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足球能风靡全世界,
而棒球只在美国等少数地区大受欢迎?
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为的塑造?
两位热血球迷兼经济学家,
联手揭开地球上两大全民运动之间最大的迷思——
从全球球迷人数、比赛规则到组织架构的巨大差异,
处处可见经济诱因展现的力量。
棒球和足球最初同样是上流仕绅的社交活动,但很快走上截然不同的路子:棒球具有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职业与业余迅即分家。美国商人从一开始就想要创造独占事业,一切以营利?目的,老板们组成联盟或是买下球队,为的是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提升啤酒销售量或是争夺媒体市场),而非顾及棒球长远的发展。
另一方面,足球重视运动精神,追求球场上的胜利,以社会参与?最大目的,迄今仍是职业、业余一家亲。而足球随着大英帝国的版图扩张,传到世界各地,正如现代很多商业领袖在高尔夫球场上谈成生意,十九世纪的足球也是商场的润滑剂。
时至今日,过去促进发展的要素反成了当前的阻碍;职业足球球迷满天下,绝大多数球队却陷入财务困境;大联盟球队荷包满满,却面临球迷流失的迫切危机。本书从职业联盟发展的脉络、球员待遇、财务状况、转播授权、战力平衡等面向,全面比较美国职棒大联盟与英格兰超级联赛经营方式的良寙,进而提出足堪相互借镜的地方。台湾发展职业运动十余年,至今仍为创造球团获利与球迷支持度而挣扎不已,本书对于台湾职业运动的球迷经营与相关经济的运作发展,饶富启发性。
作者简介
史帝芬.西曼斯基(Stefan Szymanski)
伦敦帝国大学Tanaka商学院教授,专攻运动经济学,着有《赢家、输家》(Winners and Losers: The Business Strategy of Football, 1999)。
安德鲁.辛伯利斯特(Andrew Zimbalist)
美国史密斯学院罗伯.伍兹经济学教授,着有《棒球与财富》(Baseball and Billions: A Probing Look Inside the Big Business of Our National Pastime, 1992)以及《愿最强者胜出》May the Best Team Win: Baseball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2003)。
译者简介
张美惠
台大外文系毕,辅大译研所肄业,专职翻译。曾获梁实秋文学奖译诗组佳作,译作包括《EQ》、《第六感官──爱的气味:费洛蒙》、《破坏性情绪管理:达赖喇嘛与西方科学大师的智慧》、《没有终点的旅程:努兰自传》、《Y染色体──男子汉的本质》、《Wealth 3.0──托佛勒 财富革命》、《血、汗与泪水──人类工作的演化》、《为什么要做爱?》、《大麻.草莓园.色情王国》(以上由时报文化出版),以及《国家公园之父》、《这就是男人》、《父母离婚后》、《RV亲情新干线》、《和好再相爱》(以上由张老师文化出版)。
作者序
本书探讨两种类型的全民运动,一种是美国的,另一种已被视为全球性的运动。棒球与足球虽然只是运动,却因引发世人浓厚的兴趣,并创造了丰富的传统,已成为文化的象征。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一国最具代表性的运动了解那个国家的特质与身分认同。
我们以经济学者的身分撰写本书,旨在凸显两种运动发展各异而衍生出不同的组织和商机。我们深信运动组织者与决策者若能就这部分详加研究,甚至在某些地方借镜对方的经验,对彼此会很有帮助。本书探讨欧美等地运动文化的起源、演变与发展方向,包括棒球与足球的组织者在过去如何互相学习,将来又可以如何从彼此身上学到更多。
我们希望本书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启示。本书撰写期间恰好经过九一一恐怖攻击和伊拉克战争,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歧见似乎更甚以往。意见的分歧可能基于客观现实,但也可能导因于观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有时候尝试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会有很大的收获。
最初撰写本书除了出于基本的好奇心,也因为相信釐清足球与棒球这两种运动必然存在的根本相似与相异处,将有助于世人对运动联盟的了解。另一个动机是:我们发现从没有人尝试透过跨文化的比较来探讨商业组织与运动联盟的演变与关联。 所幸我们对探索的过程与结果都没有失望。
我们的重要发现之一是:一种运动的核心传统往往源自历史的偶然。只要有恰当的机缘,棒球的发展也可能像足球一样,反之亦然。有些悠久的传统其实已构成发展的阻碍,或者已无法满足当初设计时所针对的需求;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表示应该要改变了,盲目遵循传统绝无法符合大多数球迷与关心者的利益。经济学大师凯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说:「务实派的人自认不受任何学术观念左右,其实往往深受某位已逝经济学者的影响。」 体坛的情况也是如此:一味支持传统的人,往往只是在遵循旧时代管理者武断制定的规则。多研究他人的规则或许能发展出更好的新方法。
当然,我们并非鼓吹完全抛弃传统,全部换成另一种运动的制度。我们认为任何问题都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在最后一章我们提出「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观念,相信若能多探讨各国运动联盟的做法,对本国的组织必能有另一番了解。换句话说,以美国人的眼光看欧洲的足球,或以欧洲人的眼光看美国的棒球,其视野理应比自己关起门来检讨更宽广。那就好像从二○三○年回头看二○○五年必能看得更清楚。
我们会写作本书还有另一个动机。我们身处所谓全球化的时代,商业与资本到处流通。资本全球化的一个结果是,美国棒球的投资人(或企业)也开始投资欧洲的足球,梅铎(Rupert Murdoch)便是其中之一。梅铎是澳洲报业继承人,先买下英美的报纸,接着积极进军卫星与无线电视,甚至为配合旗下卫星电视的需求,成立了澳洲橄榄球联盟(Australian Rugby League)。此外,他在美国成立福斯电视网(Fox Network)和福斯地区体育网(Fox regional sports networks, RSNs)。前者争取到美国职棒大联盟(Major League Baseball)主要全国电视合约,后者与大联盟三十支球队中的二十五支签了合约。二○○四年初之前梅铎还是道奇队(Dodgers)的老板──他承认买球队是为了控制南加州的地区体育网市场。梅铎也是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及义大利天际卫星广播服务公司(Sky Italia)的大股东,这两间公司分别握有英格兰超级联赛(English Premier League)与义大利甲组联赛(Italian Serie A)的电视足球转播权。当欧洲还在讨论是否要成立泛欧超级联盟时,英国天空广播公司已开始游说争取转播权。
另一个例子是葛雷泽(Malcolm Glazer),他是美式足球联盟(National Football League)坦帕湾海盗队(Tampa Bay Buccaneers)的老板。过去两年间葛雷泽一直在收购英国曼彻斯特联队(Manchester United)的股票,二○○四年八月本书撰写期间,葛雷泽拥有曼联近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并表明要掌握控股权。二○○三年,曼联和纽约洋基队(Yankees)已有行销合作计画。
随着相互交流渐趋频繁,可以预期运动联盟间会愈来愈受彼此影响。梅铎对于理想的联盟自有他的一套蓝图,但我们比较怀疑的是这个蓝图是否能反映球迷的最佳利益。然而,与其摈弃梅铎、葛雷泽一类大亨的设计,我们认为不如从跨文化的角度公开讨论问题,或许可以对棒球与足球的改革触发更多元的论辩。我们便是禀持这样的信念,尝试从球迷的最佳利益出发──这样的角度很可能与球队老板的计画相左,毕竟很多经营者只是利用球队扩充本身的事业版图罢了。
推荐序
足球.棒球.经济学 世新大学经济学系助理教授 王怡修
记忆像一条长河,经过时间之河的洗鍊,年少时的记忆愈来愈纯净、深刻。到目前我许多愉悦的年少记忆,都与守着电视看球赛有关。一九七九年,嘉义朴子队的小投手陈昭安在美国威廉波特大发神威,对手义大利小将乱挥一通,连一次上垒的机会都没有,全数打席皆被三振,比赛转播完毕时,街上立即传来庆贺的鞭炮声。一九八○年,木兰队在队长周台英的带领下,二度夺得亚洲盃冠军,电视机前的我兴奋之余,一直追问大人什么叫「越位」,却得不到精确的答案。一九八四年,洛杉矶奥运铜牌战,到延长赛仍然○比○时,林易增一球打出去正中韩国王牌投手宣铜烈的手臂,电视机前大伙儿赞叹欢唿,比赛后来果然打开了僵局。一九八九年初夏,电视上被天安门事件的新闻占满了,我只能从报纸上逐句了解十七岁的张德培如何在小腿抽筋的情况下改用低手发球,终于在法国公开赛第四轮击败蓝道,最后挺进决赛,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大满贯赛冠军。一九九六年,山普拉斯在美国公开赛中打到呕吐,左手捧着胃右手抽球,最后在八强赛中第五盘抢七气走对手。一九九八年,我在某赌城内一层楼高的大电视墙前,看着十八岁的麦可欧文脚下带球连过数人,最后长驱直入射门成功,背后的英格兰球迷开始欢唿,阿根廷球迷则开始咒?。
记忆以来,观看球赛的主要重点在于国族主义的展现,其次是感受球员的坚毅表现以励志,至于赛事背后的商业运作,从来就不是我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味全龙与三商虎消失了,眼看中华职棒各队的制服贴满了狗皮膏药似的商标,运动赛事变得铜臭了起来。然而,也是因为沾了铜臭,使球迷们有更多更精采的赛事可以观赏,商业化成为必要之恶。当有线电视的发展与媒体事业在全球开疆拓土,世界各个角落的知名赛事都可以立即出现在球迷的客厅,商业运作至此已然取得主导权。
职业运动发展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然而,同样是商业运作,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运动项目还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职业运动最发达的地区是美国,在几个职业联盟当中,商业效益最大的应属美式足球联盟(NFL),但局限于美国本土;其次为美国职棒大联盟(MLB),普及性较强;而国际化最深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则碍于规模,营收远远瞠乎其后。除了职业赛车,经济收益堪与NFL或MLB匹敌的只有欧洲职业足球赛事。Szymanski与Zimbalist所着的《疯足球.迷棒球--职业运动经济学》一书,即从历史发展、运动文化、联盟运作与经济思维等不同的面向,来说明美国棒球与欧洲足球的差异,并揭露在相互学习之下,两者的商业运作手段其实愈来愈接近,但仍有其历史文化造成根深柢固的差别,不容易改变。
美国职棒大联盟底下美联与国联两个联盟共有三十支球队,属于封闭式联盟,球队的进入或退出均由联盟核可,变动不易。身为美国境内少数可以回避反托拉斯法的卡特尔组织(Cartel),大联盟享有产品(球赛)的独占利益,同时也成为职业选手唯一的僱主。为了对抗强势的资方,职业球员组成强大的工会撑腰,如此一来,供需双方皆独大,依照经济学的理论便产生了很大的议价空间,最后的结果端看联盟与工会哪一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当然,也会出现僵持不下的情况,一九九四年因薪资上限问题谈判破裂,球员工会罢工,联盟不愿退让,结果造成世界大赛九十年来首度停赛。战争与经济大萧条时期都不曾中断的世界大赛,却因金钱利益的纠葛而取消,球迷失去耐性,转而拥抱美式足球,美国职棒的市场领导地位不再。
足球发源于英国,现今已普及于全世界。以英国的职业足球为例,在以推广足球运动为前提之下,採开放式职业联盟,随时可以组成新的职业球队,从地区小型联赛出发,透过分级升降制度,以迈向最高层级的联赛为目标。在这个制度之下,球队竞争激烈,而球队的组成或解散相对自由。长期以来,由于开放式竞争的缘故,再加上英国足协的官方管理,大大压缩了获利的空间,各国的足球联盟也都自视为运动组织,而非营利单位。然而,财务不佳造成许多问题,最麻烦的是球场设备老旧、管理无效率,看台倒塌或球迷推挤造成的重大伤亡时有所闻。为改善这些问题,英国政府自一九九○年代起陆续以公共投资挹注于球场的改善,并诱发球队自行筹资加码投资,再加上一九九二年联盟层级改组,最高层级改为英超联盟,开始有较强的商业色彩。
一九九○年代以后,由于媒体势力的拓展,再加上媒体营运的全球化,透过转播权利金的签订,职业运动在营收上开始大有斩获。在美国,许多球队开始循着洋基队与YES体育网的模式,经营地区性的有线电视转播频道,自己赚取转播权利金,想当然耳,他们付给自己的转播权利金通常较市场价格高。相反地,许多媒体大亨亦开始涉足球队的经营,母公司则常以较低廉的转播权利金给付,使自身的营利增加,而造成球队帐面上的亏损,以此要求球员共体时艰,或要求市政府改善球场以增加票房收入。由于封闭式联盟球队数量稀少,许多城市都亟欲争取,故球队动辄以搬迁他城为要胁,要求地方政府协助其改善财务状况。
在欧洲,由于一九八○年代以前电视台多为官方频道,在没有其他转播者竞标的情况下,足球赛转播的权利金收入少得可怜,一九九○年代之后因媒体自由化与有线电视台的迅速发展而有所改观。然而,当愈来愈多的赛事由免费无线台转往需付费的有线频道时,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欧洲各国纷纷仿傚英国立法,作出重要赛事不得在付费频道播出的限制,以维持运动转播的公共性质。但商业机制在各足球联盟的运作已愈来愈深入,例如欧洲足球联赛冠军盃原本的单淘汰赛改制后成为循环赛,则可以使比赛场次更多,转播的商业收益更大。
什么样的比赛才好看?国际性的足球比赛由于带有国族较劲的色彩,不成问题。然而其他的比赛、光靠各个城市或球队的死忠球迷还不够,比赛要势均力敌才有看头。近年来,大联盟推出跨联盟大赛,使「地铁大战」、「高速公路大战」成为可能,并强调各劲旅之间的敌对性,如洋基与红袜的宿仇等,便是要刺激比赛的话题性与精彩度。站在联盟的立场,球队的实力平衡,整体票房收入才会增加,然而,各个球队却都希望拉开与对手的差距,将对手踩在脚下,这形成了经济学上所谓的「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联盟与球队的目标相互冲突。在依实力分组的分级制联盟中,问题自动解决,但在封闭式联盟里,则需靠联盟的努力经营。输家优先选秀制与薪资上限等游?规则,都是为了平衡各个球队的实力。然而,由于城市规模与营运方式的不同,球队贫富不均的问题日益严重,球队实力愈发悬殊。在这一方面,NFL做得最彻底,将电视转播权整体綑绑销售,由各电视台竞标,再将转播权利金平分给各个球队。
综观职业运动的变化,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商业色彩最浓厚、经济效益最高的NFL,在联盟里採取的许多策略却是共产主义式的均等分配。在动不动就抬出反托拉斯法加强商业竞争环境的美国,却允许职业运动巨大的独占利益存在。在资本主义盛行的美国,球队的经营常常要求地方政府的政策配合,在政府角色较强大的欧洲各国,球队反倒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有许多看似违反常理的运作,若深思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发展历史与文化背景,其实都其来有自,但在全球竞合之下,这些职业运动联盟的运作模式却经由相互模仿而逐渐拉近。职业运动讨论范围不大却涵盖了丰富的经济学议题,这个特点早已引起经济学家的注意,特别是在赛局分析与机制设计上,职业运动提供了相当多的运作模式,可供其他的业别参考。另一方面,职业运动由于赛事频繁,数据丰富且完整,近年来在实证经济学上的运用也颇受重视。
随着王建民的投一休四,「伸卡球」、「洋基」、「季后赛」变成我们的日常词汇,职业运动赛事已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个球迷都有自己的一套球经,观赏球赛之余,站在某种高度上了解背后的运作法则与经济趣味,久而久之自然从球迷升级成为达人。想成为达人吗?从阅读开始吧。
进入运动的系谱学
学学文创志业副董事长 詹伟雄
在台湾,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成长自一个「德、智、体、群」的谎言年代。
那个时代里,学校虽然号称「四育并重」,但只要智育功课不行,就不容易当个正常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体育强过学业、被学校孤立起来专门作为运动会夺牌工具的同学,似乎早早地就在他(她)们的少年时代,被预示了一个「没出息体育老师」的苍白未来。
只有少数例外时刻,体育被看成是一件神圣的事物,譬如说杨传广在罗马奥运拿下十项运动的银牌、纪政打破世界女子短跑纪录,或者金龙少棒队夺得威廉波特冠军,在台北街头风光游行、高举国家认同的那一刻。
但只要你一离开那个群众亢奋的行列,冷静下来,你当下就会明白:台湾并不是一个运动社会,那无所不在地对升学主义深处的「绝对分数」之渴望,才是王道。因而,如果你一不留心洩漏了那本能地对身体开展、表演、极致性(譬如「速度」)、可能性(譬如「技巧」)的好奇与探索,往往地,就被视为意志怠惰、无法自我控制、不够勤勉的证据;接下来,你就会感觉到周遭人群刻意地要与你隔离、而年长权威者则意图规训你的庞大力量。
但是,我们还是像历史上所有的少年一样,偷偷地,藏匿着对卓越运动员像谜一般的仰慕与膜拜,我们也在一个补习与另一个补习间的空档,用最快的跑步或最英勇的上篮,把我们的肢体伸向一个恣意的美感角度。在那一瞬间,一种难以言喻的快感充满你我的胸臆──那是一个「体育」与「马克思」都是禁忌的年代、生活暗角里充满着反叛能量的年代,后来当我们有了发展理论的社会学或政治经济学知识之后,我们开始知道,那也是「台湾经济奇蹟」(Taiwan Miracle)诞生的年代。
一九六○年代之后,台湾以勤奋的劳动力加入了美国为轴心的世界商品市场,逐步发展「出口替代」(export substitution)的加工产业,也就是以不断投入的技术性劳动力,制造出量大、质精的西方市场消费品,以取得珍贵的外汇。在这个过程中,台湾的社会整个被动员起来,农地大量被改画成工业区,就业人口由农村被拉进工业生产链;而人们的日常起居作息,也被整合到一个「工厂生物时钟」的规格表内。如今回顾起来,整个「台湾经济奇蹟」毋宁即是一部「制造业奋斗史」,工厂的集体目标,规范着数百万家庭的日常生活准绳,每位工作者不仅要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智育」的突破),更必须在生活上做好「身体的管理」(「体育」的压抑),以避免「冲动的身体」会一时地失去理性,连带地影响到工厂集体目标的完成──从这个角度看,当年社会对体育与运动的排挤与边缘化,其实有它内在不得不然的必然逻辑。
和当年相比,今日的台湾是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起码,就社会对体育与运动的伦理态度而言,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亚力山大健身中心的倒闭,让台湾见识到这社会里已有如此之多的运动者,「运动身体」不仅不再是一种非理性的放纵,反而是一种更高理性的展现;而具有运动感的体格,似乎变成了中年企业家们戮力以赴的新人生目标;许多运动术语变成企业管理书的新概念(例如coaching、offence & defense、fielding……),传记书市场中,许多运动员(例如老虎伍兹?Tiger Woods?)的销售量远超过企业家,而运动鞋的销售量也早早地超越皮鞋。
之所以会如此,和全世界经济的「重新分工」有很大的关联,上个世纪的九○年代,中国的劳动力经济崛起,已开发国家被迫必须将原有的地方生产能量移迁入中国,而重新寻求社会生产力的升级,在这个重寻分工位置的过程里,「体验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也就是中国负责商品的制造生产,西方国家(当然再加上台湾)改为聚焦于商品意义和快感的研发,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工作者的理性与管理知识的导入(透过反覆的学习与试误而得到),后者则是生活风格、美感体验、人生意义与终极价值的提案(透过原创性的生命体验,而得以创造)。对台湾尤其困难的是:过去四十年锤鍊出来的理性化能力突然陷入无用武之地,而必须承接的,却又是过往所嗤之以鼻(因而也就特别地陌生与不擅长)的「感性化能力」。
但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中,运动以其独特的与「自我养成」(self cultivation)的关联性(身体的快感,只有你自己知道),成了展现个人创意、差异自我的社会表征,它不只是一种特别的「感性化能力」,而甚至──成为大部分「感性化能力」的基础,世界第二大软体公司甲骨文(Oracle)执行长艾利森(Lawrence Ellison)就曾指出,每当他在巨浪中操驾帆船,往往能使他领略事业中某些关键决断的奥祕,帮助甲骨文创造意想不到的市场机会。
因而,台湾社会需要新的运动知识与论述,不只是热血的球迷文字或冷僻的攻防数据,而是一种对运动的起源、流变、转折、社会动员、周边影响、经济、操作机制、美学、明星体系……进行体系性了解的知识习惯;准确一点说,也就是一种对运动的「系谱学」式了解。通过这样的知识化过程,我们或可逐步掌握身体里那莫名的好动力量,明白那壮阔场馆里交错的激情与生意,换言之──明了了「现代社会」。
《疯足球,迷棒球——职业运动经济学》这本书,尝试去解答「足球」世界与「棒球」世界的差异:「为什么足球变成世界性运动,而棒球则不能?」、「为何棒球赚大钱,而足球则是赔钱?」,两位作者不仅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更以少见的企管学方法工具,分析职业球队的经营门道(特别是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对这两项运动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王建民不再只是『建仔』」,而「贝克汉也不再只是一个英国帅哥」而已,在运动的系谱中,其实有着更丰富的人间脉络……。
哇,這本書名《瘋足球,迷棒球:職業運動經濟學》聽起來超對味的!身為一個從小就在巷口踢足球、週末泡在棒球場邊的小球迷,我對職業運動的熱情絕對不亞於對學業的追求(雖然有時候是反過來哈哈)。每次看著那些超級巨星在場上飛馳、揮棒,心裡總是充滿了無限的想像。他們的高薪、他們的商業代言、他們每一次的轉隊,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邏輯?是不是真的像電影裡演的那樣,一切都是數字在說話?這本書名精準地抓住了我對這兩個最受歡迎運動的熱愛,同時又點出了經濟學這個我一直覺得有點遙遠但又很重要的學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把這些看似艱澀的經濟學原理,應用到我們每天都在討論、都在關注的運動賽事上。是會像分析球員的身價那樣,用複雜的圖表和數據來解釋嗎?還是會透過一些有趣的案例,讓我們這些非經濟學系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尤其是「瘋足球」和「迷棒球」這兩個詞,完全勾勒出了台灣運動迷的日常。在台灣,棒球絕對是國球,每次國際賽事都能凝聚所有人的目光,就算不是鐵桿球迷也會忍不住熱血沸騰。而足球,雖然發展上可能還有段距離,但近年來台灣的足球熱度也在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國際賽事,甚至追蹤歐洲五大聯賽。所以,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充滿了期待,感覺這本書會是一趟結合熱情與知識的奇妙旅程,非常想知道它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
评分《瘋足球,迷棒球:職業運動經濟學》這個書名,實在是太貼切了!我一直都是這兩個運動的超級粉絲,每次看到精彩的比賽,那種激動的感覺是言語難以形容的。但同時,我也對這些職業運動背後龐大的商業運作感到非常好奇。書名中的「經濟學」三個字,立刻就吸引了我,因為我總是想知道,那些看似瘋狂的轉會費、球員的高薪,到底是如何決定的?難道真的是供需關係那麼簡單嗎?或者,裡面還涉及到什麼更深層次的市場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深入了解,職業運動是如何成為一個能夠創造驚人利潤的產業。例如,作者會不會分析球隊的經營策略,像是如何透過行銷和品牌塑造來吸引贊助商和觀眾?又或者,會不會探討一下,在不同國家,職業運動的發展模式有何不同,以及它們對當地經濟有何影響?特別是對於台灣的棒球,我一直很好奇,在國際舞台上,台灣棒球的經濟價值到底有多高?這本書名結合了我對運動的熱情和對經濟知識的渴望,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運動的書,更是一本能讓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的優質讀物,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评分說實話,光是看到《瘋足球,迷棒球:職業運動經濟學》這個書名,我就忍不住心動了。我對足球和棒球的熱愛,簡直可以用「瘋狂」來形容,但同時,我也常常對職業運動裡那些驚人的數字感到好奇。像是為什麼有些球隊能夠不斷贏得冠軍,而有些卻總是徘徊在中下游?球員的薪資結構又是如何決定的?還有,那些轉會費到底是怎么算出來的?書名中的「經濟學」聽起來好像有點嚴肅,但搭配上「瘋足球」和「迷棒球」,就變得非常接地氣了。我猜測,這本書應該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會用很多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來解釋經濟學的原理。比如,分析梅西和C羅的轉會,是如何影響了他們各自的品牌價值;或者,探討大聯盟的球隊,是如何透過球員交易來最大化他們的盈利能力。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深入探討一下,在台灣,棒球運動的產業鏈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在商業化的浪潮下,這些運動的純粹性是否會受到影響?總之,這本書對我來說,絕對是一本能滿足我對運動的熱情,同時又能拓展我知識邊界的好書,光想就覺得很過癮,迫不及待想翻開它了!
评分這本《瘋足球,迷棒球:職業運動經濟學》的名字,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覺得,看比賽不只是看球員們在場上的表現,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文化現象。尤其是那些頂尖的職業運動,像是足球和棒球,它們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競技,發展成為龐大的產業。每年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商業價值,球員動輒千萬的年薪,還有那無數的周邊商品和媒體轉播權,這些都讓我好奇得不行。書名中的「經濟學」三個字,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總是在想,這些球隊的老闆、經紀人、贊助商,他們到底是如何運作的?球隊的戰績好壞,會對他們的收入產生多大的影響?球員的表現,又該如何評估他們的商業價值?難道那些看似天價的轉會費,真的都有其經濟學上的道理?還是說,裡面摻雜了很多非理性因素?我真的很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揭露一些職業運動背後不為人知的金錢遊戲,或者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讓我對我所熱愛的這兩項運動有更深入的理解。畢竟,光是熱情是不夠的,如果能了解這些運動產業的運作邏輯,或許更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與複雜性。我很期待能從中學到一些實用的知識,也許對我未來在職場上的決策也會有所啟發。
评分這本《瘋足球,迷棒球:職業運動經濟學》的書名,真的太有吸引力了!我一直覺得,職業運動不只是運動員們的競技場,更是一個複雜的商業生態系統。特別是足球和棒球,它們在全球範圍內都擁有龐大的粉絲基礎和驚人的商業價值。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球隊能夠不斷吸引到頂級球員,而有些卻只能望洋興嘆?球員的薪資談判,背後到底有哪些經濟學的考量?還有,那些龐大的轉播權費用,又是如何分配的?書名裡提到了「經濟學」,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職業運動經濟運作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例如,作者是否會探討球隊的經營模式,像是如何透過門票收入、商品銷售、廣告贊助等來維持運轉?又或者,是否會分析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職業運動市場差異,以及它們的發展潛力?我尤其對台灣的棒球市場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台灣職棒的案例分析,讓我更了解我們國球的經濟脈絡。總之,我認為這本書絕對能滿足我對運動的熱情,同時又能讓我對職業運動的商業運作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是一本值得期待的讀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