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

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設計
  • 伊東豐雄
  • 建築理論
  • 現代建築
  • 日本建築
  • 建築哲學
  • 空間設計
  • 結構設計
  • 建築師
  • 論文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從在1971年開始瞭自己的設計活動的同時,我也開始寫瞭ㄧ些文章。有時候是針對其他建築傢作品所作的評論、也有ㄧ些是寫自己旅途中的隨筆,不過最主要的文章還是為瞭配閤雜誌的刊載、以及論述設計概念所撰寫的內容。因此對我來說,作設計和寫文章是具有相同地位的作業。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完成ㄧ個作品、並且開始寫關於這個作品的文章時,在設計中所看不見的、屬於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思考的意義便開始可以看得到瞭。也就是說暗中摸索的建築概念在實現的那ㄧ刻總算明白瞭。不過思考總是比實現的作品還來得稍微前進ㄧ步。而思考與作品之間總是存在著落差(gap)。不過也就是因著這個落差,而得以造就齣使自己往下ㄧ個設計邁進與麵對自己的能量。
  就這樣地,作品催生齣瞭文章,而文章則又導引齣下個作品的意象,在三十幾年之間持續反覆著這樣的行為。            —伊東豐雄


  伊東豐雄(1941-)是近年來頗受國際矚目的日本建築師,2001年完成的「仙颱媒體館」(Sendai Mediatheque)被譽為新世紀建築的代錶作,隨即在世界建築界掀起「伊東風潮」,2002年獲頒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金獅奬。

  伊東與颱灣的建築因緣始於高雄世運會主會場的設計案((2005年),緊接著又在2005年的颱中大都會歌劇院國際競圖中勝齣,2007年更受邀設 計颱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館。 在不久的未來,隨著伊東豐雄三個建築實體的完成,勢必為本地前衛建築的討論注入新的動能。各界對於這位國際級建築師即 將在颱灣實現的前衛建築,期待甚殷。北美館與伊東豐雄建築事務所共同主辦推齣「伊東豐雄:衍生的秩序」,在此同時選自伊東創作建築以來所寫的無數文章中,最具代錶性的四十八篇論文、散文的《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一書同步齣版。

  知名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自1971年展開瞭自己的設計活動,於此同時也開始撰寫文章,有針對其他建築傢作品所作的評論、或是自己旅途中的隨筆,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為瞭配閤雜誌的刊載、以及論述設計概念所撰寫的內容。可以看到初期的伊東在文章當中帶有批評社會的性格,直到「仙颱媒體館(SendaiMediataque)」(2001)一案纔有瞭重大的突破,本書依此將文章動筆年代畫分為前仙颱時期、仙颱案施工時期、後仙颱時期。讓我們理解伊東豐雄建築師在思考曆程中的轉變,以及那柔軟、謎樣的生物或動狀態、充滿現代前衛感的建築構思來源。

  「雖然自稱是一個內嚮害羞的人,伊東從不畏懼對社會提齣建言。暢言日本公共設施必須麵對大眾生活與因應環境生態等議題;或者冀望經由更多公開競圖的機會造就更好的專業改革。此外更有係列性的文化觀察,藉由保鮮膜、東京少女、電影銀翼殺手、吉本芭娜娜小說等討論現代都會風景與消費文化。……透過這些文字我們也觀望到伊東與當代社會建築社群的互動,如原廣司、藤森照信、庫哈斯、Steven Holl等,而在論文與散文間,我們亦可以透視他對於柯比意與裏特維爾德的住宅,或者葛瑞夫與艾森曼的作品間的評論與比對…..。」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提供閱讀伊東豐雄的新方式,有彆於過去單靠建築作品來認識伊東豐雄的模式,試圖自伊東創作建築以來所寫的無數文章中,選粹齣最具代錶性的四十八篇來刻畫伊東在建築思想上的輪廓。在他如此奔放的形式操作背後理解到我們所未能察覺的、 超越繼承建築秩序的新價值。

「少一點純粹之美,多一些充滿活力的樂趣」可以說化約瞭我在2000年後麵對建築的感情。我的文章,對於社會可以說遠遠地比以前來的正麵多瞭。—伊東豐雄


作者簡介

伊東豐雄

◆1941年 京城(現索爾)市齣生。
◆1965年 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
◆1965-69年 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
◆1971年 Urban Robot設立(URBOT)。
◆1979年 名稱變更為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現在,同事務所主持人
◆1991年 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各座教授
◆1998-2005年 Kumamoto Artpolis Vice-Commissioner
◆2000 九州大學工學院兼任講師  
◆2002 京都大學工學院兼任講師 / 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2005 Kumamoto Artpolis CommIssioner  

要得奬項目
◆1984年 - 日本建築傢協會新人奬(笠間之傢)
◆1986年 - 日本建築學會奬(Silver Hut)
◆1990年 - 村野藤吾奬(Sapporo Beer北海道招待所)
◆1991年 - ?日藝術奬(八代市立博物館「未來之森博物館」)
◆1993年 - BCS賞(八代市立博物館「未來之森博物館」)
◆1994年 - 日本建築學會北海道支部北海道建築奬(□□□□)
◆1997年 - 保加利亞 索非亞  三年展  首奬
      BCS賞(八代廣域行政事務組閤消防本部廳捨)
◆1998年 - 藝術選?文部大臣賞(大館樹海Dome)
◆1999年 - 日本藝術院賞(大館樹海Dome)
      BCS賞(大館樹海Dome)
◆2000年 - 國際建築Academy(IAA)奬
◆2001年 - Good-Design大賞(仙颱媒體館)
◆2002年 - World Architecture Awards Best Building(仙颱媒體館)
      BCS賞(仙颱媒體館)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奬
◆2006年 - RIBA金牌奬(英國皇傢建築師協會金牌奬)

主要著作.譯書.作品集
◆1981 『□□□□□□□近代建築(風範主義與近代建築)』(柯林.羅著,與他人閤譯.彰國社)
◆1989 『風的變樣體』(青土社)
◆2000『透層建築』(青土社)
◆2001『伊東豐雄/輕盈結構的細部(The Detail of Light Structure)』(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編著, 彰國社)
◆2002『建築: 非綫性的偶發事件 從smt到邁嚮歐陸』(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編著.彰國社)
◆2006 『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伊東豐雄建築塾編著.彰國社)

 
譯者簡介

Atelier SHARE   謝宗哲

  二○○○年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二○○二年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二○○三年進入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大學院生産技術研究所麯淵研究室(前原廣司研究室),二○○七年取得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學位。二○○六年設立Atelier SHARE綜閤計畫事務所,目前為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助理教授,交大建築研究所、東海建築學係兼任助理教授,Atelier SHARE主持人。

好的,以下是針對《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這本書,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的書籍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詳盡的、非人工智能寫作風格的建築理論與實踐概述: --- 結構、空間與存在:當代建築理論的深層探尋 一部聚焦於建築本質、物質性、以及人類經驗在空間中展開的深度理論閤集。 本書匯集瞭一係列獨立且深刻的建築學論述,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超越風格流派、直指建築核心問題的思辨場域。全書不拘泥於對既有大師作品的簡單梳理,而是以批判性的視角審視建築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其與技術進步的復雜關係,以及如何通過空間設計重新定義人類的居住狀態與文化記憶。 第一部分:物質性的迴歸與“非形式”的建構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建築材料的“在場性”及其感知意義。我們認為,在充斥著數字渲染和虛擬模型的時代,建築的物質性——石材的冷峻、木材的溫熱、混凝土的粗糲——成為瞭抵抗時代虛無主義的堅實錨點。 其中一篇關鍵論述討論瞭“負空間”在建築體量定義中的決定性作用。它挑戰瞭傳統“形體決定空間”的觀念,主張真正的建築體驗往往發生在未被明確限定的空隙、過渡地帶與環境的“間隙”之中。這些非形式的、流動的空間,更貼近於人類感知和身體的自然運動軌跡,而非僵硬的幾何限定。我們考察瞭從古老迷宮結構到現代主義非綫性布局的演變,試圖找齣一種新的空間語法,能夠容納日益復雜的人類社會行為。 另一個核心議題是對“灰度美學”的重新發現。這並非指色彩上的單一性,而是關於邊界的模糊化。在當代城市肌理中,建築不再是孤立的雕塑,而是滲透於城市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立麵處理、材料的自然風化以及光影的滲透,使建築的邊界變得可滲透、可協商,從而促進其與周邊環境形成一種持續的、動態的對話。 第二部分:時間性、記憶與場所精神的重塑 建築不僅僅是瞬間的凝固,更是時間的載體。本捲的論述將時間維度引入建築分析,關注“物是人非”後的空間狀態。 我們審視瞭“廢墟美學”在當代語境下的意義。廢墟不再僅僅是曆史的斷片,而是對“永久性”這一建築執念的有力反駁。通過研究那些被遺忘或半衰變的建築現場,我們可以洞察到結構在承受時間侵蝕時的韌性與脆弱性,這對於指導可持續設計至關重要。真正的設計應預留齣“被時間改造”的可能性,而不是試圖用技術手段抵抗永恒的衰變。 此外,本書對“場所精神”(Genius Loci)進行瞭細緻的解構。場所精神不應被簡化為對地方符號的簡單挪用,而應是結構、氣候、曆史敘事與居民集體記憶交織産生的獨特“氣候”。我們提齣瞭一種“深層語境分析法”,要求建築師深入挖掘場地下意識層麵的文化編碼,用剋製而精準的乾預,激活而非顛覆原有的場所能量。這要求設計者具備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敏銳度,去傾聽沉默的場地訴求。 第三部分:技術、倫理與身體的尺度 技術是建築師手中的工具,但工具的效用最終取決於其背後的倫理考量。本部分重點探討瞭數字技術對建築實踐帶來的衝擊與機遇,強調將人的身體尺度置於一切技術決策的核心。 我們批判瞭過度依賴參數化設計而導緻的“形式的自戀”。當算法可以輕易生成令人目眩的復雜形態時,建築師的職責恰恰在於設置限製,並對這些形式進行“去魅化”處理,使其迴歸到服務於人類感知和舒適度的基本目標上來。 關於可操作性與可理解性的辯論貫穿其中。一個再復雜的結構,如果其邏輯無法被使用者的眼睛和身體所捕捉,那麼它在文化意義上就是失敗的。本書倡導一種“透明的復雜性”——設計過程是復雜的,但最終呈現的體驗必須是清晰、可被身體導航和理解的。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結構邏輯的暴露(如梁柱的清晰節點、樓梯的明確指嚮性),重建人與建築之間失落的信任感。 最後,全書以對“慢設計”的呼籲作結。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時代,建築需要重新擁抱其固有的緩慢屬性——從材料的采伐到構件的製作,再到最終的成熟與沉澱。這種緩慢不僅是可持續性的體現,更是對居住者內心節奏的一種尊重。 本書是獻給所有對建築的哲學深度、物質本質以及人類空間體驗抱有嚴肅關切的設計師、理論傢和學生的一份思想地圖。它引導讀者跳齣對錶麵風格的追逐,潛入結構與空間深處的永恒議題。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初始階段 (前仙颱時期)

1976
白色的環
1977
追求脈絡
1978
在建築中的拼貼(Colleage)與錶麵性
1982
形態的溶融
1985
1. 旅行手記
2. 作為變樣體的建築
1986
1. 溫柔包覆身體的建築
2. 被半透明皮膜所包覆的空間
1988
1. 人造人的身體所追求的建築
2. 記憶中的九個城市
1989
不浸泡進消費之海就沒有新建築
1990
1. 二十一世紀的幔幕 流動體的建築論
2. 皮膚感覺型建築的形貌 氣配與徵候
1991
1. 給建築傢的傳真
2. 都市的noise創造新建築
3. 遙想曼哈頓
1992
1. 記述ㄧ場「迴去的」我的旅途
2. 保鮮膜城市的建築風景
1993
夢幻的生産機械 關於雷姆庫哈斯的近作
1994
建築與錶現(Presentation)
1995
1. 電子時代(Electronics Age)之動態建築的印象
2. 對於「仙颱媒體館」之報導的質問書
3. 生成過程的形態
4. Diagram Architecture 關於妹島和世的建築

仙颱案施工時期 Under Construction

1996
1. 人為什麼要旅行? 不知不覺有瞭移動中毒癥
2. 作為事件的建築 雷姆庫哈斯的〈S.M.L.XL〉
1997
1. 媒體森林的泰山們
2. 私空間
1998
1. 脫現代的身體像 不具批評性的住宅是可能的嗎?
2. 住宅論
1999
作為新型多米諾係統的「仙颱媒體館」
2000
1. 變換境界的思想 為瞭開創新的公共設施
2.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所揭示的未來

後仙颱時期

2001
來自仙颱媒體館的領悟
2002
1. 建築—非綫性的偶發事件
2. 素材即結構錶現 –從布魯日及倫敦的兩座小亭談起
3. 請給我們更多公開競圖的機會
2003
2004
1. 少ㄧ點純粹的美、多ㄧ些充滿活力的樂趣
2. TOD'S錶參道大樓 : 不均質的抽象性
2005
無接縫的建築
2006
1. 新的現實—為瞭恢復現代建築中的物質力
2. 西班牙人的義理人情
3. 巴黎的醫院
4. 新加坡的開發商
2007
1. 美國的業主們
2. 颱中的鐵腕市長
3. 藤森建築的想像力
4. 高第之國的市長

圖書序言

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 中文版序

  自從在1971年開始瞭自己的設計活動的同時,我也開始寫瞭ㄧ些文章。有時候是針對其他建築傢作品所作的評論、也有ㄧ些是寫自己旅途中的隨筆,不過最主要的文章還是為瞭配閤雜誌的刊載、以及論述設計概念所撰寫的內容。因此對我來說,作設計和寫文章是具有相同地位的作業。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完成ㄧ個作品、並且開始寫關於這個作品的文章時,在設計中所看不見的、屬於自己的思考過程與思考的意義便開始可以看得到瞭。也就是說暗中摸索的建築概念在實現的那ㄧ刻總算明白瞭。不過思考總是比實現的作品還來得稍微前進ㄧ步。

  而思考與作品之間總是存在著落差(gap)。不過也就是因著這個落差,而得以造就齣使自己往下一個設計邁進與麵對自己的能量。

  就這樣地,作品催生齣瞭文章,而文章則又導引齣下個作品的意象,在三十幾年之間持續反覆著這樣的行為。

  現在試著迴顧從前,可以發現自己初期的文章當中帶有批評社會的性格。作為建築師的自己,對於在社會中未能被賦予ㄧ個適當的定位而抱有強烈的挫摺感,而這樣的情緒於是便轉化為對於社會製度的批判。然後便轉為背對那樣的社會,而隻試圖在封閉的微小體係/小宇宙 (microcosmos)裏ㄧ味地描畫齣美麗而內嚮的世界。

  將自己從這種內嚮性格的美的世界給解放齣來的契機是「仙颱媒體館(SendaiMediataque)」(2001)。綜觀自己的建築曆程,這個案子帶有壓倒性的重大意義。

  自從1995年贏得這個競圖以來,到開幕為止的6年之間真的和許多的人們進行瞭議論,並且也透過和許多人們之間的共同作業來將這個案子實現。這個過程將作為建築師的我給拉迴瞭社會的內側。因著得到許多人的幫助與許多睏難的剋服,而讓我感到原來自己也能夠存在於社會的內部瞭。對建築師來說那是無可取代的喜悅,而這份喜悅也改變瞭我寫文章的態度與想法。

  「少ㄧ點純粹之美、多ㄧ些充滿活力的樂趣」的這句話,可以說化約瞭我在2000年以後麵對建築的感情。我的文章,對於社會可以說遠遠地比以前來得正麵多瞭。而這種正麵的感情也逐漸地反映在作品的生命力之上。或許可以說比以前都來得要更為追求明朗而開放的美感吧。因為我現在想要創造的,是可以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喜悅的那種建築。

 

伊東 豐雄
2008年2月7日
農曆正月初一


伊東豐雄,建築傢
曾成德(東海大學建築係教授,東海大學創意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

I.

  為什麼這個稱謂無法授與工匠?因為建築乃源自於論述。那麼為何文人又領受不瞭此一頭銜?由於建築建立於實作。唯有當理論與實踐得以閤而為一時,纔能真正稱為一位建築傢。

維楚維斯(Vitruvius)
建築十書( 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 )

  啓濛時期的一位法國修士勞歇爾(Marc-Antoine Laugier)在他著名的「建築論文(Essai sur l’architecture, 1753/5)」一書的封麵為我們描繪建築的起源。在建築學界習稱為 「太初棚架(primitive hut)」的這幅圖版中的前景裏,建築的繆斯女神一手遙指著太初棚架,一手握著直尺與分規。

  繆斯女神手中所握的尺規事實上是重要建築典籍的插畫中具有相當意涵的常見主題。西方文藝復興後期最重要的建築師帕拉底歐(Andrea Palladio)在其典籍「建築四篇(I quattro libri dell’architettura, 1570)」裏錶達瞭同樣的主題。封麵上建築之門上方端坐的女子象徵著建築之美,她被左右各一對的雙柱支起,柱前各立瞭一位少女,其中一位持著象徵著實作的直尺等繪圖工具,另一位握著象徵著論述的分規量尺等度量工具。帕拉底歐的意圖不言可喻。在這本由他的作品與論文所共同集結而成的傳世之作裏,他所要點齣的首要訊息乃是建築的美德必須由理論與實踐共同建立其基礎。

  與帕拉底歐同個時代的法國皇傢首席建築師迪羅美(Philibert de l’Orme)在其論文集「建築要典(Le premier tome de l’architecture, 1567)」第三章序論之後的一張插畫更為生動的描述瞭他心目中的建築師。畫麵裏,建築師從暗喻中古世紀的黑暗洞穴中走齣來,迎嚮恍若茁壯茂密的棕櫚樹般的新時代。他的一隻手將一件外袍披覆於身上,另一隻手則握著一把盤繞著大蛇的量規。正式的外袍象徵著他是纔藝齣眾、卓然有成的專業建築師,而與他開步往前走的姿態完全相同的分規則寓意著他帶著理論展開他的行動。

  理論或論述來自拉丁文theoria的希臘語theoros,而其字源theasthai意謂著觀察、度量、檢視與思索。顯然對迪羅美而言,必須同時兼備精準的執行力與卓越的思索力,纔能稱為真正的建築傢。伊東豐雄以其前衛的建築物與流動的空間觀見長於世。然而在此建築文選一書中,伊東在在展現瞭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索力以及流暢的批判與論述能力,使我每每在閱讀中不禁想起迪羅美所為我們揭示的建築傢。


II.

  葛瑞夫(Michael Graves):這房子挺吸引我的--我不能確定是它所呈現的一種空無還是來自它的流動性。

  艾森曼(Peter Eisenman):這個案子提齣瞭一個重要議題,有關抽象性與再現性 (abstraction and
representation)的討論。與任何我們目前所看過的其他方案相比,它的確相當地與眾不同。

  史得恩(Robert Stern):不僅如此,(它也點齣建築生産裏)有關地域性的特殊涵構與國 際性相關背景的錯綜復雜關係。

  泰格曼(Stanley Tigerman):我不認為它所提齣的是一個與抽象性有關的議題。它啓動瞭一種專注力--這個房子事實上是以其構材為主的一種建築研究--它創造瞭一種空間的詩意。

  莫內歐(Rafael Moneo):對我而言,它呈現瞭一種親密性。他所觸及的是一種人類感官上的觸感,這是這些案子裏所首見的。比幾何、環繞等等更重要的是(它讓你注意到)你怎麼進入瞭一個房子--(在像這樣的房子裏)你僅剩下你自己,你必須麵對你自己。

中野本町之傢(白色的環)及其增建案之討論
P3建築論壇,維琴尼亞大學建築學院,1982年11月12-13日

  新建築,或者說,建築的一個新起點,一般鹹信乃是勞歇爾“太初棚架”的主題。繆斯女神一手所枕著破碎的舊建築及散落一地的古典柱顯已不再適用;它應被一種新的時代的新的思維所取代。”太初棚架”,女神另一隻手所遙指的,正是新思維所帶來的新範型。

  伊東顯然相當熟稔勞歇爾的觀點。他的自宅「Silver Hut」無論在名稱上或是對材料構法的思索處理都是對勞歇爾的緻敬。而錶參道TOD’S對我而言,更是一種伊東式的慧黠所展現的當代版本的「太初棚架」。另一方麵,伊東更藉著其論述不斷地思辨其意義。例如,當前的宣言「新的現實」,即運用「太初棚架」所強調的媒材構法原型的論述將物質性反嚮導入「少即是多」的現代性主義空間。而前仙颱時期的早期論文,如〈人造人的身體所追求的建築〉為代錶的一係列論文,則相對於勞歇爾於啓濛時期的理性主義自然論,在當代東方都市叢林裏不斷地反覆思索該如何以「不斷變樣的場」或「柔軟的空間/包覆的皮膜」在電子時代的人造自然地景裏創作新範型。

  當代建築名傢庫哈斯(Rem Koolhaas)曾經說伊東是新世紀輕建築新範型的領航員。然而在準確的指齣伊東的成就乃是在不斷的嘗試超越範型的同時,庫哈斯卻未曾更明確的指認伊東作品張力的源頭。而我倒是認為仔細閱讀伊東的論文便可理解其可能的緣由。伊東曾為我們數度比對密斯的玻璃摩天樓草圖與湖濱公寓,以及巴塞隆納館(Barcelona Pavilion)與範斯華茲宅(Farnsworth House)。伊東指齣摩天樓與展覽館之所以可以濃烈的呈現著流動性的張力,並得以避免成為僵化固化的形式風格乃是因為它們具有一種「等待的建築/前建」的特質。

  我因此認為 「太初棚架」對伊東的意義因此非僅止於如圖版錶麵所描述的追求新範型的寓意而已。更進一步的說,「太初棚架」裏具有一種「前建築/等待的建築」的特質,而伊東不僅敏銳的辨認齣其特質並成功的在其作品中創造瞭此一特質,而這也正是他在評論妹島和世作品時所指齣的diagram architecture特質。仙颱媒體館、蛇形藝廊、颱中大都會歌劇院等作品裏每每令人目眩神迷的空間張力與個個截然不同的建築錶現便是因為它們在建築不可避免的固著化、形式化的過程中未曾失去其初始。無論是「新多米諾(Dom-Ino)係統」,「幾何演算法皮層」或是「延展性架構」,盡管手法大異其趣卻都蘊含瞭太初棚架裏「前建築」的特質。

  1982年P3國際建築論壇裏,當代最為傑齣的建築師們對於伊東作品「中野本町之傢」各個有著不同解讀的迷惑甚至互相牴觸的感受,其所創造的空間場呈現瞭太初棚架新範型裏的"前建築"狀態,因而誘發瞭每個人陳述齣他在自我深層?對於建築所關切的主題。這種特質自始便平行發展於創作與論述中。白色的環、仙颱媒體館、蛇形藝廊、颱中大都會歌劇院等作品與〈型態的溶蝕〉與〈媒體森林的泰山們〉等論文中不斷摸索的「前建築」僅是一個例子。伊東的作品與論文是他的建築觀的一體兩麵。


III.

純粹(素直お)、好奇心、社會批判力。

伊東豐雄談他對大學畢業生的期望
颱中東海大學演講,2008年2月16日

  但是在勞歇爾封麵圖版裏除瞭繆斯女神與「太初棚架」之外仍需要一個重要的因子纔完整的構成他的建築論。那就是立於繆斯女神前方凝視著太初棚架的學習者小天使。似乎勞歇爾認為新範型的産生必須具備一個如孩子般的心胸與視野。誠然,所有的藝術創作在麵對世界時都需要此一心靈成份,但是再也沒有人比卡爾維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說得更好:「我有時候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硬化成石頭--就好像沒有人可以躲過蛇發女妖魅杜莎Medusa的冷酷凝視一樣。」現實世界永遠會考驗著作者在創作生涯之初描寫時代的圭臬使命。然而在這緩慢的石化過程中,唯有開放、執著並持續地努力纔得以有可能跨越在世界的沉重與作品的輕快之間。建築的宿命就是一種石化的過程,然而建築之美也正源自它是對抗重力的一種行動。伊東在論文集中誠實的呈現他如何在現實與重力之間奮力的追尋著空間的流動性與設計的自由度。

  前仙颱時期二十年間的早期論文裏我們處處可見伊東對於流動性、皮膜、場等主題傾入瞭極度的專注與執著,而後仙颱時期的近期論文裏,則以自信與期許的口吻討論自己的改變、與社會的互動以及對於追求其他可能性的使命。尤其是近來最重要的兩篇論文:〈少一點純粹之美,多一些活力與樂趣〉與〈新的現實--為瞭恢復現代建築中的物質力〉中,伊東以第一人稱的寫作在建築裏接納瞭生活、公眾、物質與材料。而對颱中大都會歌劇院有興趣的颱灣讀者們可能會驚奇的發現當年在仙颱媒體館接近完成之際,伊東在〈變換境界的思想〉一文中已預示瞭以都市公共空間與無接縫建築概念所創作的根特(Ghent)與颱中案。

  另一方麵,社會與都市也是這些論文裏不斷重復齣現的主題。雖然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嚮的人,伊東從來不畏懼對社會提齣建言。例如在前述變換境界一文中,暢言日本公共設施必須麵對大眾生活與因應環境生態等議題;或是冀望經由更多的公開競圖的機會造就更好的專業改革。此外更有係列性的文化觀察,藉由保鮮膜、東京少女、電影銀翼殺手、吉本巴娜娜小說等討論當代都會風景與消費文化。

  當然,透過這些文字我們也觀察到伊東與當代建築社群的互動,例如本國的原廣司、藤森照信,以及國際友人如庫哈斯、荷(Steven Holl)等,而在論文與散文之間我們亦可透視他對於柯比意(Le Corbusier)與裏特維爾德(Gerrit Rietveld)的住宅,或者葛瑞夫與艾森曼的作品間的評論及比對。此外我們也見證瞭他與傅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傢庭的情誼或與羅(Colin Rowe)的神交--伊東曾在年輕時與友人努力將羅的經典論文集《理想住宅的數理原則及其他論文集》(Mathematics of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翻譯成日文
......等等。我個人最為強烈的感受到的是他對於日本建築新生代的苦心栽培--無論是評論妹島和世作品以形塑其流派或預示其時代的來臨,以及討論橫溝真競圖案而呼籲多給年輕建築師一點機會,甚至痛切責備患瞭建築失語癥的膽怯年輕人,或是在〈建築與錶現〉裏對於競圖手法的教戰守則等,無一不是來自他個人性格裏的善良用心。

  伊東個人的氣質亦細膩的躍然紙上,對於藝術的愛好(剋利Klee與濛德裏安Mondrian)、對於設計品味的改變(由麥金塔Macintosh到韋格納Wegner)以及對於自然現象的好奇童心等等。在他娓娓道來孩提時代對於蜻蜓羽化的感動體驗以及中年以後愈來愈容易喝醉的甘美瞬間之時,我因而意識到這正是他三十年來的日記手劄。

  伊東先生在這三十多年間一刻都未曾失去“純粹、好奇心與社會批判性”。

圖書試讀

柔軟包覆身體的建築
最近隻要走到青山通或原宿周邊ㄧ帶,就會遇到以半透明的布覆蓋身體、像船帆那樣地駕馭著風、而在街上遊牧著的女孩子們。這些布料是有著各種不同顔色的薄蕾絲、印有閃耀著金屬光輝的金、銀色民族風圖騰、輕軟蓬鬆而幾乎讓人感受不到布本身的存在。當這些布被陽光照射到而閃閃發光時,甚至會讓人感覺有如快要飛舞到空中裏似的。

像這種在身上裹著好幾層薄紗的少女們的姿態,當然算ㄧ種新的時尚,不過與其說是那些衣服,還不如說是可以感受得到溫柔包覆著這些女孩子們的皮膜下隱約存在的空間。這些流行,無疑是來自於將sari(印度女性常用來裹身的長布)纏在身上、以麵紗(veil)將頭完全蓋住的伊斯蘭與印度女性們衣裳的啓發。因此在東京的街上漫遊行走的少女們就宛如遊牧的少女們。

在很久的從前,我就覺得那些伊斯蘭的女性們,和穿著衣服的我們該是帶有著完全不同的獨特空間感的吧。雖然說將頭完全用布覆蓋住毫無疑問的會是基於宗教上的理由,不過確實也能保護身體免受於沙漠的砂與風,或強烈太陽光的侵襲。然而,從小就被好幾層布所包裹起來的這個身體,除瞭是以衣服纏繞之外,讓人不得不把這個習慣與那肯定是與處於小小的傢屋中的內部感覺産生聯想。這個獨特的內部感覺,不也和那種將身體窩在ㄧ人坐椅裏被擁抱、溫柔而安穩的情感是很接近的嗎。

相反地,在進到作為伊斯蘭女性們生活的重心、亦即以日曬製成的磚所堆積起來的傢屋裏時,與其說是在傢裏,還不如說讓人感覺彷彿是身處於從頭頂到腳底完全覆蓋住身體的那塊布的內側裏似的。他們的傢是基於皮膚的感覺而蓋到這樣的程度的。在塗滿批土的牆壁上刻滿的圖樣是與布相同的幾何學模樣浮雕(relief) ,然後以茅草編製的如同鬥笠般之天花係統則以帶有美麗顔色的布料來裝飾其邊緣。這個空間就宛如纏在這些女性身上的布反過來浮到空中似的。也就是說,構成住宅內部的空間也像ㄧ塊布那樣地溫柔地包覆著身體。在這裏的天花、牆壁、棚子、窗戶、地闆,全都像是身體或衣服的延長,完全不間斷地圍繞裝飾著身體。

試著這麼想的話,那麼包覆著在東京街頭遊牧的少女們的布,也已經超越瞭時尚與流行的這個語言,可以隱約看到這些女孩子們的內部萌生瞭獨自內部感覺的些許蛛絲馬跡。然後,那並不是ㄧ個能夠最快速加以整理的係統模式,而是超越瞭自我顯示之符號的層次,而讓人感受到多ㄧ點的,自己的自由與享樂。若將去到大學、或者是在餐廳裏隻有女性看起來比較活潑而具有生命力的這個現象,視為是這些透明的布所創造齣來的自由與輕快所帶來的結果會否太過火瞭些呢。

用戶評價

评分

第一次看到伊東豐雄的作品,是在一次關於日本當代建築的展覽上。那些充滿未來感的形態,那些挑戰常規的空間設計,讓我一度覺得它們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作品。《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這本書,則讓我有機會更深入地瞭解他構建這些奇妙空間背後的哲學思考。他對於“自然”與“技術”關係的探討,尤其讓我著迷。他並沒有刻意去模仿自然,而是從自然的底層邏輯中汲取靈感,然後用最先進的技術去實現。他讓建築“生長”,讓建築“呼吸”,讓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這種“衍生的秩序”,不是由人工強加的,而是從自然本身的演化規律中“衍生”齣來的。在颱灣,我們同樣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景觀的島嶼,伊東豐雄的理念,為我們思考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創造更具生態性和可持續性的建築,提供瞭新的思路。他提醒我們,建築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其物質的存在,更在於它如何與使用者、與環境建立起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

评分

伊東豐雄的建築,總有一種“呼吸感”,仿佛建築本身是有生命的,會隨著時間、光綫、使用者而變化。《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這本書,更是讓我看到瞭這種“生命力”背後的思考。他不是在建造固定的“容器”,而是在創造動態的“場域”。他對於“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擁抱,讓我看到瞭建築設計的另一種可能性。他不是試圖用嚴謹的數學公式來規劃一切,而是允許一些“意外”的發生,讓建築在生成過程中,展現齣更富有個性的形態。這種“衍生的秩序”,就像大自然中的生長規律,充滿瞭生命力和創造力。他提齣的“亭”的概念,更是讓我耳目一新。他不是要建造巨大的、宏偉的建築,而是通過一些小型、精緻的“亭”,來引導人們的感知,來豐富空間的體驗。在颱灣,我們有很多曆史悠久的廟宇和古跡,它們並非都是規模宏大,但卻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伊東豐雄的“亭”的理念,似乎也能啓發我們,思考如何在現代建築中,融入更多東方哲學和人文關懷。

评分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伊東豐雄的作品時,我立刻被他那種獨特的空間感所吸引。他不是在建造“房子”,而是在創造“場所”,一種能夠激發人們感知、思考和互動的場所。《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這本書,更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他那充滿智慧的建築哲學。他對於“無序中的秩序”的探索,尤其令我著迷。他並不排斥所謂的“混亂”或“隨機”,而是從中發掘齣隱藏的邏輯和生命力。他讓建築的形態,在某種程度上是“自發”生成的,如同大自然中的演化過程。這種“衍生的秩序”,賦予瞭他的建築一種獨特的靈魂,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在颱灣,我們同樣麵臨著如何在高密度環境中,創造更具個性化和人文關懷的公共空間。伊東豐雄的理念,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思考如何打破傳統的空間模式,創造齣更具活力和啓發性的場所。

评分

讀《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我仿佛進入瞭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建築世界。伊東豐雄不是那種喜歡用華麗辭藻來形容自己作品的建築師,他的文字樸實而富有力量,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他對於“去物質化”的追求,讓我印象深刻。他似乎一直在努力讓建築“消失”,或者說,讓建築的存在感變得更加微妙,更加融入環境。那些看似輕盈、透明的結構,那些模糊瞭內外邊界的空間,都在訴說著一種“無形”的力量。他讓建築成為光影的畫布,成為風的通道,成為聲音的迴響。這種對建築“物質性”的消解,並非是為瞭追求形式上的“空靈”,而是為瞭最大化空間的可能性,為瞭讓使用者在其中獲得更加自由、更加豐富的體驗。在颱灣,我們經常麵臨自然災害的挑戰,伊東豐雄的建築,似乎也提供瞭一種思考,如何讓建築在應對自然的力量時,展現齣一種更加柔韌、更加適應的姿態。

评分

伊東豐雄的建築,總是給我一種“未完成”的感覺,一種充滿瞭潛力的感覺。《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這本書,更是讓我理解瞭這種“未完成”背後的深意。他似乎並不追求建築的“完美”或“終結”,而是讓建築成為一個持續演變、不斷生長的過程。他所追求的“衍生的秩序”,並非是僵化的規則,而是一種開放的係統,一種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使用者需求的係統。他讓建築的形態,隨著時間和使用而産生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本身,就是建築生命力的一部分。在颱灣,我們經曆著快速的社會變遷和城市發展,許多建築都麵臨著功能的更新和形態的調整。伊東豐雄的理念,為我們思考如何設計更具適應性和前瞻性的建築,提供瞭重要的啓示。他鼓勵我們在設計中擁抱不確定性,允許建築在未來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评分

伊東豐雄的建築,總是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柔”,一種與人、與環境高度融閤的姿態。《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這本書,更是讓我深深感受到瞭他對於建築“人性化”的追求。他並不是要用宏大的尺度或誇張的形式來震撼人,而是通過細膩的空間處理,來引導人們的感知,來營造一種舒適、寜靜的氛圍。他對於“光”、“風”、“聲音”的巧妙運用,更是讓我看到瞭建築作為一種“感知媒介”的強大力量。他讓建築能夠“呼吸”,能夠“傾聽”,能夠與使用者一同“感受”。這種“衍生的秩序”,不是冷冰冰的機械邏輯,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有機係統。在颱灣,我們同樣是一個重視人情味和社區感的社會,伊東豐雄的建築理念,無疑為我們思考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創造更具人文關懷和社區活力的建築,提供瞭寶貴的啓示。他提醒我們,建築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提升人的生活品質,是為瞭構建一個更加美好、更加和諧的人居環境。

评分

閱讀《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我的腦海中,那些曾經被視為“不可思議”的建築形態,此刻仿佛有瞭清晰的脈絡可循。他不是那種會用冗長的理論來“包裝”自己作品的建築師,他的文字,更多的是一種引導,一種邀請,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他思考的肌理之中。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輕盈”和“流動”的追求。在我們的文化語境中,建築往往被賦予瞭堅固、厚重、永久的象徵意義,而伊東豐雄卻大膽地打破瞭這一藩籬,他讓建築“浮”起來,讓它“散”開去,仿佛不再是沉甸甸的實體,而是輕盈的氣泡,或是彌漫的霧靄。這種對物質性的消解,以及對空間感的極緻拓展,讓我聯想到颱灣的山林景觀,那種雲霧繚繞、虛實相生的意境,似乎與伊東豐雄的建築有著某種精神上的契閤。他的建築,不刻意去彰顯所謂的“技術突破”,而是將技術巧妙地融入到對空間體驗的極緻追求中。他讓建築成為一種“感覺”的載體,一種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激發我們好奇心的媒介。讀他的文字,我感受到一種謙遜的力量,一種對未知世界永不停止的探索欲,這與許多追求形式上的“新奇”或“獨特性”的建築師,有著本質的區彆。他似乎更關心的是,建築如何能夠成為人與環境之間,一種更加和諧、更加富有生命力的連接。

评分

第一次接觸伊東豐雄的建築,是在一本介紹當代建築的雜誌上,其中一篇關於“仙颱媒體中心”的報道,徹底顛覆瞭我對傳統建築的認知。那些像管道一樣穿梭於建築內部的結構,那些光影斑駁的空間,讓我覺得建築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存在。《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這本書,則讓我有機會更深入地瞭解這位建築巨匠的思考過程。他對於“無中心”和“網絡化”的追求,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似乎在試圖打破傳統建築中那種以某個核心元素為中心的、等級森嚴的空間布局,而是創造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平等、更加互聯互通的空間體驗。這種思考,與當今社會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趨勢,以及人與人之間日益緊密的連接,有著異麯同工之妙。他讓建築成為一個“生態係統”,一個能夠自我組織、自我演化的係統。這種“衍生的秩序”,聽起來似乎有些抽象,但通過他的文字和建築案例,我卻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強大邏輯和哲學深度。在颱灣,我們同樣在探索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創造更具活力和人性化的公共空間,伊東豐雄的理念,無疑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评分

伊東豐雄的建築,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謎”一般的存在。他的作品,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觸動瞭我內心深處對於空間、對於“傢”的想象。《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探索這個“謎”的大門。我發現,他所追求的“衍生的秩序”,並非是僵化的幾何邏輯,而是一種更為有機、更為“活”的係統。他不是從預設的框架齣發,而是讓建築的形態,隨著其生成的過程、與環境的互動,而自然而然地“長”齣來。這讓我想到瞭颱灣鄉間那種依山傍水、隨遇而安的民居,雖然簡樸,卻與自然融為一體,散發著一種獨特的生活氣息。伊東豐雄的建築,似乎也承載著相似的哲學,它不是要以宏大的姿態去徵服自然,而是要融入自然,成為自然的一部分。他對於“模糊性”的運用,更是讓我著迷。他的建築,常常模糊瞭內與外的界限,模糊瞭公共與私密的界限,甚至模糊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這種“模糊”,並非是功能的缺失,而是一種空間體驗的豐富,一種讓使用者在其中獲得更多自由想象和個性化解讀的可能性。在寸土寸金的颱灣,能夠看到如此大膽而富有詩意的空間構想,我感到非常振奮,也從中獲得瞭很多啓發。

评分

伊東豐雄的建築,總是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仿佛來自另一個維度的生命力。初次接觸他的作品,總會有一種被拉扯、被包裹的感覺,仿佛空間不再是固定的盒子,而是流動的、呼吸的有機體。讀到《伊東豐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我腦海裏浮現的,不是具體某棟建築的平麵圖或立麵圖,而是那種在空間中漫步時,感官被不斷觸動、意識被不斷延展的體驗。他的建築,不隻是視覺的盛宴,更是觸覺、聽覺乃至潛意識的探險。那些看似隨意的麯綫,那些若隱若現的結構,都在訴說著一種更為深層的秩序,一種脫胎於自然,卻又超越自然的秩序。仿佛他不是在建造房子,而是在編織光影、雕刻空氣,將我們熟悉的物理世界,轉化為一種充滿詩意和哲學意味的感知空間。尤其是“衍生的秩序”這個副標題,更是讓我對伊東豐雄的思考方式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他似乎不是從既定的規則或形式齣發,而是從最基礎的元素、最原始的形態齣發,讓建築在生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衍生”齣自己的邏輯和秩序。這種“自生長”般的建造哲學,與我們習慣的、由設計師強行灌輸的秩序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種與環境、與使用者共同演化的過程。在颱灣,我們同樣麵臨著快速城市化和有限空間的挑戰,伊東豐雄的這些思考,無疑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看待建築、看待城市規劃的視角,一種更為柔韌、更為生態、也更具人文關懷的可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