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养?」这个问题曾在2004年总统候选人的辩论会中提出,结果却是答非所问!
教养等于教育程度吗?代表自律、自制、有礼貌、守规矩?它是人的气质与风骨?是知识、行为态度、审美能力还是生活风格?也许「教养」的概念有些抽象,难以捉摸,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许多人心中仍有一把尺,若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没教养,任谁都会有汗颜羞愧、无地自容的反应!
然而「教养」到底有什么重要性?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人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一位非常重视教养的学者、政治家、教育改革者,他便认为,教养值得每个人倾一生之力追求,它是个人身上的重要资产,属于精神内涵很高的境界。努力提升教养的结果便是个人品质的提升,个人品质的提升能让整个社会优质化!
在今天这个网路盛行、资讯爆炸、知识变革的数位时代,个人能做什么努力成为有「教养」的现代人?本书作者德国汉堡大学教授,便希望借由此书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提供有心追求教养的读者在人生之旅中一只必备的「旅行包」。
本书原文书名为「Bildung」,公认为「教养」概念最贴切的表达,意指「个人内在精神的塑造与充实完好,具有广泛的知识、品味、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外在表现彬彬有礼,言行举止得体,内心良善」。有别于讨论教养的「概念」或进行哲学思辨的书籍,本书旨在针对教养的「内容」提供建议与见解:追求「教养」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如何理解、表达这些生动活泼的知识,并直达事物的核心,变成为个人的涵养与教养,在领悟到其中的美妙之际,禁
不住惊叹,啊!原来我们可以重新「塑造」自己!
全书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知识」,包括历史、伟大的文学作品、艺术史与音乐史、哲学家,以及重大理论与派别、科学的世界观、性别论述的介绍。在第二部分「能力」,作者引领大家优游语言与文字的世界、广袤的书海,认识各国的风俗习惯、社交规则、「不必知道的事」,并对何谓「智慧」、「创造力」进行一番讨论。
此外,作者也探讨了,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自我认知,现代社会、国家、科学、民主、管理的如何源起?为什么熟知唐吉诃德、哈姆雷特、浮士德、鲁滨逊、化身博士、海德先生这些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事情?海德格说过什么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在弗洛伊德之前,潜意识是怎么一回事?
全书文采飞扬,时而幽默风趣,令人拍案叫绝。历史的部分尤其是重头戏,读来就似一部精采的小说,最后还有历史年表、改变世界的书籍与延伸阅读的书目。
在台湾社会,由于功利主义挂帅,家庭与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忽略教养的重要性,国家政策没有应对方针,领导者心中欠缺一张蓝图,许多关怀教育的有志之士为此深感忧心。「他山之石可以攻错」,阅读本书可以对西方的教养内涵有一番体认,具高度的参考价值,并在阅读中沉潜于欧洲文化,尤其在强调与世界接轨的今天,除了语言沟通的能力,还要能解读背后的文化符码,本书堪称一本与众不同、精采的欧洲文化概论,是体验欧洲文化精随的最佳领航,对于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哲学、文化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必备的一本书。
作者简介
迪特瑞希.史汪尼玆(Dietrich Schwanitz)
1940年4月23日出生于德国鲁尔区,父母亲均为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在瑞士的矿工区度过,十岁才入学,且是跳级就读。
大学与研究所时期,于明斯特(Munster)、伦敦、费城与弗来堡(Freiburg)攻读英语文学、历史与哲学,莎士比亚是其研究重心。1973年结婚与妻子育有一子一女。曾任教于德国曼汉姆(Mannheim)大学,1978至1997年为汉堡大学英语文学系教授。
1996年出版小说《校园风波》(Der Campus)声名大噪,以汉堡大学为背景,主要情节涉及大学教授性骚扰女学生,以及校园政治的明争暗斗,出版后立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并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之后陆续出版有推理喜剧《圈》(Der Zirkel),以嘲讽的笔调描写学术界勾心斗角的真相,并批评了大学的教育政策。
史汪尼兹就像「变色龙」,五十多岁时从严肃的研究学者,转换跑道成为知名畅销书作家。在电视媒体与谈话性节目中,他大方面对镜头,谈笑风生,私底下他离群索居,在乡下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在书中,他是一位幽默大师,在学术道路上,他是一位怀疑论者。接受大学生杂志的採访时,针对提问:「大学生必须学会什么?」他回答:「创造力与忍受沮丧,也就是要有承认『无知』与『茫然』的能力。」1997年提前退休,成为自由作家。
1999年出版《教养》一书,探讨什么是现代人必备的教养,立刻成为畅销书并引发热烈讨论。作者带领读者漫游于西方历史、文学、哲学、艺术与音乐的殿堂,景色瑰丽教人目不暇给,就在他的精采解说下,知识的来龙去脉令人了然于心,并转换成一种自我省思的能力。接着,就各章内容分别出版了有声书,在亚马逊网路书店创造了长销不坠的佳绩。
2001的《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Manner,中文版由商周出版,2003年)对男性性格与男人的自我认同进行剥丝抽茧般的剖析,全书结合社会研究、性别理论、文化批评与文学创作,严谨中不失诙谐幽默,嘲讽中寓意深刻,让世间男女从对彼此与自身误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2003年在设立「创造力工作坊」,培养文学与戏剧领域的新生代。
2004年圣诞节前数日,不幸因为肺血管栓塞,于南德家中的书房过世。
〈导读〉
003︱从知识提昇为智慧许倬云
005︱教养:从知道「没教养」开始南方朔
007︱教养:公民人文主义胡忠信
010︱教养周惠民
016︱教养的阅读之旅夏慕帆
020︱致读者
034︱概述
知识
050︱1︱欧洲历史
244︱2︱欧洲文学
324︱3︱艺术史
354︱4︱音乐史
380︱5︱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理论与科学的世界观
436︱6︱两性议题史
能力
470︱1︱语言之家
494︱2︱书海泛舟
508︱3︱各国风俗
534︱4︱智力、天赋与创造性
546︱5︱不应该知道的事情
556︱6︱反思的学问
564︱大事年表
570︱改变世界的书籍
582︱推荐延伸阅读书目
592︱文化史大事年表
597︱修订再版后记
601︱这本书得以完成要感谢许多人详
致读者 An den Leser
谁没有过这种感觉,学校教育的内容死气沉沉,无聊透顶,与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些学生时代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往往要到很久以后才会揉着眼睛赫然发现,原来人类的文化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宝藏。为什么他们以前在学校没想到,只有好好研究过历史才能更正确地理解当前社会?就像是涂了提神的清凉油,忽然发现其中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之处。 其实,浩瀚的作品并不乏味,它更像是魔法,不仅可以让你参与他人的经历,身入其境,同时还能对其进行观察。
谁没有过这种体验,一个以前认为很枯燥的想法,突然之间像一颗星球爆炸开了一般,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越来越多人有这样的体验。这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变革的年代,教育体系陷入一场危机,旧有教材变得面目可憎、形式僵化,就连教育家都失去信心,不敢苟同。但是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若想要与时并进,必须从新的角度来审视文化资产。许多人都希望能够这么做,尤其是那些对现行教育体制感到难以适应的人。
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那些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才是他们想学的。这些学生之所以拒绝接受陈旧的教育垃圾,因为他们的感觉器官是活生生的。即使是成年人,仍有许多人想透过文化知识来充实自我,并参与文明的交谈,只要管道是开放的。
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它将从以下角度进行阐述: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自我认知?
现代社会、国家、科学、民主、管理是如何源起的,其发祥地为何在欧洲而不是其他地方? 为什么熟知唐吉诃德、哈姆雷特、浮士德、鲁滨逊、化身博士……这些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事情?
海德格说过什么我们早已知晓的东西?
在弗洛伊德之前,潜意识又是怎么一回事?……
立足于上述观点,我在描述欧洲历史这部重头戏时,尽量保持一个整体清晰的框架。在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和科学部分同样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些章节採用了大胆的构思,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你理解了,便能体会到其中无尽的美妙,禁不住会赞叹:啊!原来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角度来看世界!原来我们可以重新塑造自己!
为了把这些生动活泼的知识变成我们的教养,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彻底抛开先前崇敬的神圣色彩、因盛名而产生的印象以及模煳不清的概念。对作家或艺术家的敬仰应该源于对作品的熟悉与理解,而不是盲目地崇拜,人云亦云。那些狂热的崇拜会被本书毫不留情的不敬言词打得粉碎。只有这样,文化知识才能脱离厚重形式的盔甲,经受一番语言的按摩,而让每位拥有求知欲的人都能尽享箇中滋味。正是因为彻底清除了理解上的障碍,陈述时才能畅所欲言,即使是纠葛复杂的关联性也能清楚表达,直指事物核心。
如果您听了上述介绍之后,觉得本书值得一读,那么就开始吧。
我深深觉得,出版这样一本书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我也认为读者有权利要求读到这样一本书。我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深有同感,我们早已厌倦别人只是拿一些陈腔滥调来搪塞。因此,我写了这样一本书,它是我以前梦寐以求的—人生旅程中所必备、一只囊括丰富知识、不断提升教养的「旅行背包」。
鲁滨逊的故事是乌托邦的前奏曲:
就在离乌托邦之岸不远的地方,搁浅着一艘遇难的破船,鲁滨逊自己游上岸,凭着他善于学习的能力生存下来。
沉入海底的是知识的货物,而人的能力,
却是可以不断再生的。
——古斯塔夫.符腾堡(Gustav W?ttemberger)
从知识提昇为智慧
许倬云
《教养》此书,是相当有趣,却也不是轻松的读物。本书作者显然认为一个知识人,可以从各个方面列举的知识中,提炼为人生的修养。这一境界,也是中国传统读书人企求的智慧。孔门弟子,知识只在实用层次,不过是「器」;学问的最高目标是从万事万物中,悟出一个「道」。「学」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到了因「悟」而获得了「慧」,这一层次大致都可凝聚一个人处世待人的原则。智慧圆熟时,得失不萦于怀,是非曲直,自有准则,不会因贪嗔怨欲而有改变。这样的一个人,理智清明,不迷不惑,而又有仁民爱物的胸襟。中国读书人无时不努力的境界,又何尝不是「教养」!本书标志的努力方向,是「教」,德文教养的字根,儒家要求的努力是「学」,又更注重于自发的追求专业,不仅在于受「教」而已。
本书是一个德国学者认为知识人应具备的知识,其范畴甚宽广,包括神话、传说、哲学、历史、文学与科学,本书列举的书目,不是仅为德文,也有法文、英文、拉丁文、西班牙文与俄文的重要作品。他所关心的智识范围,是西方文明的全部。今日台湾,有一股提倡本土「主体性」的诉求。如果本书作者也强调日耳曼族群的「主体性」,则他选定知识领域的宝藏,将剩下紊乱残缺的若干碎片,前无渊源,旁无交流!
本书作者列举的书单,代表了西方文明的精华。今天一个美国的大学教授,即使是在人文专业,也未必能掌握本书涵盖的广大领域。言念及此,我们更痛感今日大学教育重视专业的实用,却忽略了有教养者的博雅。
当然,本书所要追求的智识,全是西方文明系统中的「博雅」,他几乎没有提到东方诸主要文明系统的「博雅」选萃。这是他的诚实之处,知之为知之,不能强不知以为知。他的目的,不在炫耀,而在彰显在他列举的范围内,知识大海之无涯,鼓励读者从中尽力以赴。
我在阅读译稿时,多少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在各个知识领域,都有其演变的谱系,而各个领域之间,又时时可以看到有彼此唿应。
单以本书所举传说、神话及信仰的部份,他在希腊与希伯来两个文化源头中,提示了前者自由与混乱的特色,及后者规律与权威的特色。这两个源头,汇合为基督教文明,在日后历史的发展中,自由与约束,混乱与纪律,情与理……无时不在心灵与理性的对立与协调中,出现诸种辩证的发展。如此的变化,我们竟可在文学、艺术、音乐……种种演变模式中,观其旋律。同样的,在数理科学的领域,虽然越来越以实证为准,但其中各种理论的递嬗更迭,也常呈现类似的脉动线索。
本书是为西方人阅读的。我们还是不无隔离之感。若从中国文明体系中,选取珠玉,也未尝不能编为具有启发性的名着导读。如在本书基础上,增加中国文明体系的重要着作,则对于我们自己,将有助于启发民智,并由此落实的学问提升为教养的自修。
(本文作者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导读〉
教养:从知道「没教养」开始
南方朔
德国汉堡大学教授迪特瑞希.史汪尼兹所写的这本畅销书《教养:关于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哲学与世界风俗文化,你必须知道的事》,乃是西方文化史的小型百科全书,但它并非简单的工具书,而是被作者的意图所穿透的书,而作者的意图就是要用这样的书,替不甘于庸碌低俗,而想让自己变成「有教养」的人,开启一道新的机会之窗。
而在谈何谓「教养」之前,我们可能必须先来讨论和「教养」有关的许多概念,如「文明」、「格调」、「人品」等。所有这些概念,都极难定义,如果硬是要定义,可能在定义定成之前,人们就已经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了。
因此,何谓「教养」?何谓「文明」?何谓「格调」?我们实在很难说得清楚。不过,前代奥地利裔英国籍社会思想家艾里亚斯(Norbert Elias)在他那本名着《文明的过程》里,却以一种反向思考的方式,替我们解开了这道难题。他指出,「文明」其实是针对我们心中存在着、但却未明言的「不文明」而来的,而「不文明」主要是指「肮脏下流」,包括了生活上、行为上和价值上的每个层面。当我们对肮脏下流有了觉悟,并对自己有些事情觉得「羞耻」,看到别人做的一些事觉得「不安」,这时候所谓「文明」的内涵就一点点的出现,并逐渐累积。这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很难定义「文明」,但却很容易知道甚么是「不文明」。而所谓「文明」,就是以一种「负面消去法」的方式,借着消去「不文明」而达成的。而要有「负面消去法」的能力,必须有高度的自我期许、自我的反省和批判创造能力。
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对所谓「教养」,也必须用这种「负面消去法」来看待。「教养」以认识到甚么是「没教养」为起点。当人们能透过自我期许、自我反思,进而自我改造,则「有教养」的自己就可能出现,而且还是愈来愈有教养。由于「文化」是人类教养的沉淀场,文化里有着真善美各种元素,以它做为锻练及反思教养问题的起点,也就成了面对教养问题的最好途径。
而这或许也正是本书作者史汪尼兹教授的心情。因此他在本书里没有试着去做学究式的定义,而是以不明言的「教养」标准存心,重述西方文化和价值历史的变迁。它看起来像小型百科全书,但却不是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企图提供反思的空间。对教养问题做出反思,不能没有一定历史及知识的基础,本书因而等于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参考架构。
而史汪尼兹教授会特别关心「教养」问题,这其实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课题。近年来,无论欧美甚或其他地区,都早已出现了一种「没教养」、「反教养」的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透过日益庸俗化的媒体和网际网路等而展开的。于是缺乏教养的行为和言语遂告大盛。而这种「没教养」和「反教养」的趋势扩散后,它不只是让「人性」(Humanity)愈来愈往「动物性」(Animality)方向移动;更严重的乃是它向公共领域扩散后,种种没教养的欺骗、诈伪、挑拨、煽动、恶搞,也都开始跟着蔓延。教养是公序良俗,以及人类赖以不断提升的基础;当「没教养」和「反教养」的人都可以得到鼓励,整个人类不就等于走到了集体退化的方向?近年来西方讨论「教养」、「斯文」、「有水准的谈话」,以及「政治的脱教养化」这类问题的着作已多得难以胜数。这已反映出西方社会有识者的隐忧。
古诗有「暧暧内含光」这样的人生境界,它可以做为「有教养」的注解。有教养的人具有一定的以人文知识为基础的人文关怀。由于有关怀,遂能有反省,知道是非喜恶的判断标准,并能以善良的意志存心,以恰得其份的方式表演出来,而让自己成为一种具有磁力的人物,这种人的内在就有一种吸引人的光,而那光是温暖的,是有格调的。当人到此境界,他们就已成了精神上的绅士淑女,整个人都有了品味,已无需其他包装。而如何去寻找自己内在的这种教养之光,不也正是今天我们社会的迫切课题吗?
(本文作者为评论家、作家)
〈导读〉
教养:公民人文主义
胡忠信
教养就是培养绅士与淑女,是一种人文素养、宗教关怀与历史意识,是终身学习、止于至善的过程,是要透过博览群书、广结善缘、有志竟成而来,用最精简的理念来形容,教养就是公民人文主义的体现,是国民总体竞争力的落实。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有四个目的:一、学习遵守法律秩序,二、处理好人际关系,三、养成勤劳的习惯,四、成为有品德的人;学习遵守法律秩序是迈向文明的第一步,成为有品德的人是文明的目的。人类有着天然的使命,就是建立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政治、企业、社会领袖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就是尽力改善世界,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上述理念能否落实,均来自国民的教养,也就是公民人文主义的累积与养成教育。
教养如何形成呢?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养成训练,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历程;然而,透过自我潜能的不断提昇,将理念与生活加以结合,也是日日精进的必要历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方式,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抽象哲学的思考,这就是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所形容:「领导与管理就是一种人文素养。」
没有比研读经典是更好的教育方式了。直接与历史、文学、哲学大师对话,「转益多师」、「尚友古人」、「缘寻机妙」、「多逢圣因」,就是直接从大师汲取养份,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启迪与对话。没有比聆赏伟大音乐家的作曲与演奏更能开阔我们的胸襟了,人要回到灵魂的深处探讨生命的意义,音乐正是有着X光般的透视力,直接开启我们的第三只眼,喜怒哀乐因而得到抒发。没有比观赏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更能增长我们的美学素养了,艺术家引领我们进入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增添我们的世界观与处世之道,从而更深沉地掌握内在的精神个体。
在茫茫的学海世界,我们如何找到一本导航之书呢?如何找到一条有效的终南捷径呢?又如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小而宏观呢?这本《教养:关于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哲学与世界风俗文化,你必须知道的事》,无异解答了前述三个疑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架构,也为我们的自我经典教育提供了一个延伸阅读的书目。
教养就是培养公民人文主义,首先就是具备理性与道德的处世态度,透过说服与推理的能力,养成判断是与非、好与坏、善与恶、公正与不公正的天生正义感。其次是具有羞耻心与正义感,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遇见不公义之事要仗义直言。其三是对生命意义保持一种宗教情怀,对人生意义保持终极关怀。其四是对社区、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有一种承诺与责任感,做一个有社区意识的世界公民。其五是做一个知识人、组织人,由价值观与信仰历练出人际关系、执行力与领导力。上述五个面向的养成,这本「教养之书」正提供了一个精神基础与愿景方向。
教养不单只是理念的培养而已,还必须贯彻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也就是创造一种新价值,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份。研读这本「教养之书」以后,我们必须更深刻地自我省思下列问题:我是不是随着年纪的改变而改变?我是不是随着职务的改变而改变?我是不是让别人有所改变?我是不是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的核心价值?我是不是致力于人文素养与宗教关怀?我是不是培养了多元主义与包容精神?我是不是以「尊重」、「理解」、「接受」、「欣赏」四种态度与人交往?
教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简洁的逻辑态度,一种自尊、自信、积极、正面人生观的培养,将文化视为一种生命力,不断提昇心性与生活品质,让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无穷,并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莎士比亚说:「无论是生,是死,人都要学习承担,成熟乃是一切。」这句话把「教养」的最高境界发挥得淋漓尽致。
阅读完这本「教养之书」,我惊叹于作者的知识广博与深刻见解,作者是一位德国人,他从德国人、欧洲人所做的另类思考,给予我们不同的脑力激盪,也予我们开启了另一扇思想之窗,思考公民人文主义的文化渊源。怀着崇敬与感恩之心,我乐于与读者分享心得报告,并盼大家一起来进行「教养的英雄旅程」,重新建立价值观,追寻内心直觉的喜悦,做一个崇尚理想与自由的天国子民。
(作者胡忠信为历史学者、政治评论家)
〈导读〉
教养
周惠民
学习是维持生活的最重要方法,大部分的生物都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求生的必备技能。史前人类所以能够超越其他物种,主导地球,不仅因其有学习能力,还能进而累积经验,组织社会,创造文明。有了社会组织之后,人类开始分工,每一种行业有其特定的学习内容,经由口传心授,往下传递,形成世袭的现象,社会阶级因此逐渐固定。社会阶级不同,生活的方式也有极大的差别,领导阶级的学习内容并不为「稻粱谋」,也有闲暇美化生活,「学习」因此开始有新的内容。社会史家依理亚司(Nobert Elias)认为:西欧地区在中古时期以后,王权逐渐扩张,贵族开始制订繁复的礼节,以提高生活的趣味,显现自己的身分,遂有宫廷文化的发展;以后新兴的中产阶级开始模仿,形成一种社会规范,称为「教养」。
人类应当学习的具体内容因时、因地而有差别。新石器时代生活较为单纯,一个七岁的小孩就已经可以掌握所有生活必须的技能,独立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学习的项目越来越多,接受教育的时间也随着个人的社会状况而产生极大的差异,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教育」大概只有贵族阶级才能享有,内容虽然不一,却多以实用为主。古希腊贵族所受教育主要包括修辞、音乐、体育等,与《周礼》中所说的「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的概念相当接近。
一些思想家、哲人教育自己子女时,往往有自己的领悟,孔子就要儿子孔鲤读诗、学礼,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至于一般人,教育的内容仍倾向学习谋生的技能,古代中国农村中十来岁的小孩子就已经结婚生子,「昼出耘田夜积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近代以前,人们多半早婚,地域与身分差异不大,着名学者但丁(Dante)也在十二岁上下就结婚,而且子嗣甚蕃,但不一定妨碍唸书,但丁的学问也不是在结婚以前就有成就。当时的「小朋友」十岁左右上大学的也不少,十二世纪时英格兰着名的贝克特大主教(Thomas Becket)十岁出头就在着名的梅墩修道院(Merton Priory)唸书,十二岁开始在巴黎念大学,游历西欧,成为重要的学者。写下〈滕王阁序〉的王勃,六岁就能作文,九岁读颜氏汉书,十岁唸完六经,二十岁不到就成了进士。
除了天赋之外,教育内容为集中也是古人年轻就可以有成就的重要关键。古代的学生以经书为主,《汉书》〈艺文志〉蒐罗了汉代主要的书籍,内容有限,一位学者要读完所有的书,并非不可能。西方情况也类似,中古时期的学校多附属于教会,教育内容以基督教义为主要准绳,除了神学外,教学重心多围绕在「三艺」(trivium,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及「四艺」(quadrivium,包括数学、地理、音乐及天文),两者又合称「七艺」(the Seven Artes Liberales or Liberal Arts)。
当时,唸书是花大钱的活动,根据统计,一个人唸书要花掉三个成年劳工的所得,所以一般人唸不起书。加上身分世袭且固定,「布衣卿相」只是鼓励人努力的话,鲜有实现的可能,所以古人唸书意愿不高,除了负担不起之外,没有用处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萨克森邦位居德国中部,算是要冲之地,国君雄才大略,在历史上一直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鼓励学术不遗余力,1409年在莱比钖(Leipzig)创建大学,成立之际,只有46名教师,369名学生,规模还不如现在台北市绝大多数的中学,所学的内容恐怕也没有现在中学生丰富,到1850年前后,学生人数也才成长到5000左右。
十六世纪以后,学校附属于教会的形式才稍有改变:「基础教育」的想法出现,逐渐成为大家接受的趋势,也发展出新的教育内容;其中又以「国民教育」概念最为重要。
苏格兰在1561年实施国民教育,每个教区设置一名教师,穷人可以免费入学;甚至立法征税,以确保教育经费来源。此后两百年间,国民教育的观念逐渐普及。开明专制时期的许多君主都接受这样的想法,将国民视为国家资产,必须养之、教之,以提高人民的素质,教育逐渐成了许多国家的大计,大学中甚至开设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并设计教育的内容。1770年代德国中部的哈乐(Halle)大学率先成立了「教育研究所」,以研究及设计国民教育为重点之一。
文艺复兴以后,东方许多知识传入西欧,在十七世纪以后逐渐开花结果,学者对基督教神学以外的东西有更多的了解,天体运行、人体结构、乃至细胞、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开始萌芽。心态上,更摆脱了传统基督教义的束缚,对许多事物感到新奇。许多学者认为中古时期相当蒙昧,自认为「重见光明」,后人也称他们所处的时代为「大光明」或「启蒙」时代,英文enlightenment就有「使见光明」之意。
这个时期的学者、哲士见到许多新知,欣喜之余,恨不得与所有人分享,便开始编辑一套名为《科学、艺术与行业的系统字典》(Encyclopedia, or a systematic dictionary of the sciences, arts, and crafts),也称为《百科全书》(Encyclopedia)。这种教育全民的思想慢慢为许多国君接受,并付诸行动。
大约在这个时期,欧洲政治出现了新局面,有雄心壮志的地方诸侯企图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为了摆脱贵族豪门的掣肘,他们从平民中选拔公务人员,为推动富国强兵的政策,必须提高国民素质,两者都与教育有关,如何改善学校教育,自然属当务之急。
1717年,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1683-1740)颁布诏令,五岁到十二岁的国民必须入学,学习读写,会背诵《教义问答》(Katechismus)以后,才算受完基础教育。国家推动国民义务教育,目的不在培养学者通儒,内容自然简单,学童主要学习读书、写字、算术及基督教义,也要会唱教会歌曲,为了兼顾生产,上课时间并不长。但要加入官僚体系,就必须学有专精,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教育公民阶级」(Bildungsb?gertum)。与战国以后中国士大夫集团相当类似。他们的成功,凸显了教育的重要及实用,也给教育一些新的意义。自此以后,教育也迅速发展,学校扩张,学科内容越来越多,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专门,因此有了化约的必要。
只是多数国家的化约多从「实用」(Utilitarianism)的角度出发:为平民而设的学校,势必考虑成本及最大效益。要在最低成本,最大效益的考量下,画一内容与进度势在必行。教育内容分为两种,高等教育着眼于国家建设者,例如十七世纪的欧洲地区,许多建筑、科学、工程、航海等专门学校应运而生;基础教育则目的在于灌输国民忠君守法的爱国思想,古代教育的「博雅」理念只能悬为理想。
二十世纪以后,学术分工越细,知识量越多,教育的内容在丰富中显得贫乏,自然有许多哲人、学者对此现象表示悲观,希望重寻桃花源。《教养》一书的问世,就是这种想法的表现,出于古代博雅教育的憧憬,发表「国民基础教育」的蓝图。「Bildung」这个字,原有「教育」的意思,但在教育的内容改变之后,如何理解这个字,就要看作者的想法及读者的会心了。
《教养》是作者史汪尼兹(Dietrich Schwanitz)在1999出版的一本畅销书。本书标题已经提示作者的目的:并非讨论一般的教养或教育问题,而是讨论「常识」或「通识」(Allgemeinbildung);也对「一个现代德国人应有的教养」这个重要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史汪尼兹认为:教养应当包括「知识」与「能力」两种;历史、文学及艺术等属于「知识」,语言、地理、创造等属于「能力」。他还开列了一长串的书单,作为追求教养的重要辅助工具,认为书单所列都是一个现代德国人应当阅读的重要文献。
从本书的内容看来,作者是夫子自道。史汪尼兹生于1940年,父母均为教师,因为宗教信仰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并未如正常学童一般入学,而是由父母自行教育。十一岁以后才正式入学。大学时期主修英语、历史及哲学,曾游学伦敦及美国费城。之后任教于汉堡大学,1997年因身体健康不佳而提前退休,专事写作。
1995年他曾写过一部畅销小说《校园》(Der Campus),甚至改拍为电影。《教养》则在1999年成为畅销书。正因作者受教育过程不同于绝大多数的德国人,学术活动也以人文学科为主,所以对教养的看法,接近中古时期以前的博雅理想,对古代的文学、艺术、音乐及代表身分的语言训练情有独钟。
本书第一部分以历史为主,所占篇幅极大,显示他对历史的重视,但也显示其欧洲中心观。他约略的叙述了欧洲政治、文学、艺术及音乐的发展过程。他又列举了重要的哲学家、影响近代的重要理论,甚至加入两性议题的历史。以作者的学术背景而言,除了英国文学史之外,其他部分并非其研究精髓,多是平日读书所得,有些讨论不免流于空泛,例如书中讨论小家庭制度的出现,就与目前学界的结论有些出入;讨论两性议题不免令人有媚俗的疑虑,作者也只介绍英格兰与德国两地的两性观,又令人联想到德意志地区的英国文学研究者经常流露的「英国疯」(anglophile)。其实作者大可以将开列的书单扩大一些,伊斯兰世界中有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中国、印度及日本也有许多可以洗涤心灵的哲学作品,却少这一部分,只凸显作者的欧洲中心观,难怪最近许多人一直要讨论「东方主义」的议题。
至于有关「能力」的部分,只有不到一百页的篇幅,比重显得不足,内容又多为语言学的一些概念。自古以来,德意志地区贵族就强调外语能力,认为「通外语」就是「能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Karl V.,1550-1558)通西班牙语、法语、拉丁文、德文及义大利文,平常不屑使用德语,公开表示与马匹才使用德语。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1712-1786)除了母语德语,还能说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义大利语,也通拉丁文、希腊文及希伯来语,晚年还学斯拉夫语、巴斯克语和中文。只是通外语与世界观两者是否有一定关连就因人而异了。作者讨论一个现代德国人应有的知识如果仍侷限在英语及德语世界中,如果仍抱持欧洲中心观,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并无多大差异,反而不及启蒙时期的哲人。
这本书一问世之后,声誉鹊起,谤亦随之。赞同者认为:他的主张及所列的书单确实可以弥补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也规画建构一个「富而好礼」的理想书香社会。但批评者却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认为他只重视「人文学科」,完全忽略几百年来自然科学的成就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彷彿回到启蒙前的世界。
费雪(Ernst Peter Fischer)是批评者的重要代表,他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并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对自然科学受到如此忽视自然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义愤,于是也依着史汪尼兹的笔意,写了一本《另一种教养》(Die Andere Bildung),他开宗明义的表示:即使一些自认为有教养的人,也未必能对自然科学有足够的认识,暗讽史汪尼兹不知道应将自然科学纳入教养的概念及实际中。费雪仿效史汪尼兹的作法,将一个现代人应当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罗列出来,算是对《教养》一书的抗议及补充。
其实两派的意见倒也未必完全针锋相对,都是要检讨现代学校教育。从个人的、精致的博雅教育发展到类似生产线的现代教育的过程中,人类到底丧失多少审美观及多元价值?各种考试及格式又抹杀多少创意?两位作者共同关心这个主要议题,也表现出许多学者对现代教育的关心之处。
(本文作者为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教养的阅读之旅∕夏慕帆
本来我打算自己来翻译这本书,只可惜我晚了一步。
在日本和美国之外的确还有另一个世界。这本书从一个德国人的观点,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从一个德国的英语学者的观点出发,期能带您进一步了解欧洲以及「您不可不知的相关知识」,盼能唤起您对这个略显陌生的另一个世界的兴趣。
就我而言,这本书的确发挥了这个功能,因此我乐于和各位分享我阅读此书的感想。
您是个什么样的读者呢?若要将世间读者加以分类,这张分类表该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不妨将读者归类于两个极端之间:位于其中一端的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兴致、耐心和精力,把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而在另一端则是那些跳跃式的读者,一次只读一部分,而且不见得顺着页数读。
从我自己的阅读习惯来看,我多半属于后者。的确,我最后一次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在大学期间为了写报告而读的,而那已经是好多年前了。我还清楚记得那本书的书名:《小阿尔特与老赫克托尔》(Young Art and Old Hector),作者是奈尔.米勒.坎恩(Neil Miller Gunn,1891-1973),苏格兰文艺复兴(Scottish Renaissance,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苏格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那篇故事的确引人入胜,但我当时的阅读热情肯定与迫在眉睫的报告缴交日期有关。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喜欢一次读个几句或几段,有时也读上几章,文学类或非文学类的书籍均然,而《教养》这本书在编排上很适合我的阅读方式。原文五百多页的篇幅,无疑是本厚书,然而井然有序,让我很容易找出头绪,可以先翻阅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开卷处就有三层目录便于读者了解全书梗概,足见作者煞费苦心地想让读者能更省力地阅读这本内涵丰富的书籍:先是大略的一般目录,接着是十分详细的目录,之后作者又把每一章的重点提纲挈领地做了简短的摘要,作为导引,让人一目了然。书
最近因为工作上的一些调整,我需要更频繁地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事打交道,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沟通和协作方面的能力。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比较随和的人,但有时候发现,即便如此,一些误会还是会悄无声息地产生,或者在团队合作中,由于我表达方式的不足,导致一些想法没有被充分理解,从而影响了整体的进度。我非常渴望找到一些能够提升我情商和沟通技巧的方法,能够让我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情绪和意图,也能更清晰、更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倾听,如何反馈,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的一个“秘密武器”,让我能够在职场上游刃有余,也能在生活中与家人朋友建立更深厚的联结,让每一次的互动都充满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疏离和隔阂。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特别是当面对一些棘手的社交场合,或者与观点不合的人交流时,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不失礼貌和尊重;如何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又不显得过于强势或自私。我对于那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动机,从而做出更明智选择的书籍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教会我一些“说话的艺术”,让我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去沟通,去化解矛盾,而不是让简单的言语演变成无法挽回的隔阂。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的一本“人生指导手册”,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温度的人。
评分我最近对“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我常常觉得,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而失去自己独立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如何用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面对世界。我设想它会探讨一些关于如何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如何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盲目崇拜,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我期待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选择,成为一个真正拥有独立灵魂的人。
评分这本书我之前在书店里偶然翻到,当时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温润而有力量的感觉扑面而来。虽然当时没有立即购买,但书名“教养”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得体且有分寸的状态感到好奇。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似乎都变得有些急躁,甚至在社交场合中会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些不那么恰当的言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内在修养的引导,它不仅仅是关于礼仪规范,更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和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平和与从容,让每一次与人交往都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不是一场让人疲惫的消耗。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如何去理解人性的微妙,如何去化解潜在的冲突,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和生活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教养”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举止上,更是一种渗透到生活细节中的品味和底蕴。我喜欢那些能够让人感受到宁静、雅致的书籍,它们往往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宽广的心灵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审美品味,如何在家居环境、穿着打扮、饮食起居等方面体现出个人的修养。我设想它会引导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点滴,从一杯茶的冲泡,到一次阅读的静心,再到与人交谈时的眼神和微笑,都能透露出一种不落俗套的优雅。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慢生活”的节奏,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依然能够保持一颗纯净而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传递内心的善意,让自己的存在本身,就能成为一种动人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