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古蹟和台湾的历史,紧密扣合,两者不可分。古蹟的历史研究所得除了是依法修复的重要依据外,也是台湾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除了基本的学术研究性质,更兼有积极的社会实用性。进行古蹟的历史研究,需要史学基本的文献、田野、考证等论述功力外;更困难的是必须将研究建物与空间相互结合,由选址开始,一直到兴筑背景、形式规模及变迁等,都需经由史学的研究与建筑的参校排比,才得以逐步釐清古蹟的空间生命史,并据以作为各种研判与实质修复的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卓克华
佛光大学历史系教授,着有《从古蹟发现历史》等着作.
初识克华兄是在阅读他的着作──特别是一些古蹟报告书中的历史研究──的一段时间之后,当时我自英返台不久,正全力从事澎湖的聚落研究,希望能建构出台湾村庄聚落的解析体系,由于经常驻足于田野之间,熟悉于面对黝黑鲁直的村民、热闹的遶境阵头和喧嚣的野台戏,因此当天即使是在学校的研究室中,克华兄不自觉地散发出来的古典学院的气质,在我当时充满了乡野情境的脑海中,还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此之后,我们多次在学校碰面,虽然总觉得他少了一点泥土的味道,但也逐渐感受到他对于台湾古蹟历史写作的执着与期待。
古蹟调查研究修复计画报告书的格式源自于专业的成规,诸家作法不一,繁简各异,但是大致上包括:历史研究、建筑研究及修复计画三大部分。近年来,一则因计画主持人及审查委员互动频繁,二则因『古蹟修复工程採购办法』的明令公布施行,报告书的体例渐趋一致,包括了:历史考证、环境调查、建筑体兴修历程、建筑体调查测绘、修复计画、经营管理等项目。无论是早期者或近期者,古蹟报告书均属于科际整合式的研究成果,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建筑史、景园、保存科学、生物科学、古蹟修复、企业管理等学门,其中之历史研究的成果为古蹟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一,因此一直是报告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如此,由于计画主持人所持态度的不同,其品质也有明显的落差,其中有部分不仅视其为聊备一格者,内容更是错误百出,但是多数的计画主持人则延聘历史学者负责,论述的水准也较为整齐。若将已完成的报告书粗略地回顾,大致上可以感受到部分参与者将它视为偶一为之的短论,少数人将它视为一笔小业务,只有极少数者将它视为研究的主体之一,克华兄属于最后者,同时也是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位。
多次,克华兄以认真的态度提到古蹟研究具有发展成为一门学问的潜力,但是我因关注于台湾建筑史及聚落分析,而不曾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直觉的反应是:一门独立的学问理当拥有具体的研究对象、自成体系的研究内容,以及基本的研究议题及方法。如果古蹟研究可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很显然地,它应是以古蹟的「物」为中心,透过个案研究累积而成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面向至少包括了:建筑史、环境史、建筑科技、工艺史、保存科学,以及因古蹟使用功能而有的家族史、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等;资料的来源则以田野测绘、访谈及调查为主,而以古文书、字契及有限的史料为辅。
各种学术领域均有其研究上的特质及挑战,从素材的构成上来比拟,这个学门的特质应该是有如一张大拼图,目前的500多座古蹟则分别为组成整体图像的其中一小片,每一小片在空间、时间、人物、事务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范围,但是涵盖面都不致于很大;这项特质的优点在于每个研究对象具体而微,可以集中而深入地发掘其内所蕴含的一手资料,其次,属于建筑空间形式及工艺科技范畴者,可透过个案的累积而归纳整理成有系统的知识,但是像:家族、经济、政治、社会等面向的知识,虽然可以如同俗话所说的「见微知着」或「以小喻大」,但是除非拥有足够多的典范性案例,否则容易流于片面之词,较难窥得全貌;除此之外,古蹟研究的主要目的系配合修复工程,研究对象由各级政府视预算编列情形而决定,加上多数古蹟之历史文化的内涵多为地方性者,因此其在学术上的价值极可能归属于不同层级、范畴或地域者;另外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独立的学门,其各个面向的知识彼此之间应有所唿应、相互为用,然而由于古蹟报告书属于应用性研究,因此目前多数的参与者,多只观照其所负责的部分,而未能以科际整合的态度,透过不同面向的资料比对,从而发掘出一些特定议题的意义及价值。
至前为止,古蹟报告书中所揭露的一手资料尚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及有效的运用,同时我们对于这张「大拼图」最终的显影还是无法掌握,即使如此,克华兄基于其史学的敏感度所提出的学术期待,以及他对于古蹟研究的用心仍是值得肯定的。
最近克华兄将他在过去十几年内完成的古蹟历史论论文11篇重新加以编排及出版,以作为实践他所构思的「古蹟史」的第一步。我个人一方面为他感到高兴,另方面也很荣幸有机会针对他表达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更期待他的理想得以早实现,让台湾史的内涵更为坚实及丰厚。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从古蹟发现历史》这本书,我还有些犹豫,担心它会不会太枯燥。但我很快就被它所吸引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介绍古蹟的年代和出土物品,而是通过这些物质遗存,去解读背后的人类文明和智慧。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古代手工艺的章节,那些精美的器皿,那些巧妙的设计,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而古蹟,就是这些故事最生动的注脚。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亲身感受了那些失落的文明,也对人类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文情怀的熏陶。
评分《从古蹟发现历史》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真是被它的书名给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历史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那些教科书上的文字太干枯乏味,离我们太遥远。这本书的标题,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历史的大门,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尘封的往事。我特别期待它能讲述一些我从未听过的故事,或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那些我们熟悉的事件。也许,它会带领我走进那些被岁月侵蚀的遗迹,触摸那些刻着古老符号的石头,感受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们留下的气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发我深深的思考,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我甚至在想,作者是不是会把一些考古现场的真实经历也写进去,那样的话,阅读起来一定更加身临其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哇!”的惊叹,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一种“我好像也穿越了!”的奇妙感觉。我准备好了,要让我的思绪随着这本书,在历史的长河中尽情遨游。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学术化的著作,但读起来却异常流畅,甚至带有一些探险小说的趣味。作者巧妙地将考古发现与历史推断结合起来,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了解到最新的考古成果,又能看到学者们是如何从零散的线索中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艺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看似简单的石块和夯土,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古蹟”,并非只是石头和瓦砾的堆砌,它们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而且,对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遗迹,也多了一份敬畏和好奇。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是死记硬背那些年代和人名,还是通过一些更具象化的方式?《从古蹟发现历史》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身边,藏在那些沉默的遗迹之中。我喜欢作者的文笔,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精准地传达出他想要表达的思想。他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古蹟的解读,都显得非常深入和独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仿佛能够看到当时的人们如何劳作,如何生活,如何思考。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过去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感知,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与古人之间,并非只有时间上的隔阂,在情感和智慧上,我们或许也存在着某种共鸣。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放在床头,睡前总要翻上几页。我之前对历史的认知,大多来自于零散的电影和纪录片,总觉得不够系统,也缺乏一些深层次的解读。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我喜欢它叙事的方式,不是那种枯燥的年表罗列,而是将一个个历史事件,通过一些具体的、可触碰的“古蹟”作为切入点,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那些细节的描绘,比如一件出土的陶器,一句壁画上的铭文,都能被他解读出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我感觉自己就像跟着他在考古现场一样,亲眼见证一件件珍宝的重见天日。而且,书中对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这让我对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这本书没有给我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细致地向我讲述祖辈的故事,让我感悟良多,也更加珍惜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