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相关博硕士论文提要汇编(2000-2006)

佛教相关博硕士论文提要汇编(2000-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哲学
  • 宗教研究
  • 学位论文
  • 学术研究
  • 中国佛教
  • 佛教史
  • 宗派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献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的,以下为您提供的图书简介: 《佛教哲学核心概念导论: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变与诠释》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佛教哲学入门向导,重点聚焦于自古印度佛教的早期发展,直至其在汉地逐步本土化、并形成独特思想体系的关键性概念。全书不涉猎具体学位论文的汇编或特定年代(2000-2006年)的研究动态,而是回归本源,梳理佛教思想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框架,旨在帮助初学者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石,理解不同学派之间在关键议题上的异同。 全书结构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力求在概念的深度与广度之间取得平衡。 第一部分:缘起论与诸法实相的探寻 本部分首先细致阐述了佛教哲学的基石——“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我们不再讨论现代学者对缘起的最新解读,而是追溯其在阿含经典中的原始形态,以及后世如中观学派(Madhyamaka)如何将其发展为“空性”(Śūnyatā)的理论支撑。详细解析了“缘起性空”如何破除对实体自性的执着。内容涵盖了十二因缘的具体链条解析,并辅以早期部派佛教对“法”(Dharma)的分析方式,以凸显概念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变化。 第二部分:心识活动与阿毗达摩的分类学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部派佛教(Abhidharma)试图对世间万物进行精确量化和分类的努力。重点解析了心、心所、色法、涅槃这四大类“法”的范畴划分。尤其关注“识蕴”(Vijñāna Skandha)的运作机制,如八识(或九识)的早期模型。此处的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心理物理学”的古代模型,解释心流的刹那生灭,而非讨论当代心理学与佛教的跨界研究。我们严格遵循传统注疏对心所法的详细界定,如遍一切心所、不定心所等,以展现其高度的系统性。 第三部分:空性的深化与中观的辩证 在中观学派的章节中,本书将重点放在龙树菩萨(Nāgārjuna)的两大核心论著的辩证逻辑上。我们详尽剖析了“二谛”(胜义谛与世俗谛)的相互关系,强调其并非两个对立的实在,而是阐释佛法的方式论。深入讨论了“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的四句绝诠(Catuṣkoṭi),以此展示中观学派如何彻底破除一切戏论(Prapañca),直指语言逻辑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唯识学的兴起与“境行”的建构 唯识学(Yogācāra)作为佛教哲学对心识作用进一步细化的体系,在本部分占据核心地位。不同于仅仅描述心识的运作,唯识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相续”模型。本书详细解释了“三界唯识”的论证路径,重点阐述了“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的功能——作为种子(Bīja)的仓库和经验流转的主体。同时,对比分析了“转依”(Adhiṣṭhāna)的概念,说明修行者如何通过观照,实现对染污识的转化,回归本净的真如(Tathatā)。 第五部分:如来藏思想的本土化倾向 本部分关注的是自《胜鬘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中逐渐明晰的“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思想。我们将如来藏视为一种内在的潜能或佛性,它超越了有无二边,是众生本具的觉悟之源。本书将对比分析如来藏与绝对空性在理论上的张力与互补,着重探讨其在东亚佛教中对“圆满具足”的阐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避免引入后期关于“真如”与“法界”的复杂思辨,保持在基础诠释层面。 第六部分:戒定慧(般若)的实践路径概览 最后一部分将哲学理论与修行实践进行联系,但重点在于阐明戒、定、慧三学的哲学基础,而非详细的禅修指导手册。我们将“慧”(Prajñā)的修习置于核心,解释“般若”(Prajñāpāramitā)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对空性洞见的直接体认。对“定”(Samādhi)的论述,将侧重于其作为心一境性的必要性,用以稳定心识以资发真慧。此部分的目的是勾勒出理论指导下,个体生命转化的哲学蓝图。 本书特色: 本书致力于保持概念的纯粹性和历史脉络的清晰性,主要采用文本对照和逻辑梳理的方式,避免使用过于现代化的术语和跨学科的比较视角,旨在提供一个稳固的、基于经典语境的佛教哲学理解框架。它适合于佛教哲学的初学者、对基础概念感到混淆的进阶读者,以及希望系统回顾印度佛教核心思想演变历程的求知者。本书不包含对特定时期(如2000年后)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或评述的内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2000-2006)》乍聽之下,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學術,甚至有點枯燥。但身為一個身處台灣,並且對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現象都抱持著好奇心的讀者,我發現這類型的書籍,往往藏著最貼近時代脈動、最細緻的研究成果。2000到2006年,這段時間對台灣來說,是一個社會轉型、價值觀多元碰撞的時期。佛教,作為台灣社會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必然也在這段時間經歷了各種內省與外延。我想,這本匯編裡的論文,一定能真實反映出當時的學術界對於佛教的關切點。是那些較為傳統的教義闡釋、歷史考證?還是更側重於佛教與現代社會的互動,例如佛教對環保的態度、佛教在生死教育上的貢獻,甚至是佛教在藝術、文學、甚至科技領域的影響?我尤其對那些可能結合了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跨領域視角的論文感興趣,因為我覺得,這樣的跨界研究,才能真正展現佛教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回應當代人所面臨的各種挑戰。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學術界的「時空膠囊」,記錄了特定時間點上,台灣學界對佛教的深度思考,這對我理解台灣佛教的發展軌跡,絕對是大有裨益。

评分

對於《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2000-2006)》這本集結了大學院校博碩士論文摘要的書,我感到相當興奮。身為一個在台灣長期關注佛教發展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當代佛教的樣貌,就必須要深入學術界的探討。2000年至2006年這六年,剛好是台灣社會經歷快速變遷的時期,我想,這段時間的佛教研究,一定也反映了許多新的社會議題和學術思潮。我特別好奇,在這些論文中,是否能夠看到對台灣在地化佛教發展的深入分析?例如,對於一些本土佛教團體的組織型態、弘法方式,甚至是在地佛教寺院的歷史演變,是否有被細膩地考察?又或者,在佛教倫理與實踐方面,是否有出現針對現代社會挑戰(如環境保護、生命倫理、社會公平等)的學術討論?我個人對於佛教如何回應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壓力,以及如何提供心靈安頓的方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我相信這本匯編裡,一定能找到不少能夠啟發我,甚至為我指引方向的寶貴學術洞見,讓我在更宏觀的視角下,理解台灣佛教的過去與現在。

评分

哇,這本《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2000-2006)》真是個寶藏!身為一個長久以來對佛教懷有濃厚興趣的台灣人,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理解當代學術界如何詮釋佛教經典、歷史及實踐的資源。這本匯編恰好填補了我的一個大缺口。光是看著這跨越2000到2006年的時間範圍,就讓我對這段時期學術界對佛教研究的脈絡有了初步的想像。2000年代初,正是網路資訊爆炸、全球化思潮湧現的年代,我很好奇在這個背景下,台灣的學術界如何承接傳統,又能注入新的視角來探討佛教?是延續了對經論的精微考據,還是開始關注佛教在社會變遷中的角色?又或者,是否出現了更多結合跨學科研究的嶄新課題?例如,過去我曾聽聞一些關於佛教心理學、佛教藝術史的探討,不知道在這幾年裡,是否有相關的優秀論文在此匯編中被收錄,讓我能一窺其研究成果?更不用說,台灣作為華人世界佛教發展的重要據點,其研究能量向來不容小覷。這本匯編的出現,無疑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系統性梳理並學習這些寶貴學術智慧的絕佳機會。我迫不及待想翻閱,看看究竟有哪些精彩的論文摘要,能夠啟發我對佛教更深層次的認識。

评分

我對《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2000-2006)》這本書,真的充滿了期待。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佛教徒,我時常在思考,現代的年輕學子們,是如何看待和研究佛法的?尤其是2000年到2006年這段時期,剛好是我自己開始對佛法產生濃厚興趣的階段。那時候,網路還不像現在這樣普及,很多深入的學術研究,不易輕易接觸。這本匯編的出現,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很好奇,在這幾年裡,台灣的大學在佛教研究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是針對特定經典的深入解析,像是《阿含經》的現代詮釋,或是《大乘起信論》的當代關照?又或者是,對台灣本土佛教的發展,進行了哪些有意義的梳理和反思?我個人一直對佛教如何與現代社會相融合,以及如何解決現代人內心的煩惱,有著特別的關注。所以,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一些論文,能夠探討佛教的修行方法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例如正念的練習、慈悲心的培養,甚至是佛教倫理在企業管理中的啟發。這本書,無疑是幫助我了解台灣學術界對佛教研究的動態,以及它如何影響當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窗口。

评分

光看《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匯編(2000-2006)》這個書名,就讓我覺得它絕對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學術參考工具。我本身對佛教的歷史淵源和經典詮釋一直都很有興趣,尤其在台灣,佛教文化根深蒂固,學術研究的能量更是豐沛。2000年到2006年,這段時間在台灣的學術界,我想一定累積了不少關於佛教領域的精彩研究。我對其中的一些特定課題特別好奇,像是對藏傳佛教的當代研究,或者是在佛教史學方面,是否有新的考古發現或史料解讀。更吸引我的是,這本匯編能否提供一些關於佛教與科技、藝術、哲學等跨領域結合的論文摘要?例如,過去我曾聽聞一些探討佛教美學、佛教與電影敘事的學術觀點,不知道這段時間裡,是否有相關的研究被納入?這本匯編的出現,等於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檢視平台,可以快速了解當時台灣學術界在佛教研究上的焦點與成果,對於想要深入鑽研特定議題的讀者,或是對佛教研究有興趣的一般大眾,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寶庫,能引導我們找到更具深度的閱讀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