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神工」这套书为作者二十年来中国古建筑之考察心得总结,《众生的居所》所收录者,皆在表现常民生活的需求,包括城市、民居、书院、园林与桥樑等;共5大类13座经典个案。每一经典个案作者皆以最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透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甚至「穿墙破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
在经典个案之后,另有同类型其他实例的介绍与比较;而「延伸议题」则以简练的文字、精细的手绘线图与大量的摄影图片,归纳整理中国古建筑之基本欣赏知识。最后并附中国古建筑常见之术语词解。
作者简介
李干朗
台湾台北淡水人,1949年生于北市大稻埕,1972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学系,历任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建筑师杂志主编及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文化资产维护学会理事。1978年出版第一本着作《金门民居建筑》,此后陆续出版《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十九世纪台湾建筑》、《二十世纪台湾建筑》、《古蹟入门》、《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等书。 近年以着述、教学及文化资产谘询、审查工作为主,并推动两岸建筑交流及担任新加坡古蹟修护顾问。现任教于台北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文化大学建筑及都市设计系;主授台湾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传统营造技术等课程。出版着作六十余种,研究报告五十余种,建筑相关论述一百六十余篇。
着作曾获:巫永福文学评论奖、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鼎奖等。
巨匠神工 总序 4
导论 6
众生的居所
城市
江苏苏州城盘门 12
延伸实例:云南丽江古城 18
山西平遥古城市楼 20
民居
安徽皖南民居 26
延伸议题:山墙 32
延伸实例:汉代民居之缩影──陶楼 34
北京北京四合院 36
陜北米脂姜氏庄园 42
延伸实例:陜北韩城党家村 49
山西窑洞民居 50
延伸实例:山西砖造合院民居 56
延伸实例:维吾尔族民居 57
华安二宜楼 58
延伸实例:土楼 64
永定高陂大夫第 66
延伸实例:永定福裕楼 70
永安安贞堡 72
延伸实例:赣南土围子 79
福建闽东民居 80
延伸议题:中国南方民居 84
书院
广州陈氏书院 86
私家园林
苏州拙政园 92
延伸议题:中国园林 100
桥樑
闽西云龙桥 102
延伸实例:余庆桥与会清桥 107
延伸议题:桥樑构造 108
中国建筑术语词解 110
古建筑索引 114
主要参考书目 116
后记 117
顶洞即为举世闻名五十万年前之北京人居所。南方沼泽地带则用巢居,在湿地上架木为巢,西安半坡村考古发掘出土,出现了六千多年前完整的村落,数十座方形与圆形住居,呈自由分布。其中有一座似乎作为公共功能的大房子,内部有木柱基础及火塘遗迹,村庄外面围以濠沟,显示原始氏族部落社会已经形成,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年代最古远的村落。
汉代的住宅未见遗蹟,但从汉墓出土之明器及画像砖上,可窥见住宅式样极为丰富。汉代社会有官僚、地主、贵族、农民等阶级,豪门望族建造巨大的楼房,外围以高墙,角隅建造望楼,以资防御。大宅第的门面可见门楼及前后庭院,主人生活区与仆役工作区泾渭分明,庭院中设置工作坊,有磨坊及纺纱机,充分显示汉代住宅已发展至一个高峰阶段。明器中尚可见到樑枋彩画,即文献上所谓之「文绣被墙,彩画丹漆」。
唐代社会组织严密,阶级分明,政府规定「王公以下设屋,不得施重栱藻井,庶人不得过三间四架」。长安市街分布着一百多个里坊,每个里坊有如今天的街廓,但四周围以方墙,只辟几座乌头门出入,市街两旁尽是高墙。至宋代坊墙制度解体了,民屋商店沿街排列,并直接开门对外,形成热闹的市街。宋代平江府即今天的苏州城,市街仍保存宋朝格局。明清时期住宅仍有许多实物保存下来,南北自然条件差异极大,建筑材料与平面布局各异其趣。反映各地的民情风俗,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民居的主要对象。中国民居在浩瀚历史中,各地老百姓依循物竞天择原则,寻求并创造最适合自己居住的建筑。干燥的黄土高原产生窑洞,湿热的沼泽产生干栏式住宅,崎岖不平的山地产生了吊脚楼,逐水草而居的沙漠产生了蒙古包,而乱世之中为求防御,产生了高大的土楼及碉楼。这些都表明了越是处于逆境之中,越是能够激发创造力,建造具有特色的民居。
民居是安身立命之所,中国民居虽善用高墙,但并不会框限人们的心胸。在合院天井中,可以体会天地与人并存的关系。徽州民居的天井狭小,小到有如井口,雨水及光线通过这个狭小的天井到达地面,形成一道通风口,反而易使室内感到凉爽与幽静。事实上,徽州人胸怀大志,出外求功名或经商,成就非凡。再如闽西及粤东的土楼,厚实的夯土墙,凝聚家族向心力,而远赴南洋发展的子弟亦不计其数。一座民居的平面布局,反映了人伦关系,尊卑序位及亲疏空间位置分明。南方的民居中,最重要的核心位置供奉祖先牌位,两旁依古制「左昭右穆」,分配各房兄弟居住。
四合院早在周朝即形成,它的基本平面是以四周房屋围合成接近方形的布局,随着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发展,四合院产生了多种变化。北方四合院的中庭宽敞,并以抄手游廊衔接,东北的中庭更宽阔,四座房屋不相接,反之长江流域的四合院天井狭小,并喜筑城楼。山西的四合院天井成纵长形,冬日可接受较多阳光。南方四合院天井成横宽形状,可减少日晒面。云南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更说明了以照壁来反照光线并围塑出更多的天井,供家人作息之用。古诗所谓「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乡村民居前院木门之景象,跃然纸上。
构成汉族民居的基本单位为所谓「一明二暗」三开间房屋。中间门窗较大,引入较多光线,作为公共空间,两侧窗小,光线较暗,作为卧室。这种制度所影响的地区,包括黄河、长江及珠江流域,甚至陜北的窑洞也出现相似的一明二暗作法。汉人以外,少数民族的民居,则又是另一番面貌,例如信奉伊斯兰教的新疆维吾尔族,他们的住宅多设回廊,并有神圣庄严的祈祷房间。
民间私家园林之初现,可能在豪门望族形成时期的汉代,汉代陶楼出现庄园,一座豪宅之内划分住宅与庭园区,机能分明。南北朝时期尚清谈,避世之风兴起,寄情于山水成为士大夫追求情趣的生活态度,私家园林大盛。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有瀑布,水悬三尺,所谓「引泉悬瀑」。宋室南迁,江南成为富商巨贾云集之地,苏州「沧浪亭」仍保存至今。而上承唐宋,下启明清,明代江南私家园林达到一个高峰,计成《园冶》一书标志着当时造园设计之水准。私家园林处在闹市之中,面积受到限制,如何以小见大,就得匠心独运,创造咫尺山林的境界。我们论及苏州古园林,赞美其空间之变化,实即建立在起承转合技巧运用之上,因而有人认为造园如作诗文。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经清代数度修缮并扩而大之,被视为江南私家园林之代表作。
无论是绿野平畴或翻山越岭,芸芸众生往来奔波,桥樑为重要的公共工程,铺路造桥也是人们乐于歌颂的功德。中国古代桥樑以石、木及索为材料,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绘之大虹桥,为一种木樑构造。而隋朝名匠李春所建造的「安济桥」,使用敞肩式石拱构造,在一个大栱上架以四小栱,既减轻荷重,又利于水流通过,实为深谙力学又兼顾美学之创作。横跨江南运河之石拱桥,高度为一个半圆,以利船舶通行,远望时与水中倒影合为完整圆形,亦属神来之笔。南方崇山峻岭地形错综复杂,出现了不少廊桥,以石为墩,以木为樑,其上再盖以屋顶,犹如一座廊屋,它可保护木樑,延长桥的寿命,并且也创造出可驻足停留之公共建筑,福建武夷山脉的云龙桥即属廊桥之杰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