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错在哪里》畅销书作者──何权峰最新力作!
根据内政部统计与比较,台湾的离婚率高居亚洲第一!
然而每一对离婚的夫妻,都是在双方付出、众人祝福下结婚的,没有哪一对会希望以离婚收场。
维持婚姻关系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培养夫妻双方成熟的人格特质」。夫妻需要了解对方、理解「爱」的真义与「付出」的实践时,爱的本质是「无私的付出」,但人自私的本性,人们要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学习、不断沟通才可能了解「爱」的真意。
如果你用双方是否合得来,来衡量彼此的爱,
你就错失了整个爱情和婚姻关系的意义。
你的另一半本该具备若干你所欠缺和不同的特质,这是他(她)的任务。
否则,你又何需「另一半」呢?
你不是爱错了,而是弄错了;你们不是不合,而是最好的组合。
那些因不合而分开的爱人都「误解」了,爱,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婚姻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0.5加0.5等于一。
两人各削去自己的一半,然后合在一起,那才是婚姻的真意。
作者简介
何权峰博士
医师兼作家,同时也在大学授课,专长是脑神经科学。二○○二年,曾以「末梢神经阻断与肌电生理」获选(AANS)优等论文奖,并获邀哈佛大学专案研究计画。发表的学术论文计六十余篇。
「写作」是何医师人生的另一大事。执笔已有十余年,早期为《联合报》《常春月刊》《拾穗杂志》等撰写医学专栏,之后作品则陆续发表于《中国时报》《自由时报》,集结成册的医学着作有十六本。
随后,因接触「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触发了对「心灵层面」的探究,并发现心理对身体和生命的影响,于是改变写作方向,开始写一些心灵成长和励志类的作品。他认为:「用书本助人快乐而不生病,要比用开刀吃药让人远离病痛的帮助更大。」所以,尽管时间被分割得四分五裂,仍笔耕不遂。
目前他所出版的心灵励志书,已累积近三十本。读者众多,遍及台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区。笔触细腻,平易中显哲理,妙趣中见智慧。对问题有很深的洞悉,不单只是「诊断问题」,同时还提供视野将心灵提升更高的层次,「如此,读者所获得的,就不单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全新的人生。」何医师如是说。
自序:「天作失合」是「天作之合」
第一篇:你不是爱错,而是弄错了--釐清爱的三大迷思
迷思一:相对不等于敌对,相异反而相配。
迷思二:不同不等于不好,不合反而适合。
迷思三:否认不等于不存在,阴影反而显露真相。
第二篇:凡是你所排斥的,就是你需要学习的--不可不知的两性五大法则
法则一:从外在看内在,从别人看自己。
透过别人,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法则二: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你不能容忍他人的部分,就是不能容忍自己的部分。
法则三: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你对外排斥什么,对内就排斥什么。
法则四:你限制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
你越恨就越被束缚,越爱越自由。
法则五: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
如果你很欣赏,它就可以蜕变成爱。
第三篇:如果你觉得别人很难搞,那是因为你无法搞定自己--成就幸福美满关系的五大原则
原则一:不是去要求,而是向内求。
原则二:不是去改变,而是去接受。
原则三:不是变完美,而是变完整。
原则四:不是去求爱,而是去爱人。
原则五:不要被激怒,而是怨怼归咎去感激。
结语:爱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延伸阅读:《爱,错在哪里?》
「天作失合」是「天作之合」
在这浩瀚的世界,一个人能与另一个人认识交往,进而结为伴侣,这种机会有多少你知道吗?
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一个人与另一个相遇的可能性是千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却只有五十亿分之一,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所以,当人们有缘相识并共结连理,大家总会贺喜他们,说他们是「天作之合」。的确也是如此,若非是「天赐良缘」,这芸芸众生中的两人怎么可能配在一起?
但是,既是「天作之合」,许多人不免又要问,为什么配在一起的人往往都不合呢?
这问题点出了人们对婚姻和两性关系的误解--以为伴侣「要合才适合」,正所谓「百年好合」。因而当双方的个性、想法、认知不合,感情也就失合,关系自然也就不可能好合。
我看过太多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挣扎纠结、怨怼郁闷,甚至无法继续相处,归咎原因,其实都是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要不就排斥差异,拼命抹去彼此的不同;要不就努力改变对方,让对方更契合自己,对立和冲突也于焉而生。很少有人领悟到:这些差异可以让他们更了解自己,不合反而让他们学到更多。
例如,有位太太非常温和,而先生却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火爆浪子。所以她只好忍气吞声,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她说:「我已经一再容忍,但是他却得寸进尺,甚至变本加厉,怎么会这样?」
而先生也有话要说,他说:「我才受不了她,做什么事都不用大脑想一想,老惹我生气!」
其实那位太太就是太过压抑了,她需要先生来发洩她所没有发洩的愤怒;而先生也需要太太这种宽容的态度,来让他看到自己的德性。这两个人安排成一对,事实上是「天作之合」。
有人比较有风度,有人比较火爆;当然,如果发生冲突,有风度的一定会觉得挫败。但当你获胜的同时,你已经输掉了风度。
有人脑子想得比较多,有人却不会想;如果你什么都不去想,当然,这样迟早会出问题。但是想得比较多就没问题吗?不,如果你凡事想太多,那么所有事都是问题。
许多关系就是这样在配对。一个脾气不好的先生,可能配上温和的太太;一个做事要求效率,另一人可能慢条斯理;其中一人非常理性,而另一人则可能非常感性;其中一人会想要较多的承诺和亲密,而另一人却想要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这样的组合,就学习的角度而言,其实是最完美的「一对宝」(The Odd Couple)。
换句话说,人们所谓的「不合」反而是「天作之合」。然而,除非我们有所觉知,并愿意为发展「更好的自己」而全然接受,否则这「不合」就会变成感情问题的根源。
你和你的另一半不合吗?你觉得自己爱错了人吗?记住,你并不是爱错,而是弄错了。爱永远不会错,你觉得爱错了,是因为你带着错误进入爱。如果你用双方是否合得来,来衡量彼此的爱,就错失了整个爱情和婚姻关系的意义。你的另一半本该具备若干你所欠缺的不同特质,这是他(她)的任务。否则你又何需「另一半」呢?
每个人原本都欠缺另一半,要找到另外一半才能成为完整的「一」。传统习俗总是祝福佳偶们,要双双对对、成双成对,其实那是不对的。婚姻应该是单数,而不是双数。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0.5加0.5等于一。也就是两人各削去自己的一半,然后合在一起,那才是婚姻的真意。
两性关系之妙,就在双方「既不同又相合」、「既相异又相爱」,就像一对左右相异的翅膀,要找到平衡,才能展翅遨翔,飞得更高更远。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一直以来被蒙在鼓里的某个真相,突然间被揭开了面纱。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传统的上帝视角,而是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让读者能够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事件的发生。这种多线叙事的处理,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饱满,也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想法,那些被压抑的情感,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他没有刻意去渲染戏剧性,但故事本身却充满了张力,让人欲罢不能。书中的一些情节,虽然看似平淡,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它让你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重新审视一些曾经的判断。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却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有起有伏,有缓有急。作者擅长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回忆穿插,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一开始,我还有点被这种跳跃的叙事方式弄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正是这种不按时间顺序的叙述,才更加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那些片段式的记忆,就像打碎的镜子,虽然不完整,但每一片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共同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格。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平凡琐碎的日常,被赋予了诗意的色彩,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没有宏大的主题,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但它却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在平凡中感受到深刻的触动。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不断回响着书中的句子,仿佛它们已经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它不像一记重拳,而是像一种温柔的潮汐,一点点地浸润你的心田。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字斟句酌,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不带一丝多余。我喜欢他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那种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各种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微妙的张力。故事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有自己的缺点和困惑,正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洞察,他没有评判,只是客观地展现,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去体会。书中的一些对话,简洁而有力,寥寥数语,却能道尽人情世故。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被列为某些课程的必读书目,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理解人,如何去感受生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家做客,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气息。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着那里的阳光、微风,甚至是空气的味道。故事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溪水,不急不缓,却有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那些细微的表情、欲言又止的话语,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有时候,我甚至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挣扎,那种无法言说的酸楚,让人心疼。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捧腹大笑或者拍案而起的书,但它能让你在某个瞬间,停下脚步,静静地思考。它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复杂和深刻。我反复咀嚼了几个段落,每一次都能有新的体会。作者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演,通过文字,调动起读者的所有感官,让你完全融入到故事的世界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个简单的标题,一开始真没太吸引我,甚至有点普通,但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特别的笔触拉了进去。作者的叙事方式很奇特,不是那种直白的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像在拼凑一幅模糊的画面,你需要自己去捕捉那些细微的线索。开篇的情节,描绘了一个看似平淡的场景,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压抑和不安。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仿佛在水面上轻轻点了一下,荡开的涟漪却在深处翻涌。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不是那种大开大阔的山河壮丽,而是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比如窗台上的一盆枯萎的植物,或者一张泛黄的旧照片,这些细节都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让人忍不住去揣摩。整个故事的氛围,就像在薄雾中行走,看不清远方,只能依靠感觉去辨别方向。我读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之前那些零散的意象,都在指向同一个核心。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构建那个真相。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直接灌输更能打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