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二十年来中国古建筑之考察心得总结。涵盖神灵的殿堂、帝王的国度与众生的居所三个主要面向,共16大类,深入探索其中51个经典个案。时空由秦汉以迄明清,从新疆、青海、北京到闽南,无论是尺度宏大的宫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的着名园林,还有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带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唤拜塔等,作者皆以最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透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甚至「穿墙破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
在经典个案之后,另有同类型其他实例的介绍与比较;而「延伸议题」则以简练的文字、精细的手绘线图与大量的摄影图片,归纳整理中国古建筑之基本欣赏知识。最后并附中国古建筑常见之术语词解。
作者简介
李干朗
台湾台北淡水人,1949年生于北市大稻埕,1972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历任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建筑师杂志主编及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文化资产维护学会理事。1978年出版第一本着作《金门民居建筑》,此后陆续出版《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十九世纪台湾建筑》、《二十世纪台湾建筑》、《古蹟入门》、《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等书。 近年以着述、教学及文化资产谘询、审查工作为主,并推动两岸建筑交流及担任新加坡古蹟修护顾问。现任教于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系;主授台湾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传统营造技术等课程。出版着作六十余种,研究报告五十余种,建筑相关论述一百六十余篇。
着作曾获:巫永福文学评论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鼎奖等。
序言 6
导论 8
神灵的殿堂
佛寺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20
延伸议题:栋架 26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28
延伸议题:殿堂造与厅堂造 36
延伸议题:嵴樑支撑材的演变 37
福州华林寺大殿 38
延伸议题:斗栱 42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46
延伸议题:楼阁 52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54
延伸议题:屋顶 60
五台山延庆寺大殿 62
泉州开元寺 66
延伸议题:柱础 76
五台山显通寺无樑殿 78
延伸实例:无樑殿 84
佛塔
嵩山嵩岳寺塔 86
延伸实例:安阳天宁寺文峰塔 89
延伸议题:中国佛塔的发展与形式 90
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92
延伸实例: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95
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96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100
延伸议题:楼阁式塔 106
北京妙应寺白塔 108
延伸实例:北京北海白塔 112
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 114
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118
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122
延伸实例:洛阳龙门石窟 128
延伸实例:河南巩县石窟 130
延伸实例:天水麦积山石窟 131
敦煌莫高窟 132
延伸议题:石窟寺形制 136
喇嘛寺
青海瞿昙寺 138
青海塔尔寺密宗学院 146
延伸议题:藏式寺庙特色 152
北京雍和宫万福阁 154
承德普宁寺大乘阁 160
承德普陀宗乘庙 166
延伸实例:承德外八庙 172
北京北海小西天 174
道观
太原晋祠圣母殿 180
武当山南岩宫 188
延伸实例:武当山紫霄宫 194
延伸实例:开封延庆观玉皇阁 195
清真寺
喀什阿帕克和加玛札 196
延伸实例:库车加满清真寺 202
延伸议题:穹窿 204
吐鲁番苏公塔礼拜寺 206
延伸实例: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212
帝王的国度
城郭
甘肃长城嘉峪关 216
延伸实例:八达岭长城敌台 222
江苏南京城聚宝门 224
延伸议题:城墙与城门 228
宫殿
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230
延伸议题:台基与抱鼓石 242
延伸议题:嵴饰 244
皇家苑囿
承德避暑山庄金山岛 246
北京颐和园 252
延伸议题:建筑彩画 258
礼制建筑
登封观星台 260
延伸实例:韩国庆州瞻星台 263
北京天坛祈年殿 264
延伸议题:藻井 270
延伸议题:牌坊 270
曲阜孔庙奎文阁 274
延伸议题:蟠龙柱 280
北京国子监辟雍 282
陵墓
北京长陵棱恩殿 286
延伸实例:北京定陵地宫 292
湖北显陵 294
延伸实例:河北裕陵地宫 302
延伸实例: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304
延伸议题:石象生 305
众生的居所
城市
江苏苏州城盘门 306
延伸实例:云南丽江古城 312
山西平遥古城市楼 314
民居
皖南民居 320
延伸议题:山墙 326
延伸实例:汉代民居之遗蹟──陶楼 328
北京四合院 330
陜北米脂姜氏庄园 336
延伸实例:陜北韩城党家村 343
山西窑洞民居 344
延伸实例:山西砖造合院 350
延伸实例:维吾尔民居 351
华安二宜楼 352
延伸实例:土楼 358
永定高陂大夫第 360
延伸实例:永定福裕楼 364
永安安贞堡 366
延伸实例:赣南土围子 373
闽东民居 374
延伸实例:中国南方民居 378
书院
广州陈氏书院 380
私家园林
苏州拙政园 386
延伸议题:中国园林 394
桥樑
闽西云龙桥 396
延伸实例:余庆桥与会清桥 401
延伸议题:桥樑构造 402
附录
中国建筑术语词解 404
古建筑索引 410
主要参考书目 412
后记 413
导论
中国古建筑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忠实而客观地反映历史发展脉络及面貌,甚至保存了许多文字无法记录的史料。古建筑虽属物质文化,作为人与外在世界接触的媒 介,却也是调适生活的创造物,蕴含了浩瀚无涯的精神文化。中国建筑历经六千年以上的发展,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设计理论与建筑技术均达到很高的水准,即形式与内容兼备,形式有其文采,而内容则奠定在人性之上。探讨中国古建筑,从中国文化的本质来观察,不失为一个最适切的角度。 儒、释、道影响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建筑背后的哲学与法则亦不脱离儒、释、道之思想精髓。建筑的外在形式得自孔孟与佛学较多,而空间架构则得自老庄之道较多。以住宅与宫殿为例,其布局常以中轴做左右对称,中为主,旁为从,左昭右穆,主从尊卑序位分明,体现儒家人伦之序。建筑物之外的庭院路径则依环境形势而变通,所谓「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从小而大,由近而远,渐层式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合于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而道法自然」之理。
因而,中国建筑的取材与择地,常因地制宜且就地取材,不过度伤害自然,因势而生。历代一脉相传,千年前的建筑着作仍为后世所绳,明清的匠师仍然因循唐宋的设计思想。不明所以者,尝论中国建筑缺少变化,实则一大误解。中国建筑之变,不在皮相与技巧之变,而是深刻地领悟到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此为一种超越的设计观,中国建筑内涵深厚而形神皆备,它具有许多特质,在技术方面善于运用木结构,将木材技术发挥到极致,为世界其他文明所罕见。
木造建筑用料取得容易,施工便捷,易于学习流传。古代师徒相传,只凭口诀与实务观摩,即可学得建屋技术。合理的屋架形式,放诸四海皆可运用。在中国幅员广大、地貌多变的地理区域,南北各地匠师根据官颁的《营造法式》与民间流传的《鲁班经》即可投入现场工作。木结构的优点被开发出来,千百年来亦影响其邻邦,包括朝鲜、日本及越南等,其典章制度为华夏文化之一环,建筑亦师法中国。中国本身因历史动乱所出现的建筑空白,往往可自邻邦保存之古建筑得到验证,如日本奈良之法隆寺、唐招提寺及东大寺、朝鲜庆州之佛国寺,均可补唐宋遗物之不足。
然而,中国建筑之特性也是民族性之呈现,梁思成指出中国建筑重用木材,乃出于中国人之性情,不求原物长存,服从自然生灭之定律,视建筑如被服舆马,安于兴亡交替及新陈代谢之理。此为精辟之论,然亦表明中国建筑不求久存,所引起的研究困难。建筑属百工之事,古时称为营造。周朝设冬官府,置匠师「司木」职。汉代设「将作大匠」,隋唐尚书省下工部设「将作监」,掌管官府重大工程。清代「工部尚书」掌管官府、寺庙、城郭、仓库、廨宇等工程。帝王遵循礼仪制度,营建工程进行时,尚举行各种盛大而隆重的祭典。虽然如此,但设计的匠人却被埋没了,先秦时期只有鲁班的事蹟流传下来,后代名匠如宇文恺、李春、喻皓及李诫等,亦只见简短的记载。中国的建筑研究要迟至二十世纪初才展开。
起初,是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常盘大定等人,深入中国内陆调查研究,创下了一些成果。一九三○年代,中国营造学社在朱启钤领导下,梁思成与刘敦桢以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查各地之古建筑,逐渐将建筑史的系统建构起来,特别是走访当时已为数不多的老匠人,将深涩难懂的建筑技术解密,透过文献史书的钻研,分析历代的演变。近年中国大陆第二、三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论并深入研究更多实例,对全面性的了解也获得丰硕的成果。
建筑乃历史、社会、政治及文化发展的产物,研究时总会触及史观问题,如果能先理解建筑之历史背景,知其因果关系,即能避免以偏概全之病。中国建筑在浩瀚的历史舞台演出中,常与邻邦文化交流,特别是汉代之后,西域中亚及印度佛教文明之影响,对中国建筑灌注了多元的养分。因此任何一个阶段的建筑,经过剖析,都可提炼出不同的元素。因而我们欣赏古人的建筑,如果只是透过文献分析前因后果,难免还是囿于记载之限。近代重视实务测绘调查之科学方法,可匡正及弥补文献之偏颇或不足。古建筑存在之先决条件,要能避开历代的天灾人祸,它具有稀少物种之价值与尊严,后世可经由建筑的文化承载,来探索过去到现在的轨迹,所以也有人说,古建筑让我们能与历史对话。
具备此宏观的历史理解,一座宏伟的帝王宫殿或一座僧侣弘法的寺庙与一座匹夫小民的窑洞住居,其价值在人类文明史上无分轩轾。「众生的居所」包括民居、聚落、城市、书院、园林及桥樑,表现生活的需求;「帝王的国度」包括宫殿、城郭、苑囿、陵墓及祭祀的礼制坛台,表现国家的体制规模。而「神灵的殿堂」,包括宗祠、佛寺、石窟、佛塔、喇嘛寺、道观与伊斯兰教清真寺等,表现出人对超自然的敬畏。
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特色为重用木结构,其精深理论足以完成一座宏大复杂的建筑,也可以营建简洁的民间小屋。木结构的樑柱之间,最合理且方便操作的连接关系为直角,这就掌控了几千年来中国建筑平面与空间之发展。四根柱子上端架以四根横樑,所围成的方体被称为「间」。它不但成为各式建筑的基本单元,也是度量建筑规制的单元,并以面宽几间及进深几间来规范。
工匠费了很大的功夫树立樑柱,其最终目的是支撑一座大屋顶,以收遮阳、挡雨、保暖与防风之效。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尽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国建筑屋顶形式多样,依不同等级而选择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或卷棚等式样。屋顶的意义象征天盖,承受天降之恩泽,所以屋顶的装饰兼具祈福、驱煞、防火及排水等功能。樑架与屋顶之间设置斗栱,负担悬挑与稳固之功能。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书中举出许多种屋架,称之为「草架侧样」。以数目不等的椽木来规范建筑物之深度,同一种屋顶可用不同数目的樑柱,显示空间利用与结构互有弹性。至元朝,为了室内空间开敞通透的目的,更出现移柱、减柱及悬樑吊柱之法。南方建筑的大屋顶下,可以容纳几个小屋顶处理排水与室内空间之层次,两相合宜,将木结构的技术发挥到淋漓尽致。
单座建筑的矩形空间框架也可扩及城市规划,长安、洛阳、汴梁及北京城,以矩形街郭网构成,日本奈良及京都皆模仿之。政治权力集中的都城,多取严密格网街道,有时融入风水思想,城中心建警报楼,四边依堪舆理论辟城门,山西平遥城即为佳例。广大的南方城市,则多因地制宜配合自然山水筑成街道系统,不为规矩所绳,南京城与苏州城为典型之例。
建筑物及城市的布局呈现矩形空间之特质,但园林设计则相反,企图追求自由放任的精神,发挥虚实相生之作用。园林与住宅、寺庙或宫殿,构成阴阳相调与刚柔相济之关系,这是中国建筑空间组织之本质。
建筑物为了加强樑柱节点之固定,或为了延伸出檐深度,或为了减短樑的长度,大量运用斗栱构造,「栱」如手肘,「斗」如关节,当「斗」与「栱」交替重复叠高,即能发挥上述的功能。斗栱的技巧艰深复杂,但却广受运用,一定有其魅力。从宋《营造法式》所用名词来看,斗栱之发明可能借镜于树干与分枝,干粗而枝细,愈向上则愈细,且分岔增多。中国南方建筑的斗栱不若《营造法式》所规定之严格比例,它仍保存早期的自由形式,如树枝向阳生长。细观汉代石阙及陶楼斗栱,即具备这种灵活性。
此外,中国屋顶喜作重檐,除了通气採光外,也具文化上的意义,前已述及屋顶即天盖,也是帽冠。当屋嵴增多时,犹如凤冠。因此,在一组建筑群中,主殿常用重檐,以示尊贵。就中国传统文化来探索,多重檐也意味着承天接水之神圣功能。西洋中世纪教堂的尖塔指向天空,意味通往天堂,而中国屋顶却强调「承天」,承接天降恩泽,雨水自天而降,经过多层屋顶,终及于土地,接水过程仪式化。
再如「天圆地方」观念,也引出「前方后圆」及「前卑后尊」的空间序位,明清帝陵的平面与客家围龙屋相似,闽、粤及台湾的民居,尚保存屋后种植弧形树木为屏之遗风。而应县木塔五层佛像,实即一座立体化的佛寺,由下而上表现前「显」后「密」之布局。
简而言之,中国建筑整体呈现中国文化敬天与顺乎自然之思想,不过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透过工匠之手以建筑载道而已。
后记
建筑史的整理,是建筑文化发展的首要工程,我写此书是想将观察中国古建筑的方法,提供给喜爱建筑又非建筑专业的朋友。因为建筑确是很难理解的一门学问,单看那一大串奇怪的术语,即足以让人却步。以剖视图与鸟瞰图来表现古建筑是本书最主要的精神!关于走访古建筑的因缘际会以及透视图如何绘制、书稿如何整编,值得向读者报告背后的故事。
如何勘查一座古建筑?
我常觉得古建筑就好像是住在远方的长辈,若想获得第一手资料与现场亲身的体验,就非得下功夫专程登门拜访不可。当我不远千里前去拜会时,总是「相谈」甚欢,那种灵犀相通之感,全然如同「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所形容一般,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苏州城盘门是我一九八八年初访大陆所见,看到一座城门竟有两个拱洞,分别供车马与舟船出入,当时兴奋的心情迄今难忘。
应县木塔、显通寺与晋祠圣母殿,是以一九九三年到山西所摄照片为蓝本所绘,当时北京王世仁先生介绍成大生先生陪我们往访,自木塔登上顶楼,经过暗层见到纵横交叉的木樑,眼花撩乱,只能拍下一些照片,彩图系依据陈明达《应县木塔》专书测绘图而画成。显通寺巨大的外观与内部拱洞之结合,令我为之着迷,我在里面爬至最高拱圈,踩着木板藻井平顶,佛像就在脚下,心里颇觉歉疚,为了画图我冒犯了神明。
山西平遥市楼的木梯极窄,登楼经过暗层,只容一人通过,到达平坐时有柳暗花明之感。山西有些古寺仍保存原塑佛像,神态古朴,极具宗教感染力,但也有不少「神去楼空」,只剩建筑躯壳。我们去看延庆寺时,屋顶长草,远看如一戴笠老农,进入殿内,则空荡无一物,恍若有隔世之感。
说到佛像,这是中国艺术史最重要的部分,因佛像不仅是佛,同时也表现出时代的容颜,让我们了解各朝代的审美观。大同云冈、天龙山、麦积山与龙门石窟的众多佛像,令我为之动容。龙门奉先寺大佛,据载为武则天所捐建,佛像具女像之韵味。云冈的双窟,光线较充足,雕刻细节肉眼可见,且其外室雕出北魏时期木造建物之屋顶及斗栱形式,特别引起我的兴趣,乃取样画剖视图。
为了解应县木塔各层菩萨之配置意涵,我特别向香港志莲净苑的宏勋法师请益,她竟亲自来电半小时为我讲解其中奥妙,令我感激之至!
南禅寺、佛光寺、?恩殿、奎文阁与太和殿的室内光线幽暗,现场无法速写,遂参考营造学社一九三○年代汇刊中的测绘图画成剖视图。一九八○年我曾指导学生制作佛光寺木模型参加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展览,对其复杂的樑架作过研究,因此画来得心应手。太和殿则是十多年前北京故宫的傅连兴先生带我们入内欣赏皇帝宝座,以我拍下数十张照片为基础所绘成。
嘉峪关为二○○五年到甘肃时绘下草图,我登上城墙马道,并绕行一圈,体会这座沙漠中明代关寨的气势。二○○六年到河南,画嵩山嵩岳寺塔的经验令人难忘,时当正午,寺内无游客,我在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四周绕行,有如古时之绕塔仪式,单独面对一座孤寂之塔画图,令人有宁静致远之感。
画北京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也得到同样的感受,高台上共有八座高低不等石塔,人行空间所剩无几,我为了画鸟瞰剖视图,穿梭于八塔之间,东张西望描绘,犹如周旋于八尊佛像之中。
一九八九年黄汉民先生陪我考察闽粤交界之土楼,初次见到巨大的圆楼,着实开了眼界。本书选用其中的经典之作二宜楼,记得当时路途遥远,车行颠簸,好不容易才到达,楼内众多居民热烈相迎,并在楼中享用乡土风味十足的午餐,菜饭香味至今难忘。而乍见安贞堡,震撼力颇大,是我所见过最复杂的福建民居,不但空间复杂,木结构亦然,一时之间竟无法看懂它。我前后去了两次,每次皆画构造素描。在空荡的厅堂及护室徘徊,只闻自己的脚步声,如同空谷回音,毕竟它没有居民了。我想,民居如果仍在使用,益能彰显其本质。二○○七年到陕北参访米脂山沟内的窑洞民居姜氏庄园,它高明的设计令人着迷,我在山头上画速写图,发现居民人数几稀矣,住宅缺乏人气,意味着传统文化之流失,颇值深思。
现场如何速写?剖视彩图如何绘制?
我的绘图工法大致包括以下步骤:事先蒐集要至现场考察的古建基本资料;整座建物的外观与内部仔细察看,并拍摄各角度幻灯片;内部构造常因光线不足难以细察,但仍要 设法了解内部与外部之关系;内外观察后再决定要从低或高的角度来表现,有时从高处表现宏观气势,有时从低处表现高耸之感;速写时一般都用二点消点透视法,如天坛,但也有用一点消点者,如晋祠圣母殿;画剖面透视图时,将面向纵切或横切,或仅截取局部,使内部较复杂的构造一览无遗。
基于中国建筑木构施以彩绘的传统,在线绘图完成后我又加以上色,色彩浓淡则视建筑类型稍有区别,少数几张因历史关连性或比例对照之需,而加绘相关人物。彩图除了依据现场的速写之外,还需参考许多不同角度所摄的幻灯片考证相关细节。坊间的中国古建筑书籍,或可寻得平面图及立面图供参,但剖面图则较少见,特别是较复杂的内部樑架及斗栱分布。于此可见,古代匠师的确了不起,他们自有一套设计工法,足以造出技巧卓越的建筑。
书稿如何完成编辑制作?
我们组织一个团队,定下出版计画,由我透过幻灯片及大纲讲授各座古建筑,俞怡萍、蔡明芬等负责内容整理,并补充重要史料;郑碧英负责修订,她看图敏锐,找出了一些矛盾之处,在编辑过程中修正。远流出版公司的张诗薇负责文字润校鉅细靡遗,不但有「问到底」的精神,并从首位读者的角度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期间我又亲自改写或重新撰写了数篇文稿,六十余张彩图完成后,再细校文稿并增补插图,第一批草编稿甚至随我远渡法国,在巴黎参加研讨会及考察沿途改稿下完成一校。陈春惠负责美术编辑,由于图片甚多、素材多样,将文与图互相唿应,美编的工作极为辛苦。内容架构之调整与进度总控制则由黄静宜掌旗,最后加入杨雅棠协助版型调整并作整体装帧设计,多人分工,各司所职,历经三年通力合作,进印刷厂之前,静宜、诗薇、春惠及碧英甚至多日赶夜班,才终于大功告成。此外,自认是编辑一员的淑英,由于频频提出意见与不时修改文稿,有时堪称是本书工程「前进的阻碍」,但最终的成果仍要感谢她的支持与协助。
2007年11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