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台湾,艺术进入社区不管以社区营造、艺术造街、艺术村、艺术节或以公共艺术为名,已累积许多案例,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面向。居民∕艺术家如何互为主体?透过艺术的地方塑造,反映的是谁的文化?庶民声音如何透过艺术被听到?艺术进入社区意义何在?艺术∕社区∕产业可否兼得?本书由高师大跨艺所针对艺术进入社区产生的不同问题,邀集从北到南到东十个着名案例操作者与理论、行政工作者,一起进行跨领域的对话与反思,并借此汇整丰富的图文资料,是关于此课题研究的第一本专书。
编者简介
吴玛俐
艺术家,高师大跨领域艺术研究所助理教授,着有《德国公共空间艺术新方向》(艺术家,1997)等书,译有《达达——艺术及反艺术》(艺术家,1988)、《波依斯传》(艺术家,1991)、《行动艺术》(远流,1993)、《造型艺术在后资本主义里的功能》(远流,1996)、《量绘形貌》(远流,2004)、《对话性创作》(远流,2006)等,2005~2007年策划《嘉义县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
艺术创作与社区主体性
宝藏巖聚落艺术实验行动经验分析
林毓琼
宝藏巖聚落近年来因几个有趣的艺术实验行动而得名于艺术界,2006年底执行的居民迁离与安置行动更引来外界的高度关注、喧躁一时。从一个待拆迁的违建山城,摇身变成艺术实验场域,原非居民的期待,住在这里的居民自始至终只想维持原来平静的生活,只是,当都市计画宣告了开辟公园的命运、1993年市政府公告拆迁后,一切就不能回头了。艺术村既是政策先行的方案,远远跑在居民的前头,怎么让居民迎头赶上、在体制内寻求安身立命的位置,是规划者最关心的课题。为了尝试让艺术与社区融合,我们大胆的提前把艺术带进社区,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引介了数十个艺术家∕艺文团体,尝试与传统朴实的社区生活擦出些火花,过程中虽产生不少摩擦和困扰,却也有不少动人心弦的交融激盪,艺术是否为这块土地寻求未来的最佳解答犹未可知,但这些艺术行动经验应可作为未来决定聚落发展方向、乃至于思考艺术与社区互动关系的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宝藏巖聚落发展艺术村的缘起及过程、规划的课题与引入艺术的脉络,并尝试借由这些艺术行动的经验,探讨三个规划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首先,居民在艺术行动中扮演的角色?其次,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与社区生活的冲突?最后,艺术的介入究竟为社区带来了什么?
宝藏巖的保存发展
从福和桥进入台北市,不难发现左手边有个沿着山坡兴建、层次错落的小村落——宝藏巖聚落。这个由退伍荣民、城乡移民一砖一瓦自力营造出来的「违建」聚落,悄悄的躲在新店溪畔四、五十年,直到这些年的拆迁争议及艺术活动的引入才逐渐为一般市民所知晓。改变这个维持了近半世纪自然聚落的推手是1980年的都市计画通盘检讨,当城市规划者大笔一挥将整片聚落划为公园用地时,也同时宣告了自然聚落终结的命运,从此,居民便生活在不确定未来的不安之中,不知何时得被迫离开亲手打造的家园。
尽管1980年即划定为公园,但由于管制压力消失,宝藏巖在军方撤出后的七○年代仍然十分蓬勃的扩张,一度达到近三百户的规模。来自中国各省份的退伍荣民、闽客城乡移民、原住民、以及他们的中国或东南亚籍配偶等,小小的山城上聚集了来自各地的移民,共同在物质条件低陋的环境下互助生活。自力营造与多元族群互助生活的历史使得宝藏巖聚落拥有动人的风景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错落的屋嵴、有机蔓生的蜿蜒巷弄,这个由住民依循地势及所能取得的便宜回收建材胼手胝足、善尽地利所搭建出来的聚落空间,让规划与建筑背景的学院师生及专业者感到惊艳。邻里相依的社会关系创造出许多层次丰富的半公共∕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路径融合交杂在合院、阶梯、廊道、曲巷中,空间层次与意义丰富,栉比鳞次、柳暗花明,难以套入建筑图面,更跳脱现代建筑营建法规的窠臼,展现住民丰富的创造能力。
这样浓烈丰富的空间纹理与难得留存至今的时代感也吸引了多位导演的目光,侯孝贤、徐小明、三池重史、瞿友宁等导演相继在这里取景,从《大头仔》、《南国再见南国》、《少年仔安啦》、《雨狗》、《杀人计画》等多部电影中可以一窥宝藏巖这些年的景物变迁。即便是最近,来宝藏巖取景的电影依然不断,居民习于出借空间拍摄电影,少数居民更曾充当演员,电影可说是宝藏巖的历史之ㄧ、也是居民最早接触的艺术形式。
基于这些特质,当1993年台北市政府工务局为了开辟公园而公告拆迁时,除了当地的住户积极抗争反对外,许多古蹟学者、空间规划学院与专业者、民间团体、艺文界人士等也加入了诉求保留的行列,强调宝藏巖的历史人文意义与空间价值。在这些人的持续关注下,保存论述逐渐为政府及社会所接受,宝藏巖终于躲过拆除的命运,成为台北市众多违建聚落中,唯一一个获得市政府成立跨局处专案小组进行安置与保存协商的特例。而聚落本身也在民间团体多方奔走下,获得台北市古蹟与历史建筑审查委员会的认同,于2006年以战后自力营造聚落的代表为名登录为历史建筑,取得留存的正当性。
前述专案小组由市府跨局处部会代表、居民代表、学者专家、民间团体代表组成,期间也委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针对「中正297号公园」以聚落公园型态保留进行可行性研究,在多次的沟通协调中,艺文使用的方案逐渐突出,而政策由文化局接手后,往艺文方向发展的方案也大抵决定,当时文化局龙应台局长「贫穷艺术村」的一席话确定了宝藏巖发展为艺术村的政策,也启动了随后数年市政府以艺术村为方向委託规划,试图将违建聚落发展为艺术村的艰难任务。
从违建聚落到艺术村
拥有数十户既有居民以及近百栋自力营造房舍,宝藏巖聚落或许是台湾近年来所倡议的诸多「艺术村」中最复杂的一个,它并不纯粹是闲置空间再利用的案例,也非艺术家主动发掘倡导的艺文空间。说穿了,艺术村是公部门(文化部门)寻求地方活化发展的政策选择,也是诉求保存活化的社会运动与政府体制协商后的妥协。艺术村的规划其实构筑在一个虚幻浮动的基础上,就居民而言,政策多年的悬而未决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不安,一方面期待借由规划让多数居民留下来继续生活,另一方面对政府却缺乏足够的信心和信任感,艺术村对居民而言只是一个模煳的名词,缺乏实质内容。而公告拆迁以来,社区人口逐渐流失,老年人口渐趋凋零,邻里网络也在瓦解,2002年临水区三十八户及杂货舖等居民日常活动空间被拆除后,聚落气氛更显萧条。尽管早期社区曾组成自救会提出诉求,但居民仍未能有效组织、定期集会以凝聚发展共识,学生志工协助立案的正式社区组织——宝藏巖文化村协会的运作也仍处于学步阶段。在艺术村决策方向抵定后,没有拆迁的迫切压力也让社区组织ㄧ时缺乏足以凝聚全体的目标,社区处于松散浮动的状态。另一方面,对文化局而言,宝藏巖却是个烫手山芋,将原定拆除的违建聚落规划建设为艺术村,需要突破诸多法令,其涵盖的议题面向跨越都市计画、建管、工务、社会、消防、交通、卫工、自来水、电力等各局处,需要市府高层及各局处的大力支持,因此,文化局亟需一定的成绩与社会舆论的肯定,证明政策的可行性,以争取高层支持,面对来自府内的反对压力。
面对这样的时空环境,承接规划案的我们除了在体制内寻求具体可行的推动策略,促成社区居民的留住(就地安置),并研究探讨可与社区共生共存的艺术村实质内涵外,尚有一些实质任务:在社区方面,除协助社区组织与公部门进行沟通对话外,亦应承担部分社区组织工作,寻求凝聚邻里的议题、培养居民的主体性,让社区不至于在未来的艺术村营运中失去主体。面对公部门,除了建立就地安置的相关论述以进行政策游说外,亦须透过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协助文化局争取府内各部会的支持。
我们的具体策略有二:其一,广邀知名学者、专家来访,让他们认识、了解宝藏巖,感受居民跟聚落相依相存的关系,并请他们为宝藏巖的居民发言,提出居民留住的重要性,借以建立保存论述。其二,在规划阶段即尝试引入艺术,透过实际的经验,证明居民是艺术村发展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同时,借由艺术行动带来的刺激,为社区创造活力,让居民对艺术有新的想像与认识,助其想像未来生活。最后,也透过艺术活动开启社会视听,期望获得市民及舆论的支持以协助文化局取得府内政策的支持。
宝藏巖的艺术实验就在这样的脉络下展开。
***********************************
编辑手记
终于,这本《艺术与公共领域——艺术进入社区》的研讨会专书可以出版了。这里头其实包含着许多关注此课题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与协助,但更多的是大家对于艺术的核心价值如何为众人共享,并借艺术来改善公共生活,持续耕耘的结果。
这本书的主题源自我多年在北艺大、高师大教学的课题,连结着这些年与不同社群一起工作的经验。在这些经验里,我看到艺术这个既富创造力又具游戏性的媒介,可以开启公众能量,帮忙打通社区关节,因而对操作已渐僵化的社造工作可以有些辅助。同时,这些年,由于艺术逐渐介入到美术馆以外的公共空间,而且台湾已累积许多案例,有的带来正面效应,有的引起若干冲突,觉得大家应该一起来分享,并学习彼此在认知和实务操作面上的异同,以让工作更顺手,也让其价值与意义被看到,因此在高师大跨领域艺术研究所卢?德所长的支持下,有了此研讨会的举办。
不过,研讨会想法也来自苏珊.雷西(Suzanne Lacy)编的《量绘形貌——新类型公共艺术》的启发。雷西谈到:「现在有越来越多关于艺术作为公民论述和艺术作为公众教育的讨论,取代以前把艺术视为社区组织和政治行动的想法。」(Lacy, p.12)显然,艺术进入社区在实践上,从把艺术介入生活视为前卫的表演行动,已转为以艺术做为推动公民社会的沟通及教育媒介。那么,艺术进入社区的操作可能,就更需要跨领域专业者一起来对话。
这些年在台湾,艺术进入社区不管以都市更新、社区营造、美化公共空间、艺术村、艺术节或公共艺术为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面向。从台北县文化局在九○年代中举行《环境艺术》展,开始把艺术家带到生活场域里创作,让人不得不面对河流成为满目疮痍的边缘地景的事实﹔嘉义市举办《嘉义大地.城市.交响—台湾装置艺术展》则让不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变成吸引目光的艺术舞台,开启后来更多以艺术为名,以产业为目的的节庆化操作。然当鹿港《历史之心》借艺术扰动地方,引起居民与艺术家的冲突后,才让人开始深思︰居民∕艺术家如何互为主体的互动?透过艺术的地方塑造,反映的是谁的文化?庶民的声音又如何透过艺术被听到?以及艺术∕产业如何可以两者兼得等不同面向的问题。然而尽管我们已有诸多实践案例,但基础资料蒐集不易,因此研讨会首先界定在案例汇整、实务经验交流与反思上。为了整理第一手资料,邀请的发表人大都为案例执行者。然因大家训练背景不同,因此写作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点特别需要读者的包容。
文论部分由策划《嘉义大地.城市.交响》颇受好评,但在《历史之心》却遭遇极大挫折的黄海鸣来开场,分享他多年工作经验的反省,以及对于营造创意城市的想法。而在台湾社区建筑上扮演重要推手和教育者的曾旭正,整理了空间专业者进驻社区的发展脉络,并且针对社区运动的核心价值——民众参与,提出做法上的检讨。曾任职国艺会的廖亿美,针对文建会在陈其南担任主委时代提出的「公民美学」,整理其论述脉络,并做批评性的分析。专研教育心理学的吴慎慎,则以「社群学习」概念,点出艺术进入社区的意义与效应。《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协同策划人陈泓易,则用「在地」与「移地」,说明他在策划论述里提出的「艺术家变成居民,居民变成艺术家」的展览意涵。文论因此包括艺术、社造、政策、教育及美学等不同面向的讨论。
案例分享方面,从北到南到东,计讨论了十个案例。包括节庆式的台北市公共艺术节;以艺术做社造的台北三脚渡、台南土沟村、高雄洲仔村;以艺术村操作的台北宝藏巖、高雄桥仔头;用艺术来造街的台南市海安路、屏东内埔和台东铁道路廊;以及借音乐把反水库运动变成组织串联的美浓交工音乐等。它们都因不同的理由,以不同方式把艺术带入社区,并且带来不同的效应。这些案例都让人看到,艺术在台湾已成为介入、形塑地方和公共议题的重要媒介。然而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又如何评估其影响等,是我们期待发表人一起分享的。
当我们刚抛出研讨会讯息时,就立刻得到热烈的回响。桥仔头文史协会蒋耀贤理事长、高苑艺文中心张惠兰主任,都积极协助研讨会的筹办。而国艺会研发组孙华翔总监也进一步与我们合作,在研讨会后举行谘询座谈,并邀请陈其南前主委、高雄县及嘉义县文化局长吴旭峰、钟永丰及案例执行者,一起就不同层面的经验做进一步的探讨。陈前主委借此再度阐明他对于建构审美社会的理想,并把研讨会实务面的讨论,拉到哲学面的反思,并再回头检视公共政策根本上难以摆脱的矛盾现实。感谢国艺会詹季宜的整理,让座谈内容得以编入书中,与读者共享。
这几年,尽管台湾在专业艺术领域表现亮眼,尤其从1995年台湾首度推出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由于发现在政治上的孤立,可以借助文化交流来参与国际社会后,更为积极推动国际性活动。然而当我们的专业艺术世界积极与全球挂勾时,它却与我们在地生活经验世界距离越来越遥远。一边我们好像看到,都市小孩都要上才艺班,同时又看到,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没有什么联结。到底艺术允诺什么?除了做为产业的一环,艺术在给予专业者的训练上,以及艺术做为通识教育的媒介上,可以把大家带到哪里去?这些我们也都期待,透过这本艺术进入社区的在地实践所生产出来的书,与大家一起来思索。
最后,研讨会及本书的出版要感谢所有与会者及在社区里默默蹲点的耕耘者不吝的分享。尤其要感谢王圣凯费心的行政统筹,跨艺所第一届全体学生的帮忙和远流出版公司曾淑正在编务上的大力协助。
这本书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与视野、关怀与付出,它本身就是个让人充满感激的福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