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快,不一定就会赢
把生活放慢,让我们步行去天堂!
英国时间专家格斯勒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而且,这种变卖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以一种自愿的方式把我们的健康甚至幸福抵押出去。」当有关治疗失眠、焦虑症的广告多得让我们对纸媒日渐失去兴趣的时候,当关于自杀过劳死的报导让我们惨不忍睹的时候,我们悚然地发现,健康主义已被改写,大多数疾病都和生活方式有关。
于是,关于健康,我们就像迎着玻璃飞舞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道路并不畅通。我怎么了?我是谁?
北欧每週的法定工时是37小时,一般人每週至少有两个晚上到各自的业余运动俱乐部去运动。台湾法定工时每两週84小时,一般人常常留下来加班。北欧人除了运动外,又注重业余进修,很多人每週去上两晚夜间课程,培养一门嗜好。
台湾人除了喝咖啡或蛮牛加班外,不是在家看电视就市逛街或去KTV唱歌。 丹麦人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赚钱、发大财,重要的好的生活品质。台湾人认为有钱才有幸福可言,没有钱就没有人生,所以拼命追逐财富却不懂生活。许多到过挪威的游客很失望,批评挪威缺少高楼大厦,不够摩登,但挪威人并不是没有钱建造摩天大楼,而是他们拒绝要。台湾四处开发建大楼或豪宅,以奢华为追求目标。 北欧国家国民平均年所得接近30000美元,台湾国民平均年所得14000美元。
把生活放慢,让我们步行去天堂!
「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也不用担心会助长你的懒惰,影响你的事业,因为慢只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浪漫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她只会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作者简介
方建国
大学唸的是历史,却长期从事贸易工作,历任几家知名公司高阶主管。 33岁接触阿姜查、奥修;35岁离开商场,四处旅游与观察,重新找寻人生的价值;40岁前半年出版人生的第一本书一一《再见!忧郁》,后半年出版人生的第二本书一一《慢生活》。
前言
第一章:一万个慢下来的理由
第二章:慢生活的九种方式
第三章:让你欲慢不能的坏习惯
第四章:触摸「慢生活」的真谛
第五章:慢秀场:成功慢生活
第六章:行为主义:掌握慢的艺术
第七章:活在当下,从现在开始修炼
「这年头仿佛一切都可以省略,包括爱情,可是却不能少了健康。」有个自称看破红尘的友人这样对我阐述。这话听来好像有点荒诞,可是换个角度讲还真有几分道理。身体是思想和财富的载体,健康是人类第一位的需要和最基本的人权,这一点我们都懂。
为了健康我们做了很多,我们早起,我们锻炼,我们瑜伽,我们狂歌,我们劲舞。可是现实却容不得我们乐观,名目繁多的疾患,尤其是心理的祸患,就像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当有关治疗失眠、焦虑症的广告多得让我们对纸媒日渐失去兴趣的时候,当关于自杀过劳死的报导让我们惨不忍睹的时候,我们惊然地发现,健康主义已被改写,大多数疾病都和生活方式有关。于是,关于健康,e时代的我们就像迎着玻璃飞舞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道路并不畅通。我怎么了?我是谁?这样近乎绝望的声音让我们坐卧不安。
作为一个远离政治只关注生活的平凡人,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已不只一日,
英国时间专家格斯勒曾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而且,这种变卖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以一种自愿的方式把我们的健康甚至幸福抵押出去。
在第一台蒸汽机的轰鸣声中,人类进入以速度为尊的工业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把工作放第一位,过分抱负,对自己苛刻要求,一切追求快节奏、高效率,对周围人充满了敌意,只有竞争,只有不断的「搏出位」才能获得短暂的「安全感」。
于是,速食、快跑、快赶、快照、速配、闪婚、抽脂减肥、快速整形、衣食住行,样样从快如风。从事物到事情,从念头到主义,从欲望到理想,从艺人粉墨登场到白领抓狂,工作生活,爱情事业,天下多少纷繁,分分秒秒不容放缓……其实,「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约翰?蓝侬)
另一方面,当兴奋、激荡的心灵逐渐裸露出厌倦、烦躁的时候,人们开始探寻最原始、最安全、最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慢生活。
1989 年,义大利记者、饮食评论家卡罗.皮逖尼为了抗议在罗马西班牙广场新建一家麦当劳,在义大利小镇沃巴发出了「即使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享受家乡的美食」的唿吁,倡议成立「保护享受权利国际运动」,并通过了《慢餐宣言》,「慢餐国际组织」应运而;1999年,「慢城市国际大会」在义大利召开;接着,在美国,「慢学校」、「放慢时间协会」一一出现。根据国内人力银行调查报告得知,目前白领上班族最期望的休闲方式是和家人相处、和朋友聚会、读书看报、看演出、展览和健身。
我们越来越不能漠视人类天性里对「慢」的渴望,我们曾经摇着扇子坐在庭院里听妈妈讲故事,曾经整个晚上都在数星星和闲话中度过,为何如今不能花一个小时慢慢享受一顿美食,花半小时去慢慢散一场步,花十几分钟去思考,花两个小时静静地听一场音乐会?或者只是把手机、电话关机半天,舒舒服服的打场球,看几本书,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
所有这些「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也不用担心会助长你的懒惰,影响你的事业,因为慢只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浪漫的应对世界的方式。她只会让你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所以,快速放下你对慢生活的种种误解吧,从今天起,背叛速食,做一个幸福的人,慢慢吃,放松地工作,真正地休闲,用心地聆听,投入地爱,温婉地交际…… 很快你就会发现,幸福真的会像花儿一样开放。
《慢生活》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阅读之前,我一直认为“慢”是一种落后,是一种效率的低下。我习惯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快速地接收、快速地处理、快速地遗忘。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用一种极其舒缓的笔调,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书中的叙述方式,与其说是讲故事,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生活体验的分享。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表达,却直击人心。我被书中对自然、对情感、对人际关系的细腻描绘所打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比如,书中关于“慢旅行”的章节,让我意识到,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目的地,更在于沿途的风景,以及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这是一种更加注重过程和体验的旅行方式。我开始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慢下来”,比如在早晨,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感受阳光的温度,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在与人交流时,我会更加专注地倾听,去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这种“慢”的实践,并没有让我变得效率低下,反而让我感觉自己更加充实,更加有力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快”并非是速度上的超越,而是一种对生活深度和广度的把握。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宁静的大门。
评分《慢生活》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相当偶然的契机下翻开的。当时正值我人生中的一个低谷期,工作压力巨大,生活节奏快得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每天都在追逐着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我感觉自己像一台被过度榨取的机器,身心俱疲,却又不得不继续运转。就在这种状态下,朋友偶然提起这本书,说它或许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毕竟“慢生活”这个概念对我而言,听起来有些遥不可及,甚至有点不切实际。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却被书中的一些文字深深吸引。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大道理,也没有给我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相反,它像一位老友,用一种温和而细腻的笔触,讲述着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生活细节。书里描绘的场景,比如清晨一杯热茶的温度,午后阳光下阅读的静谧,又或是与家人朋友共享的简单晚餐,都透着一股淡淡的温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一直在追求的“快”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是否因为追求效率而牺牲了本应拥有的生活乐趣?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引导我去感受,去体会,去重新审视自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和疲惫,并非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内心缺乏一份从容。它让我意识到,放慢脚步,并非是停止前进,而是一种更智慧、更有效率的生存方式。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慢生活》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的工具书。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关于“效率”和“时间管理”的书籍数不胜数。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我完全猜错了,而且这种猜错让我感到惊喜。它所探讨的“慢”并非是懒散,也并非是拖延,而是一种更加精细、更加专注的生活态度。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更多的是关于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满足,而非外部的成就和物质的积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段关于“慢食”的描写,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食物的色香味,以及进食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感受,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吃饭这件事,也可以如此充满仪式感和乐趣。这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如何用心去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过程。书中也谈到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倾听,如何去给予,这些都强调了一种“慢”的耐心和“慢”的情感投入。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种“慢”的哲学,比如在与朋友聊天时,我会更专注于倾听对方的话语,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做家务时,我会更享受整理的过程,而不是只想着快点完成。这种转变,让我感觉自己与周围的世界连接得更加紧密,也更加真诚。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快”并非是速度上的超越,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和体验。它帮助我摆脱了对“快”的盲目追求,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慢生活》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操作指南,也没有教我如何去“变慢”。它更像是在用一种温柔的笔触,开启我对“慢”的全新认知。我喜欢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即生活的美好并非来自于竞争的激烈和成就的堆砌,而是来自于那些微小、日常的点滴。书中的许多章节,都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比如,当它谈到“慢”的艺术时,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过度依赖于科技带来的即时满足,是否因此而失去了耐心和深度。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便利”,实际上也在剥夺我们体验生活真实感受的机会。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返璞归真”的探讨,它鼓励我们去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去关注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掩埋的真实情感。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合上书本,默默地体会书中所描述的意境,然后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我发现,当我的心真正“慢”下来时,我能看到更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我能听到更多以前从未听到的声音。这种体验,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满足。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宁静和真实的渴望,也指引了我通往这种生活的方向。
评分我一直以来对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感到有些格格不入,总觉得生活不应该只是无休止的竞争和物质的堆砌。恰好在这样的心境下,我邂逅了《慢生活》。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所传达的理念,一种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它没有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批判“快节奏”,而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当下”的强调。它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活在对未来的担忧和对过去的追悔中,却错过了最真实、最鲜活的“现在”。书中描绘的许多小片段,比如专注地烹饪一道菜,细细品味一杯咖啡,或者仅仅是安静地观察一片落叶,都蕴含着一种宁静的力量。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感觉作者非常懂得生活,而且有意识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这种“懂得”并非来自于物质的丰裕,而是来自于精神的富足。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放下手中的事情,去感受周围的空气,去倾听窗外的声音,去体会身体的感受。这种“慢下来”的体验,让我逐渐摆脱了那种浮躁的心态,内心变得更加平和。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少即是多”,或者“用心去感受,比匆忙拥有更重要”,都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生活是否被太多不必要的东西占据了?我是否可以简化我的生活,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真正重要的事物?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带领我走向一种更具深度和品质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