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本序
自序─谈诗的研究途径
诗歌考据趣例
一、「翡翠衾寒」不如「旧枕故衾」白居易诗
二、李峤诗「冠绝当时」的原因李峤诗
三、「床前明月光」的床是井栏吗?李白诗
四、「江枫」是指「江桥与枫桥」吗?张继诗
五、昔人已乘白云去崔颢诗
六、美丽故事掩饰下的伪诗小青诗
七、仙佛鬼怪光彩下的伪诗王梵志诗陈抟诗
诗歌校勘法
壹、校勘诗歌应具的学识
一、认识历代字体变化
二、认识古书?脱规律
三、认识诗体格律句例
四、认识诗集版本真伪
贰、校勘诗歌常用的方法
一、据古本校
二、据辅本校
三、据选本校
四、据相关书校
五、据类书校
六、据诗话校
七、据注文校
八、据本人其他诗校
九、据本人其他文校
十、据友朋唱和诗校
十一、据同时诗人诗校
十二、据因袭前人诗校
十三、据后人因袭诗校
十四、据地理校
十五、据时事校
十六、据制度名物校
十七、据物性校
十八、据当时语汇校
十九、据作者文例校
廿、据全诗文义校
廿一、据诗题校
廿二、据前后照应校
廿三、据句法章法校
廿四、据基本声律校
廿五、据对偶校
廿六、据拗救校
廿七、据同押一韵校
廿八、据转韵不转韵校
廿九、据上去通押校
卅、据犯重字校
卅一、据尚尾校
诗歌笺註法
壹、笺註的通则
一、引书须载明原文
二、引典须推查来历
三、征典须简括断制
四、笺註以文义为断
五、笺註以人物为断
六、笺註以地域为断
七、笺註以年月为断
八、笺註以系年为本
贰、笺註的体例
一、註或不註应有标准
二、再註复出必有其故
三、摘字编号註后列笺
四、註诗评诗体例不同
?、笺註的方法
一、先考查诗内文句
二、再考查本人诗文
三、再考查酬唱之作
四、再考查以朋诗集
五、再考查同代作品
六、再考查当时历史
七、再考查序跋碑志
肆、笺註的禁忌
一、不引后人诗证前人诗
二、不饮后代书证前人诗
三、不伪撰史实证一家说
四、不割裂字词断章取义
五、不改字易句强释文义
六、不穿凿附会託为比兴
七、不繁称远引务博矜奇
八、不纷杂是非并存牴牿
九、不全仗辞书失之疏陋
伍、笺註应具的学识根柢
一、须备校勘学的知识
二、须备版本学的知识
三、须备辨伪学的知识
四、须备训诂学的知识
五、须备诗学的知识
六、须备运用工具书的知识
诗歌辨伪法
壹、伪诗的种类及成因
一、作者或伪
二、诗集或伪
三、诗篇或伪
四、句字或伪
贰、伪诗鑑别法
一、考诸本集善本
二、考诸他书征引
三、考诸时代先后
四、考诸近化历程
五、考诸文字体裁
六、考诸事蹟制度
七、考诸思想风格
八、考诸目录序跋
研究中国古典诗的重要书目
一、诗歌总集选集部分
二、诗歌别集笺驻部分
三、诗话师评纪事部分
四、诗歌韵部及工具书部分
五、通论诗歌艺文部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真的非常厚实,一看就知道里面内容肯定很扎实。我平时读一些诗词鉴赏的文章,常常觉得有些解释过于主观,或者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而“考据篇”这三个字,立刻就吸引了我,因为我知道这代表着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情感共鸣,更需要深入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句的流传演变。这本书的“新增本”也让我觉得作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补充,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诗学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福音。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一些古代诗歌的讹误、版本差异是如何进行考辨的。比如,是不是有些我们现在熟知的诗句,其实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修改,或者存在不同的版本?作者又是如何运用文献学、历史学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并且附上相关的原始文献或史料的引证,那就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有力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采用了一种古典的淡雅风格,主色调是那种沉静的墨蓝,配上烫金的隶书标题“中国诗学─考据篇(新增本)”,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非常有分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廉价纸。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很有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赏析和感性的层面,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听朋友说这本书是深入研究诗词背后的考据学,让我觉得很受启发。考据,听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仿佛在开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零碎的史料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又是如何辨别真伪,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流传过程等细节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几首耳熟能详的诗,比如杜甫的《春望》,或者李白的《静夜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能从考据的角度,去了解当时社会背景、诗人的心境,甚至是某个字词在古代的真实用法。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感觉会彻底改变我对古典诗词的认知。
评分我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情感,但总觉得对它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品味文字的优美,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却忽略了诗歌背后那个真实的历史世界。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诗学─考据篇(新增本)”就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来处”,即它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诗句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解读和流传的。考据,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蛛丝马迹,去还原那些已经被时间模糊的细节?例如,某首诗的创作年代是如何确定的?某个词语在当时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辨别不同版本的差异,并找出最接近原文的版本?“新增本”的出现,也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最新研究成果充满期待,或许能看到一些颠覆以往认知的考证结论。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邃诗歌世界的门,让我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参与到对诗歌历史的探索中来。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让我更深层次理解那些传世佳作的钥匙。这本书的标题“中国诗学─考据篇(新增本)”,立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考据”二字,意味着一种探索未知、辨明真伪的学术旅程,这正是那些浮光掠影式的赏析所无法比拟的。我一直很想了解,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在流传过程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是否存在一些误读、误传,甚至是“伪作”?作者又是如何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抽丝剥茧,还原诗歌原本的面貌?“新增本”的字样,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旧有知识的集合,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最新的学术发现和研究角度。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一些关键的诗歌文本,通过翔实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诗句背后的历史真相,甚至是作者创作时未曾被言明的深层意涵。这种探究式的阅读体验,相信会给我带来全新的认知。
评分“中国诗学─考据篇(新增本)”,光是书名就散发着一种沉稳的学术气息,这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常常被简化了,很多时候只停留在了“读懂”的层面,却忽略了“弄懂”背后的深度。考据,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学问,它能够让我们摆脱主观的臆测,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事实之上。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加严谨和客观的中国诗学研究领域。想象一下,能够通过考据,去还原一个诗人生前所处的真实环境,去辨析一首诗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异,甚至去考证某个词语在古代的本义和引申义,这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体验!尤其是“新增本”的字样,暗示了这本书可能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这对于希望获取前沿学术信息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尤其好奇,书中会采用哪些具体的考据方法,例如文献校勘、版本比较、碑刻印证等等,并且希望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考据技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