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为一文献语言学之综合学科,结合文字学、声韵学、校勘学、版本学、文法学、修辞学,为探究古代语言、从事治学、研究古今典籍所必备的知识。本书一改前版老旧版面及更正文字讹误,共八章,内容包含:训诂的意义、训诂与文字的关系、声韵与训诂的关系、训诂的方式、训诂的次序、训诂的条例、训诂的术语与训诂学的根柢书籍等。
作者简介
林尹 (1909-1983)
浙江省瑞安市人,师事蕲春黄侃,得其小学之真传,毕业于中国大学国文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历任河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政治大学、淡江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等校教授,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教授兼所主任,前后十三年,造就博硕士生任教于各大学者,人数众多。擅长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亦肆力于庄子与中国思想史。着有《中国学术思想大纲》、《文字学概说》、《训诂学概要》、《中国声韵学通论》、《周礼今注今释》、《两汉三国文汇》等书。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训诂学一直存在一种模糊的认识,觉得它似乎是古人才会关注的学术领域。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现代的视角,展现了训诂学的魅力和价值。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通假字”和“借字”的讨论,他能够从语言发展的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出现的合理性,并且能够用现代的语言学理论来加以阐释。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我觉得训诂学并非是一门僵化的学科,而是充满活力和发展空间的。我期待着书中关于“词类活用”和“句法结构演变”的章节,我相信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巨大的语言迷宫,而作者则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出迷雾,看到清晰的道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掌握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并且能够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引人入胜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翻阅的几个章节来看,它就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术魅力。作者似乎有着极其深厚的功底,即便是在描述最基础的训诂概念时,也充满了洞见。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字义演变”的部分,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字词的今昔异同,而是巧妙地将历史、文化、社会背景 interwoven 进去,让你在理解一个字词的背后,仿佛也窥见了那个时代的脉搏。这种历史的厚重感,配合着严谨的逻辑推演,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对词语进行简单的考证,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引导读者去探索语言的生命力,去感受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字词碎片,最终编织成一幅宏大而精美的学术图景的。这本书的气质,很适合那些对文字怀有深沉敬意,渴望探寻语言本质的读者。
评分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训诂学则是理解文化的重要钥匙。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把能够打开古老智慧宝库的钥匙。虽然我对其中的很多细节尚未完全领会,但作者在探讨“训诂方法”时的逻辑清晰度和系统性,让我印象深刻。他似乎将各种古老的方法论,如“义例”、“训詁”、“考订”等等,都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能够举出相应的实例来加以佐证。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深感敬佩。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词义溯源”的部分,作者似乎能够追溯到词语最本真的含义,并且解释词义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这种对语言根源的探索,让我感觉非常有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语言本身,它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致敬。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精妙之处,并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友好的学习路径。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对文字和语言的演变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就以一种非常平实易懂的方式,为我勾勒出了训诂学的基本轮廓,让我对这个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没有产生畏难情绪。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区分,他举的例子都非常贴切,让我能够迅速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我探索语言世界时,为我指点迷津。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古籍中的语言表达,并且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中,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接受度完美结合。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所吸引,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我尚未完全消化书中的所有理论,但其中一些关于“词义辨析”的案例分析,已经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挑选的例证非常典型,既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也有一些较为生僻的古语,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层层剥茧,将词语的细微差别揭示得淋漓尽致。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大量的引证和旁征博引,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到一种思考的乐趣之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争议性词义的讨论,他并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其背后的原因。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学术沙龙,与大家共同探讨语言的奥秘。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让我对汉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