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一开头,有这么两句话:
「除了爱情,没有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爱情,也没法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越界之举,可以如此新奇。」
如果你再看看张妙如在封面及内页的插画,书里还有连续十二页的郑问的连环漫画、电影Matrix的幕后故事书,却偏偏又有各种经典名着及阅读方法的介绍,你就应该可以体会到这本书为什么要取名为《越读者》,以及要传达的讯息是什么了。
本来,阅读最大的有趣之处,就在于越界。没有越界,不成阅读,尤其是在网路时代。但是,很不巧地,在种种因素之下,我们很容易让自己侷促于一些界限之内。阅读,是一个许多人谈了又谈,大家听了又听的题目,但是,一不小心,越听越沉重。
作者郝明义,虽然是长年在出版业工作的人,但是他写这本书,却纯粹是回到一个普通读者的立场所写的。
他说:
「我从小生长在韩国。在华侨社会里,中文阅读的选择很贫瘠,那时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样才能在週边的环境里搜寻到可读的东西,怎样才能跨越那个环境的局限。
高中毕业后,跨越重洋来台湾读大学后,饥渴地抓到什么都读,乱读了一通。美其名曰兴趣广泛,但不免时常看着满书架的书,觉得空洞无比。
毕业后,阴错阳差进了出版业,又因缘际会地在不同类型的出版公司与杂志社之间做过各种性质不同、职阶不同的工作,不论就身为读者的需要,还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对阅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充满了越来越升高的困惑。
1990年代,网路出现了。网路与书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困惑搅动得更混乱了。」
他的摸索,一直到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四十四岁那一年,才出到一个出口,于是接下来一面回顾,一面继续往前摸索了七年。然后,在他五十一岁的时候,回到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心情,来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个不断进行一些越界尝试后的读者身分,给同样困惑的别人,一些或许可供参考的心得。
郝明义认为,在台湾成长的人,之所以会被一些阅读界限所捆绑,
可能是考试教育锁定教科书与参考书所形成的。
可能是中学与大学长达十年时间对阅读胃口的影响所形成的。
可能是出了社会后的现实压迫所形成的。
可能是对于「网路」与「书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习惯所形成的。
可能是对于阅读时间、空间、工具、方法的不善掌握所形成的。
可能是从没有意识过自己划地自限而形成的。
可能是从没有想像过跨越这些界限之后的风景而形成的。
这些自我侷限,很容易错过今天人类有史以来阅读资源最丰盛的时代特色。但是他以过来人身分,以自己迟至四十四岁才有体会为例,说了他的看法:
看了前面谈的这些困惑,尤其这些困惑对我们后续路程的影响与耽搁,很少人能轻松得起来。
但是,嘘,说一个秘密,我们一定可以轻松得起来。
有一次我看一出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时间里完成一个任务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险越来越多,越走越远,最后时间只剩三秒钟的时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务,是绝对达不到了。
他泫然欲泣。旁边一个人却告诉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
他说:「这怎么回得去。」
那人说:「可是,我们在卡通世界里啊。」他随手画了一扇门,打开,「我们可以画个门,开了门就回到家了啊。」
他们画了门,开了门就到家了。
对于人生,阅读就像是那扇门的作用。
不论是书,还是网站,有时候你一打开,就从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开得早,有打开得早所能见到的美妙。打开得很晚,也有打开得晚的风光。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开了这扇门,你会多么珍惜,也体会得到这扇门对你的意义与价值。
而郝明义之所以要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在下面的话里很清楚了:
所以,阅读永远为我们开着一扇窗户,一扇门。
不论读这本书的你,是一个正在中学阶段,被填鸭填得兇的学生。
还是一个进了大学,正在悠哉悠哉与莫名的不安所混杂的大学生。
还是一个出了社会,被后有知识的浪潮所追赶,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开展的双重压迫所苦的社会人。
还是一个像我这样,苦苦为阅读是怎么回事而思索,到四十多岁才算开窍的人。
我们的身分不同。
但是面对的问题相同。机会也相同。
只要相信,我们随时伸手,都可以画出那道门户。
画出那道门户,我们就可以超越束缚、超越界限──不管那束缚和界限来自学校,父母,还是我们自己的习惯、惰性,或困惑。
只怕不开始。永远不要怕晚。
除了爱情,没有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越读者》除了图文的搭配,在内容编排上也极有特别的风格,不论内外,都呈现了越界阅读所可以有的乐趣,以「献给所有曾经以及正在因为阅读而挣扎的人」(卷前语)。
作者简介
郝明义
张妙如
具备漫画家身分的作家,擅用图文书写的方式自由挥洒,1998年与徐玫怡两人首度以《交换日记》手写体而大受喜爱,并引起广大回响,因而开启两人联手交换日记的合作创作,历经多年而不衰;至今两人已共写10本交换日记,并有延伸週边商品小钱包、T恤等。张妙如近年旅居美国,单独创作的作品包括《西雅图妙记》与《西雅图妙记2》等。
前言:从「蓝色原点」说起
Part 1. 学校带来的一些困惑
1. 两个人的经验
2. 中学与我们:我考故我在
3. 大学生活
4. 社会化的阅读
5. 潘朵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个礼物
Part 2.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6. 不从视觉而从味觉谈阅读的理由
7. 饮食的四种分类
8. 享受香喷喷米饭的主食阅读
9. 品尝一条鲜鱼的美食阅读
10. 有助消化的蔬果阅读
11. 提拉米苏的甜食阅读
12. 中学教科书与参考书是什么饮食
13. 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
Part 3. 网路与书籍的界限
14. 无辜的网路
15. 为什么不必是文字与书
16. 反动现象的双重风险
17. 一个心理准备
18. 网路上的四种阅读饮食
19. 莲花跑车与步行的搭配
20. 一种无中生有的阅读可能
21. 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
Part 4. 越界的基础
22. 为什么要读小说
23. 读诗的可能
24. 为什么要读哲学
25. 读历史的理由
26. 图像阅读的力量
27. 影像阅读的作用
28. 为什么要看网站
Part 5. 越界工具
29. 阅读时间的零与整
30. 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
31. 记忆与阅读的关系
32. 如何使用书店
33. 网路书店与实体书店
34. 买书的理性与感性
35. 有关书架与藏书
36. 我的图书馆
Part 6. 越界方法
37. 诸葛亮、陶渊明与朱熹,是怎么读书的?
38. 做笔记的方法
39. 检验有没有读懂书
40. 主题阅读
41. 少阅读一点的理由
42. 杂志与经典
43. 金字塔理论的先决问题
44. 第一条路或第一桶金
45. 阅读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
46. 怎样寻找,以及淘汰一本书
47. 新层次与新领域
48. 最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
Part 7. 跨越七道阶梯
49. 阅读的七道阶梯
50. Reader Takes All:越读者时代
51. 建立个人知识架构的可能
52. 第三类文盲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书
洪兰
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书,一本没有说教、完全从读者观点出发的阅读书,尤其是作者对小说的看法,真是深得我心。我在唸大学的时候,曾经非常羡慕唸中文系的同学,以为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小说,然后理直气壮的说「我在做功课」,不必像我们一样,看小说得偷偷摸摸,有很深的罪恶感。后来一位从中文系转出来的同学告诉我,我太天真了,当看一本小说,心中必须存着分析的意图:分析角色、分析句法、分析句子背后隐藏的作者真正涵意时,它将读小说的乐趣都剥夺光了,所以他转去念历史系,历史一样要分析,但是在读的时候,心中已经认为应该要分析,所以不会排斥它,分析就不认为是苦。
我听了大失所望,真是别家的草地比较绿,每行有每行的苦经,后来到美国去留学,看到美国的老师和家长都非常鼓励孩子看小说,他们的学生可以大大方方夹着小说在校园里走,不必觉得别人在读正书而我在看小说,反而是小说看的越多的人越自豪,在有文艺水准的晚宴上,主客谈的都是最新排行榜的畅销小说,没有看过的人插不上嘴,还觉得自己很逊。
这对在高中时被教官没收许多本金庸小说的我真是很大冲击,常在想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增广见闻,增加词汇并透过书中人物来体会人生吗?如果是这样,看小说有什么不对?为什么要禁止?现在很高兴,终于有人站出来把我心中的话讲出来了。
郝明义先生把阅读定义为给头脑的饮食,把它和给身体的饮食做了一个类比,也分成了主食──解决生存需求的阅读;美食──思想需求的阅读;蔬果──工具需求的阅读,和甜食──休闲需求的阅读。小说不为参考或查证,没有一定目的,纯粹为了娱乐、消遣,追求的是口感,依个人喜好而不同,所以作者说在飞香港的商务舱内看到一位衣着时髦的小姐聚精会神的看一本书,边看边做笔记,他很好奇是什么书这么吸引这位美貌的佳人,所以极力偷窥书的名字,到飞机降落,这位小姐把书合上,准备下机时,他终于瞄到了封面,原来是一本畅销的谈如何成功的书,令他大失所望,这小姐的美貌程度立刻大打折扣,的确,如果是我,我也会觉得很遗憾。
阅读小说很像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个卡通片中的主角想回家,但是人在千里之外回不去,他泫然饮泣,旁边人告诉他你回得去啊,不要哭,这个人随手在银幕上画了一个门,说我们可以画个门,门打开就回到家了,因为我们在卡通的世界中。他把门打开,果然就回到家了,这个例子的寓意很深,小说不是事实,但它是真实,在书中,我们随着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忽喜忽悲,但是把书合上,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不曾发生过,还有什么比小说更好的教导学生人生意义的东西呢?
阅读真的就像那扇画的门,走进这个门,我们进入想像的世界,乘着文字的翅膀,无远弗届,所以西谚说「打开一本书,打开一个世界」,像爱莉丝梦游仙境一样,经历人生各种逆境,身体大忽小,一句话说错就差点被红心皇后砍头,但是一觉醒来,仍在大树下,你会拍拍胸口,很庆幸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但是看小说所产生丰厚的同理心感情会增加记忆的深度,下次碰到同样情境时,会提取书中的经验来应付。
书中检讨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喜阅读,郝明义先生把教科书归类为维生素,它补充我们的营养,但是它本身不是主食,不能跟淀粉质画上等号。如果教科书是维生素,它就可有可无,只要平日饮食均衡,没有摄取维生素,身体一样可以好好的,完全没有必要叫学生背教科书,维生素怎能当饭吃呢?如果把它当饭吃,这个人要生病的。
作者引用民初教育家夏丏尊先生的话:「教科书专为学习而编,所记载的只是各种学科大纲,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着作,但是对学习还是有价值的工具」,一语道破教科书的本质,它只是纲要,告诉学生哪些主题是应该要知道的,老师应该根据这纲要骨架去补充内容,去填上血和肉,成为活生生的人,一个再美的人如果只看到骨骸是无法产生美感的,这对历史来说尤其如此,历史是分析前朝得失,并从中汲取教训,它绝不是背年代而已,很可悲的是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不喜欢历史,因为背年代把他们的胃口给背坏了,标准答案也把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背不见了,作者说背书是把大脑的CPU当硬碟来用,CPU被浪费了不说,要使用起别的硬碟时,也无从使用起。
要求学生记住所有读过的书,就好像要求吃东西的人把所有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起来一样。叔本华这个比喻非常生动,一句话让我们看到要求学生背书,错一个字要打一下是多么的不合理,只要入学考试不以教科书的内容为唯一出题根据,不考填空或选择题而以学生的看法为主,目前的歪风会改正很多。阅卷的公平性可以借镜作文的阅卷方式,毕竟电脑阅卷是公平的手段,学生大脑中读进去了什么才是考试的目的,不能为了手段牺牲了目的。
假如这本书能够使主管国家百年大计的教育官员看到阅读对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大力推展阅读,应该可以舒解青春期荷尔蒙大量涌出的澎湃感情起伏,使孩子平稳度过青春风暴期。
十六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说「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有想像力,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读书能陶冶个性,每一种心理缺陷,都有一种特殊的补救良方」,每一种书都有它的作用,但是也没有什么是非读不可的书,胡适说「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先广而后精,要让学生选择他喜欢的书。只要领进门了,我们就做到了启蒙的责任,以后的修行就在个人了。
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起步,带他进入正确阅读之门的书,我极力推荐它。
这本《越读者》简直就是我近期阅读生涯中的一道曙光!作为一个常年与书为伴的人,我深知“读万卷书”并非易事,如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滋养和提升,一直是我的追求。而这本书,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又充满智慧的方式,为我拨开了层层迷雾。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分享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我尤其喜欢它关于“主动阅读”的章节,过去我常常陷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看完书后也觉得脑子里一团糟。但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如何做笔记,如何与作者进行思想的对话,甚至是如何在阅读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它让我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文字的吸收,更是一种与作者、与自我、与世界的深度连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阅读效率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啃不动的硬骨头”的书籍,现在也变得亲切起来。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本身充满了新的热情和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阅读领域。
评分我是一个从小就热爱阅读的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静下心来,也很难从阅读中获得持续的满足感。我总是在各种信息洪流中摇摆不定,也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担心自己读了很多书,但依然原地踏步。直到我遇见了《越读者》,我才真正明白,原来我的阅读方式一直存在着一些我未曾意识到的问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我喜欢它那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它没有将读者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超级读者”,而是深刻地理解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惑,并给出了温暖而有效的指导。书中关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和“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阅读习惯”的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学会了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去精选书籍,也学会了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这种“量体裁衣”式的阅读,让我重新找回了对阅读的掌控感,也让我对未来的阅读生活充满了信心。
评分说实话,我曾经对“阅读方法论”类的书籍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但《越读者》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它不是那种教你“速成”或者“技巧至上”的书,而是真正地从一个读者的内心需求出发,去探讨如何让阅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我最欣赏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它不会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通过充满智慧的语言,让你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去做出改变。书中关于“如何从阅读中获得灵感”和“如何将阅读转化为行动”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常常沉溺于知识的海洋,却忽略了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让我明白,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去创造。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思想融入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发现,我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种“学以致用”的阅读体验,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也让我对《越读者》这本书充满了由衷的感谢。
评分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类型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伪阅读”的循环:拿起一本书,读了几十页,感觉似乎有所收获,但合上书后,却发现脑海中模糊一片,真正能内化吸收并应用到生活中的内容少之又少。直到我偶然翻阅了《越读者》,我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阅读方式存在着多么大的误区。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授阅读技巧,更像是在重塑我的阅读思维。它让我明白,阅读的终极目的并非是“读完”,而是“读透”,是将书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命。我特别欣赏它提出的“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理念,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引导我思考如何将不同书籍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孤立的信息碎片。书中关于“深度思考”和“批判性阅读”的建议,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学会质疑、分析,不再盲目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积极地与其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让我的大脑变得更加活跃,对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评分要说最近哪本书最让我惊艳,那绝对是《越读者》。我是一个对阅读有很高要求的人,总觉得读书应该要有“深度”和“力量”,而不是仅仅打发时间。而这本书,它恰恰满足了我对“有效阅读”的所有期待,甚至超越了我的想象。我喜欢它那种不落俗套的叙述风格,不冗长,不空洞,字字珠玑,仿佛每一个字都在敲击我的思维。它没有给我灌输一大堆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非常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揭示了许多关于阅读的“潜规则”。特别是它关于“如何克服阅读障碍”的部分,我深有同感。我曾经也因为内容晦涩、作者语言风格不适应而放弃过不少好书,但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解决方案,让我学会了如何“驯服”那些看似难以接近的书籍,并从中发掘出它们最宝贵的核心价值。更令我兴奋的是,书中提到的“跨界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方法,彻底打开了我的思路。我不再局限于某一类书籍,而是开始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构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知识城堡,每一次阅读都为这座城堡添砖加瓦,让我感到无比充实和自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