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建筑师黄健敏策划,各领域学者负责执笔
以「人人都是公共艺术家」为前提的台湾公共艺术整体纪录
「空间景观.公共艺术」系列,以公共艺术概念进入世界上面积最大国家之着作
呈现俄罗斯兼具古典与烈性、禁制与自由、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与文化
幅员辽阔、地处高纬的俄罗斯,在文学、音乐与舞蹈等艺术表现上,向以融合贵气的古典素养与民间的刚强烈性为特征。柴可夫斯基的丰富情感、托尔斯泰的人道关怀、塔可夫斯基的深刻诗意、李希特的精准演奏,都可见俄罗斯依其风土形成的刚悍民族性,贯穿在各个艺术家的缜密艺术技巧中。本书便以这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为对象,由我们对苏联铁幕时期的深锁印象出发,透过对俄罗斯的公共艺术与历史建筑的逐一探访,引领读者走近在既有印象背后,兼具着古典与烈性的俄罗斯文化。
「公共艺术」一辞在俄罗斯的出现,是于1991年苏联解体后,随着资本主义在俄罗斯社会的兴起而逐渐形成的。此一名辞的晚近出现,虽然一方面暗示着欧美资本主义开进俄罗斯文化的强大声势,而另一方面,或许可说它为俄罗斯的历史建筑,与林立在街头巷尾的雕塑、壁画和各种标志,提出了新的观看视角。「『公共艺术』的概念……包含了自然与历史的轨迹,象征人类建造家园的愿景与共同生活的记忆。」在作者于前言所述的「公共艺术」的概念底下,本书所蒐罗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作品,或可投射出俄罗斯自20世纪以来概括的文化与历史切面。
本书沿循着俄罗斯自沙皇统治、苏联时期至苏联解体后各国独立的历史轴线,探访与欧美「公共艺术」概念旨趣相符的纪念碑、雕塑、壁画、招牌与各式公共建筑作品,包括莫斯科城栉鳞互映的新旧建筑、克里姆林宫政教合一的宫殿设计、凭弔与娱乐并行不悖的红场、有「地下宫殿」之誉的莫斯科地铁系统、象征史达林时期统治的七栋摩天楼、以党国诉求为依归的写实主义雕像和壁画,以及融合传统俄罗斯文化元素与国际文化潮流的地方商店,使它们成为探看俄罗斯民族共同记忆的窗口,进而使我们在熟悉的欧美文化以外,也和生活在他方的不同民族有所亲近。
本书作者马晓瑛于俄罗斯求学与生活多年,在她如数家珍的引领下,读者可随着书中叙述,逐步描绘出俄罗斯沉稳坚毅、同时也鲜艳活泼的文化与艺术性格。
名人推荐文
「社会写实主义」的公共艺术风格,在苏联时代有极成熟壮观的表现。本书在作者旅俄多年的研究观察下,对其有非常精采的图文介绍。
——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所专任教授 苏宪法
本书清楚介绍俄罗斯公共艺术各个阶段特色,是台湾少见深入探讨俄罗斯艺术的作品。
——中山医学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何信翰
很高兴看到马晓瑛再度推出新着作!这本书深入介绍俄罗斯公共艺术的表现,是一本让读者拓展见闻的好书。
——交通大学通识中心助理教授 陈仁姮
作者简介
马晓瑛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绘画博士。曾任国内大学艺术科系讲师、艺术家杂志驻俄记者、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绘画系助教,目前从事绘画创作与写作。
绘画作品个展与联展包括诚格画廊联展(1999)、静宜大学艺术中心「不妥协的写实主义人物绘画」作品个展(2004)、世华银行中、青辈画家作品联展(2005),油画作品「原住民系列」于2006年获邀参加圣彼得堡艺术家协会秋季沙龙展。
着作包括《不妥协的写实主义人物绘画》(2004)、《俄罗斯圣彼得堡艺术行旅》(艺术家,2004)、《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艺术家,2007)。
序 人人都是公共艺术家(编辑部)
第1章 前言——政治与艺术激盪下的火花
第2章 沙皇时期——辉煌壮阔的开始
第一节 首都莫斯科的建城规划
莫斯科的建城历史——河畔的放射状城市
令人望之生畏的全国行政心脏
莫斯科——新旧合一的综合奇景
第二节 最早、最完美的公共艺术——克里姆林宫
伊凡钟楼
克里姆林宫内的教堂
教堂广场
红场——政治与休闲多功能的美丽广场
列宁墓
谷姆百货公司
第3章 苏联时期——极权恐怖统治
第一节 莫斯科地铁——华丽的地下宫殿
地上与地下双轨系统下的宫殿美学
环线地铁
第二节 大型雕塑纪念碑——俄罗斯写实主义内涵
伟人纪念碑
事件纪念碑
意识型态的大型雕塑
捍卫莫斯科的精神象征
俄国写实主义艺术
写实主义的内涵
第三节 铁幕下的建筑结晶——史达林时期的建筑特点
苏联时期党国领导的市政品味
史达林时期的建筑特点
世界苏维埃宫殿
超大国营饭店——冷战前、中、后期的饭店建筑
构成主义的建筑运动
构成主义的问题与其没落
不断斗争的政治性格——赫鲁雪夫式的建筑
冷战后期的苏维埃国际形象
「党文化」的建筑作品反思
政治强暴艺术与盲从现象
第四节 重返二次世界大战场——伤痕历史与公共艺术
关于二次大战的血腥记忆——史达林格勒战役
士兵平均在前线的寿命为一日
马马叶夫高地上的雕塑杰作〈祖国之母〉
成功公共艺术品的草拟与诞生
第4章 苏联解体后——从悲情迎向未来
第一节 苏联解体前后的公共艺术
乌托邦专制法规的正反效应
新的艺术协调问题
认同感是被创造的,不是天生的
苏联解体后的艺术活动
新的公共艺术
第二节 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公共艺术作品
艺术带来希望也带来绝望∕除了列宁还有什么?
敲响沉寂的自觉
关于「认同」
前言:政治与艺术激盪下的火花
「公共艺术」是近代欧美社会的产物,早期俄国并没有这个名词,在沙皇与苏联时代,一切财产都属于沙皇或党所有,直到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社会逐渐走向资本主义之后,才有「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品」这样名词的出现,足见俄罗斯和欧美社会的文化历程有很大不同。然而「公共艺术」的概念却早就伴随文明而诞生,意义广泛的包含自然与历史的轨迹,象征人类建造家园的愿景与共同生活的记忆,观察俄罗斯公共艺术品质与环境的互动,可发现三项指标:居民文化水平、主事者的执政方向,以及艺术家的贡献。
俄罗斯的历史是战争、斗争与血泪编织而成的,承载了太多痛苦与悲欢离合,因此民族性多有悲愤挣扎、顽固坚强的性格,这也是它的艺术特点及甩不掉的历史包袱。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使这个国家经过列宁与史达林的极权领导,二次大战后,美、苏进入冷战时期,苏联成为西方世界口中的「铁幕领导者」,这个时期在苏联政府的领导下,市政观瞻在公共空间方面创造了辉煌成就,无论是广场纪念碑还是运输系统,公共空间的美化,主题多呈现:歌颂军权与神权的建筑、政治领导人物的铜像、纪念两次世界大战或科学家与艺术家等之重大贡献的综合性纪念广场。
苏联时期兴建的大型纪念碑,树立了一种独特的时代精神,「社会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影响全世界由共党领导的国家,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国大陆。苏联政府制定法规,领导(或是强迫)艺术家用成熟的艺术语言,将社会主义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例如大部分政治人物雕像鲜少是立正呆板的姿态,而且表情、动态都是万中选一,经过严格的筛选修正,以体现作品的艺术张力。
苏联解体后的十年,俄国政治与经济体制全盘瓦解,无辜百姓的生活困顿难捱,对人民与政府来说,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是当务之急,谈不上创造与建设,未来俄罗斯的命运将往哪里去不是本书讨论之题目;但是,观察世界的发展,笔者认为俄罗斯的文化保存经验,确实有值得他国借鑑之处。今日俄罗斯已被世界商业评鑑协会列为「金砖四国」之一,可见其未来的实力不容小觑。
《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我以前对俄罗斯的印象,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文学和音乐层面,而这本书则打开了我对俄罗斯视觉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全新认知。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公共艺术的呈现,就像一幅幅历史画卷,从沙皇时代的辉煌壮丽,到苏联时代的激昂磅礴,再到后苏联时代的多元发展,都一一展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莫斯科地铁站的介绍,这些地下空间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简直就是一本流动的建筑艺术史。
评分《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这本书的编排和设计都非常用心。每章节的切换都过渡得非常自然,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到微观的建筑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建筑风格的对比分析,例如,将巴洛克风格的冬宫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喀山大教堂放在一起比较,能够清晰地看出不同时期审美情趣的演变。同时,书中也关注到了非莫斯科、圣彼得堡地区的公共艺术,例如,一些苏联时期在偏远地区建造的工厂和文化宫,虽然规模不及首都,但同样充满了时代特色,这使得我对俄罗斯的认知更加全面。
评分《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俄罗斯文化的新窗口。我一直对俄罗斯民族那充满力量的艺术风格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书中精选的图片,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也很棒,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圣彼得堡冬宫的介绍,那宏伟的建筑群,精美的内部装饰,都让我赞叹不已。而书中对苏联时期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雕塑和纪念碑的解读,也让我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简直就是一本视觉飨宴,我刚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开,那厚重感和精美的纸质就让人觉得物有所值。书中的图片质量绝对是顶尖的,无论是宏伟的沙皇时期宫殿、庄严的东正教教堂,还是苏联时期那些充满力量感的雕塑和建筑,都以极其细腻的细节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圣彼得堡滴血救世主教堂的介绍,那复杂的洋葱头穹顶和外部马赛克装饰,在高清图片下简直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工匠们当年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有莫斯科的红场,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殿堂,克里姆林宫的城墙、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色彩斑斓,以及列宁墓的肃穆,都被书中精美的照片捕捉得淋漓尽致。
评分翻阅《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我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从沙皇时代的奢华巴洛克到苏联时期的前卫构成主义,俄罗斯的公共艺术和建筑风格演变在此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书中的文字虽然没有过多堆砌学术术语,但却能清晰地勾勒出每一件作品的时代背景、设计理念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与历史意义。比如,在解读那些苏联时期充满象征意义的雕塑时,我才了解到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更是那个时代集体主义精神、工业成就和对未来憧憬的具象化表达。而书中对莫斯科地铁站的设计分析,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这些地下空间被艺术家们打造成了“地下宫殿”,每一座车站都有其独特的设计主题和装饰风格,堪称公共交通设施的艺术典范。
评分对于一个对俄罗斯历史文化一直充满好奇的台湾读者来说,《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我一直对俄罗斯那深沉而又充满激情的艺术风格感到着迷,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望。书中对俄罗斯各个时期公共建筑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展示,更像是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度挖掘。例如,对于那些二战时期为纪念牺牲者而建造的纪念碑和雕塑,书中的描述让我深刻感受到俄罗斯人民在苦难中表现出的坚韧和不屈。而那些充满童话色彩的洋葱头穹顶,则又展现了俄罗斯民族浪漫而又虔诚的一面。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审视俄罗斯的公共艺术与建筑。《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建筑和雕塑,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解读这些艺术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我被书中对那些宏伟的沙皇宫殿的描绘所吸引,也对苏联时期那些充满力量和理想主义的公共建筑印象深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俄罗斯的公共艺术和建筑,是其民族精神和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
评分读《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俄罗斯的公共艺术和建筑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追求,更是其国家历史、政治和社会变迁的直观体现。书中对苏联时期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雕塑和宣传画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与现实。例如,那些描绘工人和农民形象的雕塑,传递出一种强大的集体主义力量,而一些早期构成主义的建筑设计,则充满了对未来世界的乐观想象。这种将艺术与政治紧密结合的现象,在西方国家并不常见,但在俄罗斯,它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知识量非常大,而且内容组织得非常有条理。《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充满深度和广度的学术性读物,只是它用一种非常亲民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在阅读中,对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例如,巴洛克、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以及构成主义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每个时期代表性建筑的剖析,都深入浅出,让即使是建筑领域的门外汉,也能读懂其中的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之高,简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翻阅《辉煌的俄罗斯公共艺术与建筑》时,常常被那些大尺寸、高分辨率的图片所吸引。无论是圣彼得堡夏宫的喷泉雕塑,还是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外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文字部分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例如,对于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每一座小教堂,都有详细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其宗教含义和建筑特色。对于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俄罗斯建筑师和艺术家,书中也提供了简介,让我能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创作生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