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養?」這個問題曾在2004年總統候選人的辯論會中提齣,結果卻是答非所問!
教養等於教育程度嗎?代錶自律、自製、有禮貌、守規矩?它是人的氣質與風骨?是知識、行為態度、審美能力還是生活風格?也許「教養」的概念有些抽象,難以捉摸,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許多人心中仍有一把尺,若聽到彆人批評自己沒教養,任誰都會有汗顔羞愧、無地自容的反應!
然而「教養」到底有什麼重要性?德國柏林大學的創辦人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一位非常重視教養的學者、政治傢、教育改革者,他便認為,教養值得每個人傾一生之力追求,它是個人身上的重要資産,屬於精神內涵很高的境界。努力提升教養的結果便是個人品質的提升,個人品質的提升能讓整個社會優質化!
在今天這個網路盛行、資訊爆炸、知識變革的數位時代,個人能做什麼努力成為有「教養」的現代人?本書作者德國漢堡大學教授,便希望藉由此書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提供有心追求教養的讀者在人生之旅中一隻必備的「旅行包」。
本書原文書名為「Bildung」,公認為「教養」概念最貼切的錶達,意指「個人內在精神的塑造與充實完好,具有廣泛的知識、品味、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善惡的判斷力,外在錶現彬彬有禮,言行舉止得體,內心良善」。有彆於討論教養的「概念」或進行哲學思辨的書籍,本書旨在針對教養的「內容」提供建議與見解:追求「教養」必須具備哪些知識,如何理解、錶達這些生動活潑的知識,並直達事物的核心,變成為個人的涵養與教養,在領悟到其中的美妙之際,禁
不住驚嘆,啊!原來我們可以重新「塑造」自己!
全書結構如下:第一部分「知識」,包括曆史、偉大的文學作品、藝術史與音樂史、哲學傢,以及重大理論與派彆、科學的世界觀、性彆論述的介紹。在第二部分「能力」,作者引領大傢優遊語言與文字的世界、廣袤的書海,認識各國的風俗習慣、社交規則、「不必知道的事」,並對何謂「智慧」、「創造力」進行一番討論。
此外,作者也探討瞭,是什麼決定瞭我們的自我認知,現代社會、國傢、科學、民主、管理的如何源起?為什麼熟知唐吉訶德、哈姆雷特、浮士德、魯濱遜、化身博士、海德先生這些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事情?海德格說過什麼我們還不知道的東西?在弗洛伊德之前,潛意識是怎麼一迴事?
全書文采飛揚,時而幽默風趣,令人拍案叫絕。曆史的部分尤其是重頭戲,讀來就似一部精采的小說,最後還有曆史年錶、改變世界的書籍與延伸閱讀的書目。
在颱灣社會,由於功利主義掛帥,傢庭與學校教育長期以來忽略教養的重要性,國傢政策沒有應對方針,領導者心中欠缺一張藍圖,許多關懷教育的有誌之士為此深感憂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閱讀本書可以對西方的教養內涵有一番體認,具高度的參考價值,並在閱讀中沉潛於歐洲文化,尤其在強調與世界接軌的今天,除瞭語言溝通的能力,還要能解讀背後的文化符碼,本書堪稱一本與眾不同、精采的歐洲文化概論,是體驗歐洲文化精隨的最佳領航,對於曆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文化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必備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迪特瑞希.史汪尼玆(Dietrich Schwanitz)
1940年4月23日齣生於德國魯爾區,父母親均為教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戰後,在瑞士的礦工區度過,十歲纔入學,且是跳級就讀。
大學與研究所時期,於明斯特(Munster)、倫敦、費城與弗來堡(Freiburg)攻讀英語文學、曆史與哲學,莎士比亞是其研究重心。1973年結婚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曾任教於德國曼漢姆(Mannheim)大學,1978至1997年為漢堡大學英語文學係教授。
1996年齣版小說《校園風波》(Der Campus)聲名大噪,以漢堡大學為背景,主要情節涉及大學教授性騷擾女學生,以及校園政治的明爭暗鬥,齣版後立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並拍成電影搬上大銀幕。之後陸續齣版有推理喜劇《圈》(Der Zirkel),以嘲諷的筆調描寫學術界勾心鬥角的真相,並批評瞭大學的教育政策。
史汪尼茲就像「變色龍」,五十多歲時從嚴肅的研究學者,轉換跑道成為知名暢銷書作傢。在電視媒體與談話性節目中,他大方麵對鏡頭,談笑風生,私底下他離群索居,在鄉下過著隱士般的生活;在書中,他是一位幽默大師,在學術道路上,他是一位懷疑論者。接受大學生雜誌的採訪時,針對提問:「大學生必須學會什麼?」他迴答:「創造力與忍受沮喪,也就是要有承認『無知』與『茫然』的能力。」1997年提前退休,成為自由作傢。
1999年齣版《教養》一書,探討什麼是現代人必備的教養,立刻成為暢銷書並引發熱烈討論。作者帶領讀者漫遊於西方曆史、文學、哲學、藝術與音樂的殿堂,景色瑰麗教人目不暇給,就在他的精采解說下,知識的來龍去脈令人瞭然於心,並轉換成一種自我省思的能力。接著,就各章內容分彆齣版瞭有聲書,在亞馬遜網路書店創造瞭長銷不墜的佳績。
2001的《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Manner,中文版由商周齣版,2003年)對男性性格與男人的自我認同進行剝絲抽繭般的剖析,全書結閤社會研究、性彆理論、文化批評與文學創作,嚴謹中不失詼諧幽默,嘲諷中寓意深刻,讓世間男女從對彼此與自身誤解的桎梏中解放齣來。
2003年在設立「創造力工作坊」,培養文學與戲劇領域的新生代。
2004年聖誕節前數日,不幸因為肺血管栓塞,於南德傢中的書房過世。
〈導讀〉
003︱從知識提昇為智慧許倬雲
005︱教養:從知道「沒教養」開始南方朔
007︱教養:公民人文主義鬍忠信
010︱教養周惠民
016︱教養的閱讀之旅夏慕帆
020︱緻讀者
034︱概述
知識
050︱1︱歐洲曆史
244︱2︱歐洲文學
324︱3︱藝術史
354︱4︱音樂史
380︱5︱偉大的哲學傢、思想傢、理論與科學的世界觀
436︱6︱兩性議題史
能力
470︱1︱語言之傢
494︱2︱書海泛舟
508︱3︱各國風俗
534︱4︱智力、天賦與創造性
546︱5︱不應該知道的事情
556︱6︱反思的學問
564︱大事年錶
570︱改變世界的書籍
582︱推薦延伸閱讀書目
592︱文化史大事年錶
597︱修訂再版後記
601︱這本書得以完成要感謝許多人詳
緻讀者 An den Leser
誰沒有過這種感覺,學校教育的內容死氣沉沉,無聊透頂,與生氣勃勃的現實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些學生時代有過這種經曆的人,往往要到很久以後纔會揉著眼睛赫然發現,原來人類的文化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寶藏。為什麼他們以前在學校沒想到,隻有好好研究過曆史纔能更正確地理解當前社會?就像是塗瞭提神的清涼油,忽然發現其中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奇之處。 其實,浩瀚的作品並不乏味,它更像是魔法,不僅可以讓你參與他人的經曆,身入其境,同時還能對其進行觀察。
誰沒有過這種體驗,一個以前認為很枯燥的想法,突然之間像一顆星球爆炸開瞭一般,綻放齣耀眼的光芒?
越來越多人有這樣的體驗。這是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知識變革的年代,教育體係陷入一場危機,舊有教材變得麵目可憎、形式僵化,就連教育傢都失去信心,不敢苟同。但是我們不能故步自封,若想要與時並進,必須從新的角度來審視文化資産。許多人都希望能夠這麼做,尤其是那些對現行教育體製感到難以適應的人。
在他們的心目中,隻有那些真正有意義的知識,纔是他們想學的。這些學生之所以拒絕接受陳舊的教育垃圾,因為他們的感覺器官是活生生的。即使是成年人,仍有許多人想透過文化知識來充實自我,並參與文明的交談,隻要管道是開放的。
這本書就是為這些人寫的。它將從以下角度進行闡述:
是什麼決定瞭我們的自我認知?
現代社會、國傢、科學、民主、管理是如何源起的,其發祥地為何在歐洲而不是其他地方? 為什麼熟知唐吉訶德、哈姆雷特、浮士德、魯濱遜、化身博士……這些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事情?
海德格說過什麼我們早已知曉的東西?
在弗洛伊德之前,潛意識又是怎麼一迴事?……
立足於上述觀點,我在描述歐洲曆史這部重頭戲時,盡量保持一個整體清晰的框架。在文學、藝術、音樂、哲學和科學部分同樣也是如此。隻不過這些章節採用瞭大膽的構思,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如果你理解瞭,便能體會到其中無盡的美妙,禁不住會贊嘆:啊!原來人們可以不斷地變換角度來看世界!原來我們可以重新塑造自己!
為瞭把這些生動活潑的知識變成我們的教養,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徹底拋開先前崇敬的神聖色彩、因盛名而産生的印象以及模糊不清的概念。對作傢或藝術傢的敬仰應該源於對作品的熟悉與理解,而不是盲目地崇拜,人雲亦雲。那些狂熱的崇拜會被本書毫不留情的不敬言詞打得粉碎。隻有這樣,文化知識纔能脫離厚重形式的盔甲,經受一番語言的按摩,而讓每位擁有求知欲的人都能盡享箇中滋味。正是因為徹底清除瞭理解上的障礙,陳述時纔能暢所欲言,即使是糾葛復雜的關聯性也能清楚錶達,直指事物核心。
如果您聽瞭上述介紹之後,覺得本書值得一讀,那麼就開始吧。
我深深覺得,齣版這樣一本書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且我也認為讀者有權利要求讀到這樣一本書。我與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深有同感,我們早已厭倦彆人隻是拿一些陳腔濫調來搪塞。因此,我寫瞭這樣一本書,它是我以前夢寐以求的—人生旅程中所必備、一隻囊括豐富知識、不斷提升教養的「旅行背包」。
魯濱遜的故事是烏托邦的前奏麯:
就在離烏托邦之岸不遠的地方,擱淺著一艘遇難的破船,魯濱遜自己遊上岸,憑著他善於學習的能力生存下來。
沉入海底的是知識的貨物,而人的能力,
卻是可以不斷再生的。
——古斯塔夫.符騰堡(Gustav W?ttemberger)
從知識提昇為智慧
許倬雲
《教養》此書,是相當有趣,卻也不是輕鬆的讀物。本書作者顯然認為一個知識人,可以從各個方麵列舉的知識中,提煉為人生的修養。這一境界,也是中國傳統讀書人企求的智慧。孔門弟子,知識隻在實用層次,不過是「器」;學問的最高目標是從萬事萬物中,悟齣一個「道」。「學」是不斷提升的過程,到瞭因「悟」而獲得瞭「慧」,這一層次大緻都可凝聚一個人處世待人的原則。智慧圓熟時,得失不縈於懷,是非麯直,自有準則,不會因貪嗔怨欲而有改變。這樣的一個人,理智清明,不迷不惑,而又有仁民愛物的胸襟。中國讀書人無時不努力的境界,又何嘗不是「教養」!本書標誌的努力方嚮,是「教」,德文教養的字根,儒傢要求的努力是「學」,又更注重於自發的追求專業,不僅在於受「教」而已。
本書是一個德國學者認為知識人應具備的知識,其範疇甚寬廣,包括神話、傳說、哲學、曆史、文學與科學,本書列舉的書目,不是僅為德文,也有法文、英文、拉丁文、西班牙文與俄文的重要作品。他所關心的智識範圍,是西方文明的全部。今日颱灣,有一股提倡本土「主體性」的訴求。如果本書作者也強調日耳曼族群的「主體性」,則他選定知識領域的寶藏,將剩下紊亂殘缺的若乾碎片,前無淵源,旁無交流!
本書作者列舉的書單,代錶瞭西方文明的精華。今天一個美國的大學教授,即使是在人文專業,也未必能掌握本書涵蓋的廣大領域。言念及此,我們更痛感今日大學教育重視專業的實用,卻忽略瞭有教養者的博雅。
當然,本書所要追求的智識,全是西方文明係統中的「博雅」,他幾乎沒有提到東方諸主要文明係統的「博雅」選萃。這是他的誠實之處,知之為知之,不能強不知以為知。他的目的,不在炫耀,而在彰顯在他列舉的範圍內,知識大海之無涯,鼓勵讀者從中盡力以赴。
我在閱讀譯稿時,多少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在各個知識領域,都有其演變的譜係,而各個領域之間,又時時可以看到有彼此呼應。
單以本書所舉傳說、神話及信仰的部份,他在希臘與希伯來兩個文化源頭中,提示瞭前者自由與混亂的特色,及後者規律與權威的特色。這兩個源頭,匯閤為基督教文明,在日後曆史的發展中,自由與約束,混亂與紀律,情與理……無時不在心靈與理性的對立與協調中,齣現諸種辯證的發展。如此的變化,我們竟可在文學、藝術、音樂……種種演變模式中,觀其鏇律。同樣的,在數理科學的領域,雖然越來越以實證為準,但其中各種理論的遞嬗更迭,也常呈現類似的脈動綫索。
本書是為西方人閱讀的。我們還是不無隔離之感。若從中國文明體係中,選取珠玉,也未嘗不能編為具有啓發性的名著導讀。如在本書基礎上,增加中國文明體係的重要著作,則對於我們自己,將有助於啓發民智,並由此落實的學問提升為教養的自修。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導讀〉
教養:從知道「沒教養」開始
南方朔
德國漢堡大學教授迪特瑞希.史汪尼茲所寫的這本暢銷書《教養:關於曆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與世界風俗文化,你必須知道的事》,乃是西方文化史的小型百科全書,但它並非簡單的工具書,而是被作者的意圖所穿透的書,而作者的意圖就是要用這樣的書,替不甘於庸碌低俗,而想讓自己變成「有教養」的人,開啓一道新的機會之窗。
而在談何謂「教養」之前,我們可能必須先來討論和「教養」有關的許多概念,如「文明」、「格調」、「人品」等。所有這些概念,都極難定義,如果硬是要定義,可能在定義定成之前,人們就已經為此爭得麵紅耳赤瞭。
因此,何謂「教養」?何謂「文明」?何謂「格調」?我們實在很難說得清楚。不過,前代奧地利裔英國籍社會思想傢艾裏亞斯(Norbert Elias)在他那本名著《文明的過程》裏,卻以一種反嚮思考的方式,替我們解開瞭這道難題。他指齣,「文明」其實是針對我們心中存在著、但卻未明言的「不文明」而來的,而「不文明」主要是指「骯髒下流」,包括瞭生活上、行為上和價值上的每個層麵。當我們對骯髒下流有瞭覺悟,並對自己有些事情覺得「羞恥」,看到彆人做的一些事覺得「不安」,這時候所謂「文明」的內涵就一點點的齣現,並逐漸纍積。這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很難定義「文明」,但卻很容易知道甚麼是「不文明」。而所謂「文明」,就是以一種「負麵消去法」的方式,藉著消去「不文明」而達成的。而要有「負麵消去法」的能力,必須有高度的自我期許、自我的反省和批判創造能力。
基於同樣的道理,我們對所謂「教養」,也必須用這種「負麵消去法」來看待。「教養」以認識到甚麼是「沒教養」為起點。當人們能透過自我期許、自我反思,進而自我改造,則「有教養」的自己就可能齣現,而且還是愈來愈有教養。由於「文化」是人類教養的沉澱場,文化裏有著真善美各種元素,以它做為鍛練及反思教養問題的起點,也就成瞭麵對教養問題的最好途徑。
而這或許也正是本書作者史汪尼茲教授的心情。因此他在本書裏沒有試著去做學究式的定義,而是以不明言的「教養」標準存心,重述西方文化和價值曆史的變遷。它看起來像小型百科全書,但卻不是簡單的工具書,而是企圖提供反思的空間。對教養問題做齣反思,不能沒有一定曆史及知識的基礎,本書因而等於提供給瞭我們一個參考架構。
而史汪尼茲教授會特彆關心「教養」問題,這其實是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課題。近年來,無論歐美甚或其他地區,都早已齣現瞭一種「沒教養」、「反教養」的趨勢,這種趨勢主要是透過日益庸俗化的媒體和網際網路等而展開的。於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和言語遂告大盛。而這種「沒教養」和「反教養」的趨勢擴散後,它不隻是讓「人性」(Humanity)愈來愈往「動物性」(Animality)方嚮移動;更嚴重的乃是它嚮公共領域擴散後,種種沒教養的欺騙、詐僞、挑撥、煽動、惡搞,也都開始跟著蔓延。教養是公序良俗,以及人類賴以不斷提升的基礎;當「沒教養」和「反教養」的人都可以得到鼓勵,整個人類不就等於走到瞭集體退化的方嚮?近年來西方討論「教養」、「斯文」、「有水準的談話」,以及「政治的脫教養化」這類問題的著作已多得難以勝數。這已反映齣西方社會有識者的隱憂。
古詩有「曖曖內含光」這樣的人生境界,它可以做為「有教養」的注解。有教養的人具有一定的以人文知識為基礎的人文關懷。由於有關懷,遂能有反省,知道是非喜惡的判斷標準,並能以善良的意誌存心,以恰得其份的方式錶演齣來,而讓自己成為一種具有磁力的人物,這種人的內在就有一種吸引人的光,而那光是溫暖的,是有格調的。當人到此境界,他們就已成瞭精神上的紳士淑女,整個人都有瞭品味,已無需其他包裝。而如何去尋找自己內在的這種教養之光,不也正是今天我們社會的迫切課題嗎?
(本文作者為評論傢、作傢)
〈導讀〉
教養:公民人文主義
鬍忠信
教養就是培養紳士與淑女,是一種人文素養、宗教關懷與曆史意識,是終身學習、止於至善的過程,是要透過博覽群書、廣結善緣、有誌竟成而來,用最精簡的理念來形容,教養就是公民人文主義的體現,是國民總體競爭力的落實。
德國哲學傢康德認為教育有四個目的:一、學習遵守法律秩序,二、處理好人際關係,三、養成勤勞的習慣,四、成為有品德的人;學習遵守法律秩序是邁嚮文明的第一步,成為有品德的人是文明的目的。人類有著天然的使命,就是建立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政治、企業、社會領袖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就是盡力改善世界,營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上述理念能否落實,均來自國民的教養,也就是公民人文主義的纍積與養成教育。
教養如何形成呢?最有效的方式,當然是來自傢庭、學校、社會的養成訓練,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曆程;然而,透過自我潛能的不斷提昇,將理念與生活加以結閤,也是日日精進的必要曆程。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的方式,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抽象哲學的思考,這就是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剋所形容:「領導與管理就是一種人文素養。」
沒有比研讀經典是更好的教育方式瞭。直接與曆史、文學、哲學大師對話,「轉益多師」、「尚友古人」、「緣尋機妙」、「多逢聖因」,就是直接從大師汲取養份,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啓迪與對話。沒有比聆賞偉大音樂傢的作麯與演奏更能開闊我們的胸襟瞭,人要迴到靈魂的深處探討生命的意義,音樂正是有著X光般的透視力,直接開啓我們的第三隻眼,喜怒哀樂因而得到抒發。沒有比觀賞偉大藝術傢的作品更能增長我們的美學素養瞭,藝術傢引領我們進入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增添我們的世界觀與處世之道,從而更深沉地掌握內在的精神個體。
在茫茫的學海世界,我們如何找到一本導航之書呢?如何找到一條有效的終南捷徑呢?又如何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小而宏觀呢?這本《教養:關於曆史、文學、藝術、音樂、哲學與世界風俗文化,你必須知道的事》,無異解答瞭前述三個疑問,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分析架構,也為我們的自我經典教育提供瞭一個延伸閱讀的書目。
教養就是培養公民人文主義,首先就是具備理性與道德的處世態度,透過說服與推理的能力,養成判斷是與非、好與壞、善與惡、公正與不公正的天生正義感。其次是具有羞恥心與正義感,在乎彆人對我的評價,遇見不公義之事要仗義直言。其三是對生命意義保持一種宗教情懷,對人生意義保持終極關懷。其四是對社區、社會、國傢乃至全世界有一種承諾與責任感,做一個有社區意識的世界公民。其五是做一個知識人、組織人,由價值觀與信仰曆練齣人際關係、執行力與領導力。上述五個麵嚮的養成,這本「教養之書」正提供瞭一個精神基礎與願景方嚮。
教養不單隻是理念的培養而已,還必須貫徹在生活的每個細節,也就是創造一種新價值,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份。研讀這本「教養之書」以後,我們必須更深刻地自我省思下列問題:我是不是隨著年紀的改變而改變?我是不是隨著職務的改變而改變?我是不是讓彆人有所改變?我是不是確立瞭自由民主人權的核心價值?我是不是緻力於人文素養與宗教關懷?我是不是培養瞭多元主義與包容精神?我是不是以「尊重」、「理解」、「接受」、「欣賞」四種態度與人交往?
教養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想簡潔的邏輯態度,一種自尊、自信、積極、正麵人生觀的培養,將文化視為一種生命力,不斷提昇心性與生活品質,讓自己的潛力發揮到無窮,並對社會做齣更多的貢獻。莎士比亞說:「無論是生,是死,人都要學習承擔,成熟乃是一切。」這句話把「教養」的最高境界發揮得淋灕盡緻。
閱讀完這本「教養之書」,我驚嘆於作者的知識廣博與深刻見解,作者是一位德國人,他從德國人、歐洲人所做的另類思考,給予我們不同的腦力激盪,也予我們開啓瞭另一扇思想之窗,思考公民人文主義的文化淵源。懷著崇敬與感恩之心,我樂於與讀者分享心得報告,並盼大傢一起來進行「教養的英雄旅程」,重新建立價值觀,追尋內心直覺的喜悅,做一個崇尚理想與自由的天國子民。
(作者鬍忠信為曆史學者、政治評論傢)
〈導讀〉
教養
周惠民
學習是維持生活的最重要方法,大部分的生物都必須經過學習,纔能掌握求生的必備技能。史前人類所以能夠超越其他物種,主導地球,不僅因其有學習能力,還能進而纍積經驗,組織社會,創造文明。有瞭社會組織之後,人類開始分工,每一種行業有其特定的學習內容,經由口傳心授,往下傳遞,形成世襲的現象,社會階級因此逐漸固定。社會階級不同,生活的方式也有極大的差彆,領導階級的學習內容並不為「稻粱謀」,也有閑暇美化生活,「學習」因此開始有新的內容。社會史傢依理亞司(Nobert Elias)認為:西歐地區在中古時期以後,王權逐漸擴張,貴族開始製訂繁復的禮節,以提高生活的趣味,顯現自己的身分,遂有宮廷文化的發展;以後新興的中産階級開始模仿,形成一種社會規範,稱為「教養」。
人類應當學習的具體內容因時、因地而有差彆。新石器時代生活較為單純,一個七歲的小孩就已經可以掌握所有生活必須的技能,獨立生活。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需要學習的項目越來越多,接受教育的時間也隨著個人的社會狀況而産生極大的差異,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學校教育」大概隻有貴族階級纔能享有,內容雖然不一,卻多以實用為主。古希臘貴族所受教育主要包括修辭、音樂、體育等,與《周禮》中所說的「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的概念相當接近。
一些思想傢、哲人教育自己子女時,往往有自己的領悟,孔子就要兒子孔鯉讀詩、學禮,認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至於一般人,教育的內容仍傾嚮學習謀生的技能,古代中國農村中十來歲的小孩子就已經結婚生子,「晝齣耘田夜積麻、村莊兒女各當傢」。
近代以前,人們多半早婚,地域與身分差異不大,著名學者但丁(Dante)也在十二歲上下就結婚,而且子嗣甚蕃,但不一定妨礙唸書,但丁的學問也不是在結婚以前就有成就。當時的「小朋友」十歲左右上大學的也不少,十二世紀時英格蘭著名的貝剋特大主教(Thomas Becket)十歲齣頭就在著名的梅墩修道院(Merton Priory)唸書,十二歲開始在巴黎念大學,遊曆西歐,成為重要的學者。寫下〈滕王閣序〉的王勃,六歲就能作文,九歲讀顔氏漢書,十歲唸完六經,二十歲不到就成瞭進士。
除瞭天賦之外,教育內容為集中也是古人年輕就可以有成就的重要關鍵。古代的學生以經書為主,《漢書》〈藝文誌〉蒐羅瞭漢代主要的書籍,內容有限,一位學者要讀完所有的書,並非不可能。西方情況也類似,中古時期的學校多附屬於教會,教育內容以基督教義為主要準繩,除瞭神學外,教學重心多圍繞在「三藝」(trivium,包括文法、修辭、邏輯)及「四藝」(quadrivium,包括數學、地理、音樂及天文),兩者又閤稱「七藝」(the Seven Artes Liberales or Liberal Arts)。
當時,唸書是花大錢的活動,根據統計,一個人唸書要花掉三個成年勞工的所得,所以一般人唸不起書。加上身分世襲且固定,「布衣卿相」隻是鼓勵人努力的話,鮮有實現的可能,所以古人唸書意願不高,除瞭負擔不起之外,沒有用處也是考慮因素之一。
薩剋森邦位居德國中部,算是要衝之地,國君雄纔大略,在曆史上一直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鼓勵學術不遺餘力,1409年在萊比錫(Leipzig)創建大學,成立之際,隻有46名教師,369名學生,規模還不如現在颱北市絕大多數的中學,所學的內容恐怕也沒有現在中學生豐富,到1850年前後,學生人數也纔成長到5000左右。
十六世紀以後,學校附屬於教會的形式纔稍有改變:「基礎教育」的想法齣現,逐漸成為大傢接受的趨勢,也發展齣新的教育內容;其中又以「國民教育」概念最為重要。
蘇格蘭在1561年實施國民教育,每個教區設置一名教師,窮人可以免費入學;甚至立法徵稅,以確保教育經費來源。此後兩百年間,國民教育的觀念逐漸普及。開明專製時期的許多君主都接受這樣的想法,將國民視為國傢資産,必須養之、教之,以提高人民的素質,教育逐漸成瞭許多國傢的大計,大學中甚至開設專門的研究機構,研究並設計教育的內容。1770年代德國中部的哈樂(Halle)大學率先成立瞭「教育研究所」,以研究及設計國民教育為重點之一。
文藝復興以後,東方許多知識傳入西歐,在十七世紀以後逐漸開花結果,學者對基督教神學以外的東西有更多的瞭解,天體運行、人體結構、乃至細胞、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開始萌芽。心態上,更擺脫瞭傳統基督教義的束縛,對許多事物感到新奇。許多學者認為中古時期相當濛昧,自認為「重見光明」,後人也稱他們所處的時代為「大光明」或「啓濛」時代,英文enlightenment就有「使見光明」之意。
這個時期的學者、哲士見到許多新知,欣喜之餘,恨不得與所有人分享,便開始編輯一套名為《科學、藝術與行業的係統字典》(Encyclopedia, or a systematic dictionary of the sciences, arts, and crafts),也稱為《百科全書》(Encyclopedia)。這種教育全民的思想慢慢為許多國君接受,並付諸行動。
大約在這個時期,歐洲政治齣現瞭新局麵,有雄心壯誌的地方諸侯企圖建立中央集權體製,為瞭擺脫貴族豪門的掣肘,他們從平民中選拔公務人員,為推動富國強兵的政策,必須提高國民素質,兩者都與教育有關,如何改善學校教育,自然屬當務之急。
1717年,普魯士國王菲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3-1740)頒布詔令,五歲到十二歲的國民必須入學,學習讀寫,會背誦《教義問答》(Katechismus)以後,纔算受完基礎教育。國傢推動國民義務教育,目的不在培養學者通儒,內容自然簡單,學童主要學習讀書、寫字、算術及基督教義,也要會唱教會歌麯,為瞭兼顧生産,上課時間並不長。但要加入官僚體係,就必須學有專精,他們逐漸形成一個「教育公民階級」(Bildungsb?gertum)。與戰國以後中國士大夫集團相當類似。他們的成功,凸顯瞭教育的重要及實用,也給教育一些新的意義。自此以後,教育也迅速發展,學校擴張,學科內容越來越多,學習的知識也越來越專門,因此有瞭化約的必要。
隻是多數國傢的化約多從「實用」(Utilitarianism)的角度齣發:為平民而設的學校,勢必考慮成本及最大效益。要在最低成本,最大效益的考量下,畫一內容與進度勢在必行。教育內容分為兩種,高等教育著眼於國傢建設者,例如十七世紀的歐洲地區,許多建築、科學、工程、航海等專門學校應運而生;基礎教育則目的在於灌輸國民忠君守法的愛國思想,古代教育的「博雅」理念隻能懸為理想。
二十世紀以後,學術分工越細,知識量越多,教育的內容在豐富中顯得貧乏,自然有許多哲人、學者對此現象錶示悲觀,希望重尋桃花源。《教養》一書的問世,就是這種想法的錶現,齣於古代博雅教育的憧憬,發錶「國民基礎教育」的藍圖。「Bildung」這個字,原有「教育」的意思,但在教育的內容改變之後,如何理解這個字,就要看作者的想法及讀者的會心瞭。
《教養》是作者史汪尼茲(Dietrich Schwanitz)在1999齣版的一本暢銷書。本書標題已經提示作者的目的:並非討論一般的教養或教育問題,而是討論「常識」或「通識」(Allgemeinbildung);也對「一個現代德國人應有的教養」這個重要議題提齣個人的看法。史汪尼茲認為:教養應當包括「知識」與「能力」兩種;曆史、文學及藝術等屬於「知識」,語言、地理、創造等屬於「能力」。他還開列瞭一長串的書單,作為追求教養的重要輔助工具,認為書單所列都是一個現代德國人應當閱讀的重要文獻。
從本書的內容看來,作者是夫子自道。史汪尼茲生於1940年,父母均為教師,因為宗教信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並未如正常學童一般入學,而是由父母自行教育。十一歲以後纔正式入學。大學時期主修英語、曆史及哲學,曾遊學倫敦及美國費城。之後任教於漢堡大學,1997年因身體健康不佳而提前退休,專事寫作。
1995年他曾寫過一部暢銷小說《校園》(Der Campus),甚至改拍為電影。《教養》則在1999年成為暢銷書。正因作者受教育過程不同於絕大多數的德國人,學術活動也以人文學科為主,所以對教養的看法,接近中古時期以前的博雅理想,對古代的文學、藝術、音樂及代錶身分的語言訓練情有獨鍾。
本書第一部分以曆史為主,所占篇幅極大,顯示他對曆史的重視,但也顯示其歐洲中心觀。他約略的敘述瞭歐洲政治、文學、藝術及音樂的發展過程。他又列舉瞭重要的哲學傢、影響近代的重要理論,甚至加入兩性議題的曆史。以作者的學術背景而言,除瞭英國文學史之外,其他部分並非其研究精髓,多是平日讀書所得,有些討論不免流於空泛,例如書中討論小傢庭製度的齣現,就與目前學界的結論有些齣入;討論兩性議題不免令人有媚俗的疑慮,作者也隻介紹英格蘭與德國兩地的兩性觀,又令人聯想到德意誌地區的英國文學研究者經常流露的「英國瘋」(anglophile)。其實作者大可以將開列的書單擴大一些,伊斯蘭世界中有許多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中國、印度及日本也有許多可以洗滌心靈的哲學作品,卻少這一部分,隻凸顯作者的歐洲中心觀,難怪最近許多人一直要討論「東方主義」的議題。
至於有關「能力」的部分,隻有不到一百頁的篇幅,比重顯得不足,內容又多為語言學的一些概念。自古以來,德意誌地區貴族就強調外語能力,認為「通外語」就是「能力」。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五世(Karl V.,1550-1558)通西班牙語、法語、拉丁文、德文及義大利文,平常不屑使用德語,公開錶示與馬匹纔使用德語。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除瞭母語德語,還能說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也通拉丁文、希臘文及希伯來語,晚年還學斯拉夫語、巴斯剋語和中文。隻是通外語與世界觀兩者是否有一定關連就因人而異瞭。作者討論一個現代德國人應有的知識如果仍侷限在英語及德語世界中,如果仍抱持歐洲中心觀,則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並無多大差異,反而不及啓濛時期的哲人。
這本書一問世之後,聲譽鵲起,謗亦隨之。贊同者認為:他的主張及所列的書單確實可以彌補現代學校教育中的不足,也規畫建構一個「富而好禮」的理想書香社會。但批評者卻從另一個角度齣發,認為他隻重視「人文學科」,完全忽略幾百年來自然科學的成就以及所代錶的意義,彷彿迴到啓濛前的世界。
費雪(Ernst Peter Fischer)是批評者的重要代錶,他長期從事科學史研究,並緻力於科學普及工作。對自然科學受到如此忽視自然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義憤,於是也依著史汪尼茲的筆意,寫瞭一本《另一種教養》(Die Andere Bildung),他開宗明義的錶示:即使一些自認為有教養的人,也未必能對自然科學有足夠的認識,暗諷史汪尼茲不知道應將自然科學納入教養的概念及實際中。費雪仿效史汪尼茲的作法,將一個現代人應當具備的自然科學知識羅列齣來,算是對《教養》一書的抗議及補充。
其實兩派的意見倒也未必完全針鋒相對,都是要檢討現代學校教育。從個人的、精緻的博雅教育發展到類似生産綫的現代教育的過程中,人類到底喪失多少審美觀及多元價值?各種考試及格式又抹殺多少創意?兩位作者共同關心這個主要議題,也錶現齣許多學者對現代教育的關心之處。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
教養的閱讀之旅∕夏慕帆
本來我打算自己來翻譯這本書,隻可惜我晚瞭一步。
在日本和美國之外的確還有另一個世界。這本書從一個德國人的觀點,或者說得更確切些,是從一個德國的英語學者的觀點齣發,期能帶您進一步瞭解歐洲以及「您不可不知的相關知識」,盼能喚起您對這個略顯陌生的另一個世界的興趣。
就我而言,這本書的確發揮瞭這個功能,因此我樂於和各位分享我閱讀此書的感想。
您是個什麼樣的讀者呢?若要將世間讀者加以分類,這張分類錶該是什麼樣子呢?我想,不妨將讀者歸類於兩個極端之間:位於其中一端的讀者,有足夠的時間、興緻、耐心和精力,把一本書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而在另一端則是那些跳躍式的讀者,一次隻讀一部分,而且不見得順著頁數讀。
從我自己的閱讀習慣來看,我多半屬於後者。的確,我最後一次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是在大學期間為瞭寫報告而讀的,而那已經是好多年前瞭。我還清楚記得那本書的書名:《小阿爾特與老赫剋托爾》(Young Art and Old Hector),作者是奈爾.米勒.坎恩(Neil Miller Gunn,1891-1973),蘇格蘭文藝復興(Scottish Renaissance,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蘇格蘭文學運動)的代錶人物。那篇故事的確引人入勝,但我當時的閱讀熱情肯定與迫在眉睫的報告繳交日期有關。
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喜歡一次讀個幾句或幾段,有時也讀上幾章,文學類或非文學類的書籍均然,而《教養》這本書在編排上很適閤我的閱讀方式。原文五百多頁的篇幅,無疑是本厚書,然而井然有序,讓我很容易找齣頭緒,可以先翻閱我特彆感興趣的部分。開捲處就有三層目錄便於讀者瞭解全書梗概,足見作者煞費苦心地想讓讀者能更省力地閱讀這本內涵豐富的書籍:先是大略的一般目錄,接著是十分詳細的目錄,之後作者又把每一章的重點提綱挈領地做瞭簡短的摘要,作為導引,讓人一目瞭然。書
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和生活美學有著濃厚興趣的人,一直覺得,一個人的“教養”不僅僅體現在行為舉止上,更是一種滲透到生活細節中的品味和底蘊。我喜歡那些能夠讓人感受到寜靜、雅緻的書籍,它們往往能帶我走進一個更加寬廣的心靈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一些關於如何培養審美品味,如何在傢居環境、穿著打扮、飲食起居等方麵體現齣個人的修養。我設想它會引導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點滴,從一杯茶的衝泡,到一次閱讀的靜心,再到與人交談時的眼神和微笑,都能透露齣一種不落俗套的優雅。我期待它能幫助我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慢生活”的節奏,讓我在喧囂的世界裏,依然能夠保持一顆純淨而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傳遞內心的善意,讓自己的存在本身,就能成為一種動人的風景。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關於“為人處世”的哲學,特彆是當麵對一些棘手的社交場閤,或者與觀點不閤的人交流時,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又不失禮貌和尊重;如何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同時,又不顯得過於強勢或自私。我對於那些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動機,從而做齣更明智選擇的書籍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教會我一些“說話的藝術”,讓我能夠用恰當的方式去錶達,去溝通,去化解矛盾,而不是讓簡單的言語演變成無法挽迴的隔閡。我期待它能成為我的一本“人生指導手冊”,讓我能夠更自信、更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成為一個更有智慧、更有溫度的人。
评分最近因為工作上的一些調整,我需要更頻繁地與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事打交道,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溝通和協作方麵的能力。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比較隨和的人,但有時候發現,即便如此,一些誤會還是會悄無聲息地産生,或者在團隊閤作中,由於我錶達方式的不足,導緻一些想法沒有被充分理解,從而影響瞭整體的進度。我非常渴望找到一些能夠提升我情商和溝通技巧的方法,能夠讓我更準確地把握對方的情緒和意圖,也能更清晰、更有說服力地錶達自己的觀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操性的建議,比如如何傾聽,如何反饋,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期待它能成為我的一個“秘密武器”,讓我能夠在職場上遊刃有餘,也能在生活中與傢人朋友建立更深厚的聯結,讓每一次的互動都充滿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疏離和隔閡。
评分我最近對“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並希望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我常常覺得,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很容易被外界的聲音所裹挾,而失去自己獨立的判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辨彆信息的真僞,如何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以及如何用一種更加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去麵對世界。我設想它會探討一些關於如何培養自我反思的能力,如何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不盲目崇拜,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我期待它能幫助我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認知體係,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我,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從而在生活中做齣更符閤自己內心需求的選擇,成為一個真正擁有獨立靈魂的人。
评分這本書我之前在書店裏偶然翻到,當時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一種溫潤而有力量的感覺撲麵而來。雖然當時沒有立即購買,但書名“教養”卻在我腦海裏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一直以來都對如何更好地與人相處,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一種得體且有分寸的狀態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似乎都變得有些急躁,甚至在社交場閤中會不經意地流露齣一些不那麼恰當的言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內在修養的引導,它不僅僅是關於禮儀規範,更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氣質和智慧,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平和與從容,讓每一次與人交往都成為一種愉悅的體驗,而不是一場讓人疲憊的消耗。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用溫柔而堅定的聲音,告訴我如何去理解人性的微妙,如何去化解潛在的衝突,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裏,活齣一種不卑不亢的姿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