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三章:外伤病人之加护医疗、术后病人之加护医疗、外科重症综论,由内加护治疗研究、教学执牛耳之专家学者们分别执笔完成。
作者简介(按姓名笔画次序排列)
丁予安
台北荣民总医院内科部心脏内科主任
国立阳明大学内科教授
国防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国防医学院内科主任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医学博士
国防医学院医学士
王先震
三军总医院副院长
国防医学院医学系主任
国防医学院整形外科教授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临床研究员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临床研究员
国防医学院医学士
王志中
国泰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
国防医学院兼任副教授
国防医学院医学研究所博士
王良顺
台北荣民总医院胸腔外科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外科学副教授
中华民国胸腔及心脏血管外科医学会理事
美国胸腔病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研究学会会员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员
王家弘
台北荣民总医院唿吸治疗科主任
台大医院外科部兼任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兼任临床教授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临床研究员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中心临床研究员
台北医学院医学士
尹汇文
台北荣民总医院麻醉部主治医师
台北荣民总医院外科加护中心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助理教授
国立阳明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
石宜铭
台北荣民总医院一般外科主治医师
中华民国消化系外科专科医师
中华民国内视镜医学会专科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外科副教授
美国外科医学会会员
美国堪萨斯医学中心外科研究员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士
江志桓
台北荣民总医院加护病房主任
中华民国内科医学会秘书长
美国血管学会会员
北美心律调节器及心脏电气生理学会会员
亚洲太平洋地区心脏医学会人工心律调节器及心脏电气生理学委员会主席
吴明和
成大医院胸腔外科主任
成大医院急诊部主任
屏东人爱医院院长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
中华民国急救加护医学会理事长(民国86~87年)
中华民国胸腔暨心脏血管外科医学会理事
国防医学院医学士
李建贤
台北荣民总医院急诊部主任
国立阳明大学急诊医学科主任、教授
国立阳明大学外科教授
中华民国急救加护医学会理事长(民国82~83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员
美国外科学院院士
国际外伤及外科重症医学会会员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士
吴哲侃
台北荣民总医院急诊外科主治医师
台北荣民总医院急诊外科总医师
中华民国外科医学会专科医师
中华民国胸腔及心脏血管外科医学会专科医师
高雄医学院医学士
吴清平
三军总医院内科加护中心主任
三军总医院唿吸治疗室主任
国防医学院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防医学院内科学系副教授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学博士
美国纽约石溪医院胸腔科临床研究员
何善台
国防医学院麻醉学科教授兼主任
空军总医院麻醉部主任
中华民国麻醉医学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疼痛医学会理事长
美国纽泽西医牙大学纽泽西医学院麻醉学科客座教授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麻醉学科临床研究员
国防医学院医学士
李德誉
台北荣民总医院麻醉部主任
中华民国麻醉医学会理事长
国防医学院医学士
邱昌芳
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血库主任
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
台北荣民总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
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内科副教授
国立阳明大学内科学系兼任副教授
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
美国纽约史隆凯特灵癌病中心研究
美国耶鲁大学进修
台北医学院医学士
林秉熙
新光医院肾脏科主治医师
肾脏、急救加护医学专科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内科学科讲师
台北荣民总医院内科加护中心临床研究员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士
邱英世
台大医院心脏外科主治医师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外科临床教授
英国伦敦大学儿童医院心脏外科研究员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心脏外科临床博士
柯文哲
台大医院外科加护病房主任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外科部研究员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士
柯敦仁
台北荣民总医院急诊加护中心主任
台北荣民总医院一般外科主治医师
台北荣民总医院急诊外科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外科临床副教授
美国马利兰大学外伤医学中心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院研究员
台北医学院医学士
侯清正
奇美医院加护医学部副主任
三军总医院加护病房主任
中华民国重症医学会副秘书长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胸腔暨重症临床研究员
国防医学院医学士
施养性
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加护病房主任
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外科学副教授
加拿大蒙特娄神经医学中心住院医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临床研究员
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临床研究员
台北医学院医学士
唐高骏
台北荣民总医院重症加护病室主任
西太平洋重症医学会秘书长
国立阳明大学副教授
欧州重症医学会专科医师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士
高伟峰
台北荣民总医院急诊部主治医师
美国麻州大学医学中心急诊部进修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洛矶山毒物中心进修
美国微医疗毒物及急诊谘询编辑委员
国立阳明大学急诊医学科讲师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士
郭旭崧
行政院卫生署企画处处长
行政院卫生署资讯中心主任
国立阳明大学社会医学科主任
国立阳明大学社会医学科副教授
美国耶鲁大学卫生政策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硕士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士
陈明德
台北荣民总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副教授
美国芝加哥大学神经外科研究员
国立阳明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
台北医学院医学士
陈俊凯
台大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士
陈瑞杰
林口长庚医院急症及外伤外科主任
高雄长庚医院急症及外伤外科主任
长庚医院一般外科主治医师
长庚大学助理教授
美国华府医学中心外伤研究员
美国旧金山总医院外伤研究员
台北医学院医学士
张兴亚
台北荣民总医院内科部总医师
中国医药学院医学士
黄东波
台北荣民总医院医务行政部主任
台北荣民总医院内科部肾脏科主任
台北荣民总医院内科部肾脏科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内科学科兼任副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士
黄睦舜
台北荣民总医院急诊外科主任
中华民国外科专科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急诊医学科助理教授
中华民国胸腔外科专科医师
中华民国急救加护医学会专科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医学士
黄灿龙
林口长庚医院外科部主任
长庚医院一般外科主治医师
长庚医院营养治疗科主任
长庚医院实验外科主任
长庚大学外科教授
中华民国静脉暨肠道营养医学会理事长
美国哈佛大学外科营养研究员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士
游堂振
台北荣民总医院心脏血管外科加护中心主任
台北荣民总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治医师
国立阳明大学外科学系副教授
中华民国胸腔及心脏血管外科学会秘书长
中华民国心脏学会专科指导医师
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日本心脏研究所外科研究员
南非开普敦大学胸腔心脏外科学会研究员
杨泮池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兼主任
台大医院内科部主任
台大医院胸腔内科主治医师
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第一章 外伤病人之加护医疗 (Critical Care for the Trauma Patients)
严重创伤病患之急救(黄睦舜)
外伤患者的加护照顾(吴哲侃、李建贤)
休克:那些病人需外科处置?(吴明和)
急诊室开胸术及腹性腔室症候群(陈瑞杰)
烧伤及急性期伤口治疗的原则(王先震)
脑保护与脑死判定(陈明德)
胸部创伤的加护照顾(吴哲侃、李建贤)
心脏与胸部大血管创伤的加护照顾(吴哲侃、游堂振、李建贤)
咬伤及螫伤的重症照护(高伟峰、柯敦仁、李建贤)
第二章 术后病人之加护治疗 (Critical Care for the Post-operative Patient)
外伤及手术后之压力反应及加护治疗(唐高骏)
麻醉后恢复室的照顾(李德誉、唐高骏)
心脏手术病人之术照顾(邱英世)
产科之紧急照护(陈俊凯)
一般胸腔手术的加护照顾(王良顺)
神经外科病患之加护治疗(施养性)
唿吸器的脱离(王家弘)
第三章 外科重症综论 (General Issues in Surgical ICU)
休克(唐高骏)
重症病患唿吸道之评估与处置(侯清正)
如何使用人工唿及器(吴清平)
急性唿吸窘迫症候群之病因病理学及处理(杨泮池)
血行力学监测(廖朝崧)
急性心肌梗塞与心脏衰竭(丁予安)
心律不整的诊断及治疗(江志桓、萧相江、张兴亚)
外科重症与感染之互动(颜慕庸)
出血及血液凝固障碍(邱昌芳)
外科加护病房中非糖尿病内分泌危象之诊断与处置(李建贤)
外科重症病患肾脏疾病面面观(林秉熙、黄东波、唐高骏)
外科重症病人的营养照顾(黄灿龙)
加护中心的疼痛控制(何善台、王志中、侯清正)
危重症病人镇静(唐高骏)
神经肌肉阻断剂在加护病房的使用(蔡胜国)
肠道衰竭:细菌位移(石宜铭)
多器官衰竭(唐高骏)
机械性循环辅助器(柯文哲)
重症指数与成本效益(郭旭崧、尹汇文、唐高骏)
自从十八年前,我国以创始会员国的身份参与「西太平洋急救加护医学会」(Wester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WPACCM)以来,国内外有志于加护医疗之医界菁英们交流频繁。我国的重症医学,历经十余年来在优秀的医界青年们努力耕耘之下,在这块可爱的土地上不断茁壮成长。如今,国内的重症医学不论是在研究教学或是病患服务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诚乃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确实值得庆幸。
不少疾病发生併发症而到了末期造成器官衰竭、严重外伤,手术后併发休克败血症或成人唿吸窘迫症候群、中毒及过敏性休克等,诸如此类的病人在濒临死亡时都亟需分秒必争,加护治疗予以抢救。救回之后又因为病情多端、变化无穷,必须继续予以加护治疗,直到生命征象稳定为止。我个人常以身为加护病房的医护人员为荣,因为重症加护医疗乃集合一流人才于一处,全体努力投入以提供最佳之医疗服务,使团队合作相得益彰。
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有一所叫做彼得伯明罕医院(PBBH),也就是哈佛医学院的第一家大学教学医院,医院内的医护人员每天好像蚂蚁一样忙的不可开交;整个医院就好像是大型加护病房,每一病人都可得到适切的加护医疗服务,令人感觉非常温馨而人性化,这种精神情操与医疗服务之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对每个病患都必须照顾得很周延及适切,像病人在加护病房一样。我们必须将临床经验及生化、病理、药理、免疫、营养、生物分子学、心理学、伦理学及哲学……等等各方面的知识运用得淋漓尽致,努力和死亡对抗!当病理医师还没赶到之前,我们临床医师必须先行努力抢救宝贵的生命。
本着作汇集「外伤病人之加护医疗」、「术后病人之加护治疗」及「外科重症综论」三大部份于一书,由国内加护治疗研究、教学执牛耳之专家学者们分别执笔完成。对诸位专家学者们的贡献,在此谨致最真诚的敬意与感激,并期盼国内广泛的读者们受益于本书,知识技能更加精进,以造福重症病患。
台大医学院外科教授
中华民国急救加护医学会 名誉理事长
李俊仁 敬识
1999年6月10日
外科医学在过去二十年中,许多高难度的外科医学新科技,如心、肺、脑及移植器官等手术,陆续开发成功。达成这些成就,术前充分的准备以及手术的顺利施行固然重要,但术后週全的照护却往往是整个治疗过程成败的关键。除了术后的加强照护外,外科重症病患的来源或来自手术后之合併症,或是外伤。病患可能由于出血过多或器官严重受损或是伤处感染,须比照一般加强照护外,另多一层伤口癒合的考虑。何况若併有骨折、内脏外露等特殊情况,或移植后之排斥现象,则更增加医疗上的复杂性,必须先做手术固定或修补,以避免併发症之恶性循环。凡此有关医疗上与照护上的观念与技术,大多数的外科医师在求学时代较少接触,在住院医师训练期间也只能随机片断的吸收。有鑑于此,本人于民国八十六年主持外伤委员会任期内,商得中华民国急救加护医学会的支持,及中华民国外科医学会的协助,举办了外科重症医学讲习班,获得良好回应,北、高两地陆续开办几乎欲罢不能,由于各位授课老师均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临床工作十分繁忙,虽已竭尽所能来回奔波开课,许多有心学习的医师仍然向隅,为弥补此一缺憾,学会特敦请各位老师整理授课内容,阐述成文,附上关键参考资料,编辑成「外伤及外科重症医学」一书,以方便医学生及与外科医疗照护有关之各医师,临床应用及教学之参考。然科技不断推陈,学理观念不断出新,内容疏漏难免,仍待各界指正。
李建贤 敬识
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1999年6月1日
1991年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外科加护病房回到荣总,开始治疗大量的外伤及外科重症病患,除了原有的外科问题外,每位患者皆伴随多器官的功能不良或衰竭,此时总希望将每一个专科的独家绝活都用在病人,希望有所帮助。然而现代的医疗科技,诚然可以支持甚至取代病人的器官功能,但任何治疗皆有其副作用,必须付出一些代价。唿吸器可维持血氧及换气,但阳压唿吸却造成压力及容积伤害,使肺泡受损;洗肾取代了肾脏功能,但在过程中常造成血压更不稳定;全静脉营养可提供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但常常引起黄胆、肝功能变差,甚至肠胃道中细菌的转移至全身。
本书中陈述了各类帮助重症病患的方法,但是治疗重症病人更要能掌握到病人的生命脉动,了解人体这经过几百万年演化及淘汰的生物体其自我平衡的能力(Hemeostasis),重症医师角色是在其代偿能力瓦解前帮助病人,而不是一味的随着不正常的数据打转,企图将所有的实验室数据皆矫正。
更重要的,人工器官的使用过久,会使原有的功能衰退,唿吸器造成唿吸肌肉的萎缩,肠胃道不用造成绒毛萎缩,过长的加护病房治疗,造成病患的心理伤害,以及极大的医疗花费。
一旦病患生命稳定时,必须即时将加护病房中所有侵袭性治疗尽早移除,减少药物的使用,让病人重新回到一个自然人。
唐高骏 敬识
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1996年6月1日
这本书啊,我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外伤及外科重症医学」这个题目听起来就蛮硬的,我一个非医学背景的普通人,也不知道能不能看懂。不过,读完之后,我真的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本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枯燥难懂,反而用了一种很清晰、很有条理的方式来介绍外伤的各种情况以及外科重症监护的原理。比如,它一开始就从基础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讲起,让你对身体的结构有基本认识,这样后面再讲到外伤对器官的影响时,就更容易理解了。而且,作者在举例的时候,还会用一些临床上真实发生的病例来佐证,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讲课,生动又实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部分,不只是医学上的处理,还提到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广阔,不只关注身体,也关注病人的整体康复。虽然我还是无法完全理解那些复杂的医学术语,但这本书确实让我对外伤和重症监护有了一个初步但相当扎实的认识,觉得很有启发性,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作为一名对医学怀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外科和重症监护领域非常感兴趣。这次入手《外伤及外科重症医学》,完全是因为它那直击核心的题目,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能满足我深挖知识的渴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严谨,从外伤的分类、评估,到不同系统的损伤处理,再到外科重症监护的监测、支持和康复,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前沿的治疗技术和理念也有所提及,例如在创伤性休克的管理上,它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液体复苏,还深入探讨了早期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以及一些新型的监测手段。而且,作者在论述时,常常会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指南,让这本书的内容紧跟时代步伐,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虽然有些地方的深度和专业性挑战不小,但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我还是能从中汲取到很多宝贵的知识。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通往外伤及外科重症医学领域的大门,让我对这个复杂而关键的学科有了更宏观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外伤及外科重症医学》时,主要就是想了解一下,万一遇到突发状况,作为旁观者能做些什么,或者对医院里的急救程序有个大概的了解。结果这本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这些。它非常详细地剖析了不同类型外伤的处理流程,从现场评估、初步止血、固定伤口,到后续的转运和院内急救,每一步都讲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它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展示,有些急救手法,光文字描述可能很难理解,但有了图示,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关于骨折的现场固定,书里就教了怎么利用身边简单的材料来制作临时夹板,这在紧急情况下简直太实用了!而且,它还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急救措施是必要的,背后的医学原理是什么,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只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急救的逻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上了一堂非常实用的急救课,虽然不指望能成为专业人士,但至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只会干着急。这本书的内容绝对是实用性拉满,让普通人也能对外伤急救有基本的概念。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用“相见恨晚”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人类身体的脆弱和坚韧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创伤时,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医学又如何去应对。《外伤及外科重症医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探究欲。它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讲解了外伤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各种外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书中对于不同部位的创伤,比如颅脑损伤、胸腹部损伤、四肢骨折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医疗现场。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外科重症部分时,并没有回避那些看似残酷的现实,而是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分析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生命支持、器官功能维护、感染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让我对医学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对医学精神的传递,让我对那些在生死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充满了敬意。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重症监护”这个词,总有一种模糊又带点压迫感的印象,总觉得那是医学领域最前沿、最尖端,但也最不近人情的地方。《外伤及外科重症医学》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角度,让我重新认识了它。书中不只是冰冷的器械和药物,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病患的关怀。它详细描述了重症监护室里那些复杂而精密的监测设备,比如呼吸机、监护仪等,并解释了它们在维持生命体征、监测病情变化中的关键作用。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等,如何协同作战,为重症患者提供最全面的照护。尤其是关于疼痛管理和镇静镇痛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在严峻的病情下,医护人员如何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争取他们的舒适和尊严。这本书让我明白,外科重症医学不仅仅是抢救生命的技术,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守护和对人性的尊重。它让我对外科重症医学的理解,从“高科技”上升到了“有温度”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