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观护工作,是少年观护制度的具体实施。所谓「少年观护制度」,一言以蔽之,它是一种对于触法或虞犯少年所採取的非监禁性的处遇措施;凡受观护处遇的少年,一律置于自由社会,接受少年保护者的监督、辅导、矫正与管束,俾能改善行状,杜绝其再犯之危险性格。本书除阐述少年观护工作之理念外,并依序论述少年观护处遇的对象、决定观护处遇的少年法院、执行观护处遇的观护人、观护处遇前的个案调查、被责付少年的辅导、被收容少年的观护、宜否为保护处分的观察、训诫后的假日生活辅导、保护管束、留置观察之执行......等,理论完整,取材丰富,内容结构严谨,体例层次分明,可读、易读,深具教育性与实用性。
作者简介
刘作揖
学历:美国南加州大学荣誉法学博士
全国性高考及特考及格
乙等特种考试及格
经历:督学
私立中华医事学院兼任教师
私立东方技术学院兼任教师
着作:《少年事件处理法》(三民)
《法学绪论》(三民)
《少年观护工作》(五南)
《个案研究理论与实务》(黎明)
《保安处分执行法论》(新文京)
《法律与人生》(五南)
《生死学概论》(新文京)
**评价五** 《少年观护工作》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工作”的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深刻反思。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去“观护”一个少年,而是通过大量的论述,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要观护,以及观护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书中反复强调了“教育”和“挽救”的重要性,将少年观护工作视为一个重新塑造人生轨迹、点亮希望之灯的过程。它探讨了少年犯罪背后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呼吁我们以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曾经犯错的孩子。我从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青少年群体的关怀和责任感,以及对教育力量的信任。它并没有给出很多具体的操作技巧,但却传递了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让我觉得,每一个少年都值得被看见,都拥有重新开始的权利。这本书更像是一剂心灵的鸡汤,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青少年问题的看法,也更加坚定了参与到关爱和帮助这些少年的决心。
评分**评价四** 在阅读《少年观护工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青少年观护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看管”,而是一项充满智慧与挑战的社会工程。书中关于“修复性司法”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它强调将关注点从单纯的惩罚转向修复受损关系和弥合社会裂痕。这不仅仅是对被观护少年的改造,更是对受害者心理创伤的抚慰,以及对社会公义的重建。书中提到的一些“圆桌会议”和“调解”的案例,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展现出这种模式的独特魅力。它鼓励加害者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起责任,并主动寻求弥补,同时也让受害者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获得理解和支持。这种以人为本、注重沟通与和解的理念,与传统的惩罚性司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看到了未来青少年矫治工作的可能方向。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地推行修复性司法,以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仍然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但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评分**评价二** 读完《少年观护工作》,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关于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复杂图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少年犯标签化,而是试图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诱惑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问题根源。例如,它详细阐述了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塑造的关键作用,以及父母教育方式中的一些误区可能如何间接导致孩子走上歧途。同时,书中也提及了网络信息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冲击,以及不良同伴群体的影响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讨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列举问题,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家庭支持、改善学校氛围、提供正向社会引导等方式来降低少年犯罪的风险,并增强他们的内在抗压能力。虽然我对其中的某些理论观点还有待深入理解,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理解青少年犯罪提供了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让我对如何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认识到社会整体力量的重要性。
评分**评价三** 《少年观护工作》这本书,总的来说,更像是一部关于青少年司法体系运作的科普读物,而不是一本手把手的实操指南。它详细介绍了我国少年观护工作的历史沿革、法律法规依据、工作流程以及各部门的职责划分。比如,书中会解释侦查、起诉、审判以及观护帮教等各个环节是如何衔接的,以及在每个环节中,观护人员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也对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比如“罪错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等,让不熟悉法律术语的读者也能有所了解。对于那些想了解少年观护工作整体面貌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入门平台,能够帮助构建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然而,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具体观护技巧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就相对有限了。它更像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而缺少了“怎么样”的细节,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家访,如何组织集体活动,如何评估一个少年的改造潜力等等,这些内容几乎没有涉及,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评分**评价一** 最近翻开一本名叫《少年观护工作》的书,说是对少年观护工作有深入的探讨,但我翻了翻,感觉内容上跟我的预期有点偏差。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少年犯改造的案例分析,比如他们是如何从迷失走向正轨的,具体的心理辅导策略有哪些,以及社会环境对他们成长的影响等等。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政策解读和理论构建,对于基层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细节,比如社工如何与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如何与家长沟通协调,如何处理突发状况,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开展有效的活动,这些都写得比较笼统,缺乏鲜活的例子来支撑。我期待的是一种“手把手”的指导,能让我感受到前线的温度,但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大而全”的梳理,优点是视野开阔,能帮助理解少年观护工作的整体框架,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不够接地气,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可能需要自己再去消化和转化,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增加更多实操性的内容,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少年观护工作的挑战与温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