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院校之国文教学,应该体用合一,学以致用。除持续鑑赏美感、陶冶情意、薪传文化,以厚植人文素养外,更当与时俱进,结合实用化、生活化、现代化、创意化以进行写作。
本书长远观察大学生之期待,深入思考语文教学之社会功能,历经六年研发,两年撰稿,终告问世。内容分生活指南、研习密码、创作入门三大单元数十个子题,在在提示写作之要领与原则,篇篇强调操作之策略与方法,堪称竞争优势的屠龙之技。
作者简介
张高评 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国家文学博士。曾任成功大学文学院院长、艺术所所长、中文系主任,现任成功大学特聘教授、中文系教授。致力推广实用中文,尽心研发人文创意。着有《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等《左传》学论着七种,《印刷传媒与宋诗特色》、《创意造语与宋诗特色》等宋诗论着九种。主编《实用中文写作学》正编、续编、三编,《文学数位制作与教学》、《实用中文讲义》(上、下)等十三种。其他,尚发表论文一百七十余篇。
老实说,当我翻开《实用中文讲义(上)》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因为我曾经尝试过很多中文教材,但都感觉效果平平。然而,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完美结合。我曾经在学习中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学了之后也无法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合理,它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一个语法点时,它会同时给出相关的词汇和例句,并且还会提到这个语法点在实际对话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这种“由点到面”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记忆和掌握知识。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动词搭配”和“量词用法”的讲解,这部分内容非常详尽,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准确地掌握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这本书让我感觉,学习中文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收获的过程。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实用中文讲义(上)》的初衷,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关于中文的教材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都大同小异。《实用中文讲义(上)》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尤其喜欢它的“实践性”非常强。书中提供的练习题,不是那种简单的填空或选择,而是需要读者去分析、去创造的。比如,要求根据某个情境写一段对话,或者用特定的词语造句。这种开放性的练习,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积极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运用和探索。而且,书中对一些常见的“误用”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能够避免走弯路。我记得我曾经在一次写作中,因为误用了某个成语而闹出了笑话,这本书就详细解释了那个成语的正确使用场景,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教材,能够帮助我全面提升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语言,最难的部分在于其内在的逻辑和文化精髓。《实用中文讲义(上)》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中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思维方式。我之前对中文的某些表达方式感到困惑,比如为什么中国人会在某些场合说一些看似“多余”的话,或者为什么同一个意思会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这本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让我窥见了中国人的沟通习惯和思维模式。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语体风格”的分析,让我了解到在不同场合下,应该如何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这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习中文,更像是在学习如何融入中国社会,理解中国人的交流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委婉语”和“反语”的章节,这部分内容非常有趣,也让我对中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中文学习者,我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汉语水平的教材上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实用中文讲义(上)》可以说是我的“及时雨”。我之前学习中文时,常常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语法点,特别是那些看起来“不合逻辑”的用法,让我在沟通时显得非常生硬。这本书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没有生硬地罗列规则,而是通过大量的例句和情景模拟,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中文的实际应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虚词”的讲解,那些“的”、“地”、“得”以及各种介词的用法,书中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区分和阐释,并且提供了很多接地气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知识,这些文化背景的介绍,让我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对于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循序渐进,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打牢基础,而不是一上来就面对难以消化的高难度内容。
评分这本《实用中文讲义(上)》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我是一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虽然母语是中文,但总觉得自己在一些地道的表达和深入的理解上还有欠缺。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枯燥的语法和词汇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带我重新审视了中文的魅力。书中那些精心挑选的案例,无论是古代诗词的韵味,还是现代日常对话的逻辑,都让我豁然开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词义辨析”的部分,很多我一直以来模棱两可的用法,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清晰的解释,比如“借鉴”和“吸取”的区别,看似相似,实则内涵迥异。而且,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耐心地指导你如何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文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不光是会说会写,更能体会到其中细微的语感和文化底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