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养?」这个问题曾在2004年总统候选人的辩论会中提出,结果却是答非所问!
教养等于教育程度吗?代表自律、自制、有礼貌、守规矩?它是人的气质与风骨?是知识、行为态度、审美能力还是生活风格?也许「教养」的概念有些抽象,难以捉摸,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许多人心中仍有一把尺,若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没教养,任谁都会有汗颜羞愧、无地自容的反应!
然而「教养」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人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一位非常重视教养的学者、政治家、教育改革者,他便认为,教养值得每个人倾一生之力追求,它是个人身上的重要资产,属于精神内涵很高的境界。努力提升教养的结果便是个人品质的提升,个人品质的提升能让整个社会优质化!
在今天这个网路盛行、资讯爆炸、知识变革的数位时代,个人能做什么努力成为有「教养」的现代人?本书作者德国汉堡大学教授,便希望借由此书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提供有心追求教养的读者在人生之旅中一只必备的「旅行包」。
本书原文书名为「Bildung」,公认为「教养」概念最贴切的表达,意指「个人内在精神的塑造与充实完好,具有广泛的知识、品味、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外在表现彬彬有礼,言行举止得体,内心良善」。有别于讨论教养的「概念」或进行哲学思辨的书籍,本书旨在针对教养的「内容」提供建议与见解:追求「教养」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如何理解、表达这些生动活泼的知识,并直达事物的核心,变成为个人的涵养与教养,在领悟到其中的美妙之际,禁
不住惊叹,啊!原来我们可以重新「塑造」自己!
全书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知识」,包括历史、伟大的文学作品、艺术史与音乐史、哲学家,以及重大理论与派别、科学的世界观、性别论述的介绍。在第二部分「能力」,作者引领大家优游语言与文字的世界、广袤的书海,认识各国的风俗习惯、社交规则、「不必知道的事」,并对何谓「智慧」、「创造力」进行一番讨论。
此外,作者也探讨了,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自我认知,现代社会、国家、科学、民主、管理的如何源起?为什么熟知唐吉诃德、哈姆雷特、浮士德、鲁滨逊、化身博士、海德先生这些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事情?海德格说过什么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在弗洛伊德之前,潜意识是怎么一回事?
全书文采飞扬,时而幽默风趣,令人拍案叫绝。历史的部分尤其是重头戏,读来就似一部精采的小说,最后还有历史年表、改变世界的书籍与延伸阅读的书目。
在台湾社会,由于功利主义挂帅,家庭与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忽略教养的重要性,国家政策没有应对方针,领导者心中欠缺一张蓝图,许多关怀教育的有志之士为此深感忧心。「他山之石可以攻错」,阅读本书可以对西方的教养内涵有一番体认,具高度的参考价值,并在阅读中沉潜于欧洲文化,尤其在强调与世界接轨的今天,除了语言沟通的能力,还要能解读背后的文化符码,本书堪称一本与众不同、精采的欧洲文化概论,是体验欧洲文化精随的最佳领航,对于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哲学、文化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必备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迪特瑞希.史汪尼玆(Dietrich Schwanitz)
1940年4月23日出生于德国鲁尔区,父母亲均为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在瑞士的矿工区度过,十岁才入学,且是跳级就读。
大学与研究所时期,于明斯特(Munster)、伦敦、费城与弗来堡(Freiburg)攻读英语文学、历史与哲学,莎士比亚是其研究重心。1973年结婚与妻子育有一子一女。曾任教于德国曼汉姆(Mannheim)大学,1978至1997年为汉堡大学英语文学系教授。
1996年出版小说《校园风波》(Der Campus)声名大噪,以汉堡大学为背景,主要情节涉及大学教授性骚扰女学生,以及校园政治的明争暗斗,出版后立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并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之后陆续出版有推理喜剧《圈》(Der Zirkel),以嘲讽的笔调描写学术界勾心斗角的真相,并批评了大学的教育政策。
史汪尼兹就像「变色龙」,五十多岁时从严肃的研究学者,转换跑道成为知名畅销书作家。在电视媒体与谈话性节目中,他大方面对镜头,谈笑风生,私底下他离群索居,在乡下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在书中,他是一位幽默大师,在学术道路上,他是一位怀疑论者。接受大学生杂志的採访时,针对提问:「大学生必须学会什么?」他回答:「创造力与忍受沮丧,也就是要有承认『无知』与『茫然』的能力。」1997年提前退休,成为自由作家。
1999年出版《教养》一书,探讨什么是现代人必备的教养,立刻成为畅销书并引发热烈讨论。作者带领读者漫游于西方历史、文学、哲学、艺术与音乐的殿堂,景色瑰丽教人目不暇给,就在他的精采解说下,知识的来龙去脉令人了然于心,并转换成一种自我省思的能力。接着,就各章内容分别出版了有声书,在亚马逊网路书店创造了长销不坠的佳绩。
2001的《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Manner,中文版由商周出版,2003年)对男性性格与男人的自我认同进行剥丝抽茧般的剖析,全书结合社会研究、性别理论、文化批评与文学创作,严谨中不失诙谐幽默,嘲讽中寓意深刻,让世间男女从对彼此与自身误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2003年在设立「创造力工作坊」,培养文学与戏剧领域的新生代。
2004年圣诞节前数日,不幸因为肺血管栓塞,于南德家中的书房过世。
〈导读〉
003︱从知识提昇为智慧许倬云
005︱教养:从知道「没教养」开始南方朔
007︱教养:公民人文主义胡忠信
010︱教养周惠民
016︱教养的阅读之旅夏慕帆
020︱致读者
034︱概述
知识
050︱1︱欧洲历史
244︱2︱欧洲文学
324︱3︱艺术史
354︱4︱音乐史
380︱5︱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理论与科学的世界观
436︱6︱两性议题史
能力
470︱1︱语言之家
494︱2︱书海泛舟
508︱3︱各国风俗
534︱4︱智力、天赋与创造性
546︱5︱不应该知道的事情
556︱6︱反思的学问
564︱大事年表
570︱改变世界的书籍
582︱推荐延伸阅读书目
592︱文化史大事年表
597︱修订再版后记
601︱这本书得以完成要感谢许多人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