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族耗费三代五十年光阴所建造的江户城,以及不舍昼夜展现活力的城下町,在一六五七年正月二十日的明历大火陷入熊熊烈焰,短短两天之内,五十年的成果转眼化为灰烬,十万人的亡灵在无情唿啸的寒风中徘徊。
肇基于安土桃山时代的都市建设技术,竟然如此不堪一击,这让德川幕府深感惊骇。然而再多惊骇也无济于事!幕府在安定民心、抚恤灾民之余,提出了重建江户町的崭新计画。正月二十七日,幕府旋即进行江户的都市计画实地测量。他们引进西洋测量术,以3250:1的比例尺绘制地图,范畴远及未来江户可能发展的深川、本所、浅草、下谷、本乡、小石川等周边地带,这就是后来有名的《江户大绘图》。
记取明鑑,一条护城河无法隔绝来自城下町的火焰,因此,幕府在城廓内辟建「防火区」,并于三月十五日开始江户城的再造工程。两年之后,屋顶全部改用铜瓦和土瓦的本丸御殿重建完竣,以防御功能为主的大天守阁也囿于实际功能而不再兴建,江户虽成为「没有天守阁的城下町」,但在防范都市灾害方面则有长足进展。
原本热闹的町人地也广辟防火堤和防火地,狭窄的马路从原本的五.九公尺拓宽为九.九至十一.八公尺。一六六○年架设在隅田川上的两国桥,更拓展了江户的幅员,连结了武藏国(东京都)和下总国(千叶县)。江户,不再是武藏一国的城下町而已;江户,已成长为一座大型都市--大江户。
町人文化也由此蓬勃发展,歌舞伎、大相扑、路边摊荞麦屋、花街柳巷「新吉原」、浮世绘、趣味漫画、浮世风吕和浮世床……江户百姓在灰烬中浴火重生,发挥喧哗本色,共同谱写一部至今不褪色的「江户文化史」。
作者简介
内藤昌(NAITOU AKIRA)
1932年出生于长野县。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系。工学博士。曾担任东京工业大学以及名古屋工业大学教授,目前为爱知产业大学校长。从事日本都市史和日本建筑史的专业研究。曾荣获日本建筑学会奖。本书是以从物理学角度介绍江户町建设过程,而发表广受泛瞩目的《江户和江户城》(鹿岛出版会)为依据,又历经十五年的累积研究成果,以更简洁浅显的文字撰写而成,内容更为通俗易懂。着作有《新桂离宫论》(鹿岛出版会)、《桂离宫》(讲谈社)、《江户图屏风》(每日新闻社)、《日本城的历史》等。
绘者简介
穗积和夫(HOZUMI KAZUO)
1930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在经历松田平田设计事务所的磨练之后,成为一名自由的插画家。过去,穗积和夫一直专擅于汽车和男性时尚等领域,如今却转向致力于描绘带有浓厚历史风味的日本建筑物和城市等主题,并以本系列作品为代表。目前身兼长泽节.Mode.Seminar及京都设计专门学校的讲师。着作有《描绘日本的建筑与城市风貌》(彰国社)、《成熟的男人更需要追求时尚》(草思社)、《你是穿衣服还是被衣服穿?》(三一书房)、《汽车插画》(大卫社)。共同着作有《建筑绘本:日本建筑的形式》(彰国社)等书。
译者简介
王蕴洁
喜欢阅读,借由阅读日文着作以了解另一种文化。时时期许自己忠实扮演好文字媒介的角色,让更多读者了解「原味」日本。
译作:《别烦忧,开心就好》、《博士热爱的算式》、《沉落的黄昏》(以上为麦田出版);以及《白色巨塔》(中、下)、《现在,很想见你》、《江户町》(上)等书。
火灾和争吵是江户的特色
大型都市的实地测量
江户城的改造
改造武家地与寺社地
町人地的改造
市区的扩大
两国桥
大江户八百八町
江户歌舞伎
芭蕉庵
汤岛圣堂和学问所
天文台
享保改革
小石川养生所
都市绿化运动
耐火建筑的普及
改革后的街道
巷弄大杂院的诞生
江户人的诞生
都市的生理──上下水道
宽政的还人政策
学问所和寺子屋
「活力」文化
两国开河
大相扑和街头艺人
参观戏剧表演
料理茶屋与荞麦屋
新吉原和冈场所
从美女图到漫画
研究兰学
流行神
浮世风吕和浮世床
大江户的交通问题
市区的界定
江户四宿的发达
超高密度社会
都市犯罪的发生
黑船来航
安政大地震
市区动乱
让出江户城
這是一本讓我欲罷不能的書籍。閱讀《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就像是參與了一場盛大的歷史劇。它不僅僅是單純地記錄一個城市的故事,更是透過這個城市,折射出整個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演進。我特別著迷於書中對「尺度」的變換。從宏觀的城市規劃,到微觀的街區細節,作者總能在不同的尺度之間自如切換,將複雜的歷史畫卷,以最生動、最真實的面貌呈現出來。它讓我了解到,一個大型都市的形成,是無數個微小元素的匯聚與累積,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建築,每一個事件,都可能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對「發展」這個詞有了更立體的認識,也讓我對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和關懷。
评分老實說,我當初在書店翻到《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這本書,腦中閃過的念頭是:「江戶町?這個名字聽起來好熟悉,但又有點陌生。」因為我對日本歷史的了解,大概就停留在比較概括的階段,像是明治維新、武士道精神等等,對特定城市的發展史,尤其是江戶這個舊稱,其實沒有太深入的研究。再加上書名有個「下」字,直覺告訴我,這應該是某個系列作品的續集,而我可能錯過了前面。不過,由於本身工作和生活圈的關係,我一直對城市規劃、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經濟發展如何塑造一個都會區有著濃厚的興趣。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台北、東京、還是倫敦,大型都市的擴張和轉變,往往牽動著無數人的生活,也反映著社會的脈動。所以,儘管對「江戶町」的具體內容不太確定,但「大型都市的發展」這個副標題,瞬間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開始想像,這本書會不會從不同面向,去解析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是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逐漸成長、演變,甚至面臨挑戰?它會不會探討人口遷徙、產業變遷、或是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演進?抑或是,它會聚焦在某些關鍵的歷史事件,如何成為都市發展的催化劑?這些問題在我腦中盤旋,讓我忍不住想進一步了解這本書究竟能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评分《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這本書,完全超出了我對單純的歷史紀錄片的想像。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社會學研究,帶領我深入探討了一個大型都市如何從無到有,又如何在變遷中不斷重塑自身。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韌性」的描繪。無論是面對自然災害,還是社會變革,江戶町似乎總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機,並重新出發。這種不斷自我修復、自我超越的特質,讓我覺得,這個城市的故事,對於我們當代正在經歷快速發展的許多城市,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它讓我看到,一個城市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它的繁榮,更在於它能夠承受得起風雨,並且從挑戰中汲取力量,不斷向前。這是一本讓我深思,並且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書。
评分對我而言,《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演變」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它並非簡單地將過去的歷史歸類整理,而是揭示了城市發展中那些潛藏在表象之下的動力和邏輯。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結構的分析,讓我得以一窺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做出選擇,進而影響了城市的面貌。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寫城市發展時,那種既宏觀又微觀的視角。它既能看到宏大的規劃藍圖和時代變遷的大趨勢,又能捕捉到小人物的日常瑣事和情感波動。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讓我在閱讀時,彷彿置身於那個時代的街頭巷尾,感受著城市的脈動。它讓我思考,當代許多城市發展面臨的挑戰,例如空間不足、環境負荷、或是社會不平等,或許在歷史的長河中,早已埋下了伏筆,也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评分《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發展」這個詞的書籍。過去,我總以為「發展」就是一味地追求規模的擴大、經濟的成長。但透過這本書,我開始理解,真正有意義的發展,是建立在對過往歷史的反思、對當下社會需求的體察,以及對未來願景的規劃之上。書中對於都市結構演變的詳細闡述,讓我看到,一個城市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碰撞,甚至犧牲,才有了如今的樣貌。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城市景觀,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和人文情感。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社會階層如何利用和塑造空間的描寫,這讓我了解到,都市的發展並非是單一的、線性的,而是由無數個體的選擇和行動交織而成的複雜圖景。這種對「多重性」的強調,讓我覺得,這本書更具備了啟發性和批判性。
评分《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在於它讓我看到,「發展」背後所蘊含的複雜性與人性。它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年代紀事,而是充滿了當時人們的夢想、掙扎、以及他們如何用雙手去構築屬於自己的城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互動」的描寫。城市發展,其實就是人與人、人與空間、以及人與歷史之間不斷互動的過程。書中對不同社會群體如何爭奪資源、如何協調利益、以及如何共同創造城市空間的描繪,讓我對「社群」與「歸屬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一個成功的都市,不僅僅擁有現代化的建築和便捷的設施,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凝聚人心,讓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一份真實的連結與溫暖。這本書讓我看到,都市的發展,最終還是為了人。
评分我一直對城市發展的議題很感興趣,尤其是一些歷史悠久的城市,它們的變遷軌跡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智慧。《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將我帶入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歷史場景,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一個大型都市的誕生與成長。我特別被書中對於「機能」演變的深入探討所吸引。從最初的行政中心,到商業的匯聚之地,再到文化藝術的發源地,江戶町的每一次轉型,都伴隨著社會結構的重塑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這些轉變背後的動力與影響,讓我深刻體會到,城市發展並非一成不變的公式,而是充滿了變數、挑戰,以及無限的可能性。它讓我思考,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又該如何為我們的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讓它能夠持續地發展,並且更好地服務於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個人。
评分坦白說,我在閱讀《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之前,對「江戶」這個名字的聯想,主要還停留在浮世繪、歌舞伎等比較表層的印象。然而,這本書卻打開了我對這個城市更為宏觀的視野。它不只描繪了建築物的興衰,更深刻地探討了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是如何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不斷地進行自我調適與演進。我特別佩服作者在梳理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時,所展現出的清晰邏輯和豐富的史料。書中對於不同時期城市功能的分化、產業結構的轉變,以及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影響,都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這讓我了解到,一個大型都市的形成,絕非偶然,而是多種力量匯聚、相互作用的結果。讀完之後,我對「都市發展」這個議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能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模樣。
评分閱讀《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的過程,就像是搭乘時光機,親身經歷了一段令人屏息的都市變遷史。我特別著迷於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社會結構的細膩描繪。它不只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羅列,而是將歷史人物的聲音、市井小民的生活點滴、以及當時的社會氛圍,都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從最初的規劃雛形,到人口的激增,再到商業的蓬勃發展,作者彷彿一位功力深厚的說書人,將複雜的歷史脈絡,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故事。我尤其對書中探討的「空間」如何被定義與利用感到印象深刻。一個城市的發展,往往伴隨著空間的重新劃分、功能的轉移,以及社會階層對空間的爭奪。這本書讓我看到,江戶町是如何在有限的地理範圍內,巧妙地容納了日益增長的人口和多元的活動。它不僅僅是建築物的堆疊,更是社會關係、經濟活動、以及文化符號在空間上的具象化。這種對「場所精神」的深度挖掘,讓我覺得,理解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只是看它的硬體建設,更要感受它流淌在血脈中的人文氣息。
评分《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籍。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段地方的歷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創造、改造、以及適應城市生活的宏大敘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有機性」的強調。它讓我知道,一個城市並非死寂的建築群,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存在,它會呼吸、會成長、會面臨挑戰,並且不斷地進行著自我更新。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社會組織、經濟模式、以及文化風貌的細緻描寫,讓我得以從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為什麼江戶町會走向今天的樣貌。這種對「過程」的重視,讓我覺得,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睿智的嚮導,一同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索一個偉大都市的成長軌跡。它也讓我開始反思,在我們居住的城市中,有哪些歷史的基因正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又將引領著我們的未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