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心理学:驱动股市的真正力量

金融心理学:驱动股市的真正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ars Tvede
图书标签:
  • 金融心理学
  • 行为金融学
  • 投资心理
  • 股市
  • 投资者行为
  • 决策
  • 偏见
  • 情绪
  • 风险
  • 市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金融市场遇见心理学

◎散户心理如何影响股价起落?
◎不同走势代表何种市场心理?
◎技术分析有何心理机制运作?
◎市场心理如何形成、观察及判读?

  专业投资,其实就是找到物美价廉的投资标的——找到了,你可以买进,等待价格上涨,再出脱以赚取利润。然而,价格并非唯一的考量因素。金融商品的价格随时随地在改变,虽然价格终将反应价值,但是还有一些其他因素驱使价格变化。《金融心理学》探讨的就是这些因素。

  本书深入探讨金融市场的神祕面向:市场心理如何发生,如何学习并且观察它。某些带动价格波动的心理机制是明智而合理的,有些则读来令人莞尔。不过,如同我们将反覆看到的,心理机制不断出场,和金融交易的存在时间一样久远。

  心理因素会影响股市的波动,《金融心理学》结合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理论来解释技术分析之精髓,完整揭示市场心理驱动金融行情的变化过程。并对许多金融市场基本现象提出解释,如多头市场交易量何以高于空头市场等现象。十分务实的《金融心理学》是交易员、分析师、财务顾问等金融人员,以及投资人的最佳读本。

作者简介

拉斯.特维德(Las Tvede)

  现居瑞士楚格,拥有工程硕士学位和国际商业学士学位。担任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员、基金经理人和投资银行家长达11年,而后于1990年代转进电信与软体产业,创办数家高科技公司。2005年初,担任瑞士避险基金ProValue公司的总合伙人及基金经理人,并为CarryQuote金融资讯公司共同创办人之一。拉斯.特维德曾出版数本有关一般经济学、行销、电信和交易的书籍,其中《金融心理学》已被译为多国语言,《景气为什么会循环》(财信出版)则是作者另一畅销力作。

译者简介

方耀

  美国乔治城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曾任职证券公司研究部,现任职银行。着作包括《国际金融小辞典》等书。

投资的黑匣子:揭秘市场行为的底层逻辑 探索驱动全球金融市场的无形之手 在这个由数据、算法和新闻流构筑的复杂金融世界中,我们习惯于将市场的波动归咎于宏观经济指标、央行政策或是突发的地缘政治事件。然而,当我们剥开这些表层的经济数据时,会发现一个更为深刻、也更难以捉摸的力量在暗中操纵着一切——那就是人类的集体心理与个体决策的偏误。 本书将带你深入投资的“黑匣子”,揭示那些常常被主流经济学模型所忽略的、但对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心理学原理。我们不关注于复杂的数学模型或高频交易策略,而是聚焦于“为什么人会那样做”,以及这种行为模式如何被放大、传染,最终引发市场级别的剧变。 第一部分:认知的陷阱——我们如何误解市场? 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决策系统。这套系统在日常生活中屡试不爽,但在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金融市场中,却常常成为我们判断失误的根源。本部分将系统梳理那些在投资领域中最为常见的认知偏差。 1. 锚定效应与过度自信: 为什么投资者一旦在高位买入,就难以接受随后的下跌?我们将探讨“锚定效应”如何让我们对初始价格产生不合理的依赖,即使市场基本面已经发生变化。同时,投资者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如何导致他们承担了远超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头寸,并低估了市场“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我们将通过历史案例,分析这些心理锚点如何在牛市中推高估值泡沫,又如何在熊市中加剧恐慌性抛售。 2. 确认偏误与信息茧房: 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投资者倾向于主动寻找和接收那些支持自己现有观点的证据,而刻意忽略或贬低反面信息。这种“确认偏误”如何构建起一个牢固的“信息茧房”,使投资者对潜在的市场风险视而不见?本章将分析社交媒体、专业分析报告如何被用作证实偏误的工具,以及如何构建一套逆向思维的分析框架来打破这种局限。 3. 损失厌恶的悖论: 行为经济学中最著名的发现之一是“损失厌恶”——失去一万元的痛苦远大于得到一万元的快乐。这种非对称的情感反应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易决策?我们将深入剖析,为什么投资者宁愿“死扛”亏损的股票,也不愿“割肉”止损,从而错失了重新配置资产的最佳时机。理解这种厌恶感,是学会理性止损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情绪的传染——群体动力学与市场周期 金融市场并非由孤立的个体组成,它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其中情绪如同病毒般传播,驱动着从板块轮动到系统性危机的全过程。 1. 羊群效应与市场共识的陷阱: 市场走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性”。本部分将详细阐述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的机制——从最初的少数理性决策者,到中间的“跟随者”,再到后期的“恐慌性追随者”。我们将考察在牛市的后期,群体热衷于追逐“热门叙事”的现象,以及这种集体狂热如何将资产价格推升至完全脱离基本面的泡沫区域。理解羊群行为,才能在群体狂热时保持清醒,在群体绝望时寻找机会。 2. 恐惧与贪婪的动态平衡: 市场周期本质上是人类集体情绪的周期性波动。从过度贪婪到极度恐惧,情绪的钟摆如何决定了市场的顶部和底部?我们将引入“情绪指标”的概念,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如期权市场的持仓结构、散户的交易活跃度)来侧面衡量当前市场所处的心理温度。学会识别情绪的极端状态,是把握市场拐点的关键。 3. 叙事的力量:金融神话与泡沫的诞生: 金融市场的故事性远超其他领域。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无论是关于颠覆性技术的革命,还是关于某个国家经济奇迹——往往比枯燥的财务报表更能吸引资金。本章将分析“新范式谬误”(This Time Is Different)是如何成为每一次重大市场泡沫的共同主题。我们将解构这些金融神话的构建过程,以及当叙事破灭时,市场会以何种剧烈的方式“回归现实”。 第三部分:实践中的自我管理——构建心理防御体系 认识到偏差的存在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实际交易和投资决策中建立起抵抗这些心理陷阱的防御机制。 1. 建立决策的“防火墙”:结构化的投资流程: 如何对抗冲动性交易和情绪干扰?答案在于流程化。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框架,帮助投资者将决策过程“去人性化”。这包括事先定义清晰的入场标准、严格的风险预算和预设的止损点。当市场波动加剧时,遵循既定流程可以有效避免在恐惧或贪婪驱使下做出非理性选择。 2. 投资组合的情绪对冲: 资产配置不仅是风险分散的手段,也是情绪的稳定器。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构建具有不同心理驱动力的资产组合(例如,将长期价值投资与短期趋势追踪策略结合),来平衡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投资表现。这种组合策略旨在确保在单一情绪主导市场时,仍有部分资产能保持理性表现。 3. 持续的自我反思与复盘: 成功的长期投资者,往往也是优秀的自我观察者。本章强调定期进行“交易日记”和“决策复盘”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记录“市场发生了什么”,更要记录下“我当时是怎么想的,我感受到了什么情绪”。通过这种方式,将模糊的直觉感受转化为清晰的、可供分析的心理数据,实现投资技能的持续迭代。 结语:理解人性,方能驾驭市场 金融市场的本质,是对人性的直接反映。驱动价格波动的最终力量,不是复杂的公式,而是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反应、对损失的回避、对财富的渴望,以及我们集体从众的倾向。本书提供了一套透镜,帮助你穿透数据的迷雾,直视那股驱动股市潮起潮落的真正力量。当你真正理解了人性的局限和集体行为的模式后,你将不再是市场的被动参与者,而是能更清醒地进行长期价值判断的、有韧性的投资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前言

  专业投资其实就是如何找到「物美价廉」投资标的问题,找到了你可以先买进它,等待价格上涨后出脱来赚取利润。

  然而,价格并非唯一应该考虑的因素。金融商品的价格随时随地在改变,虽然价格多半终将反应其价值,但其实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趋使价格产生变化。本书所要探讨的就是那些「其他因素」,它将告诉你人类心理如何左右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

  投资分析师及交易者早已就驱动金融商品价格波动之内部动能的主题多所研究,他们几乎都是从所谓「技术分析」,也就是图型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市场结构与趋势。这些书籍与文章早已广为分析师及交易者所熟知,因为从事这行业的人多半都相信市场价格会随着一种结构化的模式变动。但有趣的是,这些书鲜少解释为何上述做法是可以致胜的法则。换言之,这些书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没有理论支持的规则。

  此外,也有相当多的市场研究文献是出自于「科学家」之手,而这些着作就有点……,更艰涩难懂了,但它们的优点在于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市场,而其多半的结论是:市场趋势是随机,或是十分接近随机的。而这个结论会显得研究市场价格变化的问题没什么意义。

  上述这种情况颇不寻常,怎么会专精市场研究的科学家与市场实际参与者的看法如此截然不同?我个人认为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通常有一种既有结构。虽然小型且流动性较低的股价多半是随机波动,但在较具流动性的市场中,其价格变动往往不是随机的,这是因为:

  许多投资人相信市场是由反馈过程所主导,而这些过程会形成趋势。经济学家认为这些过程的加总或多或少就是一种随机的波动。不过,其他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则认为在一个由反馈过程主导的系统中,波动的总合是一种「定态混沌」,虽然这种混沌系统中的内生动力很难加以预测,但并不是完全无法预测。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投资人仍然认为市场价格变化有一定的趋势。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们似乎仍试图证明投资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仍然利用传统的标准统计方法来检验混沌系统,会得到随机波动的错误结果。所以,能够让我们了解流动性金融市场动能的完整模型架构并不是随机漫步,而是定态混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测试市场的混沌程度,而且的确发现了这种现象。因此,过去那些集体错误可能会慢慢的改正过来。

  可是,如果说科学家已经错误了这么久,就表示技术分析是对的吗?答案可能并非如此,你甚至可以主张技术分析没有任何正确的地方──因为技术分析论者并未建立一个可让我们充分参考的完整论述。已经有少数的科学家募集到资金来进行上述关连性的研究,这些人可称为「经济心理学家」、「心理经济学家」,或是「金融行为学家」。不过并不惊讶的是,这些人仍属相当少数,因为要获得资金来研究这些迥异于已盛行数十载之主流学派的观点,想必并不容易。

  我认为心理学可以用来解释市场行为中的许多重要面象,包括了一般技术分析的观点。由于心理学的科学架构较为松散,部分内容可能缺乏具体的研究文献支持,不过我将尽力试着解释。

  最后,我希望读者们能够从本书中至少获得些许的乐趣,这将请您自行判断了。本书部分内容或许有些艰涩,请多予见谅。好了,就让我们开始吧。

——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于瑞士楚格, 2002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金融心理學:驅動股市的真正力量》這本書,我真的迫不及待想把它讀完!在台灣這個股市非常活絡的環境裡,我常常看到身邊的親朋好友,大家熱衷於討論哪支股票會漲、哪支會跌,但很少有人去探討,為什麼我們會被某些股票吸引,或者為什麼在市場波動時會做出非理性的決定。書裡提到的「過度自信」,我真的太認同了!我常常覺得自己對市場的判斷非常準確,然後就一股腦地把錢投入,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還有「代表性捷思法」,就是我們傾向於用熟悉的模式去判斷新的事物,這在股市裡真的非常危險,因為市場的樣貌是會不斷變化的。作者用了很多引人入勝的案例,將這些心理學理論與真實的金融市場現象連結起來,讓我對過去的許多投資經歷有了新的詮釋。像是他分析了金融市場中那些所謂的「聰明錢」,以及普通散戶如何一步步陷入陷阱,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沒有告訴我怎麼操作,但它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辨識市場中那些無形的心理陷阱,並且如何避免成為其中一個受害者。對於身在台灣,渴望在股市中走得更穩、更遠的投資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本能讓你脫胎換骨的入門指南。

评分

這本《金融心理學:驅動股市的真正力量》真的有讓我耳目一新!作為一個在台灣金融市場摸索多年的投資者,我一直覺得,除了基本面分析和技術指標之外,還有一些更難以捉摸的因素在影響著股價的漲跌。書裡探討的「損失厭惡」,我真的太有共鳴了。我發現自己寧願承擔更大的風險去持有一個可能虧損的部位,也不願意在已經虧損的部位上認賠出場,那種「寧願賠小錢,也不願賠大錢」的心態,卻反而導致了更大的損失。還有「後見之明偏誤」,事後諸葛亮,總覺得當時自己早就看穿了一切,但真正發生時卻又束手無策。作者用很多淺顯易懂的語言,把這些複雜的心理學概念變得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像是分析散戶在股市崩盤時為什麼會集體恐慌,然後出現非理性的賣壓,這讓我對市場的宏觀走勢有了更深的理解。書裡沒有提供任何預測市場的工具,但它卻讓我學會如何預測「自己」,如何預防自己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的判斷。這本書對於在台灣股市中尋求穩定獲利、卻常常被情緒左右的投資者來說,是一份寶貴的禮物,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來自對自己內心的深刻了解。

评分

我不得不說,《金融心理學:驅動股市的真正力量》這本書,簡直是為像我這樣的台灣上班族量身打造的!每次下班回家,最愛做的事情就是打開股市APP,看看今天又漲了多少、跌了多少,但說實話,很多時候我都是憑著一股衝動在操作,感覺來了就買,感覺不對了就賣,完全沒有什麼長遠的規劃。書裡提到的「處置效應」,也就是我們傾向於盡快賣掉賺錢的股票,但卻遲遲不願賣出賠錢的股票,這根本就是我的寫照!我總以為把賠錢的股票放著,總有一天會解套,但實際上卻是佔用了我寶貴的資金,讓我錯失了更好的投資機會。還有「心理帳戶」的概念,我發現我會把賺來的錢跟辛苦存下來的錢分開,賺來的錢就比較敢亂花,虧了也不太心疼,這種心態真的太危險了!作者用了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聽得到的例子,像是賭博、買東西的消費心理,然後巧妙地連結到股市投資,讓這些原本可能有點枯燥的心理學理論變得非常有趣且易於理解。書裡沒有給出什麼神奇的賺錢秘笈,但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投資行為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心理陷阱。對於想要在混亂的股市中找到一絲清明的台灣投資者,這本書絕對值得你細細品味,它就像一位溫柔的導師,引導你認識自己,進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评分

這本《金融心理學:驅動股市的真正力量》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身為一個在台股市場打滾了十幾年的小資族,過去我總是埋頭苦讀各種財經雜誌、研究報告,試圖從數字和趨勢中找到投資的脈絡。然而,每次遇到市場劇烈波動時,我的心情總是跟著股票上下起伏,那種無力感和焦慮感,真的不是光看數字就能克服的。書裡談到的「錨定效應」,我非常有感!每次我買進一檔股票,就常常會把買進的價格當成一個「錨」,即使後來股價下跌,我還是會捨不得賣,總想著「等回到這個價格再說」,結果常常越套越深。還有「確認偏誤」,我發現我總是會不自覺地去尋找支持我既有觀定的資訊,而忽略那些反對的聲音,這也讓我錯失了不少獲利機會。作者用很多生動的案例,像是說明為什麼散戶在市場低迷時反而容易恐慌性賣出,而在市場高漲時又因為 FOMO(錯失恐懼症)而追高,這些情境我真的太熟悉了!書裡強調的,不是要我們變成冷血無情的機器人,而是要我們覺察到自己內心的「魔鬼」,並且學會如何與之共處,甚至駕馭它。這本書對於想釐清自己投資盲點、擺脫情緒干擾的台灣投資者來說,絕對是一帖良藥,它讓我重新思考「為什麼」我會做出某些投資決定,而不僅僅是「如何」做。

评分

哇,我最近終於拿到手了這本《金融心理學:驅動股市的真正力量》!說真的,身為一個在股市摸爬滾打多年的台灣散戶,我一直覺得除了那些財報、線圖之外,一定還有什麼更深層的東西在影響著市場。書名就點出了「心理學」,這點真的讓我非常有興趣,因為我常常覺得自己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看到漲就想追,看到跌就想逃,完全失去理智。書裡講到的那些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例如過度自信、損失規避,還有羊群效應,我真的都對號入座了,很多時候我以為自己在做獨立判斷,但其實只是在跟著大眾的腳步走,難怪績效一直不上不下。作者用了很多實際的例子,把那些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具體化,像是說明為什麼市場在利空消息出來的時候,即使基本面沒那麼糟,股價還是一樣會重挫,這讓我對市場的解讀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尤其書裡分析了幾次重大的金融危機,從人性貪婪和恐懼的角度去剖析,讓我對過往的歷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警惕未來可能出現的類似狀況。我認為這本書對於任何一個想在股市中生存、甚至有所成長的台灣投資者來說,都是一本必讀的聖經,它不教你技術分析,但教你如何看懂那些操縱技術分析背後的「人」,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