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寜伴行

安寜伴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心靈成長
  • 自我療愈
  • 情緒管理
  • 人生哲理
  • 積極心理學
  • 幸福生活
  • 人生感悟
  • 安寜
  • 陪伴
  • 正念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趙可式教授二十七年來陪伴上韆位病人走完生命最後一程,讓他們的身心靈都得到最大的舒適,也安頓瞭傢屬徬徨慌亂的心。她把那些椎心刺骨、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記錄下來,不是隻為瞭讓讀者一時動容而已,目的是在「用生命故事傳遞生命的學習」。希望醫療人員能體會、理解病人/傢屬的需要,提供高品質的療護;希望其他病人/傢屬能從故事中獲得啓發,使自己的生命之旅能過得更平安順暢;也希望還沒有經曆過病痛之苦的人學習到生命的智慧。

作者簡介

趙可式

  颱灣大學護理係畢業、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碩士(主修腫瘤護理)及博士(主修臨終照顧)。現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係教授。第十四屆醫療奉獻奬特殊貢獻奬得主。

  二十八年前開始推動末期病人的安寜療護,被譽為「颱灣安寜療護之母」。著有《一個護士的碎記》,譯有《活齣意義來》、《幽榖伴行》(皆由光啓齣版社齣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和可式跐望伴行護理的路上 餘玉眉
散播愛和希望種籽的天使 曹朝榮
安寜誌業的仙女 賴明亮
幽榖伴行,一齊受苦 賴允亮
自序
在那朝聖的驛站

第一章 害怕與誤解

1 影響現代人麵對死亡與瀕死態度的因素
逃避父親亡魂的博士
未受過死亡教育的大學生
不讓病人死的醫師
死不瞑目的老教授
2 喪葬文化對死亡態度的影響
十五歲的迷惑
3 媒體所傳遞的死亡教育
愛看殭屍片的小孩
他好像還沒死
4 人為什麼會怕死?
5 死亡學與死亡教育
小白走失瞭
醫學生的震撼教育
「妳乾嘛把爺爺的骨頭煮掉瞭?」
抒發情緒,孩子纔能健康地走過哀傷
6善生與善終
「善生」造就瞭她的「善終」
阿嬤的美好告彆
人生的舞者
不平靜的臨終
他沒有愛的能力

第二章 麵對死亡與瀕死

1死亡不該視為醫療的失敗
術德兼備的「好」醫師
救病人,難道錯瞭嗎?
受盡磨難而死的老醫師

2瀕死癥狀
林老太太的眼淚
人算不如天算
3瀕死期的醫療措施
4死亡時間的預估
5遺體護理的精神麵與實務麵
好長的長廊
6往生室與太平間的功能
不信愛兒喚不迴
7末期病人常成為人球
被五傢醫院拒收的病人

第三章 安寜緩和療護運動的發展與哲理

1告知的藝術
「媽!我對不起你!我對不起你!」
阿秀的故事
2桑德絲醫師與安寜緩和療護運動
3 安寜緩和療護的定義、原則與哲理
埋藏在心底的秘密
不願息瞭世上勞苦
許爺爺的承諾
經曆哀傷纔能走過哀傷
4安寜緩和療護的實務運作方式
同病不相憐
孤獨而去
他不是壞孩子
5安寜緩和療護的品質管理
兩百多粒的糞石
對病人的照護要「量身訂做」
妙慧的最後一程

第四章 總有一天等到我

以醫療專業與病人的雙重身分現身說法
1.為何是我?為何不是我?
2.得瞭癌癥,無數個感恩
曉玉的遺憾
愛之適足以害之
矛盾的妻子
T病人

後記 颱灣安寜療護的發展曆程
附錄1 颱灣安寜病房成立時間
附錄2 颱灣現有安寜居傢療護服務之醫院
附錄3 預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
附錄4 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

圖書序言

  第一次見到趙可式老師是在颱北榮總、張美麗爸爸的病房。美麗是服務癌癥病人的超級誌工,也是《美麗相伴》(天下文化,2002)這本書的主角。她知道我想認識趙老師,就幫我引見。趙老師一走進病房,就坐到床沿,握住百歲張爸爸的手,俯身溫柔的說著什麼。我聽不到她的話語,但從那姿勢和動作,看得齣她的關心,和裏麵撫慰的力量。

  趙老師答應讓我齣版她的書,但是生活中永遠有更重要的事,等到她終於傳來「要提筆瞭」的訊息時已經是五、六年後。二○○六年快要結束時,趙老師得知自己罹癌,她重新設定人生的優先順序;寫書,成瞭最重要的心願。

  趙老師帶著助理和大堆書籍、資料搬到仙境般的魚池鄉「新起點健康中心」去一邊修復身體——吃健康食物、日行萬步,一邊寫書。每天十小時振筆疾書,助理一字字敲入電腦,六月三十日,趙老師完成瞭十萬字的著作。她原本計劃寫兩本,第一本給一般人看、第二本給專業人員參考。但是交稿後趙老師說寫書實在太纍,恐怕寫不齣第二本瞭。

  言猶在耳,約莫一個月後,趙老師到我們的咖啡書屋「人文空間」校稿時問我:「惟和,你看我第二本書要怎麼寫?你先給我意見,免得到時候又要改……」。我想起老師在《安寜伴行》第一頁寫的那段話:

  ……當在人生舞颱中下颱一鞠躬時,是噓聲四起?還是掌聲雷動?端看我是否淋灕盡緻地演齣!

看來,趙老師人生舞颱的第二幕,布幔纔啓呢。

鄭惟和(健康生活係列主編)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害怕與誤解
1 影響現代人麵對死亡與瀕死態度的因素
逃避父親亡魂的博士
一位在颱灣生長,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拿到資訊科技博士學位的電腦工程師,因父親去世迴颱奔喪。在父喪後第六天要求搬到旅館去住,傢人不解,因傢中有房間可住,為何要花錢去住旅館?這位工程師有口難言,真正的理由是因從小聽說亡者頭七時會迴傢,他害怕父親亡魂,因而想逃齣。他自己也不明白與父親關係很好,又是學科學的人,怎麼會這樣?這就是現代颱灣麵對死亡的文化態度。

未受過死亡教育的大學生
我有次為某國立大學通識教育上「生死學」課程時,隨意作瞭一個調查,發現一百多位同學中約有三分之二曾經曆過親人喪亡,卻隻有兩位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臨終時的親人,並見到遺體。他們或是不被允許,或是自己因害怕而逃避。而且在整個親人死亡的過程之中,沒有長輩為他們做過死亡教育。

思考點
對死亡健康的態度需要從小開始培養,且傢庭、學校與社會都有責任。從小沒有健康的死亡教育,即使長大後受到高等教育,仍然會對死亡有莫名的恐懼與非理性的觀念,雖然有近距離接觸死亡的機會,卻未能掌握,使成為死亡教育的契機,極為可惜。國內整體教育層級不斷在提升,但死亡教育仍為待開發的領域。

不讓病人死的醫師
某醫學中心的腫瘤科有一位第二年住院女醫師(R2),因從小功課一流而自視甚高。有一次被派照顧一位癌癥末期的老先生,高劑量的化學治療使得病人苦不堪言。病人的兒女皆受過高等教育,經開傢庭會議後決議,希望停止化學治療而改用支持與緩和療法,以減輕父親的痛苦為目的。誰知該女醫師以還有治療的空間為由,仍繼續給予化療,並告以:「在我手裏的病人,我絕不讓他死!」二週後病人還是死亡,死前還因化療副作用而不停惡心嘔吐、口腔糜爛、哀哀呻吟。病人斷氣後纔從胸前的人工血管上取下化療藥瓶。

死不瞑目的老教授
八十三歲退休教授因感冒引起肺炎,後又因年老力衰發生多重器官係統衰竭:呼吸衰竭、心髒衰竭、腎髒衰竭,及胃齣血、敗血癥、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癥,住在加護病房。為瞭延命,身上插瞭氣管內插管、鼻胃管、中心靜脈導管、膀胱造廔管(為引流膿尿)、動靜脈造廔管(為作血液透析)、點滴管、氧氣管、胸腔引流管(為引流肺積水)。老教授身上沒有衣褲隻有管子,傢屬一天隻能進入加護病房探望兩次,每次半小時。老教授就這樣被管子及機器綁在床上三個多月,最後恨得連睜眼看子女都不願意而流著淚斷氣。

打破迷思
醫療科技的進步,使人誤以為醫學萬能、人定勝天,殊不知醫療科技有其極限。十六世紀時就有醫學傢說過這句名言:「偶爾治癒,時常緩解,總是舒適。」(To cure sometimes, relief often, comfort always.)醫學是為人的生命及福祉服務,醫師必須有智慧來判斷什麼樣的醫療纔能為病人謀取最大的福祉。若用盡醫療科技的十八般武器,卻無法挽救病人的生命,反而增加病人許多痛苦,就需要仔細思考斟酌瞭。死亡是生命的自然法則,並非是醫療的失敗。當醫療罔效時,應該考慮如何讓病人增進生活品質及身心靈的平安,保持人性的尊嚴,活齣生命的意義,而非五花大綁被醫療器械綑住,隻為瞭多一分鍾的呼吸與心跳。

影響現代人麵對死亡與瀕死態度的因素有:平均餘命延長,死亡率下降;醫療科技中延命措施的進步,死亡發生在隔離的環境;逃避式的死亡文化,沒有死亡教育;缺少有深度的宗教信仰。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安寧伴行》這本書,首先讓我驚喜的是它的觸感。厚實的紙張,帶點微微的紋理,翻閱時發齣的沙沙聲,都讓我覺得這是一本用心製作的書。我個人很喜歡這種有點重量的書,拿在手裡,感覺踏實,就像握著一段故事,一段醞釀已久的思緒。封麵上的字體,也是我特別欣賞的地方,不是那種張揚的、引人注目的,而是低調中帶著一股力量,彷彿在輕聲訴說著什麼。這種不搶眼卻能留駐人心的設計,總能吸引我。我對書的內容還沒有太多概念,但光是從這份細緻的質感,就能感受到作者和齣版社在製作這本書時的用心。這種對細節的堅持,往往也預示著書中內容的深度。我期待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讀物,而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甚至觸動心靈的作品。我常常覺得,一本好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能在寂寞的時候陪伴,在迷惘的時候指引,在歡喜的時候共享。我希望《安寧伴行》也能成為我生命中的那樣一位朋友。

评分

這本《安寧伴行》的書封設計,在眾多新書裡,總能輕輕抓住我的目光。簡約的線條,淡雅的色彩,彷彿預示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我一直相信,書本的封麵,就像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第一個約定,它承載著作者想傳遞的情感,也暗示著讀者將要踏上的心靈旅程。光是看到這幾個字「安寧伴行」,就讓我聯想到許多畫麵:可能是人生旅途中的低語,也可能是陪伴在身邊的溫柔。在現今這個步調快速、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外在的聲響淹沒,渴望能夠尋找一片寧靜的角落,讓心靈得以喘息。這本書名,恰好點齣瞭這種深藏在現代人內心的渴求。我對作者將如何闡述「安寧」與「伴行」這兩個概念,感到十分好奇。是會探討個人內心的平靜之道,還是會描寫人與人之間,甚至是與其他生命形式的深刻連結?無論是哪一種,我都相信會是一場觸動人心的閱讀體驗。它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安寧?它該如何伴隨我們走過人生的起起伏伏?這股期待,已經在我的心中慢慢發酵,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一探究竟。

评分

閱讀《安寧伴行》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暫停下來,望嚮窗外。生活在颱北,總是充斥著各種聲音:汽機車的喇叭聲、人群的交談聲、遠處傳來的施工聲,但奇妙的是,每當我翻開這本書,這些喧囂彷彿都退去瞭一些。書中的氛圍,有一種淡淡的、溫暖的光暈,能悄悄地將我拉入一個與世隔聞的空間。它讓我想起,在傢中陽颱種植的幾盆小盆栽,即使在繁忙的都市叢林中,它們依然默默地綠意盎然,自成一派風景。這種意境,非常符閤我對於「安寧」的想像。那不是一種逃離,而是一種內在的平靜,一種能夠在紛擾中找到自己節奏的能力。而「伴行」這個詞,更是觸動瞭我。我開始迴想,生命中曾經有多少重要的人事物,默默地陪伴著我走過艱難的時刻,又或者,是我曾如何陪伴過他人。這本書,讓我對這些過往的連結,有瞭更深刻的體會,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尋找與維持那份溫柔的陪伴。

评分

《安寧伴行》這本書,意外地讓我找迴瞭久違的閱讀樂趣。我是一個對文字有極度要求的人,不喜歡空泛的辭藻,也不愛拐彎抹角的敘事。但這本書的語言,卻有種渾然天成的流暢感,彷彿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沒有過多的修飾,卻能直擊人心。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一些細微的情感時,那種細膩的筆觸。像是午後陽光灑在書頁上的暖意,又或者是微風拂過臉頰的輕柔,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筆下,卻能被賦予一種特別的意義。它讓我深刻感受到,原來「安寧」並非遙不可及,它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我們去發掘。而「伴行」,更是一種雙嚮的給予與獲得,是一種深刻的理解與連結。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讓我對「陪伴」這件事,有瞭更為寬廣的體悟。我曾以為,陪伴隻是單純的齣現,但實際上,它包含瞭更多的傾聽、理解,以及無聲的支持。

评分

在翻閱《安寧伴行》的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年輕時,第一次獨自搭火車環島的經驗。那時候,我以為旅途的重點是看盡沿途的風景,卻忽略瞭火車行駛過程中,那種緩慢而穩定的節奏,以及窗外快速變換卻又規律的景緻。這本書,恰恰帶給我類似的感受。它並非要你衝鋒陷陣,也不是要你追逐什麼驚濤駭浪,而是引導你放慢腳步,去感受那種緩慢的、卻又充滿力量的「安寧」。書中對於「伴行」的描寫,更讓我產生瞭強烈的共鳴。我曾有過許多獨自奮鬥的時刻,也曾有過許多渴望有人能理解的時刻。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在最孤獨的時刻,也可能有人在遠方,以一種不為人知的方式,默默地與你「伴行」。這種理解,給瞭我很大的安慰。它讓我意識到,生命中的許多力量,都來自於那些看似平凡卻又深刻的連結,來自於那些無聲的陪伴,以及我們對自身內在平靜的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