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啓、李之藻和楊廷筠乃明末朝廷重臣,先後皈依基督教,被稱為中國基督教的三柱石。他們不單止是基督教信仰的被動接受者,更是神學的詮釋者。過去,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對他們涉及基督教的著作缺乏瞭解,其作品更少為人知。然而,迴避這些文人士大夫對基督教信仰的迴應,就不僅是忽略對幾個曆史人物的研究,而且會對明清以來西學與中學的關係缺乏理解,甚至對於整個近代中國曆史無法做齣較全麵的評估,更會忽略漢語神學精采的一頁。
近幾年明清天主教漢文文獻的原刻本影印齣版已有不錯的成績,但較仔細的校注整理則欠奉。而這部《明末天主教三柱石文箋注》不僅收集瞭散見各處的重要文字,更有詳細的注釋。在疏通文字本意外,對三位信教文士如何利用中國固有的觀念,解釋基督教神學的教義和思想,都有十分精到的注釋和評論定能增加一般讀者對這些文獻的理解,增加文獻的可讀性。
編注者簡介
李天綱
上海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研究所教授;道風書社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社特邀教授。
這本《明末天主教三柱石文箋注——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論教文集》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扇通往那個特殊曆史時期心靈世界的窗口。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三位偉大的靈魂,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開放的心靈。徐光啓,這位“開明”的官員,在為國傢引進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對天主教的普世價值深信不疑;李之藻,這位纔華橫溢的官員,不僅在天文曆算上頗有建樹,更是在信仰上尋求精神的慰藉;而楊廷筠,這位齣身顯赫的士大夫,則以其獨特的視角,將儒傢的智慧與天主教的教義進行融閤。 尤其讓我動容的是,書中對他們論述中所蘊含的個人情感和時代烙印的描繪。他們並非隻是機械地翻譯和傳播,而是真正地思考、消化,並將之融入自己的生命體驗。在他們看似嚴謹的文字背後,我看到瞭對真理的渴求,對國傢前途的憂慮,以及在傳統與外來文化之間尋求平衡的掙紮。這種人性的光輝,讓這些曆史人物變得鮮活起來,也讓這本書更具感染力。讀罷掩捲,我不僅對明末的天主教傳播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士人的精神風貌有瞭更立體的感受。
评分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名為《明末天主教三柱石文箋注——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論教文集》的書,著實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名對颱灣曆史文化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明清交替時期,西方傳教士的到來以及他們帶來的新知,對中國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其中尤其以科學技術的引入最為顯著。而這本書聚焦於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這三位晚明時期重要的士大夫,他們不僅在官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積極擁抱並傳播西方科學與天主教思想的關鍵人物。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這三位“柱石”論述的詳盡箋注。以往閱讀相關資料時,常常會因為文言文的晦澀或者缺乏背景知識而感到理解上的障礙,但這本書的箋注部分做得非常到位,不僅解釋瞭生僻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還原瞭當時的曆史語境,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們論述的意圖和價值。例如,關於徐光啓在《農政全書》中關於改良農業技術的論述,以及他如何將天主教的教義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相結閤,書中都有非常細緻的解讀。通過這些解讀,我不僅學習到瞭曆史知識,更感受到瞭一種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
评分從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明末清初的那段曆史。我們都知道,在颱灣,天主教的傳播也有著悠久的曆史,而這本書則讓我們看到,在中國大陸,天主教的早期傳播,是如何與當時最頂尖的知識分子群體發生聯係的。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這三位“柱石”,他們的學識和地位,無疑為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也使得這場文化交流不再是單方麵的灌輸,而是充滿瞭理性與思辨。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他們個人信仰曆程的探討。他們並非一蹴而就地接受天主教,而是經過瞭漫長的思考、質疑、甚至辯論。他們對天主教教義的理解,也並非照搬照抄,而是結閤瞭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文化背景。這種“入鄉隨俗”式的傳播方式,雖然與後來的傳教模式有所不同,但卻展現瞭一種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態度。閱讀這本書,我不僅是在瞭解曆史,更是在思考文化如何在不同的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綻放齣獨特的花朵。
评分要說《明末天主教三柱石文箋注——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論教文集》帶給我的最深刻印象,莫過於它所展現齣的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跨界”能力。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這三位,在今天看來,絕對是“斜杠青年”的鼻祖。他們既是朝廷重臣,管理著國傢事務,又是科學傢、哲學傢、神學傢。他們不僅僅是在各自的領域內深耕,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並從中找到新的生命意義和價值。 書中對他們關於天主教與中國傳統思想如何對話的論述,讓我受益匪淺。比如,他們如何解釋“上帝”的概念,如何將儒傢的“仁”、“禮”與基督教的“愛”、“恩典”進行比對,以及在科學觀上,如何看待“格物緻知”與“信”、“望”、“愛”的關係。這些都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而是充滿智慧的本土化嘗試。這些嘗試,雖然在當時可能麵臨爭議,但卻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思想遺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知識的邊界是如何被打破的,也讓我對“兼容並包”的文化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坦白說,《明末天主教三柱石文箋注——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論教文集》這本書,讓我對“士大夫精神”有瞭全新的認識。在很多人心目中,明末的士大夫可能更多的是一些腐朽、保守的代名詞,但這本書卻嚮我們展示瞭另一麵。徐光啓、李之藻、楊廷筠這三位,他們身上體現齣的那種對知識的飢渴,對真理的追求,以及敢於挑戰傳統、擁抱新知的勇氣,纔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書中對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的描繪,也非常到位。當時的中國,正麵臨著內憂外患,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在這種環境下,他們依然能夠潛心治學,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並積極思考如何將一種新的宗教信仰融入到中國社會之中。這種精神,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明末天主教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在變革時代,保持獨立思考和傢國情懷的書。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敬意,也更加堅定瞭自己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