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建筑的崭新探讨.伊东豊雄最新着作
以日本仙台媒体馆、东京表参道TOD'S、银座MIKIMOTO Ginza2、西班牙瓦伦西亚的托拉维亚休闲公园、福冈Island City中央公园……等持续力作,在世纪交替之际让世人惊艳不已的伊东丰雄,其事务所团队历时近二年共同创作、讨论、编写,将其设计作品及思想真髓浓缩而成的精华小书!
完成于世纪交替之际、成果令世人惊艳的仙台媒体馆,被西方媒体誉为超越了现代主义建筑,也将伊东豊雄推上了全球建筑瞩目的光环,就在这接下来近10年间,伊东陆续展现出让人持续注目的丰沛创作能量: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的临时性建筑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时尚建筑力作:东京表参道上的TOD'S及银座的MIKIMOTO Ginza2、西班牙新建筑胜地瓦伦西亚的托拉维亚休闲公园、日本福冈Island City中央公园……在这些令人目不暇给的建筑盛宴中,其实开展描绘出的,即是沿着其建筑论思维持续演化的的历程。
伊东豊雄东京大学毕业之后,随即进入当初代谢派先锋的菊竹清训门下,不久之后独立创设Urban Robot事务所(1971),从事建筑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伊东早期所提出作为「风之变样体」之建筑的轻构筑思想、模煳内外境界而诱发流动的透层建筑论述、作为建筑形态生成机制的设计演算法、能因应建筑计画作有机变形的「衍生式格子」(Emerging Grid),均可以清楚阅读出伊东建筑论进化的轨迹。
伊东表示,建筑是非线性的偶发事件,是多样而充满变化之场所的连锁,同时更是包含了自然界系统的一个自动成长程序的存在。于是从探索建筑的角度上来说,在面对一个仍旧充满无限可能的现在,仍耽溺在纯粹几何型体的堆叠与基于机能层面上的满足所达成的美感是完全不够的。
设计于1995年、完成于2001年的仙台媒体馆一案,伊东以13根管状空间所形成的支柱和楼板所构成的新多米诺系统瓦解空间层级与中心性、模煳空间表里、强化了空间的流动性、挑战了原本现代建筑的定义;接着和Cecil Balmond的合作以设计演算法所创作出来的Serpentine Gallery、表参道TOD’S与银座的MIKIMOTO以皮层作为主要结构系统及设计表现的一系列尝试;以及在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案中再次推出具有自然界之乐趣,能够诱发动作,并让人能够更直接以身体的感觉来体验的空间提案──声音的涵洞(Sound Cave),对于流动性的追求与探索作出更成熟的总结,而朝着进化的方向再次跨出了一大步。
为了要与读者们共同分享这一份思想,伊东及事务所的年轻同事们,试着将潜伏于各个设计案背后设计思想的真髓,以一种让一般读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稳而明快的方式来加以阐明。作者选择了10个重要的主题,使用大量的图板与照片,并添加简短的解说,构成了这部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
本书的丰富精采程度对作者来说,虽然只能说是终于抵达了未知洞窟最起码的入口而已。然而只要接着往深处突进的话,或许便可以发现那个似乎令人充满期待而雀跃不已、迈向「建筑世界」的冒险正在等待着!
作者简介
伊东豊雄
1971年成立个人事务所,重要作品包括东京的「White U」(1976)与伊东自宅「Silver Hut」(1984)、横滨的「风之塔」(1986)、「长野县立美术馆」(1993)、「秋田县树海体育馆」(1997)、「仙台市宫城图书馆」(2001) 、「仙台媒体馆」(2000)、「松本市民艺术馆」(2004)、「Island City」(2005)等。近年来伊东豊雄除了在日本的业务之外,也有许多欧洲的设计案,包括伦敦的「Brugge Pavilion」(2002)与「2002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2002),目前正在进行的则有位于阿姆斯特丹的「Mahler 4 Block 5 办公大楼」、位于巴黎的「康亚杰医院」(Hospital Cognacq-Jay),以及位于西班牙托拉维亚(Torrevieja)的休闲公园。2005年伊东豊雄同时赢得台湾「台中大都会歌剧院」及「高雄2009世运会主场馆」国际竞图首奖。在2002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伊东豊雄获得第八届国际建筑展NEXT主办单位颁发的终身成就金狮奖。
伊东豊雄的着作则包括《风的变样体》(青土社)、《透层建筑》(青土社)、《伊东豊雄∕轻盈结构的细部》(The Detail of Light Structure)(伊东豊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编着,彰国社)、《建筑:非线性的偶发事件 从smt到迈向欧陆》(伊东豊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编着,彰国社)及《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伊东豊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编着,彰国社;中译本:田园城市)等书。
译者简介
谢宗哲 SHA Sotetsu
2000 成功大学建筑学系硕士
2002 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设计组修业
2007 东京大学建筑生产技术研究所建筑学专攻 博士
目前为Atelier SHARE 负责人
在空间设计 谘询协调 出版企划等领域中作多元角色的扮演
从分享的向度来参与建筑的创作活动
经典翻译代表作:
《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2002)
《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2007)
01 扭曲的格子(Grid)
02 动态的造型
03 动态的规则
04 混凝土森林
05 钢铁外壳
06 钢铁小屋
07 铝之家
08 手工家具
09 水的公园
10 消费之国
Interview
01 场的强度 佐藤信
02 柔软的形态 佐佐木睦朗
Discussion
01 就设计演绎法(Algorithm)所作的讨论
02 漫谈商业建筑
03 冒险的尾声
我从多年以前就一直想着要开办一间小小的建筑塾这件事了。这是因为我觉得为了养成一位好的建筑家,一定有什么是在大学里无法教导的事情存在的缘故。
在大学里教书的时候,偶尔会有「是否该说到那样的地步呢」而感到犹豫的时候。不过如果是私塾的话,就算毫不犹豫地传达非常个人的想法应该也没关系吧。并不是要让学生们用头脑来理解,我认为若不是整个身体全部都接受的话,所谓的设计思想是无法渗透进去的。
就算甚至是每天在事务所里见得着面的同事之间都有着无法容易传达想法的困难度在。明明就打算要非常明确地传达概念与意向,但在下一次的会议中整个重点核心却又偏离而感到无比沮丧的经验也所在多有。
到底该如何共同分享一份思想呢?在那样的时刻所想到的便是这本书的内容。我打算让事务所里的新人们试着去谈谈看最近所做的设计案。将潜伏于各个设计案背后的设计思想的真髓,以一种让一般读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稳而明快的方式来加以阐明。
我们选择了10个重要的主题,并各自大量使用图板与照片,再添加简短的解说。将整理出来的东西以每个月1或2次的频率彼此present并相互批评的方式进行。我们原本觉得这件事情是简单的而开始了这样的作业,然而后来却发现这个作业意外地非常困难。无论是文章或图板,愈是想要将它简洁化,其思想上的深度便更受到挑战与测试。编辑也是仅凭着一个「忍」字,一等就是1年多之后,才好不容易终于成了可以看的东西。如果这是设计作业的话,恐怕业主早就翻脸了吧。
即便如此,那么为何会将书的标题命名为《建筑冒险记10则》呢?这是因为这10年间,因着电脑科技的发达而持续开启了一个随时都会令人惊艳不已之「建筑世界」的缘故。
比如说,我们试着来观察一棵树的成长。不管什么样的树种都是反覆着分枝的这种机制来成长的。虽然分枝的这个规则本身是很单纯的,然而其分枝的方式却非常复杂。是必须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配合、以及保持自身的平衡等相对关系之下持续生长的。成长的行方(行迹与方向)并非是当初所决定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随时修正来保持其独自的平衡状态。因此1000棵树当中每一棵都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也没有哪一棵树才是最美的问题存在。
要创造出基于相对的关系所衍生出来的犹如有机体般的这种建筑,在今天已逐渐变得可能。为了实现这件事,有许多既定的惯例是不得不加以改变的。结构系统也好、模型的制作方式也好、施工的系统等等,都是不得不积极加以改变并进一步加以提升的吧。
不过,我们充其量也只是终于抵达了这个未知的洞窟最起码的入口而已。只要接着往深处突进的话,或许便可以发现那个似乎令人充满期待而雀跃不已、迈向「建筑世界」的冒险正在等待着我们。
2006年8月3日 伊东丰雄
EMERGING GRID
扭曲的格子
与不可思议的空间邂逅。
那犹如处于森林里
但同时也彷彿置身在洞窟的深处。
好似为自然温柔包围着
但总觉得某些部份,感觉上也有些抽象。
是在内部还是外部呢?
暧昧地
任何部位都像是连续在一起的那样。
在大自然当中
充满着许多快乐的场所。
「想要在那棵树荫底下看书」
「想要在那上头睡午觉」
有着很多如同身体那般
自然地对我们细语呢喃的
充满感觉的所在。
许多孔穴是由多个
彼此相连的洞窟建立起来的。
有些方向光线能够进得来、
但有些方向则是全然一片漆黑。
虽然也是被包围着
但却在各个方向彼此相连。
到底从哪里开始是外部、
而从那里到那里为止才是内部呢?
以前的人们都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居所
在森林中四处步行、来回环绕。
然后一旦找到了喜欢驻足的场所之后
便在那个地方的树上挂上树枝支架、
造出可以栖身的场所。
而这就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初的建筑。
人并不会突然在一无所有的地方盖出建筑物
而是领受了森林所赋予的场所感,
然后透过高明的利用方式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空间。
每块土地均具有其各自的
场所精神与能量。
经过选择场地的历程而建立起家园,
就会产生在那块土地上绝无仅有的风景。
而这样的风景接着又将
创造出那块土地上特有的生活,
使得活动的范畴得以扩展。
因着人们的居住使自然中原本具有的多样性
变得更加复杂,
这块土地的场所性,
于是得以更加突显。
那么,
在我们的城市里所盖的建筑物又是怎么样的呢?
几乎都是水平的楼地板
以及在事先就被决定好的间隔里摆进柱子,
然后镶嵌在那上面的是玻璃窗与隔间墙……
大致上是这样的一个构成。
这就是格子状系统。
这个只用几何学便得以成立的工业化结构系统,
是随着技术的进步
而于20世纪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结果。
虽然也能够造得很美丽,
但是走到哪里都长得一样,
尽是一些索然无味的空间不断地被重复生产。
就如同盛满了自然界当中的各种趣味那般,
难道就不能做些更自由奔放的建筑吗。
例如像堆积成层之洞窟般的集合住宅。
不管在哪个地方想做什么样的事,
都能让你的身体直接反应空间、体验讯息的那种建筑物。
于是
为了能够取代20世纪的格子状系统
经过我们的研究提出一组崭新的结构系统
我们将这个扭曲的格子系统命名为
Emerging Grid:成长型格子系统
这是以三次元曲面构成的
在拓朴学(topology)位相上极度自由的格子系统
20世纪的格子系统
虽然在任何部位都是连续的,
但只一味地强调均质性,
以致于产生出了与自然乖离的空间现象。
而这个Emerging Grid
虽然也是任何一处都呈现连续的状态,
在纵向上是长出如同克莱茵瓶(Klein bottle)那样管状相连的空间,
而在平面上则可以因应不同的建筑计画来选择区域的大小。
共有着不均质的连续与分散
Emerging Grid是只要展开一层,
就能发生如同波动的水面一般具有高低起伏的地板。
将其切为立方体的形状后,
这个看似森林、亦犹如洞窟般的
人造有机空间系总算是终于出现了。
借由这个Emerging Grid,
带有自然的乐趣,
而能更自由地直接反应在身体上的空间系统
于是有了诞生的可能。
冒险的尾声
思想的共有
伊东_关于这本书的制作是在整理事务所的近作的讨论中所开始的。既然要做成书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想的事情,以及关于还不甚了解的议题,都希望可以在一边讨论的过程中,同时将这些内容给编辑成册。然后,尽可能简单明暸地将我们对于建筑的想法加以传递与表达。这两点可以说是这本书最主要的课题。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想要找个事务所外部的人,而且是非建筑专业的人来设定成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那样的角色扮演,然后由她探访并实际体验我们的建筑作品来发出「这个建筑为什么是长成这样的呢」这一类的问题,再由我们来一边回答,一边对各个主题进行解读的这种构成。
此外,虽然是以进入本事务所第一年的年轻所员为中心来进行这项编辑作业,但实际开始之后便会知道「成为爱丽丝」的这件事是很困难的。因为要很自然地去发出「为什么」这样的疑问或许真的很不容易。结果,我终于明白我们似乎就也只能以建筑家的身分与角度来谈论这一切(笑),并以这样的形式来做出最后的整合成果。不过,就在这1年数个月之间,我们所进行的无数次讨论的过程里,也让我们对自身的问题得以从根本来加以思考与反省,而在有别于设计的某个意义上有了深刻的学习。
冈野_我在一进入事务所便即刻得到了要制作这本书的消息。最初去进行採访的是MIKIMOTO(100页)的工地现场。我个人感到极大震撼的是作焊接的工匠。他们不仅具有得以相当自豪的卓越焊接技术,同时也研发一些道具,配合各种想像来进行作业的姿势与态度着实令人感动。因着在现场许多智慧的交织与激盪,而做出那样完全平整的外墙可以说是事前难以想像的。
然后,在夜里所进行的外墙板材组装作业时,在OL与上班族来来往往的银座玛萝利耶大道上中止了车辆的通行,然后从那儿突然冒出大卡车的身影,看到了将外墙的金属板用吊车吊昇来进行组装的光景。在那一刻,没入银座夜空中的金属板非常漂亮,让我感觉到这个城市的街道是从这座建筑被兴建的那一刻便开始有了变化呢。
森山_为了整理好〈动态的造型〉的这章,于是便找学长们与结构工程师们就托拉维亚(32页)一案请教了许多相关问题。托拉维亚虽然是以「回转」的这个规则所创作出来的,不过在西班牙的现场,则是一边配合着部材零件并不断进行微调整,花了许多的时间才慢慢成形的。虽然说Bezier曲线还不能称得上是使用了设计演绎法的地步,不过这个建筑在概念上是可以成立的。当我知道那在实际的现场乃是靠着众多的人以手工做出来的成果,着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震撼。
御手洗_现在事务所想做的事情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我想应该就是想做出栩栩如生的空间的这个目标。在自然界当中的确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空间喔。然后将这个原理具体实现出来的其中一例,便是如同卷贝造型般的托拉维亚养生公园这个作品。
就这样,在直接冲撞具备生动造型的原理并将思考压缩的结果之下,而有了设计演绎法的产生。此外,为了撰写〈动态的规则〉这一章也做了许多的调查,虽然并没有实际去过Serpentine(52页)这个艺廊,不过或许在那儿有着一个极度不安定、却又同时取得平衡的状态,而创造出了与到目前为止的建筑截然不同的动态空间。是同时追求做法的原理与形式,然后在两者良好配合之际,或许便真的可以做出在空间体验上完全不同的新建筑。那个感受是非常有趣的。
此外,在看着本次所举出的案例,通常会有个关键性人物的登场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事。和ARUP的Cecil Balmond、新加坡的Cheng这些充满活力的人们一起进行建筑创作,让我觉得这或许就是让建筑物之所以能够栩栩如生的理由吧。
庵原_我进到事务所来已经有4年了,这本书的作业恐怕是最辛苦的一个个案了(笑)。换个比较温和的说法,也就是说实在是太困难了。也许那个image已经很接近了,然而在替换成语言的一瞬间,那个image却会变得越来越远,越是想追到它就会变得越来越看不到。那就像是匹前方被吊着红萝卜引诱,一直追着跑的马似的那种疲于奔命的状态(笑)。
〈扭曲的格子〉那一章,一开始是以「原始主义」(primitivism)这个标题来进行,是从「洞窟与树上的家不也是可以打破目前被均质之建筑物的困境吗」这样的提问来起头的,不过在某个时候突然和「衍生式格子」(emerging grid)的讨论接在一起。当时为了提供作为说明这个还不是很了解的「衍生式格子」的线索,而先做了这样的前置性研究与考察。而这个最初并不了解的事情,借由赋予一些语汇之后,而得以和其他的事情连结在一起,也就一点一点地渐渐理出头绪了。
做这本书觉得非常棒的,是比如说就算做了无数次的检讨来画出门的收头图面,一旦到了现场,被质疑「为什么非得做这么不寻常的事情」的时候,如果那时无法很清楚传达那当中到底有趣在哪里或厉害在哪里的话,那么现场的师傅是不会肯做的。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觉得算是对于那样的详细解说有了很好的训练。而实际上,目前在现场有时也会觉得能够说明的比较好了。
田边_我所负责的〈手工家具〉与〈消费之国〉,和其他的章节有点不同,主要是在谈论如何和人作好沟通来把建筑做出来的议题。对于HORM的工匠不需要透过语言的沟通就超越我们原先的意图,以及打造出让椅子的表面更加轻盈而流畅的技艺感到惊艳无比。另外,看着Vivo City(224页)的业主与事务所之间的一来一往,即便是彼此的想法有着冲撞,但却也逐渐互相调整而走得更近,而创造出了具有壮阔之美的海浪造型的建筑也是切身体会到的真实。
在採访Cheng先生的时候他提到了「没有价值的建筑就没有其创造的意义」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虽然也试图把自己的感受转换成语言来表达,但实在找不到适当的语汇,因此总有点搔不到痒处的缺憾。
伊东_就我的立场来说的话,那就像是在大学的研究室里的感觉似的,每个staff都可以带有个别的自由度来做出属于自己的提案。因此,有时候或许会以御手洗君的image来作为建筑发展的起点,有时候则会用其他人的意见来进行。为了以这样一个离散状态的前提来进行设计的话,唯有先做到思想的共有与分享才行得通。这么一来,才可能用别人的新image开始进行切换到自己的image里来,才能真正达到透过团队合作来进行创作的境界。
所谓的思想,听起来或许距离现实似乎很远,但我希望你们可以理解那会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一切喔。MIKIMOTO的焊接工说「这边是这样做的」与建筑的概念具有其表里的关系。若未能完善地传达的话,那么这本书不仅不有趣,甚至会连我们的意图都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我非常在意是否能讲得很容易懂,而让大家重写了5、6次才完成这样的一本书。
创作建筑的构想草图
东_有关于章节的安排我认为相当有意思。最初先拉出〈扭曲的格子〉这个概念,质疑目前世界上所充斥的直交格子这种编织方式可能遗漏了「更自由的状态」,然后再针对这个所谓的「自由」该以什么样的造型来对应,就大方向上作出表达。那是我们在意识建筑上的原型,或者说对于创作本身的最大动机。
借由这个意图来看托拉维亚这个案子时,思考向度上的运转与身体的动作在那当中很不可思议地得以连续,变成螺旋状的运动而重合在一起。不过那还仍旧是个很模煳的image。
将这个image给具体化的几何学到底是什么呢。在第三章〈动态的规则〉当中,我们针对这一点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是该以从Cecil Balmond那儿得到的灵感作为先行的主导呢,还是要以我们心里所存在的设计导向为主呢?不,那或许并不是主导与不主导的问题,而是在一来一往之间,因着复杂而会发现无法理解的领域。然后反而会出现如「只用设计演绎法可以做出建筑吗?」之类的疑问。
4至7章则是在探索为了将建筑或空间具体化的方法到底会是什么。接着以将身边的材料结构化,或者是加以表层化的这个作法到底能达成什么样的开展来做深刻的论述。借由这样的方式所创造出来的空间中,接下来还有与身体更接近的家具也登场了,在第8章提出了与建筑创作之间无差异的造型来对家具进行接触。
第9章所出现的盖薇亚公园,在原始的场所意象上有着非常强烈的性格,和第1章所讨论到的image于是就接上了。在围绕着建筑的冒险里不断追寻的过程中所连结到的世界,到底和现实的社会能发生多少的关系呢?就这一点则在最后一章来作论述。在这全部10章当中所做的探索,可以说是呈现了一个指涉出就我们目前在进行建筑创作上的真正动机与大方向上的构图。那或许也可以说是一种地图吧。那是在创作建筑时浓缩了各式各样的程序,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所做的呈现,因此制作这本书本身也成了一个有意思的个案。
伊东_关于各个主题的文章与视觉的构成,也想听听大家率直的感想与意见。
东_就4至7章来说的话,其实应该还有一些非得往下深刻挖掘探讨的要素才是,不过因为大家目前现场的经验还不足所以没办法,或许透过接下来所累积的经验便可以察觉问题吧。至于1至3章,由于是关于建筑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家一起思考讨论的这个动作对我自己来说也是相当新鲜的体验。
不过,在这里所描绘的都只是草图而已,在前方到底有什么还看不见。在这里将其言语化、成为议论的对象之前,还未显露在太阳光底下的如同海底冰山的绝大部份想必是更重要的吧。对于这个部份所抱持的好奇心,便是让1至3章的问题变得更加丰富的要素。
何谓冒险?
伊东_这一次,想问的是你们之所以在标题中使用了「冒险」这个字的原因。
庵原_我首先找了很多自然的照片,然后和事务所的作品摆在一起看。然后,我发现了有些相似的照片,觉得很有趣(笑)。那时之所以觉得有趣的原因是,觉得要去找出那当中的理由就有点类似冒险的缘故。
伊东_在1至3章中所讨论到的,和我们10年前所採用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10年前也曾提到了关于「作为流动体的建筑」,主要是思考如何将不安定以及动作中的事物加以形态化,不过并没能找到具体的方法。因此那时只能置换成20世纪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来尝试,而现在则似乎看到了一些採用其它方法来解决的可能性。这的确称得上是一种冒险呢。
御手洗_到底能达到多新的地方,我认为这在原本的意义上就是所谓的冒险。以现代主义为基准来思考摸索出新的造型,并加以语言化。在那里,存在着作为事务所的中心思想,迈向崭新境地的这件事本身于是也就有了冒险的本质。
伊东_你们是怎么样感受或看待所谓20世纪的现代主义呢?如果现代主义没有体质化的话,那么就算是用设计演绎法来做建筑,也不能算是冒险吧。
现在的日本效率很好,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安全的地方。但是一开始做建筑的同时,却又会近碰到一些无法做到满意为止的事而感到焦虑不安的状况。不过即便如此,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努力?我希望你们到现场去的话可以体会一下这份心情。
田边_就在重写了好几次的过程中,伊东先生告诉我说「用言语来写其实和作设计是同一件事」,而我自己也这么觉得。如何将在各别的个案中所思考的事情转成语言来作出造型的这件事,便是对我而言的冒险。
伊东_嗯。我认为写文章与做设计这两件事是相等同的。想要做出这样的东西而苦苦地闷着想时,若能够找到一句话来加以表达,就表示这样的设计是可行的。只要能找到对于自己来说真的完全明确、并只属于自己的语言的话,那么对于他人,针对这样的造型到底帅在那里、好在那里也就可以沟通了。我认为制作这本书的一连串考验,其实便是一个如何发掘出这类语言的训练。
自由的建筑
森山_有件事情想要请教一下伊东先生。就如同Marc-Antoine Laugier所说的那样,在自然当中插进水平的楼板,那就成了建筑。虽然说有部份我们也是如此相信的,不过比如说台中歌剧院(8页)的楼板并不完全是平的,这样的曲面构成甚至到了会让人觉得这或许不能称之为建筑的地步。那么到底是要具备什么才叫做建筑呢?
伊东_Marc-Antoine Laugier想讲的,与其说是讨论水平的地板与垂直的柱这些元素,倒不如是在阐明和自然不同,而是借由有别于自然界的独立秩序所创造出来的、与自然完全异质的空间就是建筑的这个观念。这虽然也是所谓的人类的理性力量,但越加是被形式化那么建筑就越会权威化而成为「神的馆」。
我的想法是希望可以从那形式当中解脱出来。想保有自由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价值观。一旦被形式所左右的话,那么人类的生命力与丰富性等特质就会流失。那么能多少尽可能享受一点自由的建筑会是长什么样的呢?我觉得这会是赋予我创造建筑的最大冲动与原动力。
不过,实际上业主、法的规制与经济考量等现实的诸多条件当中,「这个混帐」、「为什么非得对这样的事情执迷不悟呢」之类的,这样的挫折还是会产生的(笑)。在30岁的时候,那些是稍微直接地转为面对建筑了(笑),而现在对于这样的挫折则是「不是还有更多有趣的事情吗?」「不也有着更丰富的可能吗?」等等,大家可以共有的想法该如何去改变呢之类的。即便仍旧还有着没办法好好解决的地方,但持续的思考永远会是最重要而基本的价值。
伊东豊雄的作品,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他的建筑充满了生命力,仿佛有自己的呼吸和灵魂。《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这个书名,预示着一段充满未知和发现的旅程,我迫不及待想要跟随他一同前往。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他作品中的“模糊边界”和“多义性”。他如何通过设计,让建筑空间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引发观者丰富的联想?我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他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技术与艺术,从而创造出那些既有深度又充满魅力的建筑作品的。
评分每次看到伊东豊雄的作品,我都会被他那种将自然元素巧妙融入建筑的功力所折服。他的建筑仿佛能呼吸,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像一部充满探索精神的建筑画卷。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他在不同项目中所应用的创新技术和材料。例如,他如何利用参数化设计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实现那些复杂而富有生命力的曲面?我猜想,这背后一定充满了无数次的尝试和突破。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他在设计过程中,是如何平衡美学、功能以及可持续性这几个维度的。
评分伊东豊雄的建筑,总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和人文关怀。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空间体验的思考。《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他的建筑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会如何展现他作品中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他如何打破室内外的界限,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我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他在设计过程中,是如何运用光影、色彩和材质,来营造出那种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空间氛围的。
评分伊东豊雄的作品,我一直很着迷,尤其是他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仿佛在呼吸的建筑。这本书的标题《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光是听起来就让人充满好奇,不知道他这次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建筑旅程和深刻的思考。我一直觉得,伊东豊雄的建筑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种对自然、对人体、对光影的极致探索。他总能找到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将最前沿的科技与最朴素的材料结合,创造出那些既有未来感又不失人情味的场所。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几个我非常喜欢的项目,比如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我曾经亲自去过那里,当时就觉得它像一个巨大的、有机的生命体,各个空间之间的过渡是如此流畅自然,好像浑然天成。在书里,我希望能看到伊东豊雄在设计这个项目时,是如何思考“声音”与“空间”的关系的,是如何通过建筑的形体来引导声波的传播,让每一个座位都能获得最佳的听觉体验。而且,它外表的那些曲面,不像是简单的几何切割,更像是经过亿万年风化形成的岩石,充满了力量感和时间的沉淀。不知道书中会如何解读这种“仿生”的设计理念,是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的。
评分对于伊东豊雄,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对于“轻盈”和“流动”的极致追求。他的建筑很少给人沉重压迫的感觉,反而像是随风飘动的羽毛,或是水中荡漾的涟漪。《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仿佛能跟随他一起踏上一段充满惊喜和启发的旅程。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他作品中那些独特的“穿透性”设计。例如,他如何利用光线和材料的组合,创造出既有私密性又不失通透感的空间?他有没有在书中分享一些关于“视觉游戏”的思考,是如何通过建筑的形态和结构,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体验的?我很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他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地限制和功能需求时,是如何跳出固有的框架,找到那些最“伊东豊雄”式的解决方案的。
评分伊东豊雄的设计,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冒险精神和探索的乐趣,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阐述他作品中那些“有机”的形态和“流体”的空间。他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生命力的建筑语言?我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他在设计过程中,是如何思考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空间的设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
评分伊东豊雄的作品,总是带给我一种“未来已来”的惊叹感。他的设计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大胆地探索建筑的可能性。《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建筑探索充满期待。我一直觉得,他的建筑不仅仅是给身体提供庇护,更是为心灵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深入解析他作品中那些“不确定性”的设计。比如,他如何通过结构的创新,创造出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形态?他是否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设计过程中,对于“随机性”和“自组织”的思考,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融入建筑?我非常期待能从书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于“建筑”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未来建筑发展趋势的独特预判。
评分自从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照片,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那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感觉,以及玻璃穹顶下洒下的斑驳光影,简直就像梦境一般。这本书的标题《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让我非常期待能从里面读到关于这个项目的幕后故事。我一直很好奇,他是如何实现那种“无柱空间”的,是如何让整个建筑看起来那么轻盈、那么通透的。我猜想,这背后一定有非常精密的工程计算和大胆的创新。 我很想知道,在伊东豊雄的眼中,美术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容器,更应该是一个与观者产生互动、激发想象力的空间。他是否在设计中融入了某种“游戏性”,让人们在其中行走、探索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体验?这本书的“冒险记”这几个字,就暗示着某种挑战和突破,我期待能从中了解他在克服技术难题、打破常规思维时所经历的种种“冒险”。也许,他会在书中分享一些当时不为人知的失败尝试,或是颠覆性的想法,这些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
评分我一直对伊东豊雄的建筑风格充满好奇,特别是他那种打破常规、拥抱未知的精神。《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让我跃跃欲试想要一探究竟。 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分享一些他关于“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设计理念。他如何通过建筑的形态和结构,来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和参与感?我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他在面对复杂的设计挑战时,是如何运用创新思维来找到突破口,并最终创造出那些令人惊叹的作品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伊东豊雄的设计哲学中,最打动我的就是他对“模糊性”的追求。他不会轻易地将空间定义清楚,而是留给使用者很多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像是他设计的那些“思考之屋”或是“草原之家”,都充满了这种流动感和不确定性,反而能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记10则》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探索未知、挑战边界的意味。 我迫切想知道,在书里他会如何阐述他对“建筑”本身的理解。他是否认为建筑是死的还是活的?他是否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建筑语言,能够超越传统的功能性,而更多地触及人的情感和精神层面?我特别好奇,他会在文中分享哪些关于“自然”与“人造”之间界限的思考。伊东豊雄的建筑,总有一种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感觉,仿佛是大地生长出来的。不知道书中会不会有关于他在项目选址、材料运用上,如何体现这种“在地性”和“生态性”的精彩论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