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认为经济学是个笑话,但我却认为这些流传开来的笑话,是一种正在酝酿中的阴谋,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调侃经济学家们。这阴谋是谁发起的,目前找不到证据,但换个角度想,如果很多学问都可以用笑话来传递艰涩难懂理论的话,学习起来不也很一派轻松快乐吗?难不成,这阴谋的背后,只是在消遣经济学家,传递快乐吗?」
作者认为如果笑话的传递,只是停留在调侃的层次,真是暴殄天物。因此不惜亲自下海,为读者不厌其烦拆解这些冷笑话,并在谈笑风生中传达经济学的精随及无奈。每个冷笑话,除了博君一笑,不妨把它视为一场场难得的机会教育。
Take 1
加拿大人和美国人正在谈论自己国内的语言现象。
加拿大人说:「在加拿大有一个激进团体拒绝说英语,因此,从来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在到底说些什么,于是被称为『分离主义者』。」
美国人说:「在美国,我们也有相同的族群,从来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在到底说些什么,但他们却被尊称为『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是火星人吗?不然为何都写一些看不懂的火星文,讲一些听不懂的火星话呢?
一般的经济论文,想必常人不解其中的内容,大概也不会有人会闲来无事,拿经济学论文当小说来读,这也作罢了。至于一般的经济分析文章,大概也只有证券分析师与大学经济学教授才能解读,总的来说,经济学文章离实际生活很近,但感觉起来却远了太多。于是乎,有人称经济学家是火星人,他们的语言与文字大概只有火星人看得懂。
Take 2
有天,老师问堂下学生说:「对人类毫无用处,而人类又不能摆脱的是什么东西?」
学生回答说:「苍蝇!」
老师勐摇头。
学生又答:「蛔虫!」
老师又勐摇头。
学生又答说:「经济学家!」
这回,老师勐烈点头…
经济学家竟然对人类毫无用处,而且无法摆脱?还好,这个笑话只挖苦了经济学家,而不是经济这门学问,否则我也无法靠经济学来写书赚点新台币了,经济学也不会成为一门无用的学问。
经济学家常说,在经济学的立场上,他只能讲真假的「为什么」,来澄清事实的真相到底为何,却不能讲「应不应该」与「好坏」的答案来判断真相到底为何。
这当中到底差在哪里呢?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
「最近股市大涨,政府『应该』加强注意通货膨胀的情况发生,以免造成物价上涨。」
这句话中的「应该」是一种推测的语法,并没包含是非与价值的判断在里面。
如果改成下面的说法,语气完全改观了。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应该』是股市大涨,所以,物价才会一直飙涨。」
这句话分明是把通货膨胀的元兇,一股脑儿推给股市大涨,所以这里的「应该」是断定的语气,包含了是非与价值的判断。中文都是「应该」,但语气一比较起来可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之远了。
也因此,经济学家「理论上」只能讲事实「可能」怎样,而不能讲事实「一定」如何。
假设,有一天,你的老板请你评估一下为何公司业绩一直下滑的原因,你的回答如下:
从成本的观点上,我认为业绩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产品的制造成本太高所致。
但从客户的观点上而言,原因可能是待料时间过长,交货时间延迟所致。
或者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竞争厂商大幅度的削价竞争抢客户所导致。
我想,老板一定会认为你很啰唆,甚至认为你是没有主见的人。
老板只想知道造成业绩下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你却答出可能是这样,也有可能是那样,或者还有其他可能这般的答案给他。若是他要你找出一个让老板满意的答案时,你大概会讲出下面这个参考意见: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最佳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提高客户满意度』!」
你铁定会成为这家公司的「必要之恶」,对企业毫无用处,而企业又不能摆脱的人。
可见,前面流传的笑话,应该也是其来有至,这是对经济学的一大误会。
经济学认为,构成事实的条件与原因应该有很多,但所有的条件与原因都是在描绘事实本身,所以各个条件与与原因之间彼此并不会互相冲突。会造成冲突的原因在于对价值描述或观察不同就会产生歧见,不同的歧见就会扞格不入,争议就会产生。
好的经济学家所发现的创见,应该是对人类社会有所助益的,诚如电视上某股票分析师的口头禅说:「好的经济学家让你上天堂,不好的经济学家让你住套房!」
我只能说,经济学对于人类社会是有很大的助益的,但是经济学家呢?我大概只能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之下,经济学家的所提的创见,还是对社会有所帮助的啦!
Take 3
经济学的特色就是「有容乃大」,此话怎讲?轻松一点说起来就是经济学家认为对一件事实的描述,要是持相反的意见,在一堆经济学家的眼光当中,都是对的。
正因为经济学不太爱讲对与错的问题,所以,也不爱提是与非,所以很多人觉得经济学所提的看法,老是模模煳煳的,横看竖总是看看不出所以然,真像是雾里看花一般。
这正是有容乃大的特色,但对某些人来说,意见太多和没有意见其实相差不大。很多学问会求唯一的解,但对经济学来说,唯一的解正是经济学家要刻意避免的,也就是说,经济学家会说「可能」的答案,但不会说「一定」的答案。因此,可能的答案就有数个。于是乎数个答案和没有答案之分,看起来是无分轩轾的。
这就是为何很多人认为经济学家讲的话简直是和废话一样,而所有调侃经济学家的笑话,大都绕着这个环节在铺陈。
网路上有个笑话是这么流传的:
当上经济学家的第一定律:「对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而言,一定存在着一位实力旗鼓相当,观点又相反的经济学家。」
第二定律:他们都是错的。
对第一个定律而言,上面已经说明了,没有一个经济学家敢说他的答案是「唯一」的答案,开玩笑地讲就是另外一个答案就是相反的答案。
怎么会这样?
在人类的科学里,唯有经济学这一门学科,会出现两位学者互唱反调,而他们却分享着同一个诺贝尔奖,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非Myrdal 与 Hayek莫属。
Hayek(海耶克,1988?1992)是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海耶克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集体主义而着称。他被广泛视为是奥地利经济学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海耶克在1974年和他理论的对手Myrdal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以表扬他们在货币政策和商业週期上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和制度互动影响的敏锐分析。
所以,事实证明持不同意见的经济学家,在理论上都是对的,这是其他学科很难以想像的。
Hayek和Myrdal当年得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好事者就编了个笑话一直流传到现在:
"Economics is the only field in which two people can get a Nobel Prize for saying the opposite thing" is true, but is not strong enough.
"Economics is the only field in which two people can share a Nobel Prize for saying opposing things." Specifically, Myrdal and Hayek shared one.
这两句话看起来差不多,但事实上还是有所差别的。
第一句话是说:
经济学是诺贝尔奖的学问领域里,唯一两个人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竟是持相反的说法。
但好事者以为这个答案「不错」,但还描述的不够贴切。
第二句话则改说:
经济学是诺贝尔奖的学问领域里,唯一两个人能「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竟是持相反的说法。
这两句话差在哪里呢?
「获得」代表的可能是一前一后,但「分享」则代表着同时,能够以相反的看法同时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当然只有经济学能够享此殊荣!
至于第二定律,要证明就很简单,证明如下:
既然甲说的A和乙说的B都是对的,而A和B是矛盾的。
所以丙可以说C是对的,并且同时否认甲说的A和乙说的B,全都是错的。
以此类推,后面那一个人都可以全盘否定前面其他人所提的看法与言论。
下面这则笑话,应该是流传的所有经学笑话中最为经典的:
10个经济学家一起开会,却有11种意见。
其中的1个人可以同时持相反的两个意见!
够经典吧,听说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 1883-1946),他在1936年出版了重要着作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就业、利息和货币一般理论),这本着作则深深影响近代的经济思潮,虽然之后有很多经济学家反对凯恩斯的理论(这当然是正常的现象),但直到现在,相信他的理论的人还是大有人在,还形成凯恩斯主义,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而其追随者也随后被称为是凯恩斯主义者(Keynesian)。
要是,你认为这个笑话不足以贴切地形容大家对经济学家的刻板印象的话,下面这则笑话应该可以弥补少许:
有一年,美国总统柯林顿和苏联总统叶尔钦在美俄首脑会谈的咖啡时间闲聊。
叶尔钦对柯林顿说:「你知道吗,我遇到了一个麻烦。我有一百个卫兵,但其中一个是叛徒,而我却无法知道是谁。」
听罢,柯林顿叹了一口气说:「这还算不了什么。令我苦恼的是,我有一百个经济学家,而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讲的是事实,可每一次都不是同一个人。」
看样子,经济学家的意见不单让人摸不着头绪,而且还令人苦恼万分!
看完这些话,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就是当你想否定某个人的意见时,但又认为自己讲的是正确的答案的话,那就赶快自称你是经济学家,就没人敢冷眼看你了。
但这个前提是,你得先成为个经济学家,否则,你好像没有这样的特权。
本书特色
大家都说拼经济 如何下手才得宜
经济学家一百位 答案却有一零一
资源有限虽合理 条件不变是前提
选择是你的问题 机会成本别忘记
供给需求论干坤 完全竞争在哪里
一腔疑问向谁诉 反正这就是经济
作者简介
钟文荣
畅销书《巷子口经济学》作者
东海大学经济系毕业,朝阳科技大学企管硕士,是个资深网路人,同时也是资深部落客,专长经济分析与数位经济研究,着有畅销书「发现虚拟货币藏宝图」、「巷子口经济学」及专栏百余篇,现为自由作家与大学讲师、产业分析师和服务业品质专业师,部落格获得「2007年全球华人部落格大奖」年度最佳商业应用部落格入围。
作者部落格:http://bolg.udn.com/bigcrab
巷子口经济学部落格:http://blog.pixnet.net/economics
E-mail:economics@pixnet.net
自序
阴谋的开始
千万不要和经济学家过招
一入此门,莫存指望
火星人与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的用处
排队的经济问题
经济学家的困惑
经济学家换灯管
经济学家与GDP
经济学家的自利
经济学家的建议
视情况而定
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
经济学家与电脑病毒
答案不只一个
经济学家的开罐器
经济学与比基尼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水和冰的差别
为什么男人会包二奶?
阴谋结束了吗?
这本书《搞笑经济学》,一开始看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各种段子和冷笑话的读物,大概就是那种把经济学概念用很白烂的方式讲出来,让人笑一笑就过去的类型。结果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功力深厚,他确实用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但绝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而是透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许多经济学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原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外部性」的讨论。作者举了一个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例子:隔壁邻居装修,每天早上七点就开始敲敲打打,影响了我的睡眠品质。作者就分析了,邻居装修带来的噪音,就是一种负外部性,他对我们造成的困扰,并没有在装修成本里体现出来。又比如,有人在社区里种花种草,绿化了环境,美化了大家的生活,这就是一种正外部性,而这种好处,种植者自己可能并没有从中得到直接的回报。 他还讲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买二手车的时候,卖家肯定比买家更清楚车子的真实状况,这种信息的不对等,就可能导致买家付出更高的价格,或者买到有问题的车。作者把这个概念用得非常形象,让你立刻就能体会到在市场交易中,信息差是如何影响决策和结果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例子,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 而且,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很特别,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死板,而是带点个人情感和思考,读起来非常有共鸣。作者在解释一些经济模型的时候,会穿插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观察到的社会事件,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虽然书名是《搞笑经济学》,但我感觉更像是《生活中的经济学启蒙》或者《经济学趣谈》,它成功地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拉近了我们与经济学之间的距离。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搞笑经济学》这本时,内心是有点小小的期待,又带点怀疑。经济学这东西,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大学时期上过课,但总觉得离生活有点远,很多概念听起来很专业,但又不明白它到底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这本《搞笑经济学》的书名,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搞笑”两个字,我本能地以为它会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能让我边笑边了解经济学。 然而,读过之后,我才发现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充斥着各种网络流行语或者无厘头的笑话。作者的“搞笑”更多体现在他对经济学概念的解读方式上,他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生活化、非常贴近台湾人日常经验的例子来阐述。比如,在讲到「理性选择」的时候,他没有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用了大家都很熟悉的「选择困难症」,解释我们为什么常常在很多选项中纠结,以及这种纠结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而且,书中很多内容都让我有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作者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的时候,会提到很多我们平时都会遇到的情况,比如明明知道要减肥,但看到甜点就忍不住想吃,这就是一种「行为经济学」的应用,解释了人们的非理性选择。他还讲到,为什么很多商家喜欢用「买一送一」或者「第二件半价」的促销方式,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他都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让我看了非常有启发。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经济学的刻板印象。我不再觉得经济学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可以变得有趣、有意义。作者的笔触很生动,语言也很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却能学到很多深刻的道理。它就像是一堂精心设计的经济学体验课,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不少实用的经济学知识。
评分天啊!最近看到一本叫做《搞笑经济学》的书,书名听起来就很有趣,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轻松解读经济现象的书,结果一打开… 喔,不是我想的那样啦!里面讲的很多东西,像是供给曲线、需求弹性、边际效用递减之类的,我都还依稀记得大学经济学概论的课本内容,只不过作者用了一种比较幽默、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释,而不是枯燥的公式和图表。 举例来说,他讲到「机会成本」的时候,不是用教科书上那种生产两种商品的例子,而是用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选择,比如今天下午想去逛街买衣服,但又很想在家追剧,这时候选择去逛街,追剧的时间成本就是机会成本。又或者,为了省下一点车费,宁可花时间等公车,浪费掉的时间成本,是不是也是一种机会成本?作者用这种生活化的情境,让我瞬间就理解了这些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比如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双十一购物节很划算,但付完款后却感觉钱包空空?作者用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说这背后其实是商家利用了人们的「冲动消费」心理,配合限时优惠、折扣券等等,制造了一种稀缺感和紧迫感,让你觉得不买就吃亏了。这让我开始反思,我到底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还是被营销手法给骗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经济学的兴趣。以前觉得经济学很遥远,离我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让我发现,其实经济学无处不在,它就藏在我们的食衣住行、柴米油盐之中。读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很有趣的朋友,一边陪你喝咖啡,一边跟你聊天,顺便帮你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解释得头头是道。虽然书名叫做《搞笑经济学》,但内容一点都不马虎,而且真的能学到东西。
评分一看到《搞笑经济学》这个书名,我脑中立刻浮现出那种充满各种梗、段子,看完让人哈哈大笑,然后就什么都没记住的读物。毕竟,经济学听起来就跟“搞笑”这两个字八竿子打不着边。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我的猜测完全错了,而且是错得离谱!作者的“搞笑”不是表面上的插科打诨,而是他用一种极其巧妙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经济学原理,变得清晰易懂,并且充满趣味。 他没有直接丢给你一堆学术名词,而是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切入。比如,在讲解「比较优势」的时候,他并没有用国际贸易的宏大叙事,而是从你我身边的小事说起,比如,为什么自己做饭有时候反而比出去吃更省钱、更省时间?又或者,为什么有些人擅长做菜,有些人擅长理财,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这就是比较优势的体现。这种贴近生活的解释,让我立刻就明白了理论的核心。 而且,书中对于「市场失灵」的分析,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用了很多贴切的例子,比如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这些都是典型的负外部性,个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损害。他没有用生硬的术语来定义,而是用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让你感同身受,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让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台湾本地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他会将经济学理论与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新闻事件、社会潮流结合起来,让你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禁点头称是,觉得自己好像也参与了这场关于经济学的讨论。这本书不仅仅是讲经济学,更是一种引导你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角度。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真的非常独特,我很难用单一的词语来形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会让你越读越有劲,想要继续探索下去。它成功地证明了,经济学并不只有冰冷的数字和图表,它也可以是充满智慧和乐趣的。
评分拿到《搞笑经济学》这本书,说实话,我一开始的期待值并不是特别高。我对经济学一直以来都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充斥着各种公式和理论,离我的日常生活有点遥远。因此,看到“搞笑”这两个字,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本博君一笑的书,大概就是用些奇奇怪怪的比喻来“解释”经济学,看完也就图个乐子。 但是,这本书真的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并没有在书中堆砌段子或者讲冷笑话,他的“搞笑”体现在他对于复杂经济学概念的解读方式上,他能用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讲得明明白白。比如,在解释「沉没成本」的时候,他没有用金融投资的例子,而是举了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个情境:明明已经吃了太多,肚子饱到不行,但因为菜还没吃完,所以继续硬塞,这就是一种“沉没成本”在作祟。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经济学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分析「垄断」和「寡头垄断」的时候,没有用教科书上的市场模型,而是用了我们台湾人非常熟悉的便利商店、加油站等例子,来解释这些市场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让我瞬间就觉得经济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一门学问。 而且,书中很多章节的讨论,都充满了作者个人的观察和见解,他会在讲解理论的同时,穿插一些对于台湾社会现象的独到分析,让你在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对我们身处的社会有更深的理解。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充满了启发性。 总而言之,《搞笑经济学》这本书,真的不只是“搞笑”,它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的经济学启蒙读物。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有趣,语言也非常通俗易懂,让我觉得经济学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意思。它成功地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用经济学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