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衝浪還是喜歡瑜珈?喜歡生魚片還是喜歡佛跳牆?
喜歡apple還是喜歡VAIO?喜歡《臥虎藏龍》還是喜歡《駭客任務》?
喜歡山本耀司還是喜歡Jean Paul Gaultier?
喜歡安藤忠雄還是喜歡村上隆?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設計在這個島的這個時代如何被顯學式地理解和誤解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未來的設計達人如何被用忍術加幻術加煉金術式地養成的書 在書裏廿二個故事的動人中
作者打造瞭一個設計的修煉可以暴走的怪物學院 打造瞭設計的思考可以歪斜的下一代竹林七賢 打造瞭設計的美學可以既深刻又可以講究一如科幻片特效般華麗的種種可能……
「人為什麼要活著?」其實是和「為什麼要學設計?」一樣,是朝嚮時間之當下過去未來進行多維連結思考的基本問題,其答案也指嚮人窮畢生之力尋找與美好事物相遇的本能。
在本書中,個性與錶現形式嚮來不拘一格的顔忠賢,娓娓訴說22個「設計」與他生命交會的故事,並反思設計的各個次領域與議題的核心價值(是有意義的或是一場徒勞?)。各篇搭配作者費時蒐集與拍攝的多幀圖照,以及進一步詮解與設計者或是設計科係學生們工作與生活皆息息相關的66個關鍵字。
寫給未來設計達人的22個故事與66個關鍵字
壞
反叛。寓言一嚮不乖。嘲笑而且尖叫。
恐怖份子式的。設計的壞是腦後有反骨的。
設
再進步點。道具及其不滿。如果山本耀司是。本事。設計的沉悶。無可抗拒的。
計
走是一種文藝腔的。設計也是。少女般。
場景。收集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不詳。
達
達達。抽象的。溫德斯毫不在乎。無知。
超現實主義者般。設計浪漫地不知所雲。
人
那世代的設計是禁慾還是縱慾。也許隻是抒情的。愛漂亮需要藉口。疏離很流行。
66個關鍵字:
煩.SM.輕.看病.在乎.未來.成功.目標.懷疑.故弄玄虛.甘願點.談設.機車人生.「設計」課.孤獨著.問題 .感覺就是不對.一生的寫照.年紀.心虛.藝術跟設計的差彆.業主.兌現.改變.更根本.一個人.氣味.託負.睏擾.虛榮.花力氣.想太多.動機.謠言.變成.依舊.不現實.找到自己.野心.烏托邦.做齣「你自己的」.「當代」.名字.人生.承認.淫亂 .旅行.感應.放棄.轟烈.放假.玄機.神隱少女.怨念.恐怖片.私人BLOG .自以為左派.儀式.著魔.「寫」設計.開到荼靡.現實感.青春.FIGHT CLUB .尾獸.郎中
作者簡介
顔忠賢
1965年生,曾為實踐大學建築係係主任,現專任副教授。建築設計與裝置藝術作品曾赴紐約、荷蘭、日本、希臘、英國、布拉格……多國展覽,亦曾獲選為美國紐約MOMA∕PS1 當代美術館年度駐館藝術傢、耶路撒冷駐市藝術傢、加拿大與颱北之交換藝術傢、ANN亞洲藝術網絡2001年會「桌上城市」藝術傢創作計畫之颱北代錶、2001颱北文學奬「文學年金」創作奬等奬項。電影作品《肉浮屠》、《醮》應邀於颱北金馬國際影展、挪威、澳門藝術節影展參展,2001年獲邀參加「總統文化奬」紀錄片拍攝計畫,亦為2000、2001年金馬奬國際影展DV競賽評審團主席。齣版《殘念》《老天使俱樂部》《無深度旅遊指南》《明信片旅行主義》《偷偷混亂──一個不前衛藝術傢在紐約的一年》《軟建築》《時髦讀書機器》《J-WALK:我的耶路撒冷癥候群》《J-SHOT:我的耶路撒冷陰影》《世界盡頭》《影像地誌學》《電影妄想癥》《遊── 一種建築的說書術,或是五迴城市的奧德塞》《軟城市》《巴黎與颱北的密談》《不在場──顔忠賢空間學論文集》《穿著Vivienne Westwood馬甲的灰姑娘》等。
前言:
第壹部分:他方
01威尼斯:雙年展少女的性感與暴力
02京都:竹萬年筆,近乎癡迷的古老虔誠
03柏林:迷失與逃離,選擇是因為Vivienne Westwood當年在柏林教書
04圓明園:怨念式的感傷
05蘇州:園林裏古代與現代的睏獸之鬥
06上海:古蹟,對「中國」對「傳統」對「建築」的遺緒
第貳部分: 名字
07安藤忠雄:建築的陰沉與怪誕
08貝聿銘:設計的令人意外
09村上隆:少女爆乳少男爆漿公仔之後的他
10達米.赫斯特:有人瘋瞭,有人逃瞭:關於當今最貴的藝術傢
11傑夫.昆斯:關於「媚俗」的紀念碑
第參部分: 心事
12 blog:天使的blog天譴
13書法:我的殘念式的虛榮與修煉
14展:新一代設計盛大與華麗的感傷
15戲:讓我們來演一齣低科技又低特技的太陽馬戲團式的大戲
16性:另一種「世故」的睏難
17「壞」設計:為什麼我會對這個國小耿耿於懷
18紙屑:關於颱北的「荒涼」的餘緒
附錄∕第肆部分:他們 為兩個設計係學生寫的書的序
19 L的《摔角王》:必殺技式人生的華麗
20 H的《婊子日記》:O孃的令人費解
第伍部分:我
21曆史:八十年代:我的心虛
22建築:我的卡夫卡式的學與逃
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寫給未來設計達人”這個定語,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我本身就對設計領域充滿瞭好奇,也一直在學習和探索,希望能在這個行業有所建樹。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是專門為“未來設計達人”量身打造時,我的興趣瞬間被點燃瞭。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真正有價值的、能夠幫助我成長的東西,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夠啓發我思維、拓展我視野的經驗和教訓。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帶著我穿越設計的迷霧,揭示那些通往成功的路徑,也分享那些可能讓我少走彎路的“陷阱”。“22個故事”聽起來像是精心挑選的案例,每一個故事都可能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改變設計的契機。我尤其好奇這些故事是否會涉及到一些不那麼“主流”的設計理念,那些在傳統教育中可能被忽略,但在實際應用中卻至關重要的方麵。而“66個關鍵字”,我猜想它們是書中精華的概括,是理解和掌握設計精髓的綫索,或許是一些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設計原則或者方法論,能夠幫助我快速建立起自己的設計框架。總的來說,我非常看好這本書,並希望它能成為我設計之路上一份寶貴的財富。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確實非常吸引人,"壞設計達人"光是聽起來就充滿瞭反叛和不羈的意味,讓人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壞”設計纔能被稱為“達人”,又會引齣怎樣的故事。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偉大的創新都伴隨著對現有規則的打破,而“壞設計”可能恰恰是通往“好設計”的一條捷徑,或者至少是一條獨特的風景綫。我尤其期待書中提到的“22個故事”,不知道是失敗的案例,還是那些看似不入流卻有奇效的設計,又或者是那些顛覆認知的創作過程。每一個故事都可能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微觀世界,讓我得以窺見設計思維的另一麵。而“66個關鍵字”,這更像是一種提煉和濃縮,像是一串串暗號,預示著書中隱藏的寶藏。我猜測這些關鍵字可能是指代設計的核心理念、關鍵要素、或是那些在設計領域經常被提及卻又難以捉摸的概念。能夠將復雜的概念濃縮成精煉的關鍵字,本身就是一種設計能力的體現。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標題就給瞭我無限的想象空間,仿佛打開瞭一個充滿驚喜的潘多拉魔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裏麵究竟藏著怎樣的智慧與洞察,它是否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設計,甚至重新定義我對“好”與“壞”的認知。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尤其是“壞設計達人”,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認為,設計並非總是光滑、完美、討人喜歡的,很多時候,那些直擊人心、引人深思的設計,恰恰來自於對“常規”的顛覆,甚至是對“好”的挑戰。這本書的名字就充滿瞭這種“反叛”精神,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到底是什麼樣的“壞設計”能夠成就“達人”?我期待書中會分享一些在設計史上被低估、被誤解,但實際上極具影響力的案例。或許是那些引起爭議的設計,或許是那些在當時看起來格格不入,但卻預示著未來趨勢的作品。 “22個故事”聽起來就像是設計師們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麯摺”,這些故事或許沒有教科書裏那樣光鮮亮麗,但卻充滿瞭真實的掙紮、智慧的火花和突破性的領悟。我非常好奇這些故事會如何展現設計師的思考過程,如何揭示那些“壞”背後隱藏的“好”的邏輯。而“66個關鍵字”,我猜測它們是貫穿這些故事的核心概念,是理解這些“壞設計”的關鍵鑰匙。我期待這些關鍵詞能夠幫助我提煉齣設計的本質,看到設計背後更深層次的驅動力,從而讓我能夠跳齣思維定勢,以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和創造設計。
评分“壞設計達人”,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戲劇性和反諷感,瞬間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好”的定義過於狹隘,而那些被視為“壞”的,往往隱藏著最深刻的洞察和最有趣的創新。這本書的標題似乎就是要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鼓勵我們去擁抱那些不完美、不常規,甚至有些“冒犯”的設計。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壞設計”的,以及這些“壞設計”是如何塑造齣“達人”的。是那些失敗的實驗,是那些不被看好的嘗試,還是那些打破常規、挑戰觀眾審美的新奇創意?“22個故事”聽起來就像是設計師們在探索未知領域的航海日誌,記錄著他們的勇氣、他們的睏惑、他們的頓悟。我期待看到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些在失敗中學習,在質疑中成長的過程。而“66個關鍵詞”則像是一份隱藏的地圖,指引著通往那些“壞設計”背後的邏輯和原理。我很好奇這些關鍵詞會涵蓋哪些方麵,是關於用戶體驗的誤區,是關於視覺傳達的陷阱,還是關於産品策略的失誤?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它不隻是在教你如何做齣“好”設計,更是在教你如何理解設計,如何從各種視角去審視它,從而最終成為一個真正有深度、有見解的設計師。
评分“壞設計達人”這個書名,自帶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它不是那種循規蹈矩、一本正經的教條式宣傳,反而透露齣一種大膽、甚至有些叛逆的姿態。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對現有規則的挑戰,而“壞設計”可能就是那個突破口,是通往更高層次設計智慧的必經之路。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定義“壞設計”的,以及這些“壞”是如何最終成就瞭“達人”的。我期待書中能有那些不落俗套的案例分析,那些在設計界引發熱議,甚至是被廣泛批評,但卻在某些方麵有著獨到之處的作品。 “22個故事”聽起來就像是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敘事,它們可能記錄瞭設計師們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意外”,這些意外或許是失敗的嘗試,或許是意想不到的發現,但它們都構成瞭通往卓越的獨特路徑。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能夠看到設計思維是如何在不斷的試錯與反思中成長的。而“66個關鍵字”,我猜測它們是書中提煉齣的精髓,是理解這些“壞設計”的“密碼”。我期待這些關鍵詞能幫助我快速抓住設計的核心要點,理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設計邏輯,甚至能夠啓發我形成自己獨特的、不落俗套的設計哲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