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建筑书房】,放眼中外古今建筑思维与想像
由国内建筑学者汉宝德执笔,为读者砌造的认识建筑入门
在国内的建筑书写中,能游走于论理与散文之间,而让建筑的理论深度与生活味浸透于文字中的,非建筑家与学者汉宝德莫属。现任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的汉宝德,早年曾主持《百叶窗》、《建筑双月刊》、《境与象》等建筑杂志,历任东海大学建筑系教授与主任、中兴大学工学院院长、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等职务;在建筑实案外,亦从人文思考与建筑美学的融合出发,写作包括《汉宝德谈美》、《汉宝德亚洲建筑散步》、《为建筑看相》、《汉宝德谈建筑》、《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等二十多本着述与数十篇学术论文,为国内少数具深厚实务经历、学理涵养与文化深度的建筑学者之一。
汉宝德于国内建筑界的导师地位,使他足以成为谈建筑教育的首要人选。《认识建筑》即是汉宝德以一贯简素俐落的文字,为初见建筑之美的一般读者砌造的一段认识建筑的引述台阶。作为以「让建筑走向大众」为目标的【建筑书房】系列着作之一,本书从建筑的要素、与文化的关系、容貌、结构、功能、造型至空间,以分为十章的陈述逐步将实用意义上的「建筑物」,引渡为文化视角中的「建筑」,以浅白的文字缔构起建筑作为一门学理领域的科学、文化与艺术面向,为汉宝德在建筑文章选集之外,针对一般读者撰写的系统性建筑述介。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唯有读至本书末章,进入建筑在实与虚之间的逻辑与美学辩证,我们彷彿才得以掌握建筑这门学问自建立以来以实用和抽象之争为主轴的历史,也才得以了解汉宝德架筑在科学与艺术价值之并呈上的建筑观,和他据此规划的建筑教育蓝图。
作者简介
汉宝德(Han Pao-teh)
1934年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1958年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1964年赴美留学,先后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及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等学位,1967年返国迄今。主要经历为: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筹备主任及馆长、国立台南艺术学院筹备主任及校长、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等。现职担任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文建会委员、台北市文化局顾问等。
早年于建筑系就学期间便创办了《百叶窗》,尔后至1970年代,陆续出版数份建筑专业杂志,致力推动台湾现代建筑思潮,冀探讨建筑设计思想与社会人文之关联等课题。着作等身,至今仍持续创作中。包括:《建筑的精神向度》、《建筑?社会与文化》、《为建筑看相》、《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汉宝德谈建筑》等书。
在建筑方面,汉宝德于回国初期设计之落韶山庄、天祥青年活动中心等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代建筑立体派风格,但随其思想转念为大众而设计,便产生融合当地地貌情境之溪头青年活动中心,此后,无论是垦丁青年活动中心、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南园等案例,更结合其长年从事古蹟修复工作之经验,以现代技术来诠释民族与乡土形式建筑。
2006年获得国家文艺?第一届建筑?。
系列序 建筑正走向大众∕刘育东
作者序 建筑是艺术吗?∕汉宝德
张开眼睛 打开心房 From the Eyes to the Mind
建筑的艺术面向
建筑的科技面向
建筑究竟与建筑物有什么不同呢
建筑的精神价值首要的条件就是美感
美感是培养成的判断力
质感与色彩
什么是绿建筑
学习自大处着眼 From the Whole to the Parts
先养成留意建筑的习惯
每一国民在少年时代都应接受基本的美育
看东西自大处着眼
人人先成为业余摄影家,练习摄影取景,就慢慢体会到构图之美
建筑的三要素 Three Principles
评量建筑的三原则是坚固、适用与悦目
桥樑是最简单的建筑
理想建筑的用途是必然而不可取代的
西洋自古典时代就建立了美学,使美的判断客观化
建筑与文化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要养成自文化角度观察建筑的习惯与修养
台湾本土的建筑之根是闽南建筑
宗教建筑
米兰大教堂
巴黎圣母院
科隆大教堂
莫斯科红场上的圣斯提芬斯大教堂
建筑的容貌 Appearance
建筑的造型
背景建筑
前台建筑
公共建筑
柱廊是敞开的厅堂
文化类建筑
建筑的结构 Structure
墙壁结构上加屋顶
墙壁加柱列结构加木屋顶
圆拱、拱顶加柱列结构
圆拱、拱顶结构
尖顶、石筋拱顶与簇柱结构
墙壁、拱顶、加柱列结构
铁骨拱顶结构
柱樑骨架结构
钢骨玻璃结构
薄壳结构
倾斜的骨架
数位立体结构
建筑的功能 Functions
物质面的使用功能
精神面的象征功能
房间大小与比例的适当性
房间与房间的关系
房间与自然的关系
建筑的造型Ⅰ FormⅠ:Style
西方的建筑传统
非西方的建筑传统
历史所形成的式样
民族所形成的风格
边缘文化的建筑
建筑的造型Ⅱ FormⅡ:Beauty
立面的美感
立体的美感
装饰的美感
建筑的空间 Space
建筑的空间才是建筑艺术的主体
适当的尺度
高大的渴望
空间的戏剧
建筑是艺术吗?——《认识建筑》
汉宝德
建筑是艺术吗?答案是见仁见智的。它是生活必需品,与食物与衣服一样。在生活艰苦的岁月,建筑是栖身之所,是窝是巢,谈不上艺术。若干年前,在一家八口挤在几坪大的屋子里的岁月,谁会想到艺术?可想而知,建筑的艺术是富庶生活的产物。到今天,台湾的民众大多拥有超过生活需要的空间,所以建筑才谈得上艺术。建筑在过去是冷门,今天却热起来了,不久前日本建筑名家安籐忠雄来演讲,居然有几万人来听,大多不得其门而入,建筑的出版物也慢慢畅销了。建筑艺术遂成为台湾的显学,不懂些建筑好像对不起自己了。
然而建筑当成艺术,确实并不易懂。前卫艺术不容易懂,是因为利用太多隐喻,我们不知其意涵,而建筑是生活的艺术,生活就是它的内容,为甚么也不容易懂呢?因为它太理性了,有些技术性的因素不容易明白。比较起来,建筑艺术的价值在美感,前卫艺术的价值在思想,建筑还是容易得多了。不懂得别人的思想是说得过去的,不能领略美感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美感是人类的共同经验,照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为甚么不容易懂?因为美感需要文明社会的教养才能成为人类的精神价值。好像一块璞玉,不彫不成美器。可惜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美感教育被忽略了。自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课程中没有任何建筑美的介绍,怎能怪他们呢?而喧腾一时的教育改革,只是删减艺术课程的时数而已!
希望社会大众认识建筑要从根本做起,却也不是很困难。只是这个工作从来没有人做过。两年前,教育部修改高中课程,增加了艺术生活科,聘我为召集人。由于艺术生活范围太广,小组委员决议,分各项专科,由学校选用,其中一项就是环境艺术。在环境艺术课本的撰写中,委员们决定採用西方的建筑三要素,做为入手的初阶。因为这是可以分别从感性与理性开始探讨的方法,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在应邀写这本小册子的时侯,我就不加思索的用三要素做为讨论的架构。
最近听说,我们努力了一阵子的高中课纲,在各方意见激盪之后可能要作废。「环境艺术」的课程理想可能成为泡影。建筑艺术的教育只好由社会大众自求了。希望这本小书对于想通过自习了解建筑的朋友们有些帮助。
「認識建築」這書名,讓我想到每次出國旅遊,我總是很喜歡觀察當地獨特的建築風格。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不用出國,也能夠「認識」世界各地的建築。我期待它能涵蓋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例如歐洲的哥德式教堂、伊斯蘭的清真寺、日本的傳統木造建築、南美的馬雅金字塔等等。書中能否深入講解這些建築的歷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習俗,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建築的形式與結構?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不同建築風格的比較與分析,了解它們之間的異同,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全球建築史上演變發展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引發我對「建築」這件事的全球性思考,讓我看到,雖然各地文化不同,但人們對於安全、舒適、美學的追求,卻有著共通之處。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我進行一場環遊世界的建築之旅,讓我開拓眼界,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的多元與共通性。
评分聽到「認識建築」這個書名,我腦海裡立刻浮現出許多畫面,像是老家巷口那間充滿古早味的雜貨店,它的木製招牌、老舊的門板,都充滿了歷史的痕跡。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重新認識台灣的庶民建築,那些雖然不夠宏偉,卻承載了無數生活故事的建築。我期待書中能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建築類型,例如閩南式的三合院、四合院,客家式的夥房,或是原住民的傳統建築,並深入講解它們的構造、特色、材料運用,以及蘊含的文化意義。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分享一些關於老屋修繕的案例,了解如何在保留建築原有風貌的同時,融入現代化的居住需求,讓這些老房子能夠「活」下來。我還希望書中能探討,在現代都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如何看待、對待這些傳統建築的,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就像那間雜貨店一樣,我希望這些老建築都能繼續陪伴我們,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分,而不是被遺忘在鋼筋水泥的洪流中。
评分每次看到「認識建築」,我都會想起那個在老家附近,有個被綠藤爬滿牆的老日式宿舍,它靜靜地佇立在那裡,即使經過風雨,依然散發出一種沉靜而溫柔的氣質。小時候,我常常坐在那棵老榕樹下,看著它斑駁的牆面,想像著裡頭住著什麼樣的故事。這本書,如果能讓我重新回到那種純粹的觀察與想像,那該有多好。我期待它能帶著我,用一種更細膩的眼光去感受周遭的建築,不只是那些宏偉的現代巨構,也包含那些藏在巷弄裡、被時間遺忘的角落。也許,透過文字,我可以再次聽見那些老建築的低語,看見它們承載的歷史,以及在不同時代裡,人們如何與它們共生共息。我希望書裡能有那些讓人眼前一亮的細節,像是陽光灑落在窗櫺上的光影變化,或是雨水順著屋簷滴落的節奏,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勾勒出建築的生命力。更希望它能引導我思考,建築不只是鋼筋水泥的堆疊,更是我們記憶的容器,是我們情感的寄託。就好像,家裡的阿嬤總說,老房子有「人情味」,那種味道,是說不出的溫暖,也是時間沉澱下來最真實的印記。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重新找回對「家」的理解,無論是物理上的家,還是心靈上的歸屬。
评分「認識建築」這書名,讓我聯想到大學時期,在圖書館裡翻閱著厚重的建築史書籍,那種對未知領域的渴望與探索。那時候,我對建築的認識,大多來自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總覺得隔著一層紗,無法真正觸摸到建築的靈魂。我期望這本書能以更貼近生活、更生動的方式,來介紹建築。例如,用比較輕鬆幽默的筆觸,講解一些建築術語,或是分享一些有趣的建築軼事。我特別想知道,為什麼有些建築看起來如此協調、舒服,而有些卻讓人感到壓迫或不協調?書中能否提供一些鑑賞建築的「撇步」,讓我們這些門外漢也能看得出門道?我希望能看到不同類型的建築介紹,不論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住宅、學校、商店,還是那些充滿藝術感的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都能有深入的探討。甚至,如果能包含一些關於「老屋新生」的案例,分享如何將舊建築賦予新生命,那會更吸引我。畢竟,在台灣,有很多美麗的老建築,因為各種原因面臨拆除的危機,如果這本書能喚起大家對保存老建築的重視,那就更有意義了。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引導我走進建築的殿堂,讓我不再畏懼那些複雜的線條與結構,而是能欣賞它們的美,理解它們的價值。
评分這「認識建築」的書名,讓我想到之前在台北信義區,偶然看到一棟非常特別的建築,它的外觀像是巨大的水晶,夜晚燈光亮起時,更是璀璨奪目。我當時就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卻不知道它的名字、設計師,以及背後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填補我這方面的知識空白,它能夠深入探討台灣當代建築的發展,介紹一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台灣建築師及其代表作品。我特別想了解,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台灣建築是如何在保留在地特色與融入國際潮流之間找到平衡的。書中能否有對這些建築師設計理念、創作過程的深入剖析,以及他們如何運用創新的材料與技術,來打造出令人驚豔的作品?我還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對建築與環境、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探討,例如,如何設計出更具綠色環保概念的建築,如何創造出更人性化、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空間。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開拓眼界,讓我看到台灣建築的無限可能,並引發我對未來建築發展的思考。就像那棟水晶建築一樣,我希望台灣的建築能持續不斷地創新與突破,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與生命力。
评分「認識建築」這書名,讓我聯想到我大學時期那位嚴肅的建築學教授,他總是強調「形式追隨功能」,但我也看到許多建築,光有精巧的結構,卻少了些溫暖。我希望這本書能站在一個更感性的角度,來探討建築與人的關係。我期待它能分享一些與建築相關的生活故事,例如,一個家庭如何在這個空間裡成長、分享喜怒哀樂,或是某個公共空間如何成為人們交流、互動的場所。書中能否探討,好的建築應該如何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如何營造出讓人感到舒適、安全、放鬆的氛圍?我希望能看到對建築細節的描寫,像是窗外的風景如何被引入室內,光線如何在空間中流動,或是不同材料的觸感如何影響人的感受。我還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居住」的思考,不只是建築的物理空間,更包含我們如何在這個空間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歸屬感。我期待這本書能引導我,從一個更人文、更溫暖的視角,去欣賞和理解建築,讓我發現,原來建築不只是冰冷的結構,更是我們情感的載體,是我們生活故事的舞台。
评分最近聽說市面上有本叫「認識建築」的新書,這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意思,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向對老建築情有獨鍾,尤其是在台灣,你隨處可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它們像是歷史的見證者,默默地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台灣的建築脈絡,從日治時期的官署建築,到戰後的新古典主義,再到現在充滿設計感的現代建築,能有系統地介紹這些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並分析它們的歷史背景、文化意涵以及建築特色。我特別期待書中能介紹一些我較少接觸到的建築類型,例如那些具有在地特色、融合了閩南、客家、原住民文化元素的建築,或是那些因應台灣特殊氣候(如颱風、地震)而發展出的特殊工法與設計。當然,如果能看到一些建築師的訪談,了解他們在設計過程中的理念、挑戰與靈感來源,那就更棒了。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圖片集,更是一個深入的導覽,能讓我讀完之後,走在台灣的街頭巷尾,對每一個擦身而過的建築,都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動。我對建築的認識,一直以來都比較粗淺,希望能藉由這本書,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建築世界的大門,讓我對「建築」這件事,有更全面、更專業的認識。
评分這本「認識建築」,聽起來就像是一本可以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住家與社區的書。我一直覺得,建築不只是鋼筋水泥的集合,更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默默地影響著我們的心情、我們的行為。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人」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為什麼有些空間會讓人感到壓抑,有些卻讓人感到舒暢?書中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創造更舒適、更健康的居住空間的建議?我希望能看到對不同建築材料、採光、通風、色彩的運用,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感官與心理。我還希望書中能探討,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是否過度追求了「功能性」而忽略了「人本」的需求。特別是在台灣,許多人住在集合住宅裡,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更了解如何讓我們的居住空間,不僅僅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更是一個能夠滋養身心、提升生活品質的「家」。
评分「認識建築」這個書名,讓我想起大學時期,我曾短暫地對建築設計產生過興趣,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再次點燃我對建築的熱情,它能以更為入門、更為易懂的方式,來介紹建築的基本概念與欣賞方法。我期待書中能從最基礎的「點、線、面」開始,講解建築的構成元素,再逐步深入到結構、比例、形式、材質等更為複雜的議題。我希望能看到書中提供一些簡單的「一看就懂」的建築欣賞指南,例如,如何從建築的外觀判斷它的年代、風格,如何透過觀察窗戶、屋頂、樑柱等細節,來了解建築的構造與設計理念。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鼓勵我,走出舒適圈,去親身感受不同的建築,去觀察、去思考、去感受,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書本上的知識。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師,引導我一步步地走進建築的世界,讓我不再對建築感到陌生與畏懼,而是能夠以一種更開放、更愉悅的心態去欣賞和理解它們。
评分這本「認識建築」,聽起來就像是一本可以讓我重新認識我們所處環境的指南。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有些街道看起來很舒服,有些卻讓人感到混亂?為什麼有些建築放在一起很協調,有些卻顯得突兀?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都市規劃」與「建築美學」的關聯。我希望能看到書中介紹一些成功的都市計畫案例,分析它們是如何透過合理的空間佈局、建築風格的統一,來打造出宜人、有特色的都市景觀。我還希望書中能討論,在快速的都市發展過程中,我們如何平衡商業利益、居民需求與歷史文化,來實現永續的都市發展。特別是在台灣,許多城市都在經歷轉型,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更了解我們應該朝著什麼方向努力,才能讓我們的城市更美麗、更有魅力。我期待它能引導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欣賞我們生活的城市,讓我發現,原來建築與都市景觀,是如此息息相關,共同形塑著我們的生活品質與城市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