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慾望,只要你愿意节制一点、降低一点、放弃一点,拥有愈少欲望,你就拥有愈多自由。
1983年,四十二岁的区纪复辞去令人艳羡的高薪工作,也辞退繁华世界的虚无与渴望。他说,人的生命时时都需要「顿一顿」,这「顿一顿」就是慢下脚步,停下来反省回顾,看看生命是不是冲太快,冲过了头,才不致煳里煳涂,掉落一地的憾事。
四十二岁那年,区纪复一顿就顿了五年,他云游四海,参访世界各地环保团体,而后在花莲建立心中的「盐寮净土」:自己动手盖木屋;用灶烧饭,捡柴、噼柴;亲手种菜或採野菜,不怕农药化肥的毒害,或到市场捡菜,不必花钱;尽量素食水果蔬菜五谷杂粮;物尽其用,果皮残叶拿来堆肥、废纸可生火、塑胶袋清洗再用;上街自备购物袋,不用一次就丢的包装、化学清洁剂和杀虫剂等;不贪口腹之慾,不吃垃圾食物、汽水、罐头、零食……提倡简朴生活、自然修行,一个月花费不到新台币一千元。
区纪复认为,人的最低需求是要维持生命、感觉安心,超过这些的其他需求就是慾望。简朴生活则是在可能范围内走向自己的最低需求,盐寮净土的生活只是方式之一,不是唯一一种,重要的是秉持简朴精神。而这样的精神融会到生活里,区纪复身体力行了二十年。
二十年来,到盐寮体验简朴生活的人已有上万人,区纪复撒下的种子在许多人心里萌芽,纷纷在城市中实行简约生活。近年来,他更将触角伸向国际,积极在香港推行简朴乐修。他与大自然共生共荣的信念,以及处处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活态度,为二十一世纪所有关心环境、生态与自由的人,提供了值得深思并可付诸实践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我们未必能看见那一天,但是我觉得这是唯一而且对的路,就努力往这方向走去。
作者简介
区纪复
花莲「盐寮净土」简朴、自然、灵修中心的创始人。
1941年生于澳门,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工系,留学瑞士攻读高分子化学,1972年回台服务于台塑企业研究部门。1983年辞去工作,参访世界各地的环保及仁爱工作。1988年在花莲创立「盐寮净土」。
区纪复生活极简单,对日常所需再三反省后,留下几件简单的电器用品:为开放生活体验用电灯,为与人联络有电话,为保存食物有冰箱,为了解台风状况有收音机。电脑、电视、冷气机、洗衣机、瓦斯炉、电锅等等都放弃。生活以挑水、捡柴、烧灶、种菜,採野而食为主,甚至到批发市场捡拾蔬果。度出世的生活,却有着入世的关怀。
「盐寮净土」的意义:「盐」是消毒、防腐、调味,发挥一点对社会上腐化的防止与价值观的调整作用。「寮」是简单的房舍及设备,回归自然简朴的生活。区纪复认为简朴、自然、灵修的生活,是对生态的关怀与救赎,也是让人「在灵修中体验天人关系的密切,在简朴中与大地自然共融,在坦诚相见中与别人和谐交往」,进而达到「天地人合一」。这样的生活,需求愈来愈少,不怕任何的失去,充满着喜乐、平安与自由。
2008年盐寮净土迈入二十年,区纪复更积极地将盐寮净土的精神推广至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继续为大同世界努力。着有《盐寮净土》、《简朴的海岸》、《体验贫穷》、《新灵修团体》、《走向阿玛逊》等书。
我一直对那些在都市喧嚣之外,默默践行着独特生活方式的社群充满好奇,而《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这个书名,无疑点燃了我内心的探索欲。《盐寮》,听起来就有一种海风拂面、泥土芬芳的意境,仿佛是一个可以让人回归本源、找回自我的地方。《乐修》,这个词更是绝妙,它将“快乐”和“修行”有机地结合,暗示着一种不苦涩、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态度。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却可能日渐贫瘠的时代,我常常思考,如何才能在“多”与“少”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拥有”与“自由”之间做出选择。二十年的“乐修”,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坚持与智慧。我非常想知道,盐寮的这群人,是如何一步步地实践“少即是多”的理念?他们的“少”,是否意味着对物质的极简,对欲望的克制,又或是对时间的重新定义?他们的“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期待这本书能有详实的生活记录,有深刻的人生感悟,能够让我看到,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活出一种更少却更自由、更丰盛的人生。
评分《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的书名,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心中一直以来对“简单生活”的渴望。我生活在台湾,感受到的是科技的便利,信息的爆炸,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压力。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更多”,拥有更多的物质,更多的成就,但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自由,却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盐寮”,这个名字给我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画面感,仿佛一个可以让人卸下疲惫,重新找回自我的地方。“乐修”,更是让我觉得,这是一种将生活本身变成一种充满喜悦的修行,而不是一种负担。我非常好奇,这群在盐寮生活了二十年的人,他们是如何实践“少即是多”的智慧的?他们的“少”,具体体现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是衣食住行的简单化,还是对内心欲望的克制?他们的“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故事,描绘他们如何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不凡的美;如何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体会到人性的温暖。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何为真正富有”的思考,一次关于“如何活出生命最本真的样子”的探寻。
评分这本《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的书名,光是念起来就让人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宁静与向往。我一直觉得,在台湾这个什么都追求“多”和“快”的社会里,总有那么一群人,在默默地实践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盐寮,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就自带一种山林清幽、远离尘嚣的画面感。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一群人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开始一段长达二十年的“乐修”之旅?“乐修”,这个词更是耐人寻味,它不是强迫自己苦修,而是带着快乐去修行,去实践一种更少、却更自由的生活。我猜想,书里一定充满了各种关于放下、关于知足、关于如何在物质洪流中保持内心平静的故事。或许会有关于他们如何在盐寮落地生根,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少即是多”的智慧。我会特别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大智慧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无限的可能,如何在时间流逝中感受生命的厚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心灵的洗涤,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被生活裹挟的脚步,思考在追逐“更多”的同时,是否也因此失去了宝贵的“自由”。我甚至可以想象,书里或许会描绘一些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以及在克服困难后,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与内在的对话,一次对“真正想要的生活”的探寻。
评分当我看到《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的理念所吸引。在台湾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常常被“拥有”和“追求”所裹挟,似乎只有不断地获取,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往往让我们身心俱疲,迷失了方向。《盐寮》,对我来说,自带一种天然的、质朴的画面感,让我联想到海边的微风,泥土的芬芳,以及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乐修》,这个词更是让我眼睛一亮,它将“快乐”与“修行”结合,打破了我对修行严肃刻板的印象,赋予了一种积极、自在的生活态度。我迫切地想知道,盐寮的这群人,是如何在二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减法”来获得“自由”的?他们的“少”,究竟是指什么?是物质上的极简,还是精神上的解脱?他们的“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期待书中能够有真实的案例,分享他们如何一步步地放下执念,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以及如何在简朴中体会到生命的丰盛。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何为真正的幸福”的灵魂拷问,一次对“如何在现代社会活出不一样的精彩”的深度解读。
评分当我看到《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这个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断舍离”的讨论,但这本书似乎更进一步,将这种理念融入了一种长达二十年的生活实践。我对“盐寮”这个地名本身就有着浪漫的想象,它听起来就像是台湾海岸线上一处宁静的角落,充满了自然的韵味。而“乐修”,这个词更是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将“快乐”和“修行”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词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仿佛是一种将生活本身变成一场充满喜悦的旅程。我常常感到,在现代社会,我们被各种物质和信息所淹没,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内心的满足感却越来越少。我非常想知道,盐寮的这群人,是如何在二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减法”来获得“自由”的?他们的“少”,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物质上的极简,还是精神上的净化?他们的“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描绘出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分享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指引,让我重新思考,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在。
评分当我翻开《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这本书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过去在山上露营的经验,那种被自然环抱的感觉,那种天为盖、地为席的舒畅,总让我觉得城市生活的喧嚣和琐碎是那么不真实。盐寮,听起来就像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回归本真、找回自我的地方。而“乐修”,更是直击我内心深处对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我常常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许多东西束缚着:物质的欲望、社会的期待、对未来的焦虑……这些“多”的东西,非但没有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成为了沉重的枷锁。二十年的“乐修”,听起来就像是一场持续的、充满智慧的“减法”。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地“减”去的?减去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拥有,更重要的是心里的执念和负担。我猜想,书里一定有很多具体的实践案例,比如如何简化生活,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如何将时间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但更吸引我的是,他们是如何在“减”的过程中,找到“乐”的?这种快乐,不是短暂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平和与满足。我会特别留意他们如何处理内心的冲突,如何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凡的美。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反观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我是否也正在被“多”所累,是否也渴望一种更自由、更纯粹的存在。
评分我是一个对生活哲学充满好奇的人,而《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盐寮》听起来就像是台湾土地上一个充满故事的角落,可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智慧。《乐修》,则是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概念,它把“修行”这个通常带有严肃、甚至有些苦涩的词汇,与“快乐”结合在了一起,这简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但这种丰富,却常常伴随着一种难以填补的空虚。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拥有”更多,但真正获得的快乐,却寥寥无几。我非常想知道,盐寮的这群人,是如何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通过“减法”来获得“自由”的?他们的“少”,究竟指什么?是物质上的极简,还是精神上的净化?他们的“自由”,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期待书中能有生动的案例,展示他们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一步步地打破束缚,实现内心的宁静与丰盈。我会特别关注他们如何处理与物质的关系,如何平衡个人需求与集体生活,以及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与反思中,找到生活的真正乐趣。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何为真正幸福”的追问,一次对“如何活出自我”的探索。
评分《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这个书名,如同一个温暖的邀请,将我带入一个我想象中的理想境界。我对“盐寮”这个地名本身就有一种特别的好感,它自带一种质朴、宁静的乡村气息,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味道。而“乐修”,更是让我觉得,这是一种将生活变成修行,并将修行融入快乐的独特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物质泛滥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卷入一场永无止境的追逐,想要更多、更好、更强。然而,这种追逐往往让人身心俱疲,丢失了最宝贵的自由。我非常想知道,盐寮的这群人,是如何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点一滴地实践“少即是多”的理念的?他们是否建立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书里会不会描绘他们如何从繁复走向简洁,如何从占有走向分享,如何在人生的各个层面都学会“放手”?我尤其好奇的是,他们如何在“少”中体会到“自由”?这种自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一种能够随心所欲、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我会仔细阅读书中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点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因为我知道,真正的智慧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细微之处。我相信,这本书能为我带来启发,让我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找到属于自己的“愈少愈自由”之路。
评分《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这个书名,如同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在喧嚣的生活中为我递来一杯清茶。我一直觉得,台湾的社会节奏很快,我们似乎总是在追赶着什么,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究竟想要去往何方。“盐寮”,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它让我联想到台湾的山林,土地,以及那些隐匿在其中的淳朴生活方式。“乐修”,这个词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内心深处对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轻松的修行。我渴望知道,在盐寮这片土地上,一群人是如何用二十年的时间,去实践“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学?他们的“少”,是否意味着放弃很多,又是否在放弃中获得了更多的空间?他们的“自由”,又是在何种意义上实现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生动的描写,展现他们如何从繁杂走向简洁,如何从物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与思考中,寻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生活本质”的追寻,一次关于“如何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智慧探索。
评分《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光是这个书名,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让我立刻联想到台湾东部海岸那片广阔而宁静的天空。我对“盐寮”这个地方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它是否真的如我所想象的那般,是一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山海秘境?而“乐修”,这个词更是让我心动,它打破了我对“修行”的刻板印象,将一种积极、充满生命力的态度融入其中。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给我们的压力太大了,我们被各种信息、各种欲望所裹挟,仿佛永远停不下来。我们总以为拥有越多就越幸福,但很多时候,却发现自己被拥有的东西所累。二十年的“乐修”,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不简单的事情,它意味着一种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实践。我非常想知道,这群盐寮的居民,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少”与“自由”的?他们的“少”,是否意味着放弃很多,又是否在放弃中获得了更多的空间?他们的“自由”,又是在何种意义上实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有真实的记录,有动人的故事,有深刻的哲思,能够让我看到,如何在物质的洪流中,保持内心的清醒与纯粹,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节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