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来临前,要先准备好如何萌发人生二度樱花林
当你努力到35岁,发现在公司未来升迁无望时,该如何计画好迎接五十岁以后的人生第二春?
对上班族而言,在平均寿命七十八岁的时代,退休后的人生还很长。如果说三十岁是工作的巅峰期,那么,在适宜思考人生未来的五十岁以后,就是行动期。等到那时,能够不受限于知识和经验,将自己的生存方式做彻底的整顿,开拓崭新的人生,相当重要。日本首席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将在本书中传授如何充实第二个人生的祕诀。
作者简介
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一九四三年出身于日本福冈县,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毕业,东京工业大学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一九七○年进日立制作所,一九七二年进麦肯钖公司(McKinsey & Company, Inc.),麦肯钖日本分公司社长、麦肯钖亚太地区会长以及总公司董事等要职,于一九九四年辞职。目前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研究所政策学系教授、Ohmae&Associates公司董事。着作有着有《Off学》、《即战力》、《质问力》、《研磨商业力》(以上为天下杂志出版)、《企业参谋》、《平成维新》、《新?富国论》、《上班族生存法则》、《.com冲击》、《中国冲击》、《.com工作术》,以及《日本的真实》等书。大前研一的网站:www.kohmae.com
译者简介
姚巧梅
在东台湾最美丽的学校大汉技术学院教书、做研究,暇余从事翻译。着作有:散文《京都八年》;翻译《大师的童心》、《魍魉之匣》、《西日之町》、《中年以后》、《晚年的美学》、《成吉思汗》等三十余本。
前言
第一章 年龄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创时代经营者都在二十多岁创业
三十世代是全力以赴、迈向成功的时期
人在步入社会后十年,尽量学习应该会的事情
「魔之时期」:公司内奔波始于三十五岁
单靠过去的经验已无法支撑
体制产生的矛盾
再出色的创业者,一旦老了就难作出大改革
选举的投票率一向与年龄有关
五十世代和四十世代间的鸿沟
「平成维新」为四十世代改革
日本早该在十年前重开机了
国家的债务,全由年轻人买单
第二章 日本进入平均五十岁的时代
舍明星,做原野的花朵
彻底想清楚,在别处能扮演的角色
换公司,能提升自己吗?
是否拥有重过人生的坚强意志?
中高年者为何杞人忧天?
人生是否幸福,是判断的基准
都知事选举失败,五十世代之挫折体验
第三章 为第二人生作准备
制作人生的平衡表
亿万富翁未必幸福
别拖延想做的事,现在就行动
想做的事情超过十件以上吗?
用心和各类型伙伴交流
将游玩的计画先排进日程表
退休后最重要工作也是你的娱乐
考证照,不如学习运用资产
试着移住目前栖息处以外的地方
往生时,有没有理想的葬身之地?
妻子也许想自由地度过残余的岁月
学前美国总统柯林顿写《我的人生》自传
推荐序一
人虽然到了中年,也必须要重生 ∕林芳郁
古代五十岁的人,已经人生过半,应该要进入知天命的境界了,然而拜医学进步之赐,现今五十岁的人,人生才过一半,但是更加令人迷惘,时常有所谓「人到中年、棋到中盘」困惑。年轻的时候选择太多,不知如何取舍,然而因为年轻,无论选择了什么,都可以从头来过;中年就不一样,彷彿棋到中盘,没有退路,更经不起错。大多数人虽不算功成名就,但职位也算有一点,权力也还小有一些,不管称心与否,也都是可以维持的。所以人到了中年,总是变得格外胆小,性情不敢纵,名节不敢污,权贵不敢忤,在光鲜的外表下,都是焦躁与徬徨。给社会新鲜人人生规划或是创业建议的书,多如汗牛充栋,然而讨论中年人生的选择,却寥若晨星。这本《后五十岁的选择》,是弥足珍贵的。
以东方的传统文化而言,大前研一是一个异数。他出身于核子工程的专业训练,但是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挑战传统的逆向思考方式、创新的策略性思维及坦率直言的风格,时常能能洞见未来的趋势,而提出发人深省的创新见解。专长虽然是跨国企业的巿场策略、海外投资、组织系统及经营方针之规画,然而对于人生及社会百态,更有深入而不一样的见解。纵观其历年来的观点,虽然时有变化,然而都有脉络可循,颇似梁启超之「以今日之我战昨日之我」的信念。以这样人,来谈五十岁后的人生,想必精彩可期。
大前研一在这本书中,以创业者的角度,认为步入社会后十年,应全力以赴尽量学习,三十五岁以后的「魔之十五年」,要排除旧习性,朝向自我发挥的方向迈进。五十岁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个新的挑战,要舍得重新开机。这时候「窄而深」是生存的关键,年轻时候广泛涉略与多方学习尝试,中年时应该改为专一而深入,才能获胜。其次,必须「舍明星,做原野的花朵」,提升自己回馈周遭环境的价值与贡献,发一隅之光。这时候也需要向自己承认已经尽力了,带着感恩的心情,以「人」的身份安安心心地把重心放在生活,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时候的生活也必须将「家人」放进考量的范围,并且多用时间、爱与关怀在双亲身上,才不会在双亲往生的时候后悔哭泣。最后,要掌握人生,珍惜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活在当下,当个灵魂自由人,做自己想做的事,用心与各类型伙伴交流。本书从事业的成功开始,逐渐扩展到经验传承、生活、亲情及生命中的缘份,观点务实,对于接近或是已经是中年的人固然极具参考的价值,对于社会的新生代,同样非常值得推荐作为生涯规划的指引。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提到老鹰到了中年时,它的喙太长使得它不能再吃食,羽毛厚的不能再展翅翱翔于天空,爪子的指甲太长使它不再能俐落的攫取猎物。老鹰的选择是费尽全力飞到一个悬崖边,找好一个巢穴,先用自己的喙勐力撞击峭壁,把喙磨掉,直到长出新的喙来。然后用喙拔掉自己的长指甲,使爪子长出新的;接着再用新指甲拔掉自己的多余的羽毛,使翅膀重新展翅。经历了五个月的历练和新生,又可以翱翔蓝天三十年。老鹰的例子,同样可以用在人生。这本书告诉我们,人虽然到了中年,也必须要重生。不要紧紧守着自己被社会体制化的僵化自我,而应该勇敢地接受挑战,要获得新生,必须经历新的历练,「有舍弃才可以得到」,中年一样会是精彩人生新的开始。
(本文作者为台大医院院长)
推荐序二
身处转化之中∕徐重仁
日本有许多全球知名的冠军企业,那些成就大事业的人物们:松下集团的松下幸之助、夏普集团的早川德次、本田技研的本田宗一郎、新力的盛田昭夫、大贺典雄、京都陶瓷的稻盛和夫、立石电机制作所(Omron)的立石一真、山叶集团的川上源一等的人生轨迹与历程,几乎毫无例外,都在二十多岁时,不被体制或组织驯服,努力挖掘自己的才能,确立信念、展开行动。然后,在三十世代时,他们确立了公司组织的基础以及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公司原型,也都在约莫三十五岁前后有过最激烈的改革,再加速搭上潮流的列车。
大前先生认为,现在日本社会上的人在二十世代时也普遍拥有这种资质,但大多数人「不幸」地会在进公司数年后,染上所谓「上班族遗传因子」,养成察言观色的习惯,只做被指示的工作,没有指示就不做的习性,只关心个人升迁和如何快速地完成眼前工作,却逐渐地殆尽了去做未经指示的事或进一步提出新方案的勇气和力气。接着,就一路从三十岁、四十岁,走到五十岁。
原本五十世代应该是坐上高位、开花结果的时期,但企业潮流不断在变,以往组织所重视的年资升等,现今转为以能力为优先考量,再加上业务IT化、尖端科技化等因素,许多公司开始重用年轻人。也就是说,原本竞争已经很激烈的中高年龄层就任的职位,很可能被年轻人抢走,事实上这已经是事实。
想在改革期开展新事业,就不能拘泥于旧知识和经验,而是需要一种能对守旧的做法提出质疑,果决地开拓新事业的行动力。在这种时代,胜利者终究是年轻人,体内充满旧时代染色体的人,其过去的经验已不适用了。
作者在本书中不断强调的观点就是「重新开机」,他认为遇到瓶颈就该动手重新开机。重开机,相当于把脑子放空,如此便能让头脑变成随时吸收下一波事物的海绵。换言之,重开机是迎接下一波新事物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假如视舍弃累积至今的东西为「可惜了」的话,就无法按下重新开机的按钮了。一旦想守成,没有办法戒除「上班族遗传因子」的影响,只会打乱人生的步调。
大前先生更认定,日本早该在十年前就该按下「重开机」键。
从个人角度来看,大前先生自己在二十八岁那年走出日立,在五十岁那年自麦肯钖退休,参加两项选举失利,因此在五十二岁那年脱离政治活动。这一生总共三次,他对所累积的东西毫不觉得「可惜」地全部删除,重新开始。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不过,即使自己不重开机,一旦年届退休,仍会被强制删除。
「重开机」和我最近很喜欢的一个动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转化」,我认为经营个人或企业都要能自我转化,用「转化」延续人生续航力。
我的五十世代,其实是台湾便利商店发展最快、变动最多的时期:7-ELEVEN到达两千家指标且持续攀升,并不断向时代潮流和消费趋势的变化挑战。为了避免组织僵化,我认为要有新的活水注入,所以我们取得了星巴克咖啡代理权,接着引进黑猫宅急便、无印良品、Mister Donut 连锁店等,每一次的「创新」,都像是一次重开机,缔造出成功,也让身处其中的人有了需要转化的刺激。转化,等于是一个重新定义自己,调整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从内在寻求对转变的真正理解,才去适应外在的变化。
大前研一先生在这本书中,以打保龄球洗沟为例提到,在二十世代、三十世代,未察觉自己的球落在球沟里,还可以谅解;然而到了四十世代、五十世代就应该有所警觉了。到了四十世代后半,在公司还无法升迁的人,用打保龄球的术语来形容,就叫「洗沟」。由于自己尚未察觉,因此,会错认即使无法拿到全倒,至少也能打倒前面三支球瓶。但一度掉进球沟的球,可能再回到球道吗?唯有按下重新开机的按扭,让所有的的保龄球瓶再重新排好,才有机会调整一下姿势、改变一下心情,然后再掷一次,这就是重开机的真义。
无论你是书中所描绘的哪一群人,你都该找到自己重开机的关键,从现在就开始做想做的事,到你迎接每天都是星期天的退休生活时,就已经练就让人生过得快乐的方法了。退休以后便能以玩专家的身分,把生活过得有趣而丰富。可以做的事很多,让你对人生永不感到厌倦。我认为这才是理想的五十岁以后的选择。
(本文作者为统一超商公司总经理)
推荐序三
重新开机,启动第二人生∕李吉仁
大前研一先生又出书了!这次他以五十岁这个世代所需要面对的第二人生规划为主题,畅谈日本所面临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不同世代应有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大前先生是位相当勤于发抒洞见,并将之转化为文字的企管顾问与趋势专家,这些年来他更开始将其生活哲学与读者分享,也迭有发人深省的见解。个人虽非乐活与日本专家,但当主编邀请为本书写序时,有感于自己即将迈入大前先生所说的五十世代,自然有兴趣想知道大前先生这次又提出什么新的生活概念,遂答应写序好让自己有先睹为快的机会。
本书内容不长,只有三章,但几乎都是以日本的政经社会为背景的讨论。首先,大前先生先为五十世代(约略是五十到五十九岁的人)进行生涯特征的素描。五十世代正好是战后出生的婴儿潮这群人(日本人也称为团块世代),他们没有经过战争的苦难,但却经历了过去三十年来经济起飞与泡沫化的历程;他们不论在企业组织里、社会与经济地位上,都属于「既得利益」的一代,加上退休条件不差,更将成为富有与幸运的享福世代。
但是,大前先生对这个世代提出严重的警告,他认为五十世代在企业内多数已形成高度惯性行为,不太可能有创新与改革的能力,在退休前的十年或更长的日子里,如果没能认清需要开创第二人生的需要,积极发挥五十世代的附加价值,恐将成为企业与社会的负担。
大前先生建议五十世代要有感恩的心,不必抱怨机会不再降临,而应该盘点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别人的助力;不仅要有需要离职的危机意识,更应该在企业内外主动寻求创新的工作挑战,更不排斥换跑道到社会服务部门,用民营企业养成的专长活化社会资源;不要怕放弃现有的一切,也不要昧于现实社会的残酷,只有让自己「重新开机」,才有再进步与丰富人生的机会。
此外,大前先生更提出几个有创见的第二人生设计哲学。他认为不要留遗产、应该将储蓄全用完,为剩下的二、三十年创造一个幸福与快意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要从当下、不要等到退休再开始启动第二人生。同时,要特别注意工作与生活平衡,甚至让玩乐成为生活的重心,要过不一样的生活、认识不一样的人,不要再重蹈过去的生活轨道;甚至需要将往生之处也规划好,这样才算是无怨无悔的幸福人生。
综观全书,处处流露着大前研一惯有的批判性思考,也参杂了他个人在五十二岁时投入公职选举时的改革理念,以及两次失利后的不平与不解。大前先生在六十一岁时出版本书,应该是他个人对五十世代的实践与反省,以及对年轻世代更深的期许。本书虽是小品,但内容却也颇堪玩味。
(本文作者为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兼管理学院副院长)
推荐序四
人生的刻度∕李仁芳
创业者,二十岁就拒绝感染「上班族染色体」,不愿成为Yes Man. 他们在二十岁时,就抱持信念起而行动,三十岁时即大体完成了攸关事业未来发展的公司原型。回溯成就大事业人物们(松下集团的松下幸之助,夏普集团的早川德次,本田技研的本田宗一郎,新力的盛田昭夫、大贺典雄,京都陶瓷的稻盛和夫,Omron的立石一真,山叶集团的川上源一,微软的比尔盖兹,戴尔的麦克戴尔,耐吉的奈特…)的人生轨迹与历程,几乎毫无例外。
这些创业人物都在30岁时,贪婪地学习,奠定其事业的基础。然后大略35岁前后,做了最激烈的企业改革,让事业组织加速搭上潮流列车。
可以说30岁,尤其是35岁前后,身为经营者,无论肉体、精神、生理与能力各方面,都是站在巅峰的年龄,可说是经营者最鲜美、最富于冲撞意志与创造力的时期。
如果只是一般带着「上班族染色体」,习于被社会成规驯养,不敢做冲撞体制的创新异端,这样的人到35岁时,仍旧是养成了当被要求「手伸出来」,就立即伸出手的乖男巧女习性。像你我这样的一般寻常凡人,坐在论资排辈的科层组织中,再过大前所谓的「魔之15年」后,一晃眼就50岁了。
50岁以后的人生第一守则是要体认,「窄而深才是生存的关键」,范畴广泛地涉猎与学习是年轻人的天地,50岁以后就该放弃「范畴经济」,追求「深度经济」。
走窄而深路线的人终会获胜
年轻时代的SONY,一无所惧地朝创新事业勇往迈进。可是当Apple推出iPod与iTunes Music Store,横扫全球市场,重新界定了Personal Audio与线上音乐领域时,曾以Walkman称霸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Personal Audio产业的SONY却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正是因为SONY身兼软硬体的综合公司,以致于迟缓整顿CD销售额消退的事业,未能快速拥抱网路音乐的新世界。
数位时代是与「综合」对峙的窄而深的世界。背后没有包袱,已无所失者反而可以极力经营崭新的事业,这是无包袱的明快者必胜的秘诀。
同一家SONY(Canon也是),相对于Kodak在胶卷技术的鉅大利益包袱,当其在投入数位相机市场时,也因为无包袱拖累,一旦投入战场,就义无反顾,勇勐前冲而一无所惧。
中年的人就像中年的公司,要整顿囤积无益脂肪的腰围,挥慧剑斩断舍不得的痴愚,将一切重新归之于零,才是求生之道。
像国家这种大组织也是相同道理,日本之所以强盛,因为这是一个会归零的国家。经过270年德川幕府掌政的江户盛世,「明治维新」说改革就改革。一九四五年终战,也很快重新定位,走「产业立国」、「技术立国」路线。很少见到一个国家如日本,在仅仅一百年之间,即历经两度翻天覆地大变动,而能归零重新再造,其命维新。真正少见的能Unlearn放空,如此灵巧整顿的国家。
2005年,日本人的平均年龄达50岁。步向高龄化的日本社会终于登上「平均年龄50岁」的新舞台,台湾距离这个阶段也不远了。最近台北出版了一本角度新鲜麻辣的书《笨蛋,问题出在四年级!》台湾人说的四年级大体与日本人说的「团块世代」相当。终于,台湾也有人将焦距放在四十五岁至五十五岁的人,透视人间本质真相,认真思考如何充实50岁的人生。
绽放在原野上的花朵,发一隅之光
50岁的人生第二守则是要立定志向做一个无名的,美丽地绽放在原野上的花朵!换言之,50岁的心志是别做枯木,做开在原野的花朵吧!提出你的生命智慧与养分,在身边栽种培育下一个世代的种子,改良身边土壤的质地。50岁的人若能如此提升自己对周遭环境的价值与贡献,「发一隅之光」,年轻人自然会聚集到身边来。
不用权限,而以人性一决胜负,是五十岁的「非掌权者」唯一的武器。
不要一味守成,也不要觉得可惜,要勇于reset自己的人生,改变心情作个了断。活出真实的自己,不用在配偶家人面前逞虚荣。50岁人生的第三个守则是向自己承认自己尽力了,却只能做到这个程度。要会自觉自己已无法比现在更有成就,带着感恩的心情成佛,别再百分之一百把自己当「公司人」来过日子。而是开始能以「人」的身份安安心心地把人生重心放在自己的生活上,专心地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不为无法解决之事烦恼,积极地将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绝对要多用时间与金钱在双亲身上,不要在双亲往生的时候后悔哭泣。要常常想,该如何做,才能让父母往生前觉得「啊,过了一个好人生!」也许每隔十年就要做一次人生的盘点。至于50岁做盘点时,一定要将家人放进考量的范围——这是50岁人生的第四守则。
分辨「实华」与「虚华」,了悟Having≠Being
50岁的人如果还看不清「实华」与「虚华」的分别,还不懂得Having≠Being的道理,可以说是完全的痴愚。大前有一次问在世界各地拥有十几栋别墅的朋友:
「去年,你那些房子,去了几次?」
朋友回答:
「才去看了其中两栋,拥有这么多,却根本用不完。」
幸福的指数,未必与所储蓄的财富金额成正比。告别世界时,将储蓄全部归零的人生,其所展开的世界,是何等的灿烂!
想做的事,现在立刻开始着手去做。别将想做的事挪后,很多人梦想着退休后再「每天钓鱼」,但钓鱼是因为偶尔为之才有趣,老后再每天都钓鱼,那和做渔夫的工作有啥两样?
最成功的人生,总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股神巴菲特自言:「我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人对他说:「这份工作我打算做十年,虽然不喜欢,但是我打算做满十年后再做自己喜欢的事…」巴菲特爽利毫不含煳地评论说:「对我而言,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说法,就像是说要把性爱存起来,等老了再享受一样!」
活在当下,决心成为灵魂自由人!
这种现在一直拼死工作,做老后的梦,无异画饼充饥。有些事现在不做,就永远不会做了。那些把「想现在就做」的情绪延至将来再说「退休族」的人,将来说会过愉快的退休后生活,是很令人怀疑的。50岁的人生要活在当下,如果有想做的事,就立刻去做。能充满元气地到外处奔驰的人,脸一定看起来很年轻,而且容光焕发,是所谓50岁成佛迈向第二人生的觉者。这种人活到75岁、80岁都仍然活得很灿烂。50岁以后,与其仍然现出战斗姿势充满血腥气味地活,不如早些成佛追求自己的乐趣,过只做喜欢事情的人生,别理会他人的批评。
50岁以后人生的第五守则,是掌握逐渐升高的人生浓度。50岁前后,是能看清全盘人生的结局并开始倒数计时的时候。人生的路已走到浓密森林中,再往前就是准备长久休憩的甜蜜黑乡。森林中caf?的时计缓缓刻下人生的刻度,50岁的人开始懂得珍惜人生中温柔的时光(优��时间)。今后还有几次与良朋佳友共进晚餐?几次与衷心关爱的人远方旅行?深刻体会一期一会的人生遇合、邂逅不会再来,而会一次比一次珍惜,打定主意就是要活在当下,决心当个灵魂自由人!
据说现在从本乡的东京大学连到谷中的散步道,在天晴的週日,沿途走着一大排中高年龄的夫妇。从前人迹罕见的场所,如今却活像京都的「哲学之道」。也像是回应这群50岁人的期待似的,曾几何时,充满江户时代风情的茶屋兴起,这条散步道变得热闹起来了。
眺望夕阳暮色,观赏璀璨人生。只要有心,50岁的人要过幸福的人生,也不是那么难哩!
(本文作者为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哎呦,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後五十歲的選擇》,封面設計得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種老氣橫秋的感覺,而是有點沉穩又帶著一點活力的色調。我第一眼就被吸引了,想說,五十歲過後,人生好像真的進入另一個階段了,該怎麼「選擇」?這題目就讓人好奇。我翻了翻目錄,好像不是那種艱澀難懂的學術書,也不是講什麼心靈雞湯,感覺比較貼近生活,有點像是長輩們在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或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想像。我現在剛滿四十五,離「五十」這個數字已經不遠了,常常在想,過了五十,體力、體態肯定會跟現在不一樣,工作上可能也面臨轉變,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好像都有新的課題需要面對。這本書的出現,正好像是一面鏡子,讓我開始審視自己,也讓我開始思考,往後的日子,我希望過什麼樣的生活?是繼續在職場上衝刺,還是找個喜歡的嗜好好好培養?是要多花時間陪伴家人,還是開始規劃一趟一直想去的旅行?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主動性,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要積極去「選擇」,這點讓我覺得很有力量。我還沒買回家細讀,但光是書名和大致內容的預覽,就已經在腦海裡勾勒出一幅幅畫面,想像著書裡可能會有的故事和建議。
评分前陣子,跟幾個老朋友聊天,大家話題都離不開「退休」、「子女」、「身體狀況」。有幾個已經開始積極規劃退休生活,有的則是一臉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聽她們聊著聊著,我突然意識到,原來「五十歲」這個節點,對很多人來說,真的像是一個分水嶺。它不再是年輕的衝勁,也不是壯年的責任,而是進入了一個需要重新盤點、重新出發的階段。《後五十歲的選擇》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為我們這些人量身打造的一樣。我一直在思考,所謂的「選擇」,到底包含哪些面向?是選擇繼續工作,還是轉職?是選擇投入公益,還是追求藝術?是選擇與伴侶共度餘生,還是享受獨處的時光?我希望能從書裡讀到一些充滿正能量的故事,看到那些五十歲以後,依然活得有聲有色、活得自在灑脫的人們。我更希望書裡能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建議,例如,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第二事業?如何透過運動和飲食來維持健康?如何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讓自己保持年輕的心態?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感覺它可能是一本能夠陪伴我、啟迪我,讓我在人生的下半場,做出更明智、更精彩的選擇的寶貴讀物。
评分身為一個每天忙於家庭和工作的中年女性,說實話,對「中年危機」這種詞彙,我其實有點免疫了。因為每天的瑣事就夠多了,哪有時間去想那些虛無飄渺的危機?但最近,身邊的一些朋友,陸續進入了五十這個年紀,她們的生活都有了很明顯的轉變。有的開始學習新的技能,有的則是回歸家庭,專心照顧孫輩。我觀察到,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太一樣,但共同點是,她們都在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和生活重心。所以當我在網路書店看到《後五十歲的選擇》這本書的介紹時,眼睛馬上就亮了。我好奇書裡到底有哪些「選擇」?這些選擇是關於事業的延續?還是關於身心靈的滋養?或是關於人生價值的重新挖掘?我個人比較希望書裡能探討一些更實際的問題,比如,如何在經濟上為晚年做準備?如何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面對親密關係的變化?如何處理父母年邁、子女獨立後的生活?畢竟,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年紀最常遇到的困境,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有參考價值的觀點或建議,那就太好了。
评分這陣子實在是太忙了,每天都在被生活追著跑,感覺自己像個陀螺一樣,停不下來。但心裡總有個聲音在提醒我,再這樣下去不行,得為自己找點「出口」。那天在誠品閒晃,無意間看到《後五十歲的選擇》這本書,當下就覺得,這是不是老天爺在跟我說話啊?現在的社會節奏那麼快,大家都很拼,好像好像過了五十就得「退休」一樣,只能在家含飴弄孫,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書名裡的「選擇」兩個字,真的打動我了。它傳達出一種可能性,一種在人生下半場,依然保有自主權,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主、做決定的可能性。我一直覺得,人生的黃金時期不應該被年齡設限,五十歲,或許是另一個精彩篇章的開始。書裡會不會講到,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熱情?如何規劃退休生活,但又不是單純的「休息」,而是有目標、有意義的生活?會不會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讓我知道,原來過了五十,人生還有這麼多種活法?這些問題在我腦中盤旋,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感覺它可能是一本能點醒我、鼓勵我、甚至給我一些實際方法的書。
评分我這人,對人生一直有種「邊走邊看」的態度,不太會提前做太多規劃,總覺得計畫趕不上變化。但隨著年齡增長,體會到有些事情,還是得稍微想一下,不然真的會措手不及。這次看到《後五十歲的選擇》這本書,感覺像是被點醒一樣,意識到「後五十歲」這個階段,確實需要一些「選擇」。它不同於年輕時的選擇,那時候多半是關於學業、事業、婚姻,很多都是為了「成長」和「累積」。但過了五十,可能更多的是關於「品質」和「意義」。我很好奇,書裡會不會講到,如何透過興趣來豐富生活?如何保持學習的熱情,讓大腦不退化?如何與老朋友維繫感情,或是結交新的朋友?甚至,是如何面對生離死別,以及如何整理自己的遺物和人生?這些聽起來有點嚴肅,但卻是人生必經的課題。我期待書裡能用一種比較溫和、比較有智慧的方式來探討這些問題,而不是讓我感到恐懼或焦慮。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啟發,讓我知道,即使進入人生的下半場,依然可以活得精彩、活得有尊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