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现况∕便览 解析∕评论∕资讯
叙述∕条列∕纪事 展览∕创作∕产业
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之概况与议题的综览年鑑
深入台湾视觉艺术的经纬脉理,剖白台湾视觉艺术的过往今来
由文建会策划、艺术家出版社编辑执行的《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为以2007年台湾地区的视觉艺术事件、展览与概况为主题的综览年鑑,全书以分析文章、资讯条列和分点纪述为方法,趋势篇、现况篇与便览篇三部分为架构,并以彩色图片为辅,为2007年一整年的视觉艺术发展,进行多面向的详尽解述。
「趋势篇」邀集国内的视觉艺术领域学者,从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的整体生态、艺术评论、策展与美术馆运作等层面的趋势,进行较广角度的观察。「现况篇」则在年度十大展览、新闻和大事纪的整理之外,另邀请艺术创作、产业、展览与媒体之工作者,为2007年视觉艺术的发展提供焦点分析,并选出曾刊载于杂志媒体的数篇艺评文章,以呈现该年的艺术动态截面。「便览篇」则为台湾的视觉艺术机构团体、图书、展览与论文提供条列式的索引。三种角度的整理,意在使年鑑成为具分析、观点,且便于查阅的参考手册,铺陈出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的梗概。
编辑说明
一、趋势篇
2007台湾美术生态观察∕倪再沁
政治(不)缺席──2007台湾艺评总览∕萧琼瑞
2007艺术策展在台湾∕石瑞仁
2007台湾美术馆行政与趋势∕黄才郎
二、现况篇
2007台湾视觉艺术年度焦点
.互为阅读的展演──2007台湾北、中部的展演∕林宏璋
.乱世求名主并自求多福──2007南台湾美术概况及其他∕李俊贤
.春暖花开,跨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初升段--2007年台湾艺术市场回顾与分析∕胡永芬
. 画廊经纪的时代--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产业观察∕吴介祥
.金钱.行销.艺术--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传媒观察∕陈长华
.旅居与客寄:跨界的创作时空场域──2007年台湾驻村艺术家进驻及出访概况∕刘永仁
2007台湾视觉艺术年度十大新闻
2007台湾视觉艺术年度大事纪
2007台湾视觉艺术年度十大展览
2007台湾视觉艺术艺评文选
.再论喃喃自语──关于「顿挫艺术」中的年轻世代诠释问题∕王圣闳
.行为(动)如何可能——无器官身体的思维—身体∕黄建宏
.次文化与南方味——从「宝岛曼波」展看「高雄艺术学」的成形∕李思贤
三、便览篇
公私立视觉艺术展演相关机构团体索引
.公私立美术馆、博物馆
.文化局、文化中心
.画廊、公私立展览空间、艺术村
.画会、学会、基金会
.艺术教育系所及学校艺文空间、美术材料商店
.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策展经纪公司、艺术杂志、艺术相关出版社
2007年台湾美术馆、博物馆特展列表
视觉艺术奖项相关资讯
视觉艺术学术研讨会及论文纪录∕萧琼瑞、林仕健整理
台湾出版视觉艺术图书辑选
序言
肯定现在,展望未来
黄碧端(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会主任委员)
台湾的艺术活力向来蓬勃,民间传统的文化风貌、现代学院的美学传授,共同造就了台湾近年相当广面多向的艺术环境。
从视觉艺术的展演、购藏、交流、评述各方面经年累积的资料厚度上,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与传统并进深入的艺术活动、自总括综览走向概念引导的艺术展览、题材与手法出招连连的艺术创作,和游走穿引国际与在地范畴的艺术评论,是过去一年台湾视觉艺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基础。它们一方面代表着政府和民间长期耕耘的成果;而另一方面,也提示了今日文化乃至艺术生产所无法回避的国际脉络与在地协调之问题。
无论就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而言,国际脉络均是今日全球各国的运作背景。在我们的视觉艺术创作力、购藏力与交流力已汇流成一个稳定的艺术市场环境的此刻,将这个国际脉络纳入思考与执行的考量,并把行销的概念加入其中,格外显得重要。我们不仅应在创作的层次上参照国际视角,亦应在宣传与号召上以国际网络为标的,才能将台湾艺术文化的影响力由点成面地提升起来。今日艺术市场的活络,正可以其机制效率与潜力,做为我们文化行销的经济与通路后盾。
在文化行销的彼端,艺术市场的长远则要以文化建设为发展前缘。此一工作则在对国际的经营之外,更包含对在地传统的深耕。「台湾视觉艺术」作为一个诠释范畴在过去几年来的挪移流变,显示着文化本为开放混融的性质。文化随着人、时、地的交互作用而不断改变重组,不应、也无法被归约为任一群体所专有。在这一点认识上,地理、族群、信仰、性别等界线的地域微貌,在我们谈到文化主体构成的议题时和国际脉络同等重要,而文化建设的本分即建立在对这两者的平衡关照与连结上。
作为一整年的视觉艺术事件纪录,《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聚合了台湾视觉艺术近年的重要议题,我们希望能透过其呈现梳理台湾艺术作为我们文化行销基础的全貌;透过其编排陈述我们对于文化建设超越界线之平衡观,使之成为我们肯定原有、展现新意的文化策略支点。
对于一个对台湾当代艺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的出现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当年艺术生态的“解剖图”。也就是说,除了作品和艺术家本身,我更想知道的是,在2007年,台湾的艺术界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重要的策展人、评论家、以及艺术机构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理念和实践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当年的艺术格局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这些幕后推手的详细介绍,以及他们对当年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时,我也想了解,在那个时代,艺术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其他领域之间是如何发生关联的?是否有一些艺术项目是直接回应社会议题的?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是一份艺术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艺术生态的社会学研究。
评分拿到《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的时候,我当时正处于一个创作瓶颈期,急需一些新鲜的灵感和外部的刺激。《年鑑》的版式设计和内容编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非常期待书中对当年一些重要艺术事件的梳理,比如那些备受瞩目的展览、艺术机构的动态,以及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这些信息不仅能够帮助我了解当时的艺术语境,更能让我从中发现一些可能被我忽略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方式。我尤其关注那些新兴的艺术家群体,他们往往代表着艺术的未来走向。我想知道,在2007年,有哪些年轻的艺术家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有哪些独特的魅力和突破性的思考?这本书,我想会是一座宝藏,能够挖掘出那些在当时可能还没有被广泛关注,但却极具潜力的艺术力量。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希望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打破思维定势,为自己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世界的大门。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台湾当代艺术充满好奇但又时常感到信息碎片化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有一部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当年艺术生态的指南。拿到《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的那一刻,我便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致的装帧所吸引。翻阅首页,精选的艺术作品图片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们或色彩斑斓,或静谧深邃,或充满张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丰富艺术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创作者的理念,以及它们在2007年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准备娓娓道来关于台湾视觉艺术的点点滴滴,让我能够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艺术的魅力。我对书中将如何呈现当年的重要展览、新兴艺术家、以及艺术评论的声音充满了期待,相信它能为我带来一场深刻的艺术启迪。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艺术市场的爱好者,《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对我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市场的行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哪些艺术家的作品在当时更受藏家青睐?哪些艺术形式更具市场潜力?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当年艺术品交易的相关数据或趋势分析?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艺术品价值评估、市场动态的洞察。另外,我还想了解,在2007年,台湾的艺术博览会、画廊以及拍卖行的表现如何?它们在促进艺术品流通和市场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当年的艺术市场环境,为我未来的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评分我抱着一种探究的心态来阅读《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年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能在各种渠道接触到零散的艺术信息,但却缺乏一种纵览全局的能力。《年鑑》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特别想知道,在2007年,台湾的视觉艺术界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趋势和议题?是具象绘画的复兴,还是抽象艺术的实验?是装置艺术的多元化,还是影像艺术的蓬勃发展?书中的内容,我预期会包含对当年重要艺术展览的深入报道,或许还会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专题介绍,他们的创作历程、艺术观念以及作品风格都会得到详细的阐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是如何回应当时台湾社会变迁、文化认同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这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本身的欣赏,更是一种对时代精神的解读。我想象着,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构建起一个关于2007年台湾视觉艺术的完整图景,感受到那个时期艺术创作者们的思考和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