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是西方史上重大的文化思想觉醒运动,更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一个理想。有人会说五四前辈们早已完成了启蒙,但如果仔细检视那段时期的文献,恐怕会发现大部分的启蒙唿吁只有停留在标语和口号而已,而且把启蒙过度简化了。本书本书使用极限意识与神圣意识,作为解读启蒙运动与启蒙理想的切入点。启蒙本身就是觉醒,是理性的觉醒、道德的觉醒、也是宗教的觉醒。 本书为「忘我之旅」三部曲第一本,随后有关于「人是甚么」的《点与线》以及中国文化呈现基督教信仰的《落叶随风》。
作者简介
林鸿信
德国国兵根大学系统神学博士,英国诺定咸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台湾神学院院长,着有《加尔文神学》、《教理史》、《觉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学精要》、《莫德曼神学》等;译作有《潘霍华狱中诗》、《耶稣基督?我们的兄弟,世界的教主》(莫尔特曼着)、《加尔文传》(柏克着)。
读到《谁启蒙谁:论启蒙》这本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高中历史课本里关于启蒙运动的画面:卢梭、伏尔泰、康德,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仿佛是黑暗中点亮烛火的指引者,将理性和科学的光芒洒向蒙昧的欧洲。然而,“谁启蒙谁”这样的疑问,像一颗小石子丢进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是否暗示着,启蒙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纯粹和单向?我甚至想到,在殖民历史中,所谓的“文明开化”是否也曾披着启蒙的外衣,却掩盖了掠夺与剥削的本质?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到一种挑战,它似乎在逼迫我去审视那些被认为是“普世价值”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权力结构和利益纠葛。在台湾,我们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冲击与融合,从中华传统文化到日本殖民时期的影响,再到战后美式民主与自由主义的传入,我们本身就是一个被多元“启蒙”过的社会。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在这个过程中,谁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者,我们又在哪些方面,反过来“启蒙”了那些曾经的“启蒙者”?这本书所提出的“论启蒙”,很可能是在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去解构那些根深蒂固的叙事,去探索在思想交流的复杂网络中,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是如何模糊,又是如何被重新构建的。
评分《谁启蒙谁:论启蒙》这个书名,精准地触动了我对于“启蒙”这个概念的深层疑惑。在台湾,我们从小接触到的历史叙事,往往将启蒙运动视为西方文明理性、进步的象征,而我们则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谁启蒙谁”的提问,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考这种关系背后权力动态的视角。我常常好奇,那些被冠以“启蒙者”身份的人物和思想,是否真的如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纯粹?在他们试图“启蒙”他人的过程中,是否也无意识地被他者所影响,甚至被他者所“启蒙”?我想到,在文学、艺术,甚至科学研究中,那些看似“伟大的创新”,往往也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吸收、转化、甚至是颠覆之上。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就在邀请我们去审视,这种“启蒙”的循环过程,以及其中隐藏的复杂性。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启蒙”的定义是如何被挑战和重塑的,以及在后殖民时代,“启蒙”的叙事又该如何被重新审视。它或许会颠覆我们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某些观念,让我们看到,启蒙并非一个单向的、终结性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张力的对话与协商。
评分《谁启蒙谁:论启蒙》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启蒙”这个概念的复杂情感。在台湾,我们从小就受到各式各样关于“进步”、“理性”、“科学”的教育,这些都与启蒙思想息息相关。然而,随着年岁渐长,阅历的增加,我越发觉得,这些概念并非总是那么单纯和美好。有时,我甚至会反思,某些所谓的“启蒙”是否也带来了新的束缚,是否在不经意间压抑了某些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或地方性的智慧。这本书的书名,似乎点出了这种双向性,它不只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更像是一种你来我往的互动,甚至是一种辩证的生长。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探讨“启蒙”的边界,以及那些被“启蒙”的对象,在接受知识和观念的同时,是否也反过来塑造了“启蒙者”的认知和行为。我在想,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个更微观的视角切入,去分析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语境下,启蒙发生的具体机制,以及其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它会不会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今天所珍视的许多价值观,其来源究竟是怎样的,又是否真的如我们所理解的那般,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评分“谁启蒙谁:论启蒙”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一直觉得“启蒙”这个词,似乎总带着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意味,仿佛知识和理性总是从少数精英流向大众,从先进文明流向落后地区。而“谁启蒙谁”的提问,则立刻打破了我这种固有的认知,它促使我去思考,在启蒙的过程中,被启蒙者是否也拥有某种主动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这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在近代发展中所经历的种种,我们接受了许多来自西方的思想和制度,但同时,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在地文化和价值体系,甚至在某些议题上,我们的一些经验和反思,也对其他地方,甚至对那些曾经的思想源头,产生了一定的启发。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就在探讨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它可能是在挑战我们对启蒙的传统理解,鼓励我们去看见,在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角色是流动的,是相互影响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种“反向启蒙”或者“相互启蒙”的可能性,以及它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复杂性,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会带来怎样的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谁启蒙谁:论启蒙》的书名,乍看之下就让人感到一股哲学思辨的重量。我尤其喜欢它提出的“谁启蒙谁”这个角度,不同于我们过去常接触到的,将启蒙视为一个单向输出、教导的过程,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们去思考,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相互启发、甚至颠覆性的动态过程。我在翻阅前几页的时候,就隐约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打破那种高高在上的“启蒙者”姿态,而是将两者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空间。这让我联想到台湾本土的许多社会运动和文化思潮,它们往往不是从外部灌输的,而是根植于在地经验,在与各种外来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形成自我认知的。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这种在地性的启蒙,以及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启蒙”这个词汇本身,它是否还具有我们过去赋予它的那种普世性与绝对性。我对于书中可能触及的“启蒙的局限性”或者“启蒙的误区”部分尤为期待,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有许多所谓的“启蒙”最终走向了另一条歧途,或是被少数人垄断,或是演变成了新的压迫。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信奉的价值,这无疑是它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