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精)

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京政府
  • 国际联盟
  • 中国外交
  • 近代史
  • 政治史
  • 历史研究
  • 1919-1928
  • 外交史
  • 北洋政府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欧战结束后,全球外交新格局逐渐形成,强调以国际合作取代竞争的理想主义外交风行一时, 国际联盟即为其代表作。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除了有民族主义昂扬高倡收回国权,北京政府 的优秀外交人才也掌握有利的国际局势,自巴黎和会起,即积极参与国际联盟,追求平等的国际地 位,在国家分裂国力薄弱之际,勉力取得相当的成果。本书依据《外交档案》,回顾中国参与国际 组织的重要初始阶段,探讨「北洋外交」在国际层面的表现,试图用宽广的角度重新理解当时的中 国外交。
图书名称: 近代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1919-1949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三十年间,近代中国在剧烈动荡中如何尝试融入并重塑全球政治格局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中国不仅经历了内部的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更是在列强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政治史叙述,着重探讨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能动性、思想文化资源的转化,以及不同政治力量对“现代性”和“国家主权”的诠释与实践。 第一部分:革命的序曲与国际体系的冲击(1919-1927) 1919年的巴黎和会成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不仅催生了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勃兴,也暴露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与对中国的歧视性安排。本书首先聚焦于“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如何激化了国内矛盾,促使知识界和政治精英开始系统性地反思中国在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中的地位。 民族主义的觉醒与外交政策的重塑: 这一阶段,无论是北洋政府时期的“实用主义外交”,还是国民党在南方建立政权后对“不平等条约”的挑战,都体现了中国试图在列强环伺的现实中争取外交自主权的努力。我们详细考察了“收回租界”、“关税自主权”等议题的艰难谈判过程,分析了中国代表团在国际会议上的策略选择与国内政治的相互制约。 共产国际与国内政治力量的互动: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改组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均深受共产国际及其意识形态输出的影响。本书着重分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如何成为国民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以及这种国际性的意识形态输入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政治光谱的构成和革命的走向。十年的合作与分裂,不仅是中国内部权力斗争的体现,也是全球革命浪潮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一次剧烈碰撞。 第二部分:南京国民政府的“有限主权”探索(1927-1937) 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建设现代国家”和“收回国际地位”的举措。然而,这种努力始终在“国际承认”与“实际主权”之间摇摆不定。 外交上的“曲线救国”: 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战略核心是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以期通过法律和外交途径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本书详细梳理了其在废除治外法权、重获海关控制权等方面的进展,并分析了欧美列强,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基于自身全球利益对中国主权问题的复杂态度。同时,我们探讨了“中苏关系”的微妙平衡,以及国民政府在处理东北问题上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经济与法制的现代化尝试: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的稳定和法治环境的构建。本书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试图建立中央银行体系、统一货币、发展交通,以及在私法领域引入西方法律观念的努力。这些努力不仅是内政的体现,也是对外展示“主权国家”形象的关键步骤,用以回应国际社会对其“法治能力”的审视。 边疆问题与主权边界的界定: 这一时期,中国对西藏、蒙古(外蒙古)、新疆等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呈现出波动。本书将重点分析在帝国主义势力渗透和邻国(如苏联、日本)的干预下,国民政府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来维护这些地区的传统主权联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的张力。 第三部分:战争与新秩序的酝酿(1937-1949) 全面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命运的决定性转折点,它彻底重塑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形象和地位,也为战后的国家建构设定了新的议程。 抗战中的国际同盟与援助: 珍珠港事件后,中美英的结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本书详述了同盟国体系内部的复杂博弈,包括租借法案的实施、对华军事援助的规模与限制,以及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所面临的外交困境。抗战的胜利,使得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这被视为中国百年外交的重大突破。 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与中国地位的提升: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及随后的联合国成立,确立了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的地位。本书细致分析了国民政府在联合国筹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试图影响国际公约和组织章程制定的努力。然而,这种地位的提升并未解决国内的根本矛盾。 国共的角逐与世界格局的投影: 在抗战胜利的背景下,国共两党围绕战后国家蓝图的斗争日益白热化。本书将国共内战置于冷战初期的国际背景下考察,分析了美苏两国对中国内战态势的影响,以及双方如何利用国际舆论和外交手段为自身争取合法性。中共的胜利并非单纯的军事胜利,也是其政治纲领在特定国际和国内历史节点上获得更广泛认同的结果。 结语:走向新的独立与国际身份的再定义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1919年至1949年间,中国在寻求民族独立和国际地位方面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取得的根本性变化。三十年的历程,是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通过革命、战争与外交努力,最终实现主权完整,并以一个崭新的姿态重新进入世界历史舞台的过程。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为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走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基础。 本书引用的史料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各类使领馆报告、党派内部文献、中外报刊的深入分析,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立体的近代中国与世界秩序重塑的宏大图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1919到1928年,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激荡的关键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成立、以及各种政治派别的角力,都发生在这一阶段。而“国际联盟”,这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号称要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在那个时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当时的北京政府,在复杂的内外交困局面下,又是如何与这个新兴的国际机构打交道的?是积极参与,争取国家权益,还是在列强的阴影下步步退让?这本书的书名承诺了对这段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让人不禁期待作者能够拨开迷雾,展现出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真实处境,以及北京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积极的推动者,还是无奈的参与者。书名中的“精”字,也暗示了这是一本经过精雕细琢、内容翔实的学术著作,相信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读到《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这个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一战虽然中国是战胜国,但巴黎和会上的遭遇让无数国人感到愤慨。国际联盟的成立,理论上给了中国一个参与国际事务的平台,但当时的北京政府,本身就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它的外交能力如何?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北京政府在与国际联盟互动过程中,是如何平衡国内政治的复杂性与国际政治的现实?例如,是否会分析政府在不同国际事件中的具体应对策略,比如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影响是否还在,或者中国在国联中争取到的哪些权益?我想象着,作者可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查阅档案,去梳理那些被遗忘的条约和信函,去还原当时中国外交官们在国际场合的唇枪舌剑,以及他们背后所代表的那个国家的力量与无奈。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一个时间胶囊,封存着那段饱含屈辱与抗争的历史。

评分

《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历史图景充满了遐想。1919年到1928年,是北洋政府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国际联盟的建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重塑的重要标志,而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也曾寄希望于通过这个平台提升国际地位。这本书会讲述北京政府是如何与国际联盟建立联系的吗?它是否会涉及中国在国际联盟中的早期活动,比如参与了哪些国际会议,提出了哪些主张,又取得了哪些成果?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时期,国际联盟对于中国而言,究竟是扮演了一个促进国家进步的角色,还是成为了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的一个工具?作者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收回青岛、参与海牙国际法庭的讨论等,来展现北京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和作为?如果书中能够呈现出当时中国外交官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为争取国家利益所做的努力,那将是非常感人的。

评分

光看书名《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就让我想到当年山东问题的悬案,那时的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官们多么令人扼腕叹息,而国际联盟又是如何介入其中的?这本书如果能详细解析北京政府在处理像山东问题、海关管理权、乃至日后各种国际条约中的具体立场和策略,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尤其好奇的是,当时的北京政府,虽然内部派系林立,政权并不稳固,但面对国际联盟这样一个新生的世界性舞台,他们是如何尝试构建自己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或者至少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书中是否会提及具体的谈判细节、外交官们的博弈,以及国内各方势力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如果能够描绘出那个时期中国外交官们在国际会议上的身影,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磋商,都代表着一个积贫积弱国家的挣扎与希望,那将是多么生动的一幅历史画卷。而“北京政府”这个称谓,也暗示了这本书将聚焦于北洋政府时期,这又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好奇。

评分

《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这个书名,让我联想起民国初期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那个时期,中国刚刚经历了辛亥革命,却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沼。而国际联盟,作为一战后建立的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这本书的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在北洋政府主导的这十年里,中国是如何尝试利用国际联盟的平台来争取国家主权、反对不平等条约的?例如,在收回德国在华租借地、参与国际仲裁等议题上,北京政府的实际作为是什么?是否能够看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当时政府内部对于参与国际联盟的讨论、国内舆论的反应,以及不同政治派别在对国际联盟问题上的分歧?如果能揭示出北京政府在处理这些敏感的外交事务时所面临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困境,并且分析其决策过程,那将是对那段历史极其重要的补充。书名中“北京政府”的限定,也意味着作者的研究范围是清晰而明确的,这对于读者来说是好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