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彼此之间想法交流,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丰富的历程,本书也试图去推广这个风气。由于此书出自一所哲学座落在社会科学环境中的大学,共同合作是件愉快的事,除了一群促成交流的学生之外,我还得感谢许多人。「解释与理解」搭配「整体论与个体论」的讨论架构,是史蒂芬.史密斯与我在撰写《国际关系的解释与理解》(1990)时形成的。本书关于国际关系的讨论都归功于他,也感谢他对初稿所给的意见。本书与经济学交锋的最大功臣是史恩.哈格里夫斯.希普,以及我俩一同撰写的文章,他在初稿修改上的帮助也很大。与希普以及与罗伯特.萨格登在赛局理论的基础与《抉择理论》的学术交流,使我对经济学的掌握更为精确,我们也在横跨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学程中任教。强尼.史屈特在政治学课程上的贡献很大,他也提供了我许多意见。还有我的哲学家同事,尤其是提摩西.欧汉根与安古司.罗斯,大家彼此在许多议题上都有共同的兴趣。在其他的学术领域中,比尔.乔丹的评论也使我获益良多,他更开拓了我对社会科学的眼界。初稿其他方面的改进来自乔福瑞.霍桑、强尼.史考路斯基,以及一位未具名的美国读者。本书的形成要感谢的人还很多,昆提.史金纳的理论影响深远,不将他放在感谢名单之中就太说不过去了。
作者序……………………………………………… iii
修订版序…………………………………………… iv
译者序……………………………………………… v
第一章 简介:结构与行动之问题…………… 1
第二章 发现真理:理性主义的取向…………31
第三章 实证科学:经验主义的取向…………57
第四章 蚂蚁、蜘蛛和蜜蜂:第三种方式?…95
第五章 系统与功能……………………………135
第六章 理性行为人的赛局……………………165
第七章 理解社会行动…………………………201
第八章 自我与角色……………………………229
第九章 解释与理解……………………………257
第十章 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285
第十一章 理性与相对主义………………………315
第十二章 结论:两个可以说的故事……………351
参考书目……………………………………………371
索引…………………………………………………381
作者序
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彼此之间想法交流,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丰富的历程,本书也试图去推广这个风气。由于此书出自一所哲学座落在社会科学环境中的大学,共同合作是件愉快的事,除了一群促成交流的学生之外,我还得感谢许多人。「解释与理解」搭配「整体论与个体论」的讨论架构,是史蒂芬.史密斯与我在撰写《国际关系的解释与理解》(1990)时形成的。本书关于国际关系的讨论都归功于他,也感谢他对初稿所给的意见。本书与经济学交锋的最大功臣是史恩.哈格里夫斯.希普,以及我俩一同撰写的文章,他在初稿修改上的帮助也很大。与希普以及与罗伯特.萨格登在赛局理论的基础与《抉择理论》的学术交流,使我对经济学的掌握更为精确,我们也在横跨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学程中任教。强尼.史屈特在政治学课程上的贡献很大,他也提供了我许多意见。还有我的哲学家同事,尤其是提摩西.欧汉根与安古司.罗斯,大家彼此在许多议题上都有共同的兴趣。在其他的学术领域中,比尔.乔丹的评论也使我获益良多,他更开拓了我对社会科学的眼界。初稿其他方面的改进来自乔福瑞.霍桑、强尼.史考路斯基,以及一位未具名的美国读者。本书的形成要感谢的人还很多,昆提.史金纳的理论影响深远,不将他放在感谢名单之中就太说不过去了。
马丁.霍利斯
东英格兰大学
诺威治
修订版序
本书第一版出版的时间已有八年了。现在再次读它,看着它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屹立不摇实在让人惊奇。其间,世界上和社会科学哲学界中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能足以造成本书的修改。最令人难过的一件事就是作者马丁.霍利斯教授早逝于1998年。如果他能够亲自审视新版,马丁教授必定会用他那带批判性的才智,配合上简洁的文笔,为新版带来更加充实的评论。少了他有的才华,我只能将我无能力改善的部分放在一旁,将精力限缩在两方面:第一在找寻明显的错误(整体而言没什么成果),第二在扩充和更新参考书目。在此我加入了一些在本书第一版发行之后出现的重要着作、几本在这领域中最近出版的导论书籍、以及来自马丁教授东英格兰大学同事们的建议、列举一些对本书所涵盖的主要论题较为详细参考文献。我希望这会使新版在未来的八年,能如同马丁教授当初完笔一样,对学习社会科学哲学的学生有所帮助,并提供一个清楚的导读指引。
杰瑞.古登尔夫
东英格兰大学
诺威治
译者序
一般我们区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者研究的对象是物理世界,目标在发现大自然生成变化背后的规律。后者的对象是社会世界,目的在对人类活动的多样提出一套说明。从古到今的思想家都试图建立理论、预测人类行为和社会发生的现象。面对社会科学界众多理论,作者马丁.霍利斯教授用他独创的四宫格分析方式(「个体论」与「整体论」相对「解释」与「理解」),将各个理论彼此之间的差异、所面临的难题以及理论背后的基础,以深入浅出、简洁明白的书写方式呈献给读者。无论对学习经济学,社会学还是心理学的人而言,都是一本开拓眼界、扩大思考深度的好书。此书也是英国伦敦大学政经学院哲学系,社会科学哲学的教科书。
胡映群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奇妙,它既让我感到兴奋,又让我感到一丝渺小。兴奋在于,我窥探到了社会科学背后那些更为根本的哲学根基,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社会科学家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渺小则在于,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现象,需要跨越的哲学门槛远比我想象的要高。书中对“方法的论证”部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没有回避不同方法论之间的冲突和争论,而是详细地梳理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这种坦诚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我曾经认为,只要掌握了研究方法,就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方法的选择本身就充满了哲学上的预设和价值判断。它让我意识到,在阅读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时,都应该审视其背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哲学基础,才能避免被表面的结论所误导。
评分这本书真的彻底颠覆了我对社会科学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社会科学研究就是统计数据、调查问卷,然后得出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结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些数据和结论背后,其实蕴含着更为深刻的哲学追问。比如,书中关于“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的对比,简直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科学”就应该追求“可观察、可量化”,但作者却引出了“意义”这个维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社会现象,需要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以及“它对人们意味着什么”。书中对“理论的本质”的探讨也相当精彩,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论,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会需求下的产物,甚至也可能带有研究者自身的偏见和局限。这种反思性的视角,让我对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科学事实”产生了怀疑,也让我更加谨慎地去对待和理解那些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哲学层面,去审视和评判那些涌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十分独特,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规整,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入浅出的对话。作者并没有用大量拗口的哲学术语来压倒读者,而是巧妙地将那些复杂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一些经典的学术争论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A导致B”的结论,而是详细地分析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何去界定和检验这种因果关系,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陷阱和误区。这一点对于我理解一些社会新闻和研究报告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范式转移”的论述也十分精彩,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不再将现有的理论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对其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的态度。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我所处的现实生活,以及我自己在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哲学思考盲区。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断舍离”。它让我不得不审视那些我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关于“知识”、“真实”以及“人类行为”的看法。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主体性”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的讨论。过去我总觉得,科学研究就是要排除人的主观因素,追求纯粹的客观。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研究人类社会时,我们恰恰无法完全脱离主体性,甚至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主体的经验和视角。这种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向,让我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让我认识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这种人文关怀的注入,让这本书的哲学思辨不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社会科学哲学”听起来像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没想到读起来却像是在进行一场引人入胜的思想探险。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一大堆晦涩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将那些抽象的哲学命题变得触手可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客观性”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断言社会科学是否能达到绝对的客观,而是带领我们一层层剥开“观察者效应”、“价值判断”等潜在的干扰因素,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本身就成为了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多么精妙而又发人深省的辩证思考!书中对不同学派的介绍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让我们看到各种思想是如何碰撞、融合、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这种叙事方式,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和思考,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追寻真理的学者。尤其是对“解释与理解”的区分,让我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冰冷的数字和统计背后,还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意义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