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式教授二十七年来陪伴上千位病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让他们的身心灵都得到最大的舒适,也安顿了家属徬徨慌乱的心。她把那些椎心刺骨、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记录下来,不是只为了让读者一时动容而已,目的是在「用生命故事传递生命的学习」。希望医疗人员能体会、理解病人/家属的需要,提供高品质的疗护;希望其他病人/家属能从故事中获得启发,使自己的生命之旅能过得更平安顺畅;也希望还没有经历过病痛之苦的人学习到生命的智慧。
作者简介
赵可式
台湾大学护理系毕业、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硕士(主修肿瘤护理)及博士(主修临终照顾)。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护理系教授。第十四届医疗奉献奖特殊贡献奖得主。
二十八年前开始推动末期病人的安宁疗护,被誉为「台湾安宁疗护之母」。着有《一个护士的碎记》,译有《活出意义来》、《幽谷伴行》(皆由光启出版社出版)。
序
和可式跐望伴行护理的路上 余玉眉
散播爱和希望种籽的天使 曹朝荣
安宁志业的仙女 赖明亮
幽谷伴行,一齐受苦 赖允亮
自序
在那朝圣的驿站
第一章 害怕与误解
1 影响现代人面对死亡与濒死态度的因素
逃避父亲亡魂的博士
未受过死亡教育的大学生
不让病人死的医师
死不瞑目的老教授
2 丧葬文化对死亡态度的影响
十五岁的迷惑
3 媒体所传递的死亡教育
爱看殭尸片的小孩
他好像还没死
4 人为什么会怕死?
5 死亡学与死亡教育
小白走失了
医学生的震撼教育
「妳干嘛把爷爷的骨头煮掉了?」
抒发情绪,孩子才能健康地走过哀伤
6善生与善终
「善生」造就了她的「善终」
阿嬷的美好告别
人生的舞者
不平静的临终
他没有爱的能力
第二章 面对死亡与濒死
1死亡不该视为医疗的失败
术德兼备的「好」医师
救病人,难道错了吗?
受尽磨难而死的老医师
2濒死症状
林老太太的眼泪
人算不如天算
3濒死期的医疗措施
4死亡时间的预估
5遗体护理的精神面与实务面
好长的长廊
6往生室与太平间的功能
不信爱儿唤不回
7末期病人常成为人球
被五家医院拒收的病人
第三章 安宁缓和疗护运动的发展与哲理
1告知的艺术
「妈!我对不起你!我对不起你!」
阿秀的故事
2桑德丝医师与安宁缓和疗护运动
3 安宁缓和疗护的定义、原则与哲理
埋藏在心底的秘密
不愿息了世上劳苦
许爷爷的承诺
经历哀伤才能走过哀伤
4安宁缓和疗护的实务运作方式
同病不相怜
孤独而去
他不是坏孩子
5安宁缓和疗护的品质管理
两百多粒的粪石
对病人的照护要「量身订做」
妙慧的最后一程
第四章 总有一天等到我
以医疗专业与病人的双重身分现身说法
1.为何是我?为何不是我?
2.得了癌症,无数个感恩
晓玉的遗憾
爱之适足以害之
矛盾的妻子
T病人
后记 台湾安宁疗护的发展历程
附录1 台湾安宁病房成立时间
附录2 台湾现有安宁居家疗护服务之医院
附录3 预立不施行心肺复甦术意愿书
附录4 预立医疗委任代理人委任书
第一次见到赵可式老师是在台北荣总、张美丽爸爸的病房。美丽是服务癌症病人的超级志工,也是《美丽相伴》(天下文化,2002)这本书的主角。她知道我想认识赵老师,就帮我引见。赵老师一走进病房,就坐到床沿,握住百岁张爸爸的手,俯身温柔的说着什么。我听不到她的话语,但从那姿势和动作,看得出她的关心,和里面抚慰的力量。
赵老师答应让我出版她的书,但是生活中永远有更重要的事,等到她终于传来「要提笔了」的讯息时已经是五、六年后。二○○六年快要结束时,赵老师得知自己罹癌,她重新设定人生的优先顺序;写书,成了最重要的心愿。
赵老师带着助理和大堆书籍、资料搬到仙境般的鱼池乡「新起点健康中心」去一边修复身体——吃健康食物、日行万步,一边写书。每天十小时振笔疾书,助理一字字敲入电脑,六月三十日,赵老师完成了十万字的着作。她原本计划写两本,第一本给一般人看、第二本给专业人员参考。但是交稿后赵老师说写书实在太累,恐怕写不出第二本了。
言犹在耳,约莫一个月后,赵老师到我们的咖啡书屋「人文空间」校稿时问我:「惟和,你看我第二本书要怎么写?你先给我意见,免得到时候又要改……」。我想起老师在《安宁伴行》第一页写的那段话:
……当在人生舞台中下台一鞠躬时,是嘘声四起?还是掌声雷动?端看我是否淋漓尽致地演出!
看来,赵老师人生舞台的第二幕,布幔才启呢。
郑惟和(健康生活系列主编)
《安寧伴行》這本書,意外地讓我找回了久違的閱讀樂趣。我是一個對文字有極度要求的人,不喜歡空泛的辭藻,也不愛拐彎抹角的敘事。但這本書的語言,卻有種渾然天成的流暢感,彷彿在與一位老朋友聊天,沒有過多的修飾,卻能直擊人心。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寫一些細微的情感時,那種細膩的筆觸。像是午後陽光灑在書頁上的暖意,又或者是微風拂過臉頰的輕柔,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片段,在作者的筆下,卻能被賦予一種特別的意義。它讓我深刻感受到,原來「安寧」並非遙不可及,它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我們去發掘。而「伴行」,更是一種雙向的給予與獲得,是一種深刻的理解與連結。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讓我對「陪伴」這件事,有了更為寬廣的體悟。我曾以為,陪伴只是單純的出現,但實際上,它包含了更多的傾聽、理解,以及無聲的支持。
评分閱讀《安寧伴行》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暫停下來,望向窗外。生活在台北,總是充斥著各種聲音:汽機車的喇叭聲、人群的交談聲、遠處傳來的施工聲,但奇妙的是,每當我翻開這本書,這些喧囂彷彿都退去了一些。書中的氛圍,有一種淡淡的、溫暖的光暈,能悄悄地將我拉入一個與世隔聞的空間。它讓我想起,在家中陽台種植的幾盆小盆栽,即使在繁忙的都市叢林中,它們依然默默地綠意盎然,自成一派風景。這種意境,非常符合我對於「安寧」的想像。那不是一種逃離,而是一種內在的平靜,一種能夠在紛擾中找到自己節奏的能力。而「伴行」這個詞,更是觸動了我。我開始回想,生命中曾經有多少重要的人事物,默默地陪伴著我走過艱難的時刻,又或者,是我曾如何陪伴過他人。這本書,讓我對這些過往的連結,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尋找與維持那份溫柔的陪伴。
评分在翻閱《安寧伴行》的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年輕時,第一次獨自搭火車環島的經驗。那時候,我以為旅途的重點是看盡沿途的風景,卻忽略了火車行駛過程中,那種緩慢而穩定的節奏,以及窗外快速變換卻又規律的景致。這本書,恰恰帶給我類似的感受。它並非要你衝鋒陷陣,也不是要你追逐什麼驚濤駭浪,而是引導你放慢腳步,去感受那種緩慢的、卻又充滿力量的「安寧」。書中對於「伴行」的描寫,更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我曾有過許多獨自奮鬥的時刻,也曾有過許多渴望有人能理解的時刻。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在最孤獨的時刻,也可能有人在遠方,以一種不為人知的方式,默默地與你「伴行」。這種理解,給了我很大的安慰。它讓我意識到,生命中的許多力量,都來自於那些看似平凡卻又深刻的連結,來自於那些無聲的陪伴,以及我們對自身內在平靜的追求。
评分這本《安寧伴行》的書封設計,在眾多新書裡,總能輕輕抓住我的目光。簡約的線條,淡雅的色彩,彷彿預示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我一直相信,書本的封面,就像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第一個約定,它承載著作者想傳遞的情感,也暗示著讀者將要踏上的心靈旅程。光是看到這幾個字「安寧伴行」,就讓我聯想到許多畫面:可能是人生旅途中的低語,也可能是陪伴在身邊的溫柔。在現今這個步調快速、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外在的聲響淹沒,渴望能夠尋找一片寧靜的角落,讓心靈得以喘息。這本書名,恰好點出了這種深藏在現代人內心的渴求。我對作者將如何闡述「安寧」與「伴行」這兩個概念,感到十分好奇。是會探討個人內心的平靜之道,還是會描寫人與人之間,甚至是與其他生命形式的深刻連結?無論是哪一種,我都相信會是一場觸動人心的閱讀體驗。它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安寧?它該如何伴隨我們走過人生的起起伏伏?這股期待,已經在我的心中慢慢發酵,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一探究竟。
评分拿到《安寧伴行》這本書,首先讓我驚喜的是它的觸感。厚實的紙張,帶點微微的紋理,翻閱時發出的沙沙聲,都讓我覺得這是一本用心製作的書。我個人很喜歡這種有點重量的書,拿在手裡,感覺踏實,就像握著一段故事,一段醞釀已久的思緒。封面上的字體,也是我特別欣賞的地方,不是那種張揚的、引人注目的,而是低調中帶著一股力量,彷彿在輕聲訴說著什麼。這種不搶眼卻能留駐人心的設計,總能吸引我。我對書的內容還沒有太多概念,但光是從這份細緻的質感,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在製作這本書時的用心。這種對細節的堅持,往往也預示著書中內容的深度。我期待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讀物,而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甚至觸動心靈的作品。我常常覺得,一本好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能在寂寞的時候陪伴,在迷惘的時候指引,在歡喜的時候共享。我希望《安寧伴行》也能成為我生命中的那樣一位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