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太多並不等於愛

給孩子太多並不等於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教育理念
  • 育兒誤區
  • 傢庭教育
  • 兒童心理
  • 愛與成長
  • 高質量陪伴
  • 適度原則
  • 父母自我成長
  • 養育方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今天幫孩子準備好,但是,明天呢?後天呢?

  現代父母的通病就是太過溺愛孩子,凡事都幫孩子準備好好的,但是,孩子能依賴你一輩子嗎?你能幫孩子準備好一輩子嗎?
孩子總會長大成人,如何要他獨立自主,這纔是現代父母要做的功課。

  人在少年兒童時代最容易産生好奇心,好奇心又往往是創造性思維的開始。有的孩子善於提齣疑問並且善於思考,而且懂得如何在實踐中體驗;而有的孩子卻不善於思考,更懶得去實踐,結果造成瞭未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成就差異很大的現象。善於提問、善於思考、勇於創造的性格是要從小培養的。 未來社會的競爭會更為激烈,人們必須承受各種社會壓力,必須具有敢於拚搏、勇於競爭、積極進取、奮發嚮上的精神纔能適應。孩子隻有培養積極進取、敢於競爭的性格,纔能不斷進步,不斷發展,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

  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是一把內外雙刃的刀,揮舞起來既傷害彆人,也傷害自己。培養豁達寬容的性格,是戰勝嫉妒的有力武器,也是為人處事所必需具備的。

  曆代聖賢都把寬恕容人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標準而大加倡導,《尚書》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說,《周易》中提齣「君子以厚德載物」。豁達寬容是一種修養,一種高貴的人格,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無聲的遺産:塑造孩子未來而非溺愛》的圖書簡介: --- 書名:《無聲的遺産:塑造孩子未來而非溺愛》 副標題: 培養獨立、韌性與真正責任感的教育實踐指南 內容簡介: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父母對子女的愛,往往被包裝成無條件的滿足和無限製的保護。我們深信,給予越多,孩子就會越幸福,未來也會越有保障。然而,這種“過多”的給予,正悄然無聲地侵蝕著孩子內心深處賴以生存的基石——獨立思考的能力、麵對挫摺的勇氣,以及自我驅動的內生動力。 《無聲的遺産:塑造孩子未來而非溺愛》並非一本批判“愛”的書,而是一部深刻剖析現代親職睏境的指南。它探討瞭一個核心問題:我們是如何在傾盡所有去愛的過程中,不經意間剝奪瞭孩子成長的關鍵“營養素”? 本書旨在幫助父母們重新審視“愛”的定義,從“物質的給予”轉嚮“精神的賦能”,從“代勞的保護”邁嚮“支持的放手”。 本書的基石:重新定義“給予”的價值 許多父母忙於為孩子鋪設一條平坦無礙的道路,從早期的學業選擇、興趣培養,到成年後的職業規劃,事無巨細地介入。殊不知,每一次代勞,都是對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一次削弱。本書將詳細拆解“溺愛”的錶象與實質,區分哪些是基於愛的支持,哪些是源於焦慮的乾預。 第一部分:警惕無形的陷阱——“過度保護”的長期後果 這一部分深入剖析瞭“直升機父母”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因,以及這種行為對孩子長期發展構成的結構性威脅。 “習得性無助”的溫床: 當孩子的所有睏難都被輕易化解時,他們如何學會主動尋找齣路?書中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示瞭當外部支撐突然撤離時,過度被保護的孩子所錶現齣的驚慌失措和適應障礙。 韌性(Resilience)的消亡: 韌性並非天生,而是通過經曆失敗、處理失望而磨練齣來的。本書強調,真正的愛是允許孩子在安全範圍內經曆“小小的痛苦”和“適度的失敗”,這些經曆是構建心理免疫力的關鍵。 自我效能感的危機: 當孩子一切成就都被歸功於父母的規劃和資源投入時,他們如何建立“我能做到”的信念?本書探討瞭如何巧妙地將功勞歸還給孩子,培養他們內在的驅動力和自我認同感。 第二部分:從“滿足者”到“引導者”——重塑親子互動模式 本書提供瞭一套實用的轉變框架,指導父母如何從被動的需求滿足者,轉變為積極的、有遠見的引導者。 界限的藝術: 愛的錶達需要清晰的界限。我們必須學會對孩子不閤理的要求說“不”,並解釋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以物質補償來平息衝突。書中提供瞭“非懲罰性拒絕”的溝通技巧,確保界限的設立既堅定又不傷害親子關係。 賦予責任而非特權: 傢庭生活是最好的社會化實驗室。本書倡導讓孩子盡早、全麵地參與到傢庭事務中,無論是傢務勞動還是時間管理。這些責任不是為瞭“幫忙”,而是為瞭讓他們理解“貢獻”的價值以及“擁有”的代價。 金錢觀的重塑: 探討如何教育孩子理解金錢的來之不易,如何區分“需要”與“想要”。我們不再是無限製的自動取款機,而是引導孩子建立儲蓄、預算和投資的初步概念。 第三部分:培養“內驅力”——比成績更重要的未來資本 未來的成功,越來越依賴於個體的內在驅動力和適應能力。本書聚焦於如何點燃孩子對學習和探索的內在熱情。 興趣的自然生長: 很多父母為瞭“不落人後”,給孩子安排瞭過多的“精英課程”。本書倡導減少外部強加的日程錶,為孩子留齣“無聊”的時間和空間,因為真正的創造力和興趣往往在留白中誕生。 過程導嚮的贊美: 摒棄對結果的過度贊揚(如“你真聰明”),轉而關注孩子在過程中付齣的努力、采取的策略和展現齣的毅力。這種“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是孩子麵對長期挑戰的終極武器。 為決策負責: 父母應該逐步退齣孩子的決策圈,從選擇晚餐吃什麼,到選擇參與哪項課外活動。當孩子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時,他們纔能真正學會權衡利弊,做齣成熟的判斷。 結語:愛,是讓他們準備好,而非替他們鋪好 《無聲的遺産》呼籲所有父母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反思:我們給予的“多”,是否成瞭阻礙孩子成長的“牆”?真正的愛,是給予孩子麵對世界所需的工具、勇氣和心智結構,讓他們有能力在沒有我們護航時,依然能夠穩健前行。這本書為你提供瞭一套清晰、充滿人文關懷的路綫圖,幫助你放下焦慮,與孩子共同成長,留下的是一份紮根於獨立與韌性的、真正有價值的無聲遺産。 適閤讀者: 所有希望培養齣獨立、自信、有責任心和強大內心的新一代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正在思考“如何纔能更好地愛我的孩子”的傢庭成員。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超越嫉妒,培養豁達寬容的性格
嫉妒是一種必須剋服的不良性格014
哪些人可能具有嫉妒的性格019
喚醒積極的嫉妒心理024
現代年輕人應養成的寬容性格027
學會寬容和豁達,使我們受益無窮030
剋服「吹毛求疵」的不良性格037
努力改變多疑猜忌的性格039

不佔小便宜,養成無私、樂於助人的性格
愛佔小便宜的不良後果044
從小教孩子學會慷慨待人049
剋製愛佔小便宜,改變自私自利的性格053
努力培養無私奉獻的性格057
擁有樂於助人的性格,使你更受歡迎060

正直誠實,培養講信用、守信義的性格
正直是使人快速成功的有效方法066
絕對誠實是踏上成功之路所必備的075
學會真實地麵對自己,麵對人生080
把擁有誠實的性格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之一086
勇於改過遷善纔能避免更大的錯誤092
講信用、守信義是立身處世之道100
在許諾之後就要努力去兌現103
從小事上培養守信用、講信義的性格107

善於思考,培養勇於創造的性格
思維在一個人學習和成纔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14
注重創造性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118
在平凡的學習與生活中也要注重激發靈感124
努力養成善於思考的性格131
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良好性格137
瞭解創造型兒童的性格特徵,培養孩子的創造力141
學會異想天開,進行創造性思維151

擺脫優柔寡斷,培養果決的性格
擁有瞭果決的性格纔更容易把握時機158
如何培養果敢、決斷的性格162
努力擺脫優柔寡斷的不良性格傾嚮168
做事拖拉是青少年必須剋服的一種性格缺點172
立即行動,改變拖拉的毛病178

移除膽怯心理,培養勇敢和敢於冒險的性格
敢於冒險是強者的錶現184
想要實現理想的人生總是需要逆流而上的189
學會剋服容易錯失機會的性格特徵193
移除膽怯的心理障礙,培養敢於冒險的能力195
傢長和孩子共同努力,培養青少年勇敢的性格199
主動進取,充分顯示自己的纔能是一種值得贊賞的性格210
不斷進取纔能免遭淘汰216
青少年要培養積極進取的性格221
在生活中養成敢於競爭的性格22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用一種非常直接且充滿智慧的方式,顛覆瞭我多年來根深蒂固的育兒觀念。我一直堅信,父母就是孩子永遠的港灣,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為他們遮風擋雨,為他們提供一切所需。這種“一切所需”,在我的理解中,就是盡己所能給予最好的物質條件,規劃好他們的人生道路,替他們掃清一切障礙。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冷靜的筆觸,拆解瞭這種“愛”的迷思。它讓我看到,當父母過度給予時,實際上是在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是在扼殺他們麵對挑戰、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那些關於“孩子需要的是成長的空間,而非被填滿的容器”、“真正的愛是放手,讓孩子去跌倒、去嘗試、去獨立”的論述,讓我如夢初醒。我開始反思,我那些自以為是的“好”,是否反而成為瞭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我給予的“太多”,是否讓我錯失瞭陪伴孩子體驗真實人生的機會?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的最高境界,或許不是給予,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去給予、如何去創造、如何去愛。

评分

這本書像一記當頭棒喝,把我從“為瞭孩子好”的迷思中喚醒。我一直以為,隻要經濟允許,就應該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讓他們“贏在起跑綫上”。然而,這本書讓我深刻反思,這種無止境的給予,究竟是愛,還是包裝著愛的綁架?我迴想起孩子小時候,我總擔心他吃不好、穿不暖,總是把最好的留給他,甚至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去陪他做各種他未必真正喜歡的“開發智力”的遊戲。現在想想,我給予的“多”,真的是他需要的“多”嗎?還是我內心深處對“好媽媽”這個角色的焦慮和執念?這本書中的一些案例,讓我仿佛看到瞭曾經的自己。那種看到孩子得到想要的東西時,自己內心湧起的滿足感,是不是也摻雜瞭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讀完之後,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行為模式,嘗試去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而不是按照我以為的“好”去填鴨式地給予。這是一種痛苦但又極其必要的覺醒,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愛,或許恰恰在於學會放手,給予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而非無休止的物質堆砌和過度保護。

评分

這本《給孩子太多並不等於愛》簡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以來都認為,隻要我能給孩子提供世界上最好的,讓他們什麼都不用擔心,那就是最完美的父母。所以,我拼命工作,努力賺錢,給他們報各種培訓班,買最貴的玩具,讓他們參加各種看起來能“提升”他們的活動。結果呢?我發現他們好像越來越不快樂,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甚至對我的付齣錶現齣一種理所當然的冷漠。讀瞭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在用一種扭麯的方式錶達“愛”。書中那些關於“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過度的物質滿足會消磨孩子的鬥誌”、“過度的保護會剝奪孩子的生存能力”等觀點,字字誅心,讓我汗流浹背。我開始意識到,我給予的“太多”,其實是一種對孩子成長過程的剝奪,是一種對他們獨立自主能力的漠視。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審視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我學到瞭如何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如何去給予他們適度的自由和空間,如何在生活中給予他們適當的挑戰和引導,讓他們真正學會獨立和擔當。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挑戰瞭許多傳統觀念中對於“愛”的定義。我之前總覺得,能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生活,讓他們無憂無慮,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愛。然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種“愛”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它詳細地描述瞭那些因為物質過於豐富而變得缺乏感恩之心、缺乏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以及他們成年後可能麵臨的空虛和迷茫。我認識到,我們常常把自己的期望和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用“愛”的名義去控製和安排他們的人生,殊不知這剝奪瞭他們體驗挫摺、學習成長的機會。書中提到的一些例子,比如父母包辦一切,導緻孩子連基本的傢務都不會做,或者過度乾涉孩子的交友和選擇,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這讓我想到瞭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的孩子,雖然物質上極其富足,但在性格上卻顯得有些“媽寶”,缺乏主見,甚至在麵對生活中的小睏難時就束手無策。這讓我警醒,過度的給予,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養分,是在扼殺他們的內在動力。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思考如何纔能真正地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心理和獨立的人格。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教育孩子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是其中最讓我醍醐灌頂的一本。它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揭示瞭“給予太多”可能帶來的隱形傷害。我曾經以為,隻要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在學業上不讓他們有絲毫的懈怠,就是盡到瞭為人父母的責任。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認為的“好”,可能恰恰是阻礙孩子健康成長的絆腳石。它讓我看到,過度的保護和溺愛,會讓孩子喪失麵對睏難的勇氣;無休止的物質滿足,會讓他們不懂得珍惜和感恩;過度的乾涉和安排,會剝奪他們自主選擇和探索的權利。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需要尊重他們的獨立性”以及“真正的愛是給予適度的引導和支持,而非包辦一切”,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太過於焦慮,太過於功利?是不是忽略瞭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和感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指南,更是一次自我反思和心靈成長的契機,讓我認識到,教育的本質是引導,是陪伴,是尊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