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以FDI域外投资的游牧性优于大陆民企,以同文同种而进入门坎低也优于其他外商的FDI,更以中小企业深入乡镇可协助完成「西部大开发」与「建设新农村」,故值得两岸官方持续给予优惠鼓励他们「觅水与草」来利己利人,对台商大型企业则借以鼓励其研发创新来升级转型或带动集群发展。不论从长远计议或近程规划来看,本研究对两岸的政治与经贸的发展之建议,皆须从加?教育与文化的功能来入手,将可巩固民族文化与国家发展之余,会有足?的人才在知识经济中能胜出于未来。
编者简介
麦瑞台
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三民研究所博士班,现职醒吾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论文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流程
1.5 研究理论与架构
1.6 本研究的限制与创新
1.7 论文章节介绍
1.8 研究之期待
第二章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与社会资本
2.1 产业集群研究概况
2.2 新产业区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
2.3 新制度经济学与交易成本理论
2.4 儒商文化与社会资本
2.5 台商(协会)网络与社会文化
2.6 台商西进的筹供与FDI域外直接投资
2.7 台商企业与大陆民企之CEO
2.8 大陆的现代化与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之改善
2.9 质性研究及其方法
第三章 台商产业集群区域推移与其企业竞争力
3.1 台商产业集群从珠三角出发的区域推移之走向
3.2 台商产业集群的企业文化及其竞争力
3.3 广东台商的「工业轮耕」与区域推移
3.4 结论
第四章 台商经营文化与亚洲区域合作
4.1 大亚洲主义的儒家文化与区域合作
4.2 台商FDI西进与产业集群之发展
4.3 台商之转型升级与再西进:行销网络与版图拓建的布局
4.4 结论
第五章 海洋式儒商文化与台商社会资本
5.1 台商休闲农业的区域推移与海崃两岸经济发展
5.2 旅游业人力资源与台商海洋文化之西进
5.3 华侨的区域推移与儒商式海洋文明
5.4 结论
第六章 台商的机遇与区域经贸整合
6.1 台商产业创新与知识经济
6.2 台商的机遇、角色与两岸前景
6.3 结论
第七章 总结
7.1 台商休闲产业与城乡一体化
7.2 台商CEO因应产业集群未来发展之积极作为
7.3 建议与期待
致 谢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名单内容摘要
附录二 杰出台商特质专访
附录三 对「中共党十七大」的文化战略与台商再西进之浅析
参考文献
推荐语
本书是从三百余年之历史遭遇来探析台商企业的海洋式儒商文化之特质,以及近百年受美日两国与过去海洋文化的影响,形成在企业经营上的「美日台混血」企业文化,其对台商深耕大陆所具有的优势,特从台商社会资本与企业文化对其产业集群、区域推移进行研究,验证其「蜂群分封」与「工业轮耕」可实现台商企业的升级转型与研发创新,是台商企业的竞争优势与获利基础,也可以协助大陆的「国土规划」及「两个大局」之实现。
“海洋式儒商文化”的提法,让我联想到台湾商人特有的适应性和韧性。台湾岛的地理环境,塑造了我们特有的开放、务实、以及与海共生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商业竞争激烈的两岸环境中,是否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海洋式儒商文化”?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这种文化是如何影响台商在大陆的经营决策和行为模式的。例如,是否意味着他们更善于捕捉国际市场的趋势,并将其融入到大陆的商业实践中?是否在面对复杂的两岸关系和市场变化时,能够展现出一种更强的“韧性”和“灵活性”,如同海浪一样,时而汹涌,时而平静,但总能找到方向?尤其是在“休闲农业”这样一种高度依赖地方特色和情感连接的产业,我很好奇,台商如何将这种“海洋式儒商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既有商业价值,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经营模式,让大陆消费者也能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
评分本书以“休闲农业”作为案例,来解读“大陆台商的区域推移与海洋式儒商文化”,这个切入点非常贴切且具有现实意义。休闲农业,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纯粹追求规模和效率,它更强调在地特色、文化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就要求经营者不仅要有商业头脑,更要有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以及与当地社群建立良好关系的智慧。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休闲农业的例子,来展现台商在不同区域的“区域推移”?例如,是哪些地方的休闲农业项目吸引了台商的投资,他们的投资模式和经营策略有何不同?是早期单纯模仿台湾模式,还是后期发展出更符合大陆本土特色的创新?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台商是如何体现其“海洋式儒商文化”的。是否是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与当地水源、海洋(如果临海)、甚至气候的互动?是否在经营中,展现出一种更开放、更具包容性的服务理念,吸引不同背景的游客?我很想知道,这种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如何能为台商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光是“大陆台商的区域推移”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从小生长在台湾,我们总能听到关于大陆经济发展的种种传说,而台商,更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群体。他们如何从早期在大陆的“探路者”,一步步演变成如今扎根深耕的经营者,这其中的区隔与演变,尤其是在不同区域的落地发展,背后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迁移与调整。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他们选择特定区域的原因,是基于政策导向、成本考量、市场潜力,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或地缘因素?特别是“区域推移”这个词,让我联想到,是否台商在大陆的布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政策、甚至国际局势的变化,而进行动态的调整和转移?例如,早期可能集中在沿海的经济特区,后来是否逐渐向内陆或特定产业园区发展?这种区域性的转移,又会带来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我对书中关于这部分的论述,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一窥大陆台商群体在经济浪潮中的生存智慧与战略布局。
评分读到“区域推移”这个词,总会让我联想到,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充满动态的。尤其是对于台商这样一群,在两岸经济往来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他们的投资足迹,必然随着大陆的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甚至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我期待书中能具体分析,这种“区域推移”背后驱动力是什么?是大陆内部区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例如从沿海的制造业中心向内陆的服务业或高科技产业集聚区转移?还是因为某些特定区域在吸引外资、人才、技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我更关心的是,这种区域推移对台商自身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例如,台商在新的区域落地,是否需要重新学习适应新的文化、新的市场规则?而当地又如何能从台商的进入中获益,实现产业升级或经济发展?这本书的案例聚焦在休闲农业,这使得我对这些宏观的“区域推移”概念,有了更具体、更贴地的想象空间。
评分“海洋式儒商文化”这个概念,对我来说相当新颖且引人遐思。一直以来,我们对“儒商”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传统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及强调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层面。但加入“海洋式”这个形容词,却顿时赋予了它一种更广阔、更具流动性的意涵。台湾四面环海,海洋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那么,将“海洋式”融入“儒商文化”,会是什么样的呈现?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具包容性、更适应多元环境、更勇于开拓创新,同时又不失传统儒家精神的商业哲学?我猜想,作者可能探讨了台湾商人如何在跨越两岸、甚至走向国际的经商过程中,融合了海洋民族特有的开放视野、冒险精神以及灵活变通的能力,同时又保留了重视人情、诚信、长远发展等儒家价值观。尤其是在“休闲农业”这样一个与土地、人情、环境紧密相关的领域,这种“海洋式儒商文化”的体现,可能会更加鲜活和具体,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台湾商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