除了语言层面的对照,本书在哲学层面的解析也做得非常出色。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释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时,常常会引入西方哲学中的一些相似概念进行对比,或者从更宏观的文化视角来解读。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这些经典。它不再局限于古代中国的语境,而是展现了其普适的智慧。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它们详细而深入,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框架。作者不仅仅停留在解释字词,而是会深入到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思想渊源等方面进行阐释。当我读到《论语》中关于“孝”的讨论时,书中对当时社会家族制度的详细介绍,让我对“孝”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服从,而是看到了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责任和情感维系。 总而言之,《华英对照解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图书。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智慧经典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亲近。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探索儒家思想,却又被语言和文化隔阂所困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开古典智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我非常推荐这本书,它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
评分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华英对照解蔽》。我一直对《大学》、《中庸》、《论语》这些儒家经典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它们有些晦涩难懂,尤其是中文注释本,有时候看得云里雾里。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提供“华英对照”和“解蔽”的功能时,我感觉它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解读方式。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中英互译。作者在翻译时,非常注重原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比如,《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在英文的解释里,作者不仅仅给出“the states of pleasure, anger, sorrow, and enjoyment, when not yet stirred by external things, are called the central element”这样的直译,还进一步阐释了“未发”的状态是一种内在的、未受外界干扰的本真状态,这让我对“中”的理解,从一种表面的“适度”上升到了对内在和谐的追求。 我特别喜欢它在注解上的细致。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对词句的解释,而是会深入到历史、哲学、甚至当时的社会习俗去解读。当我阅读《论语》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时,书中对于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阐述,让我更加清晰地理解了孔子在评价“君子”和“小人”时,所依据的道德标准和人生追求。这种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是任何一本纯中文注释本都难以达到的。 更让我觉得这本书独特的地方,在于它鼓励读者进行一种“双语”的思考。当我看到英文的解释,会回头去品味中文原文的精妙之处;反之,当我看到某个中文词句,也会去思考英文中是否有更合适的表达方式。这种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穿梭的过程,极大地加深了我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也让我体会到了不同语言在表达思想时的细微差别。 总而言之,《华英对照解蔽》是一本真正能够“解开”古代经典“迷障”的书。它以一种严谨、创新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儒家经典。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对这些文本已有一定了解,这本书都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博学而耐心的导师,带领你一步步走进古代智慧的殿堂。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不只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分量。我一直对《大学》、《中庸》和《论语》这些古老文本抱有敬畏之心,也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国内的注释本,但总觉得读起来有些生涩,像是隔着一层玻璃看东西,总有些模模糊糊。这次偶然间发现了这本《华英对照解蔽》,它的标题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解蔽”,顾名思义,就是要除去遮蔽,露出事物本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中英文直接堆砌,而是精心地将原文、注释和英文翻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喜欢它处理一些关键概念的方式。例如,《中庸》中的“诚”,在英文中如何准确地表达,本书就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诚”的内涵,甚至引申到西方哲学中的一些相关概念,这种跨文化的对比,让我对“诚”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它不只是一个中文词汇,而是承载着一种深刻的人生境界。 这本书的英文翻译也十分讲究,并非那种生硬的直译,而是力求在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文学性。我常常会在阅读英文翻译时,去回溯中文原文,然后发现,原来某个我原本以为简单的句子,在英文的对照下,其背后蕴含的深意更加丰富。这种双向的阅读体验,大大提升了我对文本的理解深度。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翻译,更是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中文与英文之间的思想桥梁。 令我欣喜的是,作者在注释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除了对字词进行解释,还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在解读《论语》中关于“礼”的部分时,作者不仅解释了“礼”的字面意思,还详细介绍了周代的礼乐制度,以及“礼”在古代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这种详实的背景知识,极大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不足,让我在阅读经典时,不再感到孤立无援。 总的来说,《华英对照解蔽》是一本真正能帮助读者“解蔽”的图书。它以一种严谨、细致、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智慧经典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你是初次接触这些文本,还是希望深化理解,这本书都能提供巨大的帮助。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旅程。我非常肯定这本书的价值,也相信它会成为许多读者探索古典智慧的重要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道破晓的晨光,照亮了我一直以来对古代经典朦胧的认知。我一直对《大学》、《中庸》、《论语》这些儒家经典充满了兴趣,但总觉得它们高深晦涩,难以真正领会其精髓。市面上也见过不少中文版的解释,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未能触及核心。直到我翻开这本《华英对照解蔽》,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难以用言语形容。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所采用的“华英对照”形式。我一直相信,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而不同语言之间的碰撞,往往能激发出新的理解。这本书将原文的精妙之处,用严谨而优美的英文进行对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更是一种深度的阐释。当我看到一个原本觉得难以理解的中文词句,在英文的释义下,其含义变得清晰明了,甚至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让我感到无比兴奋。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翻译,而是深入到了文化和哲学层面。我常常会因为一个英文词汇的选择,而去反思中文原文的深意。比如,《论语》中的“仁”,在英文中可能有多种表达方式,而本书作者的选择,往往能帮助我理解“仁”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以及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这种“解蔽”的过程,让我对这些经典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仿佛一层层迷雾被拨开,露出了其原本璀璨的面貌。 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不仅有原文和对照,还附带了详细的注解和背景介绍。这些注解并非简单的词语解释,而是对历史典故、人物关系、哲学概念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各种参考资料,一本书就足够让我对这些经典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它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儒家思想的殿堂。 总而言之,《华英对照解蔽》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图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古代经典的求知欲,更在我理解这些经典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视角。我强烈推荐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感兴趣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希望更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却又被语言障碍所困扰的读者,一定要拥有这本书。它定能助你拨开迷雾,领略经典的智慧光芒。
评分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直以来那些让我望而却步的古文,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一直很想了解《大学》、《中庸》、《论语》这些被誉为“四书”的经典,但每次拿起中文版的注释书,总感觉像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很多地方理解起来都费劲。这次偶然间接触到这本《华英对照解蔽》,它的出现,真的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华英对照”功能。我本身对英语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当我看到原文的某个句子,然后对照着英文的解释,常常会豁然开朗。作者在翻译时,非常注重捕捉原文的韵味和意境,而不是简单的词对词的替换。比如,《论语》中很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在英文的表述下,那种人性的差异和道德上的差距就显得更加鲜明。我能感觉到,作者在翻译中,是在努力地传达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翻译,更在于它背后所做的大量研究和梳理工作。我注意到,每当遇到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格物致知”、“克己复礼”等等,作者都会提供详细的英文解释,并常常会引用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哲学理论来佐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可靠。它不是凭空臆测,而是有根有据的学问。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大量对原文的背景介绍和文化解读。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个章节时,发现作者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甚至是作者本人的一些经历进行了补充说明。这些信息就像一个个引子,将我从文本本身延伸出去,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种“解蔽”的过程,让我觉得非常充实和有收获。 总而言之,《华英对照解蔽》是一本真正具有思想深度和实践价值的书。它用一种跨越语言的方式,将中国古代的智慧精华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儒家经典,但又对传统解读方式感到困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文本的理解,更拓宽了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让我觉得古典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被理解和感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