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曾是巴黎股票市场的经纪人,一年有四千法朗的高薪收入,来往于上流中产阶级社交圈。妻子梅娣,来自丹麦哥本哈根路德教派大使家庭,五个儿女,幸福美满。然而,高更选择放弃人人称羡的职位、家庭、婚姻、妻儿、财富,一步一步走向他疯狂艺术创作的过程。
当梅娣负担着儿女,负担着家庭,甚至负担着背叛她的丈夫,高更却从大溪地寄回了他与土着女子新婚的画图。
为什么他要出走?是什么主导了他的生命选择?在与文明决裂的信仰上,高更要走得并不顺畅,为什么却愈走愈远,至死无悔。
十九世纪整个白种欧洲殖民主义的优越感被高更的美学彻底粉碎了。高更在妻子与大溪地土着中的选择隐喻着后殖民的趋势的反扑。高更在美学上的颠覆也成为后殖民论述?重要的一环。
事情只是如此吗?
这本书,蒋勋由生命潜伏的本质的角度,解读神秘异域的原始荒野,如何让美学重新找到起点?困惑于物质追求与精神品质的两难的人,如何真正从内在的精神上转换自己,变成不再只是艺术形式的革命,而更是生命信仰上巨大的颠覆的人。
充满争议性的高更,用他的生命实践着值得人类省思的事,更借由画作,丢出了更多「天问」。
作者简介
蒋勋 Chiang Hsun
福建长乐人。一九四七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一九七二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台大、文化、辅仁大学,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创系系主任七年。
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大学驻校艺术家,东吴大学通识讲座《当东方美遇上西方美》教授。
现专事写作绘画、艺术美学研究推广。举办个展、联展二十余场,着作有诗集、散文、小说、艺术史、美学专论、画册、有声书等数十种,作品多次获奖。
近年在美学教育推广方面,更推展向两岸四地,散播无数美学种子,用佈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出版缘起】
井水与汪洋 陈怡蓁
序 找回蛮荒肉体的奢华 蒋勋
第一部 高更之谜
1. 异乡的宿命
2. 高更与梅娣
3. 毕沙罗与高更
4. 涅槃.先知.黄色基督
5. 亡灵窥探
6. 蒂阿曼娜、爪哇安娜、帕胡拉
7. 天问
第二部 破解高更
●祕鲁.西班牙贵族.外祖母
●父亲与母亲.革命与放逐
●海洋.流浪.异域
●婚姻.家庭.中产阶级
●一个无政府信仰者:毕沙罗
●漂流的第一站——阿凡桥
●渐行渐远的妻子梅娣
●扇面.异域.塞尚
●布列塔尼——人与历史
●梵谷兄弟
●1887.法属马丁尼克岛
●马丁尼克的绘画
●1888 佈道后的幻象
●1888年10月-12月,梵谷与高更
●1889 阿凡桥.Pouldu
●大溪地.宿命的故乡
●1892.MANAO TUPAPAU
●女性肉体与神秘巫术
●NOA NOA──嗅觉之香
●Tehamana新婚的妻子
●1894 重回巴黎
●1897.残酷与梦境
●我们从哪?来?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到哪?去?
●尾声
第三部 蒋勋现场
现场一
美丽起来 Faaih?ihe 1898
现场二
永远不再Nevermore 1897. 2 伦敦 Courtault Institate
现场三
「梦」Te Rerioa 1897
现场四
大溪地女人,在海边 1891
现场五
欢乐之家Maison de Jouir 1901
现场六
白马Le cheval Blanc 1898
现场七
Vairumati 1897
现场八
Avearea Joyeusete 欢乐 1892
附录
高更作品索引
自序
找回蛮荒肉体的奢华 蒋勋
「破解」系列写过了「达文西」、「米开朗基罗」,二○○七年写完了《破解梵谷》,我心中知道,下一个一定是《破解高更》。
达文西与米开朗基罗相差二十三岁,高更与梵谷相差五岁;如同李白与杜甫相差十一岁,历史有时是以极端冲撞的方式激射出创造与美的灿烂火花。
写米开朗期罗时不能不提到达文西,缺了他们中的一个,文艺复兴的历史不完整;同样的,谈梵谷时不能不谈高更,缺了其中一人,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美学也不完整。
他们在一个时代相遇,也在一个城市相遇,他们相遇在文明的高?。
梵谷一八八七年在巴黎与高更相遇,很短的相遇,然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梵谷去了阿尔,高更去了布列塔尼。
他们对那一次短短的相遇似乎都有一点错愕──怎么忽然遇到了前世的自己。
因为错愕,所以会思念,向往,渴望,终于会有第二次相遇。
第二次相遇在阿尔,时间是一八八八年的十月到十二月,他们同居在一间小屋?两个月。
第二次相遇成为悲剧的纠缠,两个月一起生活,一起画画,在孤独的世界中寻找到唯一知己的梦幻破灭,梵谷精神病爆发,割耳自戕,住进精神病院,以最后两年的时间创作出震动世界的狂烈的绘画,在一八九○年七月举枪自杀,结束(或完成)自己的生命。
高更没有参加梵谷的葬礼,他默默远渡大洋,去了南太平洋的大溪地。
高更六岁以前是在南美渡过的,他似乎要找回童年没有做完的梦。
在去大溪地之前,高更曾经长达十年任职于当时最火红的巴黎股票市场,做为一名成功的证券商,在巴黎拥有豪宅,娶了丹麦出身高贵的妻子,有五名子女,出入上流社交场所,收藏名贵古董与美术品。
一个典型的城市中产阶级,在养尊处优的生活中,忽然有了出走的念头。
高更出走了,走向布列塔尼,走向荒野,走向大溪地,走向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现代工业与商业污染的原始岛屿。
高更是十九世纪末欧洲文明巨大的警钟,宣告白种人殖民文化的彻底破产。
他抛弃的可能不只是自己的家庭、妻子,他抛弃的是欧洲文明已经丧失生命力的苍白、虚伪与矫情。
高更凝视着坐在海边无所事事的大溪地女子,赤裸的胴体,被阳光晒得金褐的肌肤,饱满如丰盛?实的乳房与臀部,明亮的眼神黑白分明,可以大胆爱也大胆恨的眼神……
高更画下这些女性的胴体,像一个赎罪的仪式,使远在欧洲的白种人震惊,殖民主人被「土着」的美学征服,文明被「原始」征服,高更宣告了另一种后殖民的反省与赎罪。
高更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在大溪地连续与不同几名十三岁至十四岁少女的性爱关系激怒了许多女权主义者与反殖民主义者。
一个欧洲白种男子,在土着的岛屿上借着「进入」一个少女的身体做为「仪式」,高更究竟在寻找什么?救赎什么?
关在精神病院用绘画疗伤的梵谷容易得到「同情」,然而,在遥远荒野的岛屿中解放肉体的高更可能要揹负「恶魔」的批判。
在高更最着名的「亡灵窥探」与「永远不再」两张名作?,都是匍匐在床上赤裸的土着少女,都是高更在岛上的新娘,都是他借以救赎自己的「处女」,都是他要借「性」的仪式完成的「变身」──从欧洲人变身为土着,从文明变身为原始,从白变身为黑褐,从男性变身为女性,从殖民者变身为爱人,从威权的统治变身为单纯性爱中的拥抱与爱抚。
在十九世纪末凝视一尊土着丰美肉体的男子,高更,如他自己所说──我要找回蛮荒肉体的奢华。
我们能找回蛮荒肉体的奢华吗?
欧美的豪富阶级仍然用金钱在经济贫穷的南美、非洲、亚洲购买男性或女性的肉体,另一方面,道德主义者仍然大加挞伐殖民霸权,高更在两种论述之间,即使在二十一世纪,依然是争论的焦点。
也许回到高更的画作是重要的,再一次凝视他画中的荒野,原始的丛林,海洋,果实累累的大树,树下赤裸的男子或女子,他们在文明之前,还没有历史,因此只有生活,没有论述。
我们从哪?来?
我们是什么?
我们到那?去?
高更最后的巨作是几个最原始的问句,如同屈原的「天问」,只有问题,没有答案。
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许才是千百年可以不断思考下去的起点。
这本书在二○○八年一月在泰国完成,四月在欧洲修订,十月在台湾做最后校订,以此做为孤独者高更的致敬。
二○○八年十月六日于八里
我对高更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作品中那种浓烈的异域风情和神秘感。尤其是他去了塔希提岛之后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那种色彩的碰撞、人物的姿态、环境的描绘,都给我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破解高更》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简单地介绍高更的生平,而是要深入地去“破解”他,去揭示他艺术创作背后的秘密。我一直很好奇,高更在选择去塔希提岛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为什么会对那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他是不是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对西方文明的弊端有所察觉,所以才去寻找一种更纯粹、更原始的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地探讨他与塔希提岛的渊源,他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以及这些经历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我也会关注书中对高更作品的分析,他是否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描绘当地的文化,还是仅仅是一种浪漫化的想象?他作品中那些大胆的色彩运用,是否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一种直接反映?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高更的艺术语言。总的来说,我期待《破解高更》能让我对高更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只看到他的作品,更能理解他的灵魂。
评分一直以来,高更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他身上有太多标签:野兽派先驱、象征主义大师、后印象派巨匠。但我觉得这些标签都只是冰山一角,《破解高更》这个书名,就让我看到了深入挖掘的可能。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跳脱出传统的艺术史叙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高更。我希望它能够揭示出高更的内心世界,他对于生命、对于艺术、对于社会的独特思考。我很好奇,他作为一名资产阶级出身的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如此“叛逆”的人生道路?他是不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感到厌倦,所以才去追求一种更自由、更原始的生活方式?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他与高更、塞尚等同时代艺术家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否也影响了高更的艺术发展?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他作品的分析,比如,他作品中那些大胆的色彩运用,是否与他当时的情感状态有关?他那些扁平化的构图,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解读角度,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更作品的内涵。总而言之,我希望《破解高更》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高更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他。
评分哇,看到《破解高更》这个名字,我真的是太好奇了!高更,我一直觉得他这个人神神秘秘的,尤其是他后来跑到塔希提岛去画那些充满异域风情和浓烈色彩的作品,感觉就像一个神秘的符号。这本书的标题《破解高更》就给我一种“挖宝”的感觉,好像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他内心深处,解开他那些艺术创作背后的秘密,不只是看到画面,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画,想传达什么。我平常不太喜欢读那种干巴巴的艺术史,都是名字、年代、作品,看完感觉像在背课文,毫无灵魂。但《破解高更》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觉得它会是一本有故事、有温度的书,不是冷冰冰的学术论述,而是能让我感觉到一个真实的高更,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我一直很好奇,他在法国那样一个艺术中心,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去到那么遥远的地方?那里的生活对他有什么样的影响?他那些大胆的色彩运用,是不是也受到了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启发?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他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他会不会有融入,还是保持着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我脑子里有很多问号,希望这本书能帮我一一解答。而且,我一直觉得高更的画有一种魔力,尤其是他作品中的那些原住民形象,总是带着一种原始的力量和神秘感,让人着迷。不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分析他如何捕捉这种神韵,他是不是真的了解那些他所描绘的人,还是仅仅是一种浪漫化的想象?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画面,去感受他笔下的那个世界。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就像是他们内心的独白,而《破解高更》这个名字,就让我觉得这本书能帮我“听懂”高更的独白。高更这个人,总是给人一种距离感,他的生活经历,他的艺术风格,都充满了神秘色彩。我特别好奇,他在人生最关键的几个转折点,比如放弃家庭去追求艺术,远赴塔希提岛生活,这些决定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他?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他的人生哲学,他对文明与野蛮、理性与情感的思考?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让我耳目一新的观点,而不是陈词滥调。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他作品的解读,特别是他晚期作品中那种强烈的色彩和象征意义,这些是如何形成的?他是否真的能够超越西方人的视角,去理解和描绘他所接触到的异域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高更的艺术语言。我也不喜欢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但又保持着艺术评论应有的深度。总而言之,我期待《破解高更》能带我走进高更的内心世界,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艺术,以及他的人生。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印象派之后的艺术变迁很有兴趣,尤其是后印象派,那简直是一个色彩和形式爆炸的时代。高更无疑是这个时代里非常独特且具有颠覆性的一员。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画家,他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甚至可以说是“叛逆”。《破解高更》这个书名,正中我的下怀!我一直在想,高更身上到底有什么特质,让他能够如此与众不同?是他的个人经历?是他的哲学思考?还是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我总觉得,艺术家的作品,是他们内心世界的投射。所以,我想这本书大概率不会只停留在分析高更的绘画技巧,或者他作品的风格演变,而是会更深入地去挖掘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人生轨迹,以及这些如何最终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我个人比较偏爱能够“读懂”艺术家,而不是“看懂”作品的书。比如,他离开巴黎,去塔希提的决定,那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他对于文明、对于社会的反思?他是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感到窒息,所以才去寻找那种更原始、更纯粹的生活方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他个人情感生活、他的朋友、他的敌人的描写,这些侧面的人物关系,往往能折射出艺术家更真实的一面。总而言之,我希望《破解高更》能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高更这扇神秘的大门,让我窥见他创作的源泉,以及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与伟大。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离经叛道”的艺术家特别感兴趣,高更绝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不是学院派的乖乖学生,他不安于现状,他追求自己内心的声音,甚至不惜牺牲一切。《破解高更》这个书名,就像是给我这样充满好奇的读者抛出的一个诱饵,让我跃跃欲试,想要一探究竟。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高更的书,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好像总隔着一层纱,看不到他最真实的面貌。我特别好奇,高更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驱动力,让他能够做出那些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比如,他为什么会放弃稳定的家庭和事业,去追求艺术?他为什么会选择贫困和孤寂,去一个遥远的地方?这本书会不会去深入剖析他内心的挣扎、他的渴望、他的痛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他的人生片段,而是能挖掘出他行为背后的逻辑,他思想的演变。我也会关注书中对高更艺术风格的分析,他的色彩运用、他的线条处理、他的构图方式,这些是否都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高更作品的魅力,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色彩和形状,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总而言之,我希望《破解高更》能带我走进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深刻的高更的世界。
评分我对高更的画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觉得他作品里的色彩好像会说话,能直接触动人心。但是,总感觉他对这个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破解高更》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让我觉得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好奇,高更这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他能够创作出如此独特而富有冲击力的作品?他的人生是否充满了坎坷和挣扎,而这些经历又是如何体现在他的艺术中的?我特别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对那些遥远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化如此着迷?他是否在其中看到了西方文明所缺失的东西?我希望这本书能解答我这些疑问,提供一些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角度。我也对书中对他艺术风格的分析很感兴趣,他那些大胆的色彩组合,以及扁平化的构图,是否都是有其深意的?他是否受到了其他文化或艺术流派的影响,并且将其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创作中?我期待《破解高更》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高更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以及他那充满魔力的艺术世界。
评分高更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着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而《破解高更》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总觉得,高更这个人,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他更像是一位探险家,一位思想家,一位试图在现代文明中寻找回归本源的人。这本书会不会去深入挖掘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是否真的找到了他所追寻的“原始”?我一直很好奇,他那些大胆的色彩运用,是否是对他内心情感的一种直接表达?他笔下的那些塔希提岛的女性,是否承载了他对纯粹、对自由的向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高更作品的意涵,不仅仅是看到表面的色彩和形式,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思考。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他人生经历的描写,特别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与牺牲,这些是否也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视野?我期待《破解高更》能像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带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高更的世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他艺术的魅力。
评分说实话,高更的作品总是让我觉得有一种“不安”的美,那种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画面中人物的眼神,总让我感觉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破解高更》这个名字,简直就是对我这种好奇心的直接回应。我一直很好奇,高更这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让他能够创作出如此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深度,是否也和他作品中的那种“野性”与“神秘”紧密相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他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变化,因为我相信,艺术家最真实的作品,往往是他内心世界的折射。我也会关注书中对他艺术创作的解读,他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他那些象征性的符号又有着怎样的含义?他是否能够超越西方艺术的传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我期待《破解高更》能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更作品的内涵,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更能体会到他艺术的精髓。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高更,让我更深入地感受他的艺术和人生。
评分我一直觉得,很多艺术家的传记,写来写去都差不多,都是围绕着他们的生平事迹,然后顺带提一下他们的代表作。但《破解高更》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好像这本书不是在“讲述”高更,而是在“解读”高更,甚至是在“解构”他。这让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切入?会不会是从他作品中的某个细节入手,然后层层剥茧,揭示出他背后的思考?我有时候看高更的画,尤其是那些描绘塔希提岛的,总觉得画面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有时候是平静,有时候是忧郁,有时候又是狂野。这种情绪的来源是什么?是他个人的情感宣泄?还是他对那个时代的某种象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这些困惑。我也不喜欢那种故弄玄玄,写得晦涩难懂的艺术评论,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但又不失深度,去分析高更的作品和人生。比如,他对于色彩的运用,为什么会那么大胆?他那些扁平化的构图,又有什么意义?他是否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或者他本身就有着极强的色彩天赋?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一些我之前从未想到过的解读方式。对我来说,一本好的艺术书籍,不仅是让我了解一位艺术家,更是能让我通过这位艺术家,去反观我自己,去思考一些关于生活、关于艺术、关于人生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