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东南亚侨生的政治文化

探讨东南亚侨生的政治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南亚侨生
  • 侨生政治
  • 侨生文化
  • 政治文化
  • 东南亚
  • 华人研究
  • 跨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人类学
  • 移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东南亚侨民在融入侨居地政府的过程中是一段辛酸血泪的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在当地落地生根。但由于华人在侨居地都不是主要族群,因此,各国政府採取特定的政策来规范华人与当地社会的互动。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华人对侨居政府的政治态度有什么特性?而且在侨居地的华人家庭大都仍保有儒家传统文化的习性,这种性质是否会影响下一代华人的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因此,本文以印尼、马来西亚、缅甸为例,採用「比较政治研究方法」来採讨各国的政府体制、国会、政当及人民的参政状况。也以「行为研究途径」,实证分析来台升学侨生的政治文化。

作者简介

成秋华

  中山大学中山学研究所及交通大学经营管理所双硕士,台湾师范大学讲师。

相关着作:1.〈清末民初的革命党人与侨教──以马来西地区为例〉 
2.〈辅导侨生回国升学措施之建议──从侨生需求面谈起〉
3.〈侨生使用行动通讯服务市场区隔之研究〉
4.〈侨生先修部学生学习强度差异分析〉
5.〈视侨大先修班为系统,以探讨其当前处境与发展〉

专书:《从侨教的历史发展看「侨生大学先修班」当前处境与发展之道》

岛屿的喧嚣: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社会转型与文化适应 本书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向南洋群岛(主要集中在马来半岛、荷属东印度群岛以及菲岛)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劳工与商业移民浪潮。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宏大叙事或纯粹经济驱动力的研究,本书旨在深入挖掘这些“过江之鲫”在异域土地上所经历的复杂社会重塑、身份认同的挣扎以及由此催生的独特文化实践。 第一部分:离散的动因与初抵异乡的生存图景 本书的开篇,首先梳理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压力——包括人口膨胀、土地兼并加剧、地方性冲突频发以及对现代化机遇的渴望——如何共同构筑了驱动海外移民的底层动力。我们详细考察了“契约劳工”(Coolie Trade)制度在东南亚殖民地经济体系中的运作机制,揭示了早期移民在种植园、矿山和码头所承受的严酷劳动条件与法律地位的边缘化。 随后,我们转向移民群体内部的社会组织。在陌生的环境中,宗族纽带和地域方言群体的凝聚力成为生存的基石。本书通过对早期会馆、公所和同乡组织(如潮州八邑会馆、福建会馆)的史料分析,阐释了这些机构如何从单纯的互助网络,逐步演化为处理内部纠纷、维护群体秩序,乃至与殖民当局进行初步接触的半官方实体。这些组织不仅提供了物质援助,更在文化上扮演了“微型故乡”的角色,帮助移民群体抵御异化感。 第二部分:经济阶层的分化与商业网络的构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群体内部出现了显著的阶层分化。少数具备商业头脑和初始资本的移民通过经营小本买卖、典当业或中间贸易,逐渐积累财富并向上流动。本书详细分析了锡矿业、橡胶种植园以及城市零售业中华人商业家族的崛起过程。我们特别关注了这些商业网络如何跨越地域和方言界限,形成一个由信誉和血缘担保的区域性商业生态系统。 对比早期劳工的边缘化地位,新兴的商人阶层开始寻求在殖民地社会中获得更稳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承认。这种追求体现在他们对教育、宗教和慈善事业的投入上。通过资助本地学校、兴建庙宇以及参与市政建设,他们试图在殖民者和本土社会之间,为自己群体开辟一个可被容忍的“中间空间”。 第三部分:本土化与文化再生产的张力 东南亚的多元文化环境对中国移民的文化传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与重塑的机遇。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是考察传统中国文化如何在异域环境中被选择性地继承、改造和创新。 语言的演变: 随着几代人的繁衍,闽南语、粤语等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但同时也催生了与马来语、爪哇语融合的新型口语表达。我们探讨了书面语(中文报纸、书籍)与口语实践之间的张力,以及这种语言景观如何影响了群体认同的代际传递。 宗教与信仰的融合: 关帝信仰、妈祖崇拜、土地神祭祀等传统民间信仰,在南洋地区与当地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元素进行了微妙的互动。庙宇不再仅仅是供奉故乡神祇的场所,它们成为了展示财富、组织社区活动和宣扬地方身份的公共空间。本书探讨了这种“在地化”的宗教实践如何服务于移民群体的社会整合。 家庭结构的适应: 早期移民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失衡问题,对家庭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考察了“买妻”现象、与当地女性通婚(Peranakan/峇峇娘惹现象的早期萌芽),以及华人女性在家庭经济活动中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些适应性策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父权结构的内涵。 第四部分:政治意识的觉醒与社群的自我定位 进入20世纪,随着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东南亚的华人社群不再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成功或社区的稳定,他们开始面对一个核心的政治问题:我们是谁?我们的忠诚归属于何处? 本书细致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后,南洋华社对中国本土政治运动的支持与参与。会馆和商会成为了筹款和舆论动员的中心。然而,这种对“祖国”的认同与他们在殖民地社会中的实际利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矛盾。 我们接着审视了二战期间,华人社群在抵御日据时期的集体抵抗,以及战后对“回归祖国”与“建设南洋”两种愿景的摇摆。不同政治光谱(如国民党与共产党支持者)在社群内部的渗透与冲突,揭示了华人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与复杂性。这种政治上的分化,最终促使部分精英阶层开始强调“南洋身份”的本土性,寻求在不同国家独立建国进程中,争取公民权利和法律地位。 结论:一个未完成的身份叙事 《岛屿的喧嚣》最终总结道,近代东南亚的中国移民社群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同质群体,而是一个在持续的经济压力、文化冲击和政治变动中,不断进行协商、适应和重塑的动态集合体。他们的历史是关于如何在边缘地带建立秩序、如何在文化断裂中寻找意义、以及如何在忠诚与归属之间进行痛苦抉择的故事。这本书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声音的复杂性与历史的厚重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东南亚华人与侨居地互动概况 1
二、名词界定 10
三、研究目的 16
四、研究对象 18
五、问卷编制 20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 32

第二章 文献研究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39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变迁 45
三、东南亚国家的政治文化特质 50
四、小结 77

第三章 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的政府与政治

一、前言 83
二、印尼、马来西亚、缅甸的政府与政治 87
三、比较各国政府体制 146
四、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政治系统与政治文化之关联 153

第四章 东南亚侨生政治社会化及政治文化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方法 163
二、侨生政治社会化实证分析 169
三、侨生政治文化实证分析 194
四、侨生政治社会化群别与政治文化群别之关系 211
五、形成政治文化解析 212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发现 217
二、研究限制 221
三、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222

图目录

图1-1 政治社会化持续性模式 26
图2-1 恩从关系网络 57
图3-1 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关系图 84
图3-2 程序概念的构成因素 87
图4-1 政治社会化潜伏因素结构图 175
图4-2 最适相对族群 178
图4-3 侨生政治社会化型态成偶检定 179
图4-4 政治文化潜伏因素结构图 197
图4-5 最适相对群数 199
图4-6 政治文化型态成偶检定 200
图5-1 政治系统模型图 219

表目录

表1-1 海外华人人口数 2
表1-2 海外华人前二十大排名国家人口数 3
表1-3 预估东南亚海华与海外印度人人数 7
表1-4 政治文化的类型 12
表1-5 台湾师范大学侨生先修部90-94学年度註册人数统计表 17
表1-6 留华学生人数 19
表1-7 主要政治文化指向的作业性定义 31
表3-1 印尼国会议员的产生方式 100
表3-2 印尼国会议员的选举结果 104
表3-3 「国民阵线」在众议院的席次 122
表3-4 政权的分类法 148
表3-5 比较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政府及政治体制之过去与现在 151
表3-6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对比 153
表4-1 侨生政治社会化因素分析(因素结构矩阵) 171
表4-2 因素组型矩阵与独特性系数 172
表4-3 因素相关矩阵 174
表4-4 侨生政治社会化因素分析产生矩阵 176
表4-5 边际检定结果 178
表4-6 集群分析结果 180
表4-7 政治社会化群别与人文变数之卡方检定结果 187
表4-8 政治社会化群别与地理变数之卡方检定结果 187
表4-9 政治社会化群别与行为变数之卡方检定结果 187
表4-10 政治社会化群别与侨居地卡方分析列联表 188
表4-11 启发侨生自由、民主、人权观念主要途径与人文变数之卡方检定结果 189
表4-12 启发侨生自由、民主、人权观念主要途径与地理变数之卡方检定结果 189
表4-13 启发侨生自由、民主、人权观念主要途径与行为变数之卡方检定 189
表4-14 启发侨生自由、民主、人权观念与侨居地卡方分析列联表 190
表4-15 影响侨生政治态度的主要来源与人文变数卡方检定结果 191
表4-16 影响侨生政治态度的主要来源与地理变数卡方检定结果 192
表4-17 影响侨生政治态度的主要来源与行为变数卡方检定结果 192
表4-18 影响侨生政治态度与离开侨居地时间卡方分析列联表 192
表4-19 侨生政治文化因素分析(因素结构矩阵) 194
表4-20 因素组型矩阵与独特性系数 196
表4-21 因素相关矩阵 197
表4-22 侨生政治文化因素分数产生矩阵 198
表4-23 边际检定结果 200
表4-24 集群分析结果 201
表4-25 侨生政治文化群别与人文变数之卡方检定结果 205
表4-26 侨生政治文化群别与地理变数之卡方检定结果 205
表4-27 侨生政治文化群别与行为变数之卡方检定结果 205
表4-28 侨生政治文化群别与侨居地卡方分析列联表 205
表4-29 侨生政治文化群别与来台谘询对象卡方分析列联表 206
表4-30 侨生对政府政策之看法与人文变数之卡方分析结果 207
表4-31 侨生对政府政策之看法与地理变数之卡方分析结果 207
表4-32 侨生对政府政策之看法与行为变数之卡方分析结果 207
表4-33 侨生对侨居地政府政策看法与侨居地卡方分析列联表 208
表4-34 侨生对侨居地政府政策看法与侨生来台升学谘询对
象卡方分析列联表 209
表4-35 侨生政治文化群别与政治社会化群别卡方分析结果 211
表4-36 侨生政治社会化群别与政治文化群别卡方分析列联表 211
表5-1 本文问卷之信度分析 222

图书序言

  东南亚华人在侨居国家,除新加坡外,都不是主要族群,因此,侨居国家政府在独立建国后都採取特定的政策来规范华人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华人在融入各侨居社会的过程,并未受到平等的对待,所以,那是一段心酸血泪的历程,但是华人发挥中国传统坚忍不拔的精神熬过那些岁月;本研究有兴趣的是,华人族群在成长过程接收到侨居国家可能不公平的政策输出,是否会影响其「政治文化」?东南亚各国,虽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但不同国家其政治系统(包括政治结构及其所发挥的功能)并不一致,华人在面对政策输出时,所抱持的政治态度是什么?他们是呈现同质性?或是多样性?

  本书以「比较政治」研究方法的「国家研究途径」,归纳印尼、马来西亚及缅甸等国家独立建国后的政治发展,并比较三个国家的政府体制、国会、政党运作及人民参政概况。也以「行为研究途径」实证分析三个国家来台升学侨生的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途径及政治态度等。

  晚近,「量化研究」在研究工具上的突飞勐进,使研究人员可以更容易从事「态度」方面的心理分析。但本文之实证研究对象─东南亚侨生,他们对「政治」方面之议题特别敏感,因此,以问卷调查方式来探究其心理面的政治态度,其实是困难的。感谢台师大侨生先修部大部分受访学生愿意填答问卷,使本研究可以顺利进行;也感谢成功大学庄辉涛教授对本研究提供的宝贵意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探究东南亚侨生的政治文化》,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侨生”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和身份的史诗。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侨生”在政治文化领域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脉搏。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是我最受触动的。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侨生”的身份认同不再是简单的“此是华人,彼是异国人”的二元对立。他们可能是在某个国家出生长大的公民,但内心深处又有着对中华文化的眷恋;他们可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政治上却可能面临着不被完全接纳的困境。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身份认同的挣扎、冲突与调和。例如,书中提到一些“侨生”后裔,虽然在教育和经济上取得了显赫成就,但因为其族裔背景,在某些政治权力核心始终难以进入,这种无形的壁垒,对他们的政治参与和国家认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都有深刻的剖析。这本书让我明白,身份认同的构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旅程,尤其对于那些身处文化交汇点上的群体而言,更是充满了挑战与意义。

评分

《探究东南亚侨生的政治文化》这本书,在政治文化议题上的探讨,可以说是相当锐利且富有深度的。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侨生”群体的宏观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不同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体制下,如何进行政治动员、参与政治决策,以及如何形成和表达他们的政治诉求。这部分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台湾政治发展的读者来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了解到,在一些国家,“侨生”社群往往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国家政策,例如在教育、经济、甚至外交政策上。书中对某些国家政治派系与“侨生”社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潜规则。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侨生”群体在面对政治动荡和国家认同危机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选择,有的选择融入,有的则保持距离,甚至有的成为了民族主义的坚定支持者。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侨生”政治文化背后,复杂的利益、情感和意识形态交织。

评分

《探究东南亚侨生的政治文化》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之前我有点打鼓。毕竟“侨生”这个词,在台湾的语境里,总带着些历史和政治的复杂情感。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了。他没有直接切入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政治议题,而是从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历史脉络讲起,那些曾经在雨林深处、海岛之滨散发着独特光辉的华校,如何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侨生”,如何成为他们认同的摇篮。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的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张力,他们身上既有中华文化的根,又有当地环境的浸润,这种双重身份的塑造过程,书中写得细致入微。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二三十年代,无数先辈带着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异域扎根,用中文和母语书写着自己的故事。那种坚韧不拔、落地生根的精神,读来让人肃然起敬。而且,作者并没有将他们简单地定义为“华人”,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不同东南亚国家,例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如何因应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实践。这本书让我对“侨生”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新闻里或课本上的符号。

评分

阅读《探究东南亚侨生的政治文化》,就像一场跨越文化和时空的对话。我尤其被书中对“侨生”一代在文化传承上的挣扎与创新所触动。在那个年代,许多“侨生”的父辈,依然坚持着古老的中华传统,但年轻一代,在接受当地教育,接触西方思潮,以及融入当地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上的疏离和重塑。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个案研究,展现了这种文化张力如何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家庭内部语言的使用、节日习俗的变通,到对经典文学和艺术的理解。例如,有些“侨生”后裔,虽然能够流利地用中文交流,但在理解一些深层的文化内涵时,却可能更倾向于用当地的视角去解读。这种“混血”的文化身份,既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也让他们在群体内部产生了新的分化。我读到一些关于他们如何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组织各种文化社团,试图重拾被淡忘的中华文化,同时又保持着海外华人特有的身份认同,这种努力让人感动。这本书让我深刻反思,文化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适应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评分

这本《探究东南亚侨生的政治文化》带给我的冲击,远不止于历史的回顾。它让我看到了“侨生”这个群体在现代东南亚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作者对各个国家精英阶层中,那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侨生”后裔的政治参与,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比如,他们如何在新兴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下,处理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政治忠诚?他们在经济发展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引用的案例,有的涉及政治联盟的构建,有的则关注他们在民主转型时期的立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新加坡政治中,华族背景的“侨生”后裔如何与马来人、印度人后裔在政治舞台上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了国家整体的政策走向。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复杂的动态平衡和权力博弈。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尤其具有启发性。我们常在思考海峡两岸的政治格局,但很少深入了解东南亚这些与我们有着相似历史渊源,却走出不同政治道路的华人社群。读完这部分,我才意识到,“侨生”的政治能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和多元。他们既是当地社会的构成部分,又常常是国家认同塑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变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