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桑内特从社会学及历史的角度,深入探掘西方人为何失去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就是:「公共人」的角色为何没落的原因。桑内特说,公共与私人,过去曾是平衡的,但随着公共空间的消蚀、家庭功能的变化,以及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平衡渐渐失衡。
在当代社会,公领域与私领域的界线渐次混淆,私人意象凌驾于公共意象之上。大多数的人选择以「旁观者」自居,公共事务遂沦为少数「公众人物」的玩物,观众随之起舞,形同吊丝的傀儡,你我可以自由参与的公共空间,因激情而斲丧。这幅景象很弔诡地竟也出现在台湾。《再会吧!公共人》详尽剖析上述社会心理变化,对于亟思摆脱颜色绑架,迈向自主公民社会的台湾,或有深远的启示。
作者简介
理查.桑内特(Richard Sennett)
1943年生于芝加哥,196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现为伦敦政经学院社会学教授。Sennett研究领域广泛,举凡都市、艺术、家庭等皆为其社会学考察的主题。2006年荣获黑格尔奖(Hegel Prize),自1970年以来,获颁此奖的学术名人包括Jurgen Habermas与Paul Ricoeur。Sennett的着作甚丰,已有中译者包括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职场启示录:走出新资本主义的迷惘》,时报,1999)、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人类身体与城市》,麦田,2003),但以本书《再会吧!公共人》最为经典,允为其代表作。
译者简介
万毓泽
高雄人。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现就读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关注全球化资讯中心执委、工人民主协会执委,现为《红鼹鼠》编辑委员。译有《全球化:马克斯主义的观点》(连结杂志社、新苗出版社,2002)、《神经质主体》(桂冠,2004)、《创造历史》(群学,2007)。主要学术兴趣为社会理论、政治经济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
第一部分 公共问题
第一章 公共领域
1.1 公共领域之外的爱情
1.2 死亡的公共空间
1.3公共领域中的转变
1.4 现在之中的过去
第二章 角色
2.1 角色
2.2 公共角色
2.3 都市中的公共角色
2.4 证据或合理性?
第二部分 旧制度下的公共世界
第三章 观众:陌生人的集合
3.1 谁来到都市
3.2 他们住在何处
3.3 都市布尔乔亚的变化
3.4 宫廷与都市中的交流
第四章 公共角色
4.1 身体即人体模型
4.2 言语是一种符号
4.3 激情的非个人领域
第五章 公与私
5.1 公共表达有所限制
5.2 自然表达在公共领域之外
5.3 公与私就像社会的分子
5.4 分子的破裂
第六章 作为演员的人
6.1 「人作为演员」的常识看法
6.2 狄德罗的表演弔诡
6.3 卢梭控诉作为剧场的都市
6.4 卢梭的预言
第三部分 十九世纪公共生活的混乱
第七章 工业资本主义对公共生活的影响
7.1 十九世纪的都市居民是一种新人物吗?
7.2 都市的地方化
7.3 变化与布尔乔亚生活
7.4 公共商品
第八章 公共领域中的个性
8.1 巴尔札克视个性为一种社会原则
8.2 公共领域中的个性:新的身体意象
8.3 舞台说出了街道不再说出的真相
8.4 个性与私人家庭
8.5 对过去的反叛
8.6 本章摘要
第九章 十九世纪的公共人
9.1 演员
9.2 观众
第十章 集体的个性
10.1 一八四八年:个人的个性胜过了阶级
10.2 共同体
10.3 德雷夫斯事件:破坏性的共同体
10.4 谁是真正的激进派?
第四部 亲密社会
第十一章 公共文化的终结
第十二章 卡里斯玛变得不文明
12.1 卡里斯玛的理论
12.2 卡里斯玛与妒恨
12.3 电子技术巩固了过去的寂静
12.4 明星体制
第十三章 社群变得不文明
13.1 社群周围的障碍
13.2 内部建立起来的障碍
13.3 社群的人性代价
第十四章 被剥拖技艺的演员
14.1 游戏是公共表达的能量
14.2 自恋肖弱这种能量
14.3 自恋的动员与新阶级的出现
14.4 自恋是现代的新教伦理
结论 亲密暴虐
注释
附录
索引
读完《再会吧!公共人》之后,我沉浸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它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掺杂着一种久违的、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探寻。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正在悄然改变的社会图景,在那里,传统的“公共人”概念正在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蜕变。我常常会想到那些曾经熟悉的社区场景,邻里之间热情的问候,集市上熟悉的吆喝声,这些都似乎成为了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社交模式。这本书没有直接描述这些变化,但它通过一种隐喻的方式,将这种时代变迁的脉络铺陈开来,让我不禁思考: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联系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维系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人际情感?如何才能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再将自己完全淹没在数字洪流中?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现代社会中,可能正在丢失的某些东西,那种对真实连接的渴望,以及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的需要。
评分这本《再会吧!公共人》在我心中激起了不少涟漪,但并非直接源于书中具体描绘的故事情节,而更多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引发的思考。当我翻开它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对当下社会连接方式的深刻反思,仿佛作者用一种含蓄而隽永的笔触,描绘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与重塑。我常常会联想到那些在大城市里擦肩而过却又互不相识的个体,他们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建立起脆弱的联系,却在现实的洪流中显得孤独无助。《再会吧!公共人》似乎触及了这一普遍的现代困境,它让我想起那些在公共场合默默低头玩手机的人们,他们明明置身于人群之中,却仿佛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书中字里行间的留白,给我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可以填入自己对“公共人”定义的理解,以及对这种身份转变的种种忧虑。它不像一本说教的书,而是像一位老友,在你沉思时,递上一杯温茶,让你独自品味生活的况味。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反而比直白的论述更加有力,它迫使我审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互动模式,以及在人海茫茫中,我们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再会吧!公共人》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怀旧,又伴随着对未来的审慎。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书中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但我能感受到它试图触及的,是关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身份认同的变迁。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联想到一些过去的画面,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公共场合,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彼此之间有着自然的互动。而现在,似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那种曾经的“公共人”精神,是否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它不是一本充满批判意味的书,更像是一种温和的观察,一种对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它让我不愿意去深究书中具体的情节,而是更愿意去感受它所营造的氛围,去思考那些它所暗示的、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层问题。这种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疑问。
评分《再会吧!公共人》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一种淡淡的怅惘,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如何去做,而是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描绘了某种社会现象的缩影。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联想到自己过去的经历,那些在集体活动中曾有过的热忱,以及后来逐渐被个人空间所取代的社交习惯。这本书似乎在提示我们,曾经的“公共人”有着怎样的特质,而现在的我们,又在朝着何方演变。我不太确定书中具体的情节,但它营造出的那种疏离感和思考的深度,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过于沉溺于个人世界,而忽略了与外界的真实互动。它不是一本批判性的著作,更像是一种温和的观察,一种对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细腻描摹,让我愿意去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公共人”的意义,如何找回那种失落的连接感。
评分翻开《再会吧!公共人》,我立刻被一种独特的叙事氛围所吸引,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更像一首悠长的散文诗,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时代变迁的细腻洞察。它引发了我对“公共人”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我常常会在阅读时,联想到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逐渐淡薄的联系。那些曾经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清,人们宁愿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通过屏幕进行有限的交流。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源,但它用一种含蓄而隽永的方式,将这种社会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更加“私人化”的个体,是否正在失去与周围世界的连接。这种思考不是压迫性的,反而是一种温和的提醒,促使我去重新审视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如何才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回那些失落的、真实的人际温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